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6.1《芣苢》课件(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6.1《芣苢》课件(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芣苢》
——《诗经》

情境导入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在这片古老的以农业为本的土地上,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吟唱,始终是这个民族血液里最滚烫乐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古老的歌谣。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笙诗),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引发、开头。包括两种情况:
一、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协调的事物为开头)。
二、借助某事某物起韵。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诗中思想正统、纯粹,没有邪恶的念头)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耳熟能详的《诗经》句子
【爱莫能助】
《诗经·大雅·荡之什》:“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不可救药】
《诗经·大雅·生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耳提面命】
《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高高在上】
《诗经·颂·闵予小子》:“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
出自《诗经》的成语
【天作之合】
《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小心翼翼】
《诗经·大雅·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遇人不淑】
《诗经·国风·王风》:“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自求多福】
《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出自《诗经》的成语
【求之不得】
《诗经·国风·周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巧言如簧】
《诗经·小雅》:“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鹊巢鸠占】
《诗经·国风·召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出自《诗经》的成语
解题
“芣苢”(fú

又作芣苡):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芣苢——车前草
国风·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朗读时,四言诗一般“二二”断
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朗读诗歌
小组活动
结合课下注释,揣度诗句含义,理解诗歌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某一场景。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
翻译:茂盛的芣苢啊,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的芣苢呀,我们赶紧获得它。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课文理解
采采:茂盛的样子
薄言:助词,无实意
有:取得,获得。
翻译:繁茂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课文理解
掇:拾取,摘取。
捋:从茎上成把的取下来。
翻译:繁茂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课文理解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感受诗歌意境】
??????艳阳高照之际,漫山遍野披红带绿,妙龄女子三五成群,携筐提笼,行于阡陌山径,衣沾木叶之芳,手染兰芷之香,竞相采芣苢之实。一人起领,百千人和之,遥闻“采采”之声,有如雷喑,转而寂寂,歌声似幽诉之寒蛩,未及完结,彼处“采采”之声又起,此起彼伏,遥相呼映,群女遂乐而相嬉,令闻者不禁驻足,往来之人相视觑觑,亦为其乐所感。如此情景岂不妙哉?
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重章叠唱: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法。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像《芣苢》这篇重叠得更加明显。综观《芣苢》一诗,只有六个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那几个词有细微变化?可以调换顺序吗
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撷)是变化的。
写出了芣苢越采越多,人们越采越欢快,满载而归的过程。
这首诗虽然只换了六个字,但实际上在回环的往复中演唱了一个故事。用了最经济的语言,给人们勾勒出了一幅饶有情致,自由欢畅的劳动场面,令人身临其境。而且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全诗十二句,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只换了六个动词,便把她们采摘芣苡时的连续动作以及由少积多的情况描写出来了。
同时从轻快的节奏中,也表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
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