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题型专练 01 史料价值(Word版,含解析版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考题型专练 01 史料价值(Word版,含解析版答案)

资源简介

2022届题型专练01史料价值
一、非选择题(30小题)
1.(2021·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高三11月大联考·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大事年记
1979年1月,中共中央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印发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
1979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5个文件,要求在少数国营企业组织试点。
1979年11月,乌鲁木齐毛纺织厂与香港、日本的合资公司正式签订合资经营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合同。
1980年10月,中国首次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联合年会。
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国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规定: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
1986年7月,中国政府向世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总干事提交关于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并准备就此问题同关贸总协定缔约各方进行谈判。
1988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投资开发海南岛的规定》的通知。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改革开放有哪些史料价值。(14分)
2.(2021·江苏连云港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调研考试·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邓小平领导我们抓开放
(谷牧: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分管对外开放工作。以下内容是其口述内容)
“关起门搞建设是不行的”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能成功,现在有了“比过去好得多的国际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西欧发达国家……它们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管理方面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它们的资金、商品、技术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
“还是办特区好”
经过反复研究,理出了这样一个思路:粤、闽两省要把潜在的经济优势发挥出来,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改变过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这项重大举措的出台,显著提高了人们的开放意识,启动了通过改革实行开放的进程。
“不是收,而是放”
社会主义国家举办主要是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经济特区,马列主义的著作中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无此先例。它是一项重要的创举和试验……“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再加上闽南‘三角洲’”
到了1984年年底,根据沿海14个城市开放的进展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研究进一步扩展沿海开放地区,即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市、县,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把条件与上述两个三角洲大致差不多的福建南部的厦门、漳州、泉州一带的沿海市、县也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摘自欧阳淞、高永中《改革开放口述史(精装本)》
提取材料信息,并说明该信息对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史料价值。(13分)
3.(2021·重庆强基联合体高三3月质量检测·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粮食储备仓库有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等六种仓库,其中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全国州县所交租米,并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下图是唐代洛阳含嘉仓十九号粮窖出土的四方铭文砖及铭文。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二,提取含嘉仓铭文信息,并据此说明对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史料价值。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寻找哪些类型的史料?(10分)
(3)综上,谈谈你对古代粮食安全的认识。(3分)
4.(2021·山东大联考高三第三次质量监测·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水浒传》等章回体小说,其中很多内容对宋代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引用时需要加以辨析。
材料一
话说宋时有个官人,姓吾,名爱陶,本贯西和人民。爱陶原名爱鼎,因见了陶朱公致富奇书,心中喜悦。自道陶朱公即是范蠡,当年辅越灭吴,功成名就,载着西子,扁舟五湖,更名陶朱公,经营货殖,复为富人。汪商见了爱陶,以真为假。爱陶见了汪商,认假非真,举手问尊客何来。汪商道:“小子是徽商水客,向在荆州。遇了吾剥皮,断送了我万金货物。因没了本钱,跟着云游道人,学得些剑术,要图报仇。”
——摘编自天然痴叟《石点头》
材料二
武松道:“休得胡说!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武松吃得口滑,只顾要吃,去身边取出些碎银子,叫道:“主人家,你且来看我银子,还你酒肉钱够么?”酒家看了道:“有余。还有些贴钱与你。”武松道:“不要你贴钱。只将酒来筛。”
——摘编自施耐庵《水浒传》
材料三
话说南宋自南渡以来,迁都临安,高宗皇帝建炎天于四年,改为绍兴元年。在朝有一位京营节度使,姓李名茂春,原籍浙江台州府天台县人,娶妻王氏,夫妻好善。李大人为人最慈,带兵军令不严,因此罢官回籍,在家中乐善好施,修桥补路,扶危济困,冬施棉衣,夏施汤药。
——摘编自郭小亭《济公全传》
找出材料中三处不符合宋朝史实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2分)
5.(2021·山东临沂高三上学期期末·17)(17分)某同学学习明清专题史时,搜集了以下史料,并得出了两个分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论点1:16世纪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分论点2: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1)从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史料,对分论点1进行阐释。(4分)
(2)探讨分论点2时,以上史料哪些可作为直接证据。请说明其史料价值。(4分)
(3)从材料中选取合适的史料,为该专题再提炼一个分论点,并说明理由。(5分)
(4)为使该同学更全面掌握本专题知识,请你帮他再搜集一个史料,并简要说明(4分)
6.(2021·广东湛江二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藏区和川、滇边地则盛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之间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东奔西走,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荼马古道”。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汉藏茶马贸易最受重视的一个时期,明王朝直接控制着内地与西藏的茶马贸易。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四川威、松、茂州三卫以茶、姜、布、纸易马送京师。”
——摘编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茶马古道》
材料二
……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有此不珍惜,仓卒非长驱。健儿犹饿死,安知我马徂。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羌马有权奇,胡马皆骀弩。胡强掠我羌,不与兵驱除。羌马亦不来,胡马当何如!
——摘编自《汤显祖诗集》卷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至明朝时期茶马古道兴盛的原因,并分析其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4分)
7.(2021·山东潍坊高三3月高考模拟·17)(15分)“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图1
北魏《尸毗王本生》?
?
?
?
?
?
?
?
?
?
?
?
?
?
?
?
?
图2
西魏《弹箜篌飞天》
材料二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图3
隋代《献花伎乐飞天》?
?
?
?
?
?
?
?
