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20-589三国两晋南北朝370年589—907大一统隋唐时期320年前221-220大一统秦汉时期440年宏观印象: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历史如何重新走向统一?大分裂秦汉建立的中国文化秩序,并未随东汉覆亡而消失。三国两晋与南北朝三百余年,正是重整这一普世秩序的过程。——许倬云《万古江河》三国两晋南北朝370年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及其产生的影响。220-589三国两晋南北朝370年589—907大一统隋唐时期320年前221-220大一统秦汉时期440年大分裂东汉三国220-280西晋东晋十六国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北朝(386-581)北魏隋朝统一南朝(420-589)266-316灭灭383年淝水之战25-220☆时空坐标:三国两晋南北朝前秦统一北方317-420都城建康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国号时间建立者都城魏220曹丕蜀221刘备吴229孙权洛阳成都建业1.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一、“大一统秩序”的崩溃西晋户数人口兵力魏103万443万60万蜀28万94万10.2万吴52.3万230万23万三国实力比较表司马懿出身于世族豪门,曹丕死后辅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他死后,先后由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权。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西晋统一。2.西晋统一一、“大一统秩序”的崩溃263年266年280年曹魏吞蜀司马氏代魏西晋统一316年,西晋被內迁匈奴贵族所灭。316年西晋灭亡01020304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少数民族内迁八王之乱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宗室夺权,耗竭国力。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王恺用干米糖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王恺作紫丝布障四十里,石崇用锦作步障五十里;王恺涂墙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一、“大一统秩序”的崩溃263年266年280年曹魏吞蜀司马氏代魏西晋统一316年西晋灭亡东晋(317年)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新编中国史》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一、“大一统秩序”的崩溃3.政权分立东晋:士族专权皇帝垂拱(一)政治变态的回归:1.士族专权263年266年280年曹魏吞蜀司马氏代魏西晋统一316年西晋灭亡东晋(317年)东晋的门阀政治——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二、“大一统秩序”的再造何谓士族和士族政治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做官的重要途径。士人接受教育,就可以入仕居官;获得官场权势,反过来又能强化财富的占有;雄厚的家族财力,又足以保障子孙继续接受教育、成为士人。东汉以来,这种“教育-权势-财富”的循环占有,越来越多地围绕“族”而展开了。东汉士族,大多同时具有学门、官族、豪右的特征,可以视为三者的三位一体。士人官僚在汉晋间发展为士族门阀,“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士族是一种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现象。若干士族在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垄断权势,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耀眼的政治景观之一。——阎步克《波峰与波谷》士族政治萌芽:东汉壮大:曹魏、西晋顶峰:东晋(门阀)转衰:南朝材料: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臣。——《廿二史札记》东晋士族专权皇帝垂拱南朝士族衰落,皇权重振(一)政治变态的回归:2.皇权强化思考:十六国北朝政权发展呈现何种趋势?说一说:如果你是皇帝,你会怎样做?材料:后赵太子“使文武皆跪立”,成汉之主李寿“人有小过,辙杀以立威”。十六国北朝在“胡化”和“汉化”的交替之中,孕育出了强大的皇权。…北朝异族政权具有政治复兴更大动量,帝国以北朝为“出口”而走向隋唐盛世。——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北方异族皇权强化隋唐大一统的皇权政治-隋(581)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魏南朝(宋齐梁陈)263年266年280年曹魏吞蜀司马氏代魏西晋统一316年西晋灭亡东晋(317年)十六国二、“大一统秩序”的再造思考: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和成就?材料: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鄠、杜(指北方)之间,不能比也。…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二)经济格局的重整:1.江南开发二、“大一统秩序”的再造(1)原因:①北民南迁(劳动力、工具、技术)⑤人民辛勤劳作。②社会相对安定;③自然条件优越;④南方政府重视;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况频仍。衣冠土族,往往举族南迁。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人口。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金秩序比较安定。经过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轻济迅速发展起来。思考: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和成就?材料:至于元嘉末…良畴亦数十万顷…鄠、杜(指北方)之间,不能比也。…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二)经济格局的重整:1.江南开发二、“大一统秩序”的再造(2)成就:263年266年280年曹魏吞蜀司马氏代魏西晋统一316年西晋灭亡东晋(317年)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史料运用:利用考古资料,完善文献中对此时期经济特征的叙述。《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彩画漆屏风》《北齐仰覆莲青瓷尊》手工业甘肃《胡人耙田壁画砖》农业北方经济在不断发展南北经济共同发展二、“大一统秩序”的再造(二)经济格局的重整:2.北方发展材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西晋]江统《徙戎论》(三)民族关系的发展:碰撞交融思考:西晋至十六国、北朝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胡汉对立少数民族学习汉制,差异缩小,隔阂仍存二、“大一统秩序”的再造淝水之战:383年前秦?东晋前秦崩溃原因:各族尚未交融,统治基础脆弱材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西晋]江统《徙戎论》(三)民族关系的发展:碰撞交融思考:西晋至十六国、北朝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胡汉对立北魏统一(439年)少数民族学习汉制,差异缩小,隔阂仍存北魏迁都洛阳前孝子郭巨画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交融北魏迁都洛阳后孝子郭巨画像崇儒汉化移风易俗263年266年280年曹魏吞蜀司马氏代魏西晋统一316年西晋灭亡东晋(317年)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二、“大一统秩序”的再造二、“大一统秩序”的再造项目措施影响政治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经济重民生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社会生活穿汉服说汉话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通汉婚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积极: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消极:课本P31学习拓展政权封建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生活方式汉族化彰显中华一统意识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聘妇。