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
卡纸4张,其中3张在同一位置打一个小孔,铁夹子4个,手电筒一个。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1.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大小约为一硬币。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2.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打孔的卡纸作为屏。3.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直进小孔。这时我们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4.把第二或第三张卡纸(第一张除外)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这时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内容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教学目的
光的传播会被某些物体挡住
实验器材
手电筒、玻璃、杯子、纸、书(或厚纸板),水槽、激光笔、线香、火柴。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1.关闭屋子电灯,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为唯一光源。2.在手电筒前放一个杯子,保证可以看清楚杯子上的图案;将玻璃、纸、书依次放在手电筒前,对比观察三次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3.用激光笔向水槽的水平方向照射,观察现象。4.将线香放在水槽中,用火柴点燃。等到烟雾充满整个水槽时,用激光笔向水槽的水平方向照射,观察现象。5.对比两次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注意事项:
不能用激光笔照射眼睛!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遇到阻碍时直线传播路径会被中断。






教学内容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学目的
光的传播方向可以发生改变
实验器材
水槽、激光笔、铅笔。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1.将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斜射进水中。2.将光线发生的变化用光的路线图记录下来。3.把铅笔垂和倾斜放入水中。用光的路线图将光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注意事项:
不能用激光笔照射眼睛!
实验结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的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教学内容
认识棱镜
教学目的
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会发生色散。
实验器材
三棱镜实验盒(包括三棱镜和支架)、白卡纸两张、圆规、剪刀、彩笔或蜡笔一盒、火柴一盒、细线一捆。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关闭教室中所有的灯,拉上窗帘,营造一个较暗的实验环境。2.教师指导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1)手拿三棱镜两端的三角形截面,或是带有支架的三棱镜实验套装,把三棱镜及支架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轻拿轻放三棱镜。(2)用手电筒的白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调节三棱镜的角度让白光通过三棱镜。(3)在另一侧竖立一张白纸作为屏幕,调整“纸屏”位置,收集三棱镜折射出的光,观察白纸上的现象。3.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提示操作要领。4.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结。
实验结论: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会变成有规律的、不同颜色的色光组合——红、橙、黄、绿、蓝、靛、紫,所以三棱镜对光的作用是,让光发生折射,而且可以把白光分散出不同的色光。






教学内容
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目的
光的传播路径可以发生改变
实验器材
手电筒、镜子、卡纸。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1.将卡纸剪成比手电筒光圈略大一点的圆,并在中间开一条缝,用透明胶带固定在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会有一道狭窄的光束射出。2.关闭教室的灯,拉上窗帘,用手电筒照射镜子,不断调整镜子直到反射光到达制定的地方。
实验结论: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内容
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学目的
光的传播路径可以发生改变
实验器材
纸盒、平面镜、三角板、直尺、铅笔、剪刀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制作步骤如下:(1)在纸盒两个长边距离边缘约1厘米处各画一条直线。(2)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距离边缘约1厘米处各画一条斜线。(3)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4)用剪刀将4条斜线剪开。(5)像图中那样,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6)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潜望镜的制作方法很多,用塑料管或空牛奶盒都能做。
实验结论: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观察外面的。






教学内容
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
教学目的
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
实验器材
一次性饭盒、保鲜膜、泥土、水、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保鲜膜。(2)用水将土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保鲜膜的小盒中。(3)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4)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论:六大板块不停运动:碰撞、分离
。地壳或岩石圈机械变形、变位:升降、漂移、褶皱、断裂






教学内容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目的
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实验器材
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并在山的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适当稀释),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现象。注意事项:不要用手摸热的罐头盒,带好护目镜,注意安全。
实验结论:
火山喷发的原因:高温高压、地壳中存在着薄弱地带、岩浆中存在着大量的气体






教学内容
水的作用
教学目的
了解水的作用
实验器材
泥土、有颜色的沙子、报纸、小桶、自制喷壶、塑料盒。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1)动手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为了便于观察现象,可以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2)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土壤和带有颜色的沙子分别怎样移动?(3)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发生的变化。用图画描绘出实验前后土壤的样子。
实验结论:降雨会侵蚀土地、河流也会侵蚀土地、发生沉积现象。






教学内容
制作水钟
教学目的
用水计量时间
实验器材
一把剪刀、一把美工刀、两个塑料瓶、一个秒表(或者手表)、一支记号笔、一把尺子、一颗工字钉、一个铁架台和一卷透明胶带。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1)制作一个能计时5分钟的水钟。(2)计时前先粘好画刻度线纸条(提前标记好0刻度,起始水位)。(3)计时开始后,每过1分钟,用黑色的记号笔在纸条上画一个刻度来标记水位。(4)计时同学与画刻度线同学互相配合。(5)小组成员分工合作。(6)使用刀具时注意安全。(7)动画模拟两种类型水钟刻度线的画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刻度线的间距。
实验结论:水钟内的水均匀往下滴,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教学内容
摆的观察
教学目的
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摆动的次数
实验器材
秒表、摆锤(螺帽)、摆绳(棉线)、支架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1、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
2、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
3、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4、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
实验结论: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