图4
唐代《观无量寿经变反弹琵琶乐舞》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15分)
8.(2021·福建三明高三上学期期末·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薛福成是江苏无锡人。幼受“经世致用”之学的影响,成为洋务思想的信奉者和鼓吹者。随着对西方社会接触的加深,薛福成转向为早期维新派。《出使四国日记》是他1890年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时所著之书。
“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数年以后,各国事机,中国人员可以洞悉,不至漫无把握。”
“欧洲立国以商务为本,富国强兵全借于商,而尤推英国为巨擘。”
“(私营企业)众志齐,章程密,禁约严,筹画精。”
“西洋各国,陆军以德国为最胜,水师以英国为最精。”
“凡男女八岁以上不入学堂者,罪其父母……学校之盛有如今日,此西洋诸国所以勃兴之本原。”
“西洋各邦立国规模,以议院为最良……(1265年)英廷始令都邑公举贤能,入下议院议事,而上议院之权渐替……上议院人无常额,多寡之数因时损益……
(近年来)而下议院之人,皆由民举。举之之数,视地之大小,民之众寡。
“子女年满二十一岁,即谓有自主之权,婚嫁不请命于父毋,子既娶妇,与父母别居最财,甚者不相闻问。”
——摘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提取上述不少于四则的材料信息,说明对研究19世纪末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有哪些史料价值。(14分)
9.(2021·河北张家口一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戊戌奏稿》印行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收录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的20篇奏疏。据当代学者考证,此书在出版刊行时,康有为对戊戌变法期间奏疏原件内容有所改纂。
表2
戊戌奏疏原件
《戊戌奏稿》
《应诏统筹全局折》
康有为建议光绪全面维新,当务之急﹐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事,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变政考》
“日本变法,以民选议院为大纲领……泰西各国略如此,然而皆强矣”“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康有为提醒光绪不可操之过急,“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民智不开……取乱之道也”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请励工艺奖创新折》等
称君权乃“雷霆万钧之力,势之所发,罔不披靡。如牧者之驱群羊,东西惟鞭所指”
“中国礼法有过尊之弊而大害生焉”“人民虽卑,亦天之子”“信仰自由,为宪法大义”
——据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戊戌奏疏原件与《戊戌奏稿》中政治主张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对其戊戌变法时期奏疏进行改动的原因,并说明其史料价值。(10分)
10.(2021·重庆一模·18)张謇是中国近代民营企业家的楷模,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这次博览会大清只有六个省参加,展出的物品更是不伦不类,只能被编入旁边的不起眼的参考馆、什么汉代瓦当、唐代经幢,如此陈旧!怎么能与其他国家展示的现代文明相比呢?原来我们前来参会的六省其实根本就没有协商、彼此之间互不理睬,他们无视国家形象,简直就是一盘散沙!
——摘自《张謇日记:1903年参观大阪博览会》
材料二
通燧火柴厂火花?
?
?
?
?
?
?
?
?
?
?
?
?
?
?
?
?
?
?
?;大生纱厂股票
材料三
张謇大事年表
1853年出生于海门,1868年中秀才,1894年殿试一甲一名。
1895年列名发起上海强学会,在通州筹办大生纱厂。
1905年任上海震旦学院院董,江苏教育会会长,创建南通博物苑。
1906年创建吴淞商船学校,任苏省铁路公司协理,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13年出任民国政府农商部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
1915年辞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职,回乡致力地方建设。
1919年创办通燧火柴厂,任运河督办,创建更俗剧场、伶工学社。
1922年被推为交通银行总理、中国纱厂联合会会长、中国科学社名誉会员。
1926年在南通病逝。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其对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史料价值。(8分)
(2)综合上述过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贡献。(8分)
11.(2021·江苏苏锡常镇二模·1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知腊丁(拉丁文)之不可废,则马(司马迁)、班(班固)、韩(韩愈)、柳(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则嗜古者之痼也。
——林纾《论古文之不宜废》(1917年)
材料二
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比较材料一、二在文体和观点上有何不同,并概括指出持材料二观点的理由。(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两则材料对研究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史料价值。
(12分)
12.(2021·山东潍坊高三5月模拟·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致襄阳朱道台、锡守、李令、提标中军杨参将等。
光绪二十六(1900)年五月二十六日午刻发
张之洞
北方拳匪滋事,京畿纷扰,恐蔓延至山东、河南等省。楚边襄、樊重要,素多伏莽,该镇可即暂行带印移驻襄阳,本部堂刻即奏明檄饬该镇代理提督事务,所有提标各营将弁兵丁俱归统辖调度,日内即将提印送襄。如办理得法,当即奏请署理……即电复,督院。宥。
材料二
余道台(联沅)来电【并致江宁督宪】
光绪二十六(1900)年五月三十日寅刻到
余联沅
亥。奉俭电,遵拟五条:“一、长江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坤一)及两湖督宪张(之洞)切实保护。二、长江一带兵力促使地方安静,毋须各国派兵轮船入江帮助,业已出示禁造谣言,严拿游勇会匪。三、东南江海各口岸,如须兵力协防,由中国督抚相机随时函商各国办理。四、长江一带洋商教士,既由中国南洋大臣刘及两湖督宪张力任保护,若有疏虞惟地方是问。五、各国如不待中国督宪函商,竞自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起衅,毁坏洋商教士产业、人命者,事后中国不认赔偿。”是否?伏候钧裁。应否再商律法官?乞示。联沅。艳。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之洞文集·电牍》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初晚清社会有哪些史料价值。(12分)
13.(2021·山东中学联盟高三12月大联考·19)(11分)人民生活的变迁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6
1970年的手表购买证?
?
?
?
?
?
?
?
?
?
?