所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孝文帝中兴”材料: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洛阳伽蓝记》思考: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何作用?材料:孝文帝诏曰:“卿便至彼(南朝),勿存彼我。…不早当晚,会是朕物。——《魏书》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减小民族隔阂缓解民族矛盾为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奠基彰显中华一统意识北魏统一(439年)263年266年280年曹魏吞蜀司马氏代魏西晋统一316年西晋灭亡东晋(317年)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二、“大一统秩序”的再造☆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386-557)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太和改制”)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嘎仙洞遗址的发现证实了鲜卑拓跋部发源地就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拓跋部在北魏建立之前曾建立过代国,不过被前秦所灭,娜水么战后,趁乱复国,统一了北方,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地区以汉治汉政治方面:1)学习汉族官制。整顿吏治,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颁俸禄制。2)迁都洛阳。经济方面:1)劝课农桑。2)行均田制,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魏书·食货志》)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冯太后与孝文帝魏晋墓葬壁画社会风俗:全面汉化禁胡服又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多不通鲜卑语),故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隋书·经籍志》)断北语改姓氏胡汉通婚(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义、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成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娃,奠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司马光.责治通鉴·齐纪》)材料:东魏、北齐出现了“鲜卑共轻中华朝士”的情况。西魏宇文泰不单恢复了胡族诸将的胡姓,还向汉人广赐胡姓。——叶炜《从王光、叱罗招男夫妇墓志论西魏北周二题》思考:两则材料中的矛盾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民族交融在曲折中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汉化改革顺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三)民族关系的发展:碰撞交融二、“大一统秩序”的再造-隋(581)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魏南朝(宋齐梁陈)263年266年280年曹魏吞蜀司马氏代魏西晋统一316年西晋灭亡东晋(317年)十六国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交融生活方式上: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汉族妇女制作少数民族的传统食物蒸馍与烙饼砖画胡床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采桑)文化生活上: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二、“大一统秩序”的再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方式?特点?方式:①民族迁徙、杂居相处;②军事斗争;③友好往来;④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等。特点:胡汉交融、汉化为主;交融方式多样化;过程曲折发展,内容多样;影响深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西晋时,内迁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学习汉族典章制度、频繁接触、通婚杂居。5世纪,北魏统一北方,进行汉化改革。南方,三国吴、蜀及东晋、南朝经济开发,进一步加强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材料:罗马帝国在1—2世纪达到繁荣的顶峰。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王国。——《中外历史纲要下》思考:“罗马之后再无罗马,而秦汉之后却有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作用?局部统一的尝试、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北差距缩小、民族大融合,多元一体格局复现……三、“大一统秩序”的新生隋唐帝国的人民是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新民族融入了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各部,因此可以叫做新汉族。在下一阶段,他们将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三四百年的民族大混血,至此功德圆满。......这个民族共同体构成的隋唐社会,冲破了僵硬的一元化格局,呈现出生动的多元化局面。隋唐王朝朝气蓬勃、活力迸发的磅礴气度,隋唐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势,在中华文明史上谱写光彩夺目的篇章。——《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大一统秦汉大一统隋唐人口南迁,衣冠南渡江南开发,北方发展五胡内迁,民族杂处胡汉互鉴,民族交融南北汇通经济一统南北合流政治一统南北融合文化一统政权分立,局部统一士族专权,皇权加强(隋唐)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崩溃再造民族关系发展政治变态回归经济格局重整“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重生本课小结随堂检测1.制作图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图示,其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是( )A.蜀——吴——西晋——东晋B.蜀——吴——东晋——西晋C.吴——蜀——西晋——东晋D.吴——蜀——东晋——西晋A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学会并使用汉语;而北魏之后的汉族政权北齐建立后,“鲜卑语复盛……谓之国语”,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成为擢升的重要条件。据此可知,二者均有利于( )A.加速民族交融进程B.缓和激化的民族矛盾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D.官吏考选制度合理化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随堂检测A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