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时1课型新授课主备教师二次备课对应课标知识点(考点)梳理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设计意图(思路)本课下设两目,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清基本概念,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分析阅读素材,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要学的知识,强化理解,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探究材料的分析能力,对教材的总结概括能力,强化所学知识,认同所学知识。学习目标1、了解认识的含义,理清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表现形式及其关系。2、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学习重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法与学法简述教法:创设教学情境,综合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自主学习法。学习难点实践三个特点的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的区分学习准备(媒体使用)PPT制作、教案、导学案、优佳学案学习内容设计二次备课修改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概括)教师组织教学流程学生学习活动及流程一、导入(3分钟)PPT展示漫画“不会游泳,怎能下水”和“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这两种观点的碰撞,提问:“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引出实践出真知,引出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书写板书,展示目录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将教材翻到48页二、新课学习(30分钟)自主学习1、什么是认识?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是什么?它们的形式有哪些?关系如何?2、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3、实践有什么特点?强调: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实践的特点探究一:展示工人建造房屋,蜜蜂筑巢的图片。(1)工人建筑楼房、蜜蜂筑巢哪个是实践活动?(引出客观物质性)(2)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窝有什么区别?(引出主观能动性)(3)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引出社会性)(4)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引出历史性)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具体讲述实践的三个特点。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探究二:展示眼睛起雾和镜子起雾的图片。提问:“解决问题:给你洗洁精、醋、糖水、热水、肥皂水,哪些材料能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一是实践(直接经验);二是学习(间接经验)接下来我们选择实验的方式来验证猜想。PPT展示实验报告单。提问:1.在这次实验中,实验者是如何知道哪些液体能有效防护镜面起雾?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引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虽然洗洁精、肥皂液有防雾效果,但仍出现了专门的防雾眼镜,此眼镜是运用电磁铁原理设计,新型防雾眼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引出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3.网友们的观点是通过什么来检验的?为什么认识只能而且必须通过它来检验?从中得出什么道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人们为什么要研究防雾液体?从实践中获得的防雾小常识,对我们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有什么意义?(引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自学问题。?2.学生展示3.做好知识点的勾画和笔记?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完善答案学生展示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探究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展示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7分钟)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整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布置作业:完成优佳学案配套卷的相关练习。1.做好笔记,有问题及时提问。?2.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课外作业布置(体现分层作业)基础练习(复习作业)1、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D???)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拓展练习3、(2019全国卷2)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D)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板书设计含义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决定含义实践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发展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审核签名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校领导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