?;图7
青岛马连发老人的家庭账本
材料二
表6
中国家庭收入比较:按区域
平均收入(元)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西
73228
25408
26567
2.8
1.工资性收入
26405
7209
7402
3.6
2.生产经营收入:
25380
10000
8480
2.3
——2.1农业收入
3518
4736
8480
0.4
——2.2工商业收入
21862
5264
2398
9.1
3.投资性收入
5623
696
649
8.7
4.转移性收入
15820
7504
7639
2.1
——4.1退休、养老、住房公积金、贫困补贴
11577
4165
5119
2.3
——4.2人情往来等
4243
3338
2519
1.7
——摘自西南财大《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2012年)》
(1)关于人民生活的变迁,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4分)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构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历史进程。(7分)
14.(2021·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卷四新高考卷·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7是《解放日报》最早刊登的商业广告图片。
图7
材料二
1979年1月28日,《解放日报》成为中国第一家刊登商业广告的党报。它的“全国第一”还有:1979年8月12日,第一家刊登“社会新闻”的报纸(非正面新闻:上海一辆26路无轨电车翻车,造成很多乘客受伤);1980年1月,第一家创办文摘类报纸《报刊文摘》;1989年1月21日,第一家把美国总统(布什)的就职演说作为头版头条的报纸;1992年1月4日,第一家出版彩色版周末的报纸;1993年1月1日,第一家以半个版面刊登股票和期货市场行情的报纸。移动互联网兴起后,《解放日报》是全国第一家“全员转型”的省级党报——全部记者第一发稿都发到新媒体平台“上观新闻”APP,成为第一个摸石头过河的人。
——摘编自《你知道当年在报纸登个广告有多难吗?》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说明《解放日报》发展史在研究“改革开放”中的史料价值。(14分)
15.(2021·湖北十一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8)(14分)贺炳炎,湖北荆州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战争中负伤失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贺炳炎,生于一九一二年古历十二月三十日,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人。父名贺学文,因家贫自幼为人雇工,曾加入过本地农民协会,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原配妻早在我参军后不久即已改嫁,生一女名庚秀招赘在家务农。家中原无田产,只靠父亲佣工为生。至解放后,经过土改始分得土地七亩。
一九二九年一、二月里,贺龙同志的部队打到了我的家乡,口号是“打倒土豪劣绅,杀尽贪官污吏”。那时我家乡有钱有势的人都很害怕,有的被杀了,有的逃跑了。我非常高兴了,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摘自《贺炳炎自传》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史料价值。
16.(2021·山东青岛高三3月统一质量检测·19)(16分)沙逊集团与列强殖民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本书作者查阅了沙逊洋行档案,参阅了罗思所著《沙逊王朝》等国外著作,是对沙逊集团历史的调查研究专著。
1832年,沙逊家族迁往印度孟买定居,后加入英国籍,并在英属孟买设立沙逊洋行。1834年,英国政府正式废止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英国对华贸易快速增长。鸦片战争后,沙逊洋行在上海设立分行。沙逊集团1872年创办新沙逊洋行,其发展概况共分四个阶段:1872—1880年,特点是重点以英国为后盾,以孟买为据点向远东发展,主要业务是从英属印度输出鸦片(当时最大的鸦片贩子)、棉纺织品和棉纱等。1880—1920年,重点除扩展亚洲地区原有业务外,在孟买开展了工业投资,在上海借助英在租界的特权进行房地产投资和抵押贷款业务;1920年以后,在上海大力发展房地产并广泛投资于工业、金融,成为上海首富;1935年中国出现银元币制危机,沙逊集团抛出“救济上海金融之计划”,企图把中国货币体制纳入英镑集团范围,遭到中国人的反对而搁置。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国内政局动荡和日本的对华军事侵略,沙逊集团通过汇出利润和两次撤退,将其从中国聚敛的财富大部分输出国外,在华总共赚取利润大约3亿两左右。
——摘编自张仲礼、陈增年《沙逊集团在旧中国》
(1)评析《沙逊集团在旧中国》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4分)
(2)采用合理的时间尺度,分阶段说明《沙逊集团在旧中国》对于研究列强殖民史的史料价值。(12
分)
17.(2021·广东深圳一模·17)(14分)“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苏联合开辟了西北国际通道。该通道从苏联萨雷奥泽克到中国境内的霍尔果斯口岸,全长2925公里。据统计,1937年到1941年,中国向苏联购买飞机997架,坦克82辆,火炮1000余门,机枪5万余挺,汽车1000余辆。这些物资90%以上是通过西北国际通道运抵中国。1937—1944年,中国运交苏联的产品有钨砂、纯锑、锡、铅等矿产,还有大量的茶叶、桐油、生丝、羊毛、驼毛及羊绒、皮张等,这些物资大部分在星星峡、哈密等处交货。西北国际通道是中国境内延伸距离最长、运行时间最长、也是最安全的国际交通线。这一通道的开辟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现昔日的荣光。
——摘编自尚季芳《论西北抗战大后方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北国际通道”运行的背景及其意义。(8分)
18.(2021·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18)(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牧民群众积极参与1954年宪法草案大讨论
材料二
宪法起草的亲历者董成美教授回忆指出:“当时还编辑了三辑资料,叫《宪法参考资料》。第一辑是1918年苏俄宪法和1924年苏联宪法;第二辑是美、英、法、德意志和瑞士联邦宪法;第三辑是从清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蒋介石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第三辑资料于1953年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的名称印刷后发给所有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以及参与宪法起草工作的有关人员。”
“当时的讨论中,有人提出一院制,有人提出两院制,还有人提出三院制。我记得两院制是由当时的民盟副主席张伯钧提出的。我认为应该实行一院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毛主席在宪法起草中是不同意规定迁徙自由的,他认为人不能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得有制度;城里人就是城里人,乡下人就是乡下人,不能随便来回移动。但是后来宪法仍作了规定,没有听毛主席的,我们大都认为规定迁徙自由是有必要的。”
——摘编自《董成美教授访谈录》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史料价值。(17分)
19.(2021·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致刘德辉
德辉吾弟鉴:
自你来信一封已经收到:将信看完,我以全部知道了我是非常高兴,我真领服你,希你要加强工作消灭美帝国主义,兄在家加强提高生产支援前线。现在我们母亲玉体健康。精神璧铄。比昔年还要好些。家乡在党、毛主席的领导下现在我们真正彻底翻身了,所分的田土房屋,我真高兴。至于秋收工作完全结束了,我将收的稻谷计算亦有六旦有余,至于家庭生活全部解决了,请弟一切不要挂念家庭。母亲和我与汝任,假是我们家庭生活与生产有困难,已有村上帮助。至于母亲有我孝养侍奉,请弟不要挂念,请你安心抗美援期,你的功劳十分伟大极了。……不有再叙,后信再谈。祝你工作愉快。
——兄刘怀钦,一九五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面貌有哪些史料价值。(14分)
20.(2021·河南九师联盟高三12月质量检测巩固卷·1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6
冷战时期中日关系发展简表
时间
王要表现
1945~1952年
1950年12月,中国政府发表《关于对日和约问题的声明》,表达了缔结对日和平条约的意愿。
1951年,日本吉田茂政府参与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所谓的“日台和约”,实行敌视中国政策。
1953~1972年
中国政府通过“民间先行,以民促官,以经促政,半官半民,渐进积累”的方式,积极争取打开僵局,发展对日关系。
日本岸信介和佐藤荣作内阁坚持敌视或不承认新中国的立场。鸠山一郎和池田勇人首相试图调整对华政策,收效有限。
1972年7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与中国签订《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3~1991年
1978年,中日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984年,成立“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
此间,中日经贸和科技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扩大,高层互访及政府成员会议等频繁举行。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二战后中国政治与外交有哪些史料价值。
21.(2021·山东青岛黄岛区高三上学期期末·18)(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村民的日记
(侯永禄老人土生土长在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用60年的时间写了200万字日记,以下内容为其节选。)
一九五0年十二月二十五(农历)
要分土地了,他们(贫苦农民)一大早就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洒满他们汗水的田里,等着乡政府干部的到来。
1954年9月17日
路井乡第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大会胜利召开。乡政府在六世祠门口的大场里搭起了戏台,六世祠便成了召开社员大会的会议室。
1958年11月1日
全公社宣布吃饭不要钱。……吃饭不要钱,那么食堂也就不要馍票、菜票了吧!财会人员也就轻松多了。真是谢天谢地,谢谢党和毛主席了。
1982年7月19日
上午,巷东头的饲养室门口,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生产队开始评价分牲口、农具等。经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抓阄的办法:这对每个人、每一户都是公平的,分得多少好坏,就看你的运气了。同一天,队里又将全部耕地按人口分给了社员各户,作为责任田。
——摘自侯永禄《农民日记——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沿革。(12分)
