通用版高三心理健康 思维训练--问题解决 课件(31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高三心理健康 思维训练--问题解决 课件(31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教授要向大家介绍他的科研成果。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发现第一张幻灯片在屏幕上的位置太低了,于是教授大声问大家:“谁有一本书或是其他的什么东西给我垫一垫幻灯机?”有个人说他有一本书,教授用那本书试了试对大家说:“不行啊,这本书太厚了,这样幻灯片的位置就会太高了,有没有薄一点儿的?”于是大家又赶紧找薄一点儿的书。过了一会儿,教授大声的喊道:“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
课前小故事:
请问:教授不敢相信什么?
教授走到幻灯机前,拿起那本书,从中间翻开,垫在幻灯机下面。
随后,他看了看所有的人,摇着头说:“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屋子的博士中,居然没人会翻书!”
请问:这则小故事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思维训练——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思维的一种形式。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初始状态
目标状态
心理操作
问题空间
心理操作
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策略(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是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搜索问题空间、选择认知操作方式时运用的方法总称。
1.试误法
2.爬山法
3.手段——目标分析法
(二)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对如何从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没有任何线索、也没有理论指导。只能盲目尝试。
1.
试误法
(trial
and
error)
鸡兔同笼,一共5个头,16条腿,请问在笼子里有几只鸡,几只兔?
5鸡0兔
5×2+0×4=10>16
4鸡1兔
4×2+1×4=12>16
3鸡2兔
3×2+2×4=14<16
2鸡3兔
2×2+3×4=16=16
1鸡4兔
1×2+4×4=18>16
鸡兔同笼,一共5个头,16条腿,请问在笼子里有几只鸡,几只兔?
5鸡0兔
5×2+0×4=10>16
4鸡1兔
4×2+1×4=12>16
3鸡2兔
3×2+2×4=14<16
2鸡3兔
2×2+3×4=16=16
1鸡4兔
1×2+4×4=18>16
2.爬山法
“传教士与食人兽过河”问题:
在河的同一边,有三个传教士和三个食人兽,他们都要过河,大家都会划船;现在只有一条船,一次至多只能载两人,任何时候食人兽多于传教士时传教士就会被吃掉,他们将怎样渡过河去?
起始状态:在河的同一边,有三个传教士和三个食人兽,他们都要过河,大家都会划船;现在只有一条船,一次至多只能载两人,任何时候食人兽多于传教士时传教士就会被吃掉;
目标状态:传教士和食人兽都安全过河;
中间状态:传教士和食人兽怎样搭配渡河?
第一步:先过去两个食人兽,再回来一个;
第二步:再过去两个食人兽,再回来一个;
第三步:过去两个传教士,再回来一个传教士和一个食人兽;
第四步:再过去两个传教士,回来一个食人兽;
第五步:过去两个食人兽,再回来一个食人兽;
第六步:最后两个食人兽过去。
解决方案:
想一想: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河内塔问题
请把圆盘从1号木棒上移到3号木棒上,移动规则:A.一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B.小的圆盘必须放在大的圆盘上面。
1
3
2
3.手段——目标分析法
C
A
B
河内塔问题
请把圆盘从1号木棒上移到3号木棒上,移动规则:(1)一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2)小的圆盘必须放在大的圆盘上面。
问题解决的策略(小结)
1.
试误法
(trial
and
error)
2.
爬山法
3.
手段——目标分析法
是不是我们了解了问题解决的内涵,问题解决的策略……我们就一定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呢?
(三)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
解决
1.呈现刺激的模式
2.问题的表征
3.思维定势
【举例】
如下图所示:已知正方形的内切圆的半径为2cm,求红色部分的面积。
1.呈现的刺激模式
【举例2】
有一个人用600元买了一匹马,又以700元卖了出去,然后他又用800元买回来,再以900元卖出去。问:他赚了多少钱?
有一个人用600元买了一匹白马,又以700元卖了出去,然后他用800元买了一匹黑马,再以900元卖出去。
【演练】
有一个人用600元买了一匹马,又以700元卖了出去,然后他又用800元买回来,再以900元卖出去。问:他赚了多少钱?
有一个人用600元买了一匹白马,又以700元卖了出去;然后他用800元买了一匹黑马,再以900元卖出去。
【演练】
在某鞋店,一个顾客要买一双价值70元的鞋,他掏出了一张百元大钞,但鞋店没有零钱,营业员拿这张钞票到隔壁士多店换到零钱,然后找给顾客30元。顾客走后,士多店发现那张百元大钞是假的,鞋店只好用一张真的百元大钞换回假钞。试问:鞋店损失多少钱?
2.问题表征的方式
问题表征(Problem
representation)是在头脑中对问题信息进行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特点:
(1)一般分为语言表征和表象(视觉)表征。
(2)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两种表征形式各有优劣。
(3)
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
要求:
用三条首尾相连的直线将四个五角星连起来。
限时1分种。
【示例】
当看到四个点时,首先想到的答案是什么?有没有不停地在框里打转?
【演练】用六根火柴搭成四个等边三角形
【演练】
九棵树排成方阵,现在要用水车给全部浇上水,要求:A.不能退后;B.最多只能绕三次弯。









解决方案:
1.从7开始直行到1,再前进一点;
2.转弯直行至2至6,再前进一点,
3.转弯直行从9至8至7,转弯从7至5至3。
3.思维定势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小结)
1.呈现的刺激模式
2.问题表征的方式
3.思维定势
4.其他因素(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动机,知识:专家与新手)
课后思考
1、有个道士爬山,他清晨6点出发,走走歇歇,直到晚上6点才到达山顶。第二天清晨6点,从山顶沿上山的道路下山,速度是上山速度的3倍。试问,山路上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点:道士恰好在同一时刻经过这一点?
2、一个杯子里有一枚硬币,用一根绳子和一根筷子,在不移动杯子的情况下,怎样将硬币取出?
课后思考
3、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同时抓住两根绳子?
课后思考
4、工艺品店出售红白相间的玻璃串珠,每串12个,用钢丝连串,其中一串发现多了一个白珠,如下图。问如何不改变各珠位而且不换钢丝,取下多余的白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