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听听声音
教学目的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实验器材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内容
振动物体与声波、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
教学目的
认识声音是通过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器材
音叉
水槽
土电话
记录表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1、装
?
水槽的水。
2、敲击音叉,然后去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现象。
3、组装土电话,两个同学互相用土电话对讲。
实验结论:
声音是以波的方式,通过介质传播的。






教学内容
认识声音的强弱
教学目的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
实验器材
刚尺
记录单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1、观察刚尺怎样发出声音
2、轻拨和用力拨动刚尺进行比较,尺上下震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作好记录。
3、重复实验,准确描述物体震动时,震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是什么关系。
实验结论:
声音强弱是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
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教学内容
认识音高的变化
教学目的
了解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实验器材
杯子、记录表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1、装四杯水量均不相同的水。
2、按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对实验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并作下记录。
实验结论:
声音音高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物体振动越快,声音音高就越
高,物体振动越慢,声音音高就越低。






教学内容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的
了解音量与物体振动大小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
钢尺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确定钢尺振动部分的长度定为8、12、16、20厘米后,使用相同的力,进行拨动。
实验结论: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会引起音高的变化:伸出越长音高越低,伸出越短音高越高。






教学内容
测量肺活量
教学目的
知道自己的肺活量
实验器材
肺活量测量器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1、在水盆里装半盆水。
2、将肺活量计装满水,用小板盖住瓶口,然后倒扣入水盆中。记下此时气体的刻度。
3、将塑料软管的出气口置于瓶口内。
4、吸足气后对气口吹气,吹不动时,记下刻度数。
5、组长进行肺活量数据统计
实验结论:
性别不同,肺活量不同。(男性一般大于女性)
每个人的肺活量都不同。






教学内容
观察口腔
教学目的
知道口腔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口腔中有牙齿、舌头,能分泌唾液。
实验器材
镜子,食物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1、把食物放进嘴里嚼
2、用镜子对着自己的口腔观察。
实验结论:口腔中有牙齿、舌头、唾液,牙齿把食物嚼碎,
舌头搅拌食物。






教学内容
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
教学目的
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实验器材
小车、线、小塑料袋、玻璃珠、秒表1只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1、将小车安放在桌子上,用线的一端栓住小车,另一端拴上一个小塑料袋,小塑料袋悬空.
2、将玻璃珠逐颗放入袋中
3、记下每次起止距离的时间。
实验结论: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大。






教学内容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的
认识弹簧测力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
测力计、塑料袋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1、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0”的位置
2、在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塑料袋
3、将要测物体放入袋中
4、读下此时测力计上的数
实验结论:
力的大小是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的。






教学内容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状况
教学目的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
长方形盒子、测力计、勾码、线、毛巾、玻璃。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1、将长方形盒子的一端用线拴好在测力计的挂钩上。
2、将4个勾码放入盒子中,在玻璃面上拉一拉,记下拉力读数。
3、将4个勾码放入盒子中,在毛巾面上拉一拉,记下拉力读数
实验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