(2)研究新中国农村问题时,你如何看待“农民日记”的史料价值。(4分)
22.(2021·福建宁德一模·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982~2004年“三农”工作一号文件内容节选
1982年
对于(农村)家庭副业和专业户,必须实行积极扶持的政策,在资金、技术、供销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我国耕作制度复杂……农业机械化必须有步骤、有选择地进行。
1983年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1984年
必须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商品生产服务体系……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
1986年
随着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鼓励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的种植专业户。
2004年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引导农村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央和地方要支持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
——摘自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
提取材料信息,从多角度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具有的史料价值。(14分)
23.(2021·天津河东区一模·18)(15分)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以文物来见证和讲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还原历史,走向未来。
?
?
?
?
?
?
?
?
?
?
?
?
图2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
?
?
?
?
?;图3
小岗村18户农民在
田地包干到户契约上按的手印
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其对新中国历史的史料价值。(15分)
24.(2021·福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适应性检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侯永禄是一位农民,他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村民们的生存经历,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以下文字节选于他的日记:
(1952年春节)我花了一万四千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还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政府一有号召,群众便积极响应。
(1954年8月12日)农业社召开了建社的报名大会,我带头报名入社。刘永康同志便向我谈了让我担任农业社会计的意见,晚上我便参加了建社委员会的会议。从此,我便开始了建社方面的许多具体工作:先登记各入社户的土地亩数,再评定地的肥瘦等级……
(1982年7月19日)上午,巷东头的饲养室门口,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生产队开始评价分牲口、农具等。经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抓阄的方法:这对每个人、每一户都是公平的,分得多少好坏、就看你的运气了。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侯永禄的日记所蕴含的史料价值。
25.(2021·江苏常州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考试·16)(18分)图1与图2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两件有关当代中国农村改革的珍贵文书藏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合同书》
图1文书简介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社员冒着极大的风险,在队长严俊昌、副队长严宏昌、会计严立学的带领下,冲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禁区,订立把土地分到户,实行“大包干”的合同书。社员们约定: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图2:《瓦窑村一组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户主大会决议》
图2文书简介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制度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征得上级党委和政府同意后,2009年5月25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一组的村民们召开户主大会。会议应到62人,实际到会55人,到会的55位村民经过认真讨论后,通过了社议事会关于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长久不变问题的决议,并在纸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摁上鲜红的手印。
(1)据图1文书及其简介信息并结合所学,指出“大包干”后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各自的归属,概括“大包干”的积极作用。(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图1与图2两件文书各自形成的时代大背景。(7分)
(3)以材料中图2的文书藏品为例,从材料来源和内容角度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这件文书对于研究当代中国农村改革有何史料价值。(6分)
26.(2021·河北张家口高三上学期期末·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1978年小岗村“大包干”部分带头人的口述
口述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我们小岗已经穷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们就要自己跌倒,我们要自己爬起来呀!我们要瞒上不瞒下,我们偷偷地干,那小岗不就这二十户嘛
!哪个都愿意,大家都愿意这样干,但是谁来带头?谁个敢?最后呢,我就发通知下去了,就是招呼人了,所有在外头小岗的这个当家的家主在外头要饭的,来家一个,扣下来一个就不要再出去了,你家里其他人出去要饭。最后等到这个十八个家主都等齐了。还少两户,那个时候光知道说在这个江西去要饭去了

口述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我们只有采取这条路,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
说实话,我们叫豁出去了,大家都是异口同声说,就是拉去杀头、做牢,无怨无悔
。为什么按手印呢?就是约束自己的,万一犯法了,有责任大家承担
。”
口述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关友江:(按下红手印的第二天一大平,)“分开干了
,家里根本就找不到人,天不亮就跑到田里了,就包括我在内,就是犁田,整整一夜,整整干了一夜
。”
——摘编自孙玲娟、丁雨光《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
大包干”带头人》等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1978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27.(2021·江苏南通海安县高三上学期期中·18)(11分)谷牧同志在一次访谈中,提及在担任国务院负责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时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决策的酝酿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78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让我带领一个包括6位省部级干部组成的代表团,出访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回国后,6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同志专门开会听我的汇报。我着重讲了三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发达国家的经济确有很大发展,尤其是科技日新月异……它们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管理方面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2)它们的资金、商品、技术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3)国际经济运作中有许多通行的办法,包括补偿贸易、生产合作、吸收国外投资等,我们可以研究采用。……根据中央政治局和小平同志的指示,7月上旬,国务院召开了由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参加的关于“四化”建设的务虚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认真总结新中国近30年的经验教训,研究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务虚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些意见又多次进行讨论,最后体现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中。
——欧阳淞、高永中主编《改革开放口述史》
完成下列要求:
(1)从材料来源的角度,谈谈上述材料对研究改革开放史所具有的史料价值。(3分)
(2)参考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决策出台的原因。(8分)
28.(2021·江苏常州高三上学期期中·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农民的日记
(侯永禄是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农民,从1940年起他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以下内容均节选自侯永禄日记)
1982年7月19日
上午……生产队开始分牲口、农具等。经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抓阄的办法……我的运气不怎么样,只分到一条口袋、一个六股叉、一个木锨和一个刮板。同一天,队里又将全部耕地按人口分给了社员各户,作为责任田。
1984年4月12日
公社王阳振和贾占彪代表公社党委来到我家里,说明这次政社分设及基层选举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征求我的意见。我笑着说,没有什么要求,自己年龄大了,也该退下来了……
1985年6月9日
我、菊兰……共八个人,收完了西玲家的全部小麦,总产小麦2800斤,亩产350斤,又获一个大丰收!
