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学设计课题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单元三学科历史年级七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如:“鸿门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难点陈胜、吴广起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复习检测请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列举秦为巩固统一在政治上的措施。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导入新课:“阿房,阿房,亡始皇”,这是当时民间流传的童谣,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又是怎样被推翻的呢?出示学生目标:(1)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倾听并思考齐读学习目标,理解本节内容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秦的暴政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材料二:材料三: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材料四: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2)材料三说明当时秦朝一个什么社会现象?教师讲解:体现徭役繁重。(3)上述现象有哪些影响?(4)材料四说明秦代刑法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秦朝刑法严酷(5)这些压迫在秦始皇去世以后有没有得到一些改变呢?(6)归纳总结: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教师讲解:目标导学二:陈胜、吴广起义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以下问题:请简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及经过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在去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起义就不会爆发,你赞同吗?为什么?教师总结:陈胜、吴广起义建立了什么政权?(4)想一想下面两个成语从何而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5)陈胜、吴广起义的结果如何?(6)陈胜、吴广起义有何历史意义?教师总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2)他们敢于揭竿而起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3、材料分析:请介绍巨鹿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相关成语曲故。教师讲解: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相关典故:破釜沉舟项羽为什么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教师总结:教师讲解:当时项羽在军事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利。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路。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说法。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目标导沽:楚汉之争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三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以下问题:你了解项羽刘邦吗?介绍给大家分享。教师出示:项羽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公元前209年,他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兵,响应陈胜,后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灭亡后,他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最后为刘邦所败,在乌江自刎而死。汉高祖,即刘邦。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95年在位。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起兵响应,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共同推翻了秦王朝。秦朝灭亡后,他与项羽进行了将近4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西汉王朝。请概括楚汉之争的史实。楚汉之争的时间、结果?教师总结:前206——前202年结果:刘邦取得胜利。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看谁找的多?(本课所涉及的成语故事)(6)从项羽争夺帝位的失败和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中,你能总结出什么历史经验教训?教师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学生认真阅读三则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如:秦的暴政表现在:沉重赋税学生举手回答:使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回答: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学生认真听讲,归纳总结,整理知识。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学生阅读图示,结合教材回答,如:公元前209年,陈胜(陈涉)和吴广率领900农民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发动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从此开始。学生借助教材回答: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学生总结起义结果:陈胜吴广起义果后失败。学生借助教材介绍如: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70年,地点是巨鹿,交战双方是项羽和秦……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借助教材,完成表格,回深理解。学生认真听讲,加深理解。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如:项羽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公元前209年,他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兵,响应陈胜,后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学生介绍史实如: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学生以组为单位,比赛查找,如:指鹿为马(赵高)、斩木为兵、揭竿起义(陈胜、吴广)、破釜沉舟(项羽)、约法三章(刘邦)……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以便于以下问题的探究。通过四则材料,分析展示秦朝的赋税、徭役、酷刑等,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秦朝的暴政有所了解,从而为下一目的学习——秦灭农民起义,奠定思想基础。教师通过表格的形式,归纳秦朝暴政的表现,进一步巩固和使学生加深理解。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多媒体手段,分别展示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形势图,引导学生以读图、识图的基础上,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并分析起义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确:秦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起义的意义,使学生对农民起义有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巨鹿之战和咸阳之战,引导学生有兴趣对其相关情况进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通过表格,归纳巨鹿之战的情况,使知识更加清晰,具有条理性。通过讲解当时的情形,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教育。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育学生阅读教材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借助形象的象棋图片——楚河汉界的由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其主体地位。请学生概括楚汉之争的史实,使学生在自主概括的过程中,对其过程加深理解和识记。通过对比刘邦、项羽先后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分析两者的性质,使学生对楚汉战略有更深入的了解。检测目标1.秦朝统一后,不断动用民力,修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动辄征用劳力数百万人。这主要得力于A.秦朝拥有辽阔的疆域B.满足秦统治者的享乐需要C.秦始皇个人的统治魅力D.秦朝的专制中央集权制2.“始皇帝”作为君主的称号,曾寄托着把自己开创的帝业,永远地延续下去的美好愿望。但历史似乎与他开了个玩笑,结果是秦朝短命而亡。秦始皇开创的帝业存在了A.13年B.16年C.20年D.24年3.导致秦末农民揭竿而起的直接原因是A.秦朝暴政B.赋役繁重C.秦律严酷D.奸臣乱政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课堂小结本课学习了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正因为秦的统治残暴,人民才起来反抗推翻残暴统治。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之后的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结束了秦的暴政。秦亡后,此时农民起义的性质转变了,战争由推翻暴政转变为争夺帝位,最终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胜。谈收获和体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板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