1986年7月28日
暑假到了,引玲又把电视机带回我家里,当晚就在门房里放开了……由于白天光线太强,村委会的大彩电也不放电视,到我家里来看电视的人就更多了。
1989年2月3日
为了抵制近年来社会上的铺张浪费之风,我召开了家庭会,宣布:春节给娃娃压岁钱不准超过2元5角钱,严禁赌博,结婚仪式从简……
——摘自侯永禄《农民日记: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
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生活有哪些史料价值,可能还存在哪些不足。(13分)
29.(2021·湖北荆州一模·18)(14分)挂甲屯、黑山扈、马连洼、东村是北京郊区的四个村庄,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四个村庄发生了一些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81年,挂甲屯生产队共有143户,470人,其中劳动力302人,共有耕地584.2亩。在生产队劳动的人数有177人,大田劳动者占71.2%。在社队企业上班和外出就业者有125人,占全村劳动力的41.4%.全年农业收入占68.1%,养猪、队办企业和输出劳动力等副业收入占30.3%。
1985年挂甲屯村的行政机构更名为“挂甲屯居委会",其行政归属是海淀区青龙桥街道,马连洼村是居委会与村委会并存,在城中村中普遍存在村委会与居委会两套管理体制并存的“一村两制”现象。
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四个村子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村。与海淀区科技园中心建设同步,马连洼、挂甲屯等村成为外来者的安身之所,中关村的上班族、北漂族、考研族成为这里的主要房客,房租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今天的村民仍将“朝顶进香”作为重要的仪式活动。每年四月初一到十五期间,这一带的花会组织依然会如期进行,人们开着私家车一路敲锣打鼓赶赴妙峰山,春节期间各村的花会还有“踩街”等活动。
——摘自《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6.第38—45页)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等方面具有的史料价值。(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0.(2021·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3月教学质量测评·19)(14分)记者凤翔所写《深圳人与深圳精神》是反映深圳变迁的一篇重要新闻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渔民村村史》记载,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这些被称为“水流柴”的东莞人路过罗湖桥时,无意间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于是决定住在这里打鱼。近代以来,尽管这片土地与香港近在咫尺,但却异常贫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政府的鼓励下,渔民们开始上岸盖草棚、辟鱼塘,开始定居生活,然而生活依然非常清苦。
改革开放春风吹来,渔民村的村民们开始展开小额贸易,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发展养殖业,随后办起了来料加工厂。渔村逐渐富裕起来。
1992年,随着全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人一夜间变成了市民。原本的村集体企业也变成了股份制公司。由于外来人口增多,不少村民乱搭建住房用于出租,导致缺乏管理,村里卫生很差,污水横流,老鼠乱窜。
2001年起,渔民村开始改建工作,新建了综合楼和小高层,成立了物业公司专门管理房屋出租。2008年后实行智能化社区管理,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样本。
——摘编自凤翔《深圳人与深圳精神》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有哪些史料价值。(14分)
答案
一、非选择题
1.【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来源
材料来自学者对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整理。(1分)
当代学者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其整理记述的大事记很多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相关文件,是研究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史料。(2分)
材料
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的状况。(2分)
可用于研究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分)
大事年记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状况,呈现了改革开放事业初步探索的历程。(2分)
《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国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厂长(经理)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制等,反映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尝试。(2分)
可用于研究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分)
合资经营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联合年会、世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关于鼓励投资开发海南岛的规定》等,反映了我国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情况。(2分)
可用于研究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1分)
【解析】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史料进行分类和解读的能力。首先,将材料按照材料出处(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材料正文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类,需要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材料来源说明其是重要史料,材料正文有助于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具体情况);其次,材料正文涉及内容较多,所以需要对其进一步进行分类整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根据归类后不同类别史料反映的相关史实依次说出其史料价值;最后综合材料正文的信息对其史料价值进行概括即可,即大事年记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状况,呈现了改革开放事业初步探索的历程。
2.【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来源
材料选自当事人谷牧的口述。(1分)
口述内容是研究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手史料。(1分)
材料
内容
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特区之外的几个港口城市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南部等沿海经济开放区也实行一些特殊政策。(3分)
可用于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2分)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现在有了“比过去好得多的国际条件”。西欧发达国家的资金、商品、技术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2分)
可用于研究中国的外交环境和外交政策。(1分)
口述史料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情况。(2分)还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情况。(1分)
【解析】
“说明该信息对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史料价值”即应该表述成前者是信息,后者说明其史料价值的格式。
如:谷牧: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分管对外开放工作。以下内容是其口述内容,其史料价值则是:口述内容是研究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手史料;如“‘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这项重大举措的出台,显著提高了人们的开放意识,启动了通过改革实行开放的进程”其史料价值则是“可用于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总之,口述史料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情况。
3.【答案】
(2)参考
史料价值9分,材料内容中4选3即可。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含嘉仓铭文砖属于出土实物史料(1分)
是研究唐朝粮食仓储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一手史料。(1分)
材料内容
东门、从西、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糙米、耗在内、正刚录事、仓史等信息记载了仓窖的位置、储量、品种、来源、存入时间,管理官员等粮食储存的详细情况(1分)
可用来研究唐朝粮食储备制度以及漕运等问题;(1分)
综上所看,含嘉仓铭文内容丰富,为研究隋唐经济、漕运、官制、历法以及我国储粮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1分)
苏州粗糙米白反映了含嘉仓粮食来源于江南(1分)
可用来研究唐朝时期东南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重心南移等问题;(1分)
仓史、监事、监仓御史等反映了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1分)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
(1分)
通天二年、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等反映了当时的纪年方法(1分)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天文历法等问题。(1分)
还可以查找文献史料。(1分)
(3)古代粮食仓储制度是保证国家安全、政权巩固和人民安定的国家战略,对救济灾民、安定人心、平抑物价、巩固统治等有重要作用,对后世中外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重要借鉴。(3分)
【解析】
(1)据材料“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可知重视立法保障;从材料“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推出轻徭薄赋,保证生产;从材料“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可概括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从材料“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可推导出藏粮于民;从材料“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可推导出注重粮食储存。
(2)第一小问史料价值,首先从史料来源为含嘉仓铭文砖可知其为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粮食仓储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再从铭文内容“东门、从西、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糙米、耗在内、正刚录事、仓史”等信息记载了仓窖的位置、储量、品种、来源、存入时间,管理官员等粮食储存的详细情况,可知它可用来研究唐朝粮食储备制度以及漕运等问题;“苏州粗糙米白”反映了含嘉仓粮食来源于江南,可用来研究唐朝粮食储备制度以及漕运等问题;“仓史、监事、监仓御史”等反映了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通天二年、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等反映了当时的纪年方法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天文历法等问题。最后总结综上所看,含嘉仓铭文内容丰富,为研究隋唐经济、漕运、官制、历法以及我国储粮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第二小问史料,所给材料主要是实物史料,因此还需增加文献史料,予以互证。
(3)认识类侧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材料可知古代中国重视粮食安全,也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可以为现代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借鉴。
4.【答案】①徽商是明代时候才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宋代时期不存在徽商。(4分)
②白银是在明朝成为流通货币的,宋代流通货币以铜币为主。(4分)
③棉衣的普遍穿着是在元代黄道婆普及棉纺织技术之后,即棉衣在元代之后才成为普遍穿着,故当时不可能善施棉衣。(4分)
【解析】首先仔细阅读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宋朝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概况辨别史料,找出不可能发生在宋朝的信息,简述理由即可。据材料一“小子是徽商水客,向在荆州”结合所学,徽商等商帮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因此该处不符合史实,可得出①徽商是明代时候才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宋代时期不存在徽商。据材料二“去身边取出些碎银子”等信息可知,《水浒传》中描述当时宋朝白银已充当流通货币,结合所学,白银成为货币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大量增加的结果,宋代流通货币依旧以铜币为主,可得出②白银是在明朝成为流通货币的,宋代流通货币以铜币为主。据材料三“冬施棉衣”结合所学,棉衣成为日常衣物要到元朝黄道婆普及棉纺织技术之后,因此当时不可能将棉衣作为救济品,可得出③棉衣的普遍穿着是在元代黄道婆普及棉纺织技术之后,即棉衣在元代之后才成为普遍穿着,故当时不可能善施棉衣。
5.【答案】
(1)图4和图5。(2分)
阐释: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传播西方天
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
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2分)
(2)图6和图8。(2分)
图6和图8都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著作,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2分)
(3)图7和图9。(2分)
论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1分)
图7是徽商会馆,是安徽商帮活动的见证,反映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图9是银锭,则反映了白银的广泛使用和商品经济发展。(2分)
(4)(2分。史料2分,说明2分)
示例1
史料:军机处的设立。(2分)
说明: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这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添加军机处设立这个史实,可以印证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2分)
示例2
史料:十三行的设立。
说明: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
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
束。添加十三行这个史实,能够印证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
(1)史料选择图4《利玛窦的贡品》(油画)和图5《农政全书》。16世纪基督教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在传播天主教教义的同时,把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出现第一次西学东渐;而中国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徐光启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技知识,编写出来《农政全书》。
(2)作为儒家思想新发展直接证据的是图6《明夷待访录》和图8《日知录》。第二小问请说明其史料价值。考查学生史料识别和论证能力。《明夷待访录》和《日知录》是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历史著作,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3)材料呈现的史料中,除了反映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和儒家思想发展的,还涉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可以论述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第二小问说明论述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理由。图7徽商会馆是安徽商帮活动的见证,反映了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图9明万历五年的银锭,反映了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白银的大量流入,推动了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4)材料中史料主要涉及了这一时期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所以可以补充政治方面内阁或者军机处的设置;经济方面可以补充十三行设置。第二小问内阁或者军机处的设置,可以论述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十三行的设置是清政府严格限制中外经济交流,可以论证清朝时期对外政策。
6.【答案】
(1)原因: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需要大量的马匹;互补性的茶马贸易的需求;封建政府的重视;国家的统一;长途贩运的发达;饮茶风气的传播。(4分,任意两点即可)作用:满足了内地对马匹等的需求;使少数民族获得了生活必需品,从而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6分,任意三点即可)
(2)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茶诗》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说明文学作品对研究茶马交易和茶马古道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但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虚构、夸大成分,需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4分,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可以从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各自需求的必要性、茶马古道能够畅通的可能性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必要性方面,由材料一“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可得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需要大量的马匹;由材料一“藏区和川、滇边地则盛产良马”、“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具有互补性”和材料二“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等信息可得,互补性的茶马贸易的需求。可能性方面,由材料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汉藏茶马贸易最受重视”再结合所学可知,封建政府的重视,国家的统一是茶马贸易能够进行的政治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唐宋直至明清时期,我国长途贩运的发达和饮茶风气的传播,也是可能性原因。第二小问作用,可以从对内地、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关系、国家统一角度作答。对内地来讲,满足了内地对马匹等的需求;对少数民族来讲,使少数民族获得了生活必需品,从而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从民族关系来说,促进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国家统一而言,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这一题首先要判断史料的性质,然后根据史料性质来分析说明其史料价值即可。具体来说,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茶诗》属于文学作品。从史料价值角度讲,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某些历史史实,但不可以直接用来做史料证明历史史实。据此,根据《茶诗》的内容可知,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说明文学作品对研究茶马交易和茶马古道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但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虚构、夸大成分,需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7.【答案】
解释: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3分)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呈现。(4分)
史料价值: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4分)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4分)
【解析】第一小问解释,据材料一“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结合所学得出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据材料一“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结合所学得出佛、道、儒家文化相融;据材料二“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结合所学得出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据材料一“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材料二“琵琶”
“丝路”结合所学得出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据材料二“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结合所学得出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呈现。第二小问史料价值,据材料一“弹箜篌”、材料二“反弹琵琶乐舞”“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结合所学得出,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据材料导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结合所学得出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8.【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1
分)
薛福成是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其出使日记是研究19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认知的一手(重要)史料。(1分)
材料内容
“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反映出清政府面对未了解的西方世界的忧虑和对了解西方世界的渴求。(2
分)
可用于研究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成书的原因。(2分)
“欧洲立国以商务为本”,反映早期维新派认为商业是振兴民族的途径。(2
分)
可用于研究早
期维新派的商业思想。(2分)
“(私营企业)众志齐,章程密,禁约严,
筹画精”,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认识到私营企业的优势。(2分)
可用于研究早期维新派对民族资本主义的认知。2分
“陆军以德因为最胜,水师以英国为最精”,反映了早期维新派对近代西方军事发展的认知。(2分)
可用于研究早期维新派的军事思想。(2分)
“凡男女人岁以士不入学常者,罪其父母”,反映了早期维新思想对近代教育的认知。(2
分)
可用于研究早期维新派的教育思想。
(2分)
“以议院为最良”“下议院之人,皆由民可举”“上议院人无常额"等,反映了早期维新派对英国代议制发展的认知。(2分)
用于研究早期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制思想。(2分)
“子既娶妇,与父母别居异财,甚者不相闻问”,反映了早期维新派对西方伦理道德持批评态度。(2
分)
可用于研究早期维新派对中西伦理道德的认知。(2
分)
【解析】史料价值就是历史材料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或者说是一定的历史材料对于说明一定的历史现象所具有的价值,本题的解答可以从材料来源以及材料内容两方面展开,从材料来源来看,史料一般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而本题材料选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作者作为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因此其出使日记是研究19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认知的一手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从材料内容来看,本题材料选取范围较广泛,涉及该书的写作目的以及早期维新派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主张,选取不少于四则的材料信息,展开说明即可。
9.【答案】
(1)不同:戊戌奏疏原件中只是强调利用光绪帝政治权威进行政治改革,而《戊戌奏稿》中增加了立宪法、开国会的政治主张;戊戌奏疏原件中尊祟君权,《戊戊奏稿》中代之以“兴民权,抑君权”。(6分)
(2)原因:变法期间,康有为从斗争策略上修改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康有为逃亡海外后,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政治制度的认识更加深刻;回击革命派的攻击,以求摆脱政治上的困境;敦促清廷实行预备立宪。(6分,若答其他且言之有理也可)史料价值:《戊戌奏稿》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主张,引用时要十分审慎,去伪存真;《戊戌奏稿》中一些内容是康有为适应时代形势变化的需要而写作的,对研究康有为戊戊变法后的思想演化、中国社会的变迁有一定史料价值。(4分)
【解析】
(1)由戊戌奏疏原件中的“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和《戊戌奏稿》中的“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可得,戊戌奏疏原件只是强调利用光绪帝政治权威进行政治改革,而《戊戌奏稿》中增加了立宪法、开国会的政治主张;由戊戌奏疏原件中的“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和《戊戌奏稿》中的“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可得,戊戌奏疏原件尊祟君权,《戊戊奏稿》中代之以“兴民权,抑君权”。
(2)第一小问原因,实际上是问《戊戌奏稿》相比戊戌奏疏原件内容出现变动的原因,可以结合二者的不同政治主张、从戊戌变法时期与戊戌变法之后面临的不同形势进行比较寻找原因。具体来说,变法期间,由于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康有为从斗争策略上修改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戊戌变法之后,康有为逃亡海外后,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政治制度的认识更加深刻;之所以有改动,其实是在戊戌变法之后,革命派势力崛起,立宪派面临着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康有为的改动是为了回击革命派的攻击,以求摆脱政治上的困境,也为了敦促清廷实行预备立宪。第二小问史料价值,首先要明确这一问是问《戊戌奏稿》的史料价值,不需要回答戊戌奏疏原件的史料价值。需要先明确说明它对于研究什么问题有价值,价值有多大,不能笼统说明它就是一手史料或者二手史料。具体来说,对于研究戊戌变法来说,《戊戌奏稿》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主张,不属于一手史料,引用时要十分审慎,去伪存真;《戊戌奏稿》中一些内容是康有为适应时代形势变化的需要而写作的,对研究康有为戊戊变法后的思想演化可以作为一手史料来用,也可以对研究中国社会的变迁有一定史料价值。
10.【答案】
(1)史料价值:材料一:出自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张謇的日记,记录中国参加大阪博览会的情况,反映出中国近代经济的落后,是研究中国工业化起步的重要史料。(4分)
材料二:通燧火柴厂的火花和大生纱厂股票都是研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也可以研究近代的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和近代股份制企业发展情况。(4分)
(2)贡献:创办一系列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推动中国工业化发展;创办学校和文化机构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参加强学会,发起预备立宪公会,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投身家乡南通建设,推动南通社会城市近代化发展。(每点2分,共8分)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的内容看,是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记录了中国参加日本大阪博览会的情况,“展出的物品更是不伦不类,只能被编入旁边的不起眼的参考馆、什么汉代瓦当、唐代经幢,如此陈旧!怎么能与其他国家展示的现代文明相比呢”,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是研究中国工业化起步的重要史料;材料二的图片是通燧火柴厂的火花和大生纱厂的股票,它们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实物资料,可以用于研究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情况;大生纱厂的股票还可以研究近代你股份制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当时的实业救国思潮。
(2)据材料三“1895年列名发起上海强学会,在通州筹办大生纱厂”得出张謇创办一系列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参加强学会,发起预备立宪,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张謇创办一系列学校和文化机构,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教育近代化;张謇是南通人,他积极参加南通家乡建设,推动了南通城市的近代化。
11.【答案】
(1)文体上看:材料一是文言文,材料二是白话文;
观点上看:材料一推崇文言文和古文学,材料二主张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和旧道德。(4分)
理由:提倡白话文是实行民主、科学的需要。(2分)
(2)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来源
材料一、二选自当事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2分)
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林纾与陈独秀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其评论是研究新文化运动的一手史料(2分)
材料
内容
林纾的观点证明了文言文彰显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功效(2分)
可用于说明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局限性(2分)
陈独秀的观点证明了白话文相较于文言文更容易传播民主、科学意识和被大众接受(2分)
可用于说明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进步性(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从文体和观点两个方面分析不同,通过阅读材料一、二得出材料一是文言文,材料二是白话文;据材料一“知腊丁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亦自有其不宜废者”得出推崇文言文和古文学,据材料二“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得出主张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和旧道德。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二“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得出提倡白话文是实行民主、科学的需要。
(2)据材料一、二的出处分别为“林纾《论古文之不宜废》(1917年)”“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得出材料一、二选自林纾和陈独秀即当事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二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其评论是研究新文化运动的一手史料;据材料一“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则嗜古者之痼也”、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林纾的观点强调文言文彰显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功效,可用于说明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局限性;陈独秀的观点因分析了白话文相较于文言文更容易传播民主、科学意识和被大众接受,可用于说明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进步性。
12.【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张之洞文集》
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官员,其电文是研究20世纪初晚清社会的一手史料。
材料形式
张之洞与同僚往来电文
可用于研究晚清政府公文格式及传输方式。
材料内容
北方拳匪滋事,京畿纷扰
可用于研究1900年5月义和团运动形势。
该镇可即暂行带印移驻襄阳,……
可用于研究1900年5月张之洞应对义和团运动的措施(兵力部署)。
可用于研究地方官员对义和团态度。
“一、长江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及两湖督宪保护……”
可用于研究东南互保章程具体内容。可用于研究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
遵拟五条……是否?伏候钧裁。应否再商律法官?乞示。
可用于研究东南互保章程内容的议定过程。
【解析】首先,提取材料中关于20世纪初晚清社会的有效信息,据材料一“致襄阳朱道台、锡守、李令、提标中军杨参将等。光绪二十六
(1900)年五月二十六日午刻发”、材料二“余道台(联沅)来电【并致江宁督宪】”可知张之洞与同僚之间发的电文;据材料一“北方拳匪滋事,京畿纷扰”可知义和团运动;据材料一“本部堂刻即奏明檄饬该镇代理提督事务”可知张之洞对于义和团运动的部署。其次,多角度分析史料,并说明价值,从材料料来源看,材料一、二取自“《张之洞文集·电牍》”,结合史料类型可知,《张之洞文集·电牍》作为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材料形式看,材料一、二都是张之洞与同僚之间发的电文,结合所学可知,便于研究20世纪晚清社会生活变迁,出现电报等传输方式,也可知晚清政府公文格式及传输方式;从“方拳匪滋事,京畿纷扰”可知义和团运动的基本情况;据材料一“本部堂刻即奏明檄饬该镇代理提督事务”可知用于研究1900年张之洞对于义和团运动的部署;据材料二“长江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坤一)及两湖督宪张(之洞)切实保护”结合所学可知,东南各省与列强之间的协定,即研究东南互保章程具体内容,该章程可用于研究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据材料二“是否?伏候钧裁。应否再商律法官?乞示”可知用于研究针对研究东南互保章程内容的议定过程。最后,表述成文,逻辑通顺。
13.【答案】
(1)“购买证”和“家庭账本”是当时人民生活状况的直接体现,属于第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4分)
(2)20世纪7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不高,家庭收入整体偏低;(3分)改革开放后,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人民的收入结构更加多样化,收入来源更加多元,虽然仍存在地区间的差别,但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和家庭收入水平均得到大幅度提升。(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可知,“1970年的手表购买证”“青岛马连发老人的家庭账本”属于一手史料,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珍贵史料,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2)据材料一“1970年的手表购买证”可知,“手表购买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据材料一“青岛马连发老人的家庭账本”可知,九月份马连发老人家庭收入偏低;这说明20世纪7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不高,家庭收入整体偏低;据材料二“中国家庭收入比较:按区域”“摘自西南财大《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2012年)》”可知,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收入、投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退休、养老、住房公积金、贫困补贴等),这说明改革开放后,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人民的收入结构更加多样化,收入来源更加多元;据材料二“中国家庭收入比较:按区域”“摘自西南财大《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2012年)》”可知,平均收入:东部是73228元,中部是25408元,西部是26567元,这说明存在地区间的差别,但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和家庭收入水平均得到大幅度提升。
14.【答案】
材料一属于一手史料,可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2分)
材料二中,《解放日报》刊登“社会新闻”、创办文摘类报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注重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解放日报》把美国总统(布什)的就职演说作为头版头条,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具备国际视野,关注国际形势,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解放日报》大版面刊登股票行情,反映了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高度关注改革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同时以舆论宣传影响社会改革;《解放日报》创办新闻APP,继续占有传媒市场,反映了信息化时代,中国紧跟世界的步伐,不断自我革新。(10分)
综上所述,《解放日报》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党报发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导作用;以新闻舆论服务并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2分)
【解析】首先,材料一出自《解放日报》,属于研究“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一手史料,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真实性。结合材料二,《解放日报》内容丰富,刊登“社会新闻”、创办文摘类报刊、刊登股票和期货市场行情、创办新媒体平台“上观新闻”APP,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注重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据材料,《解放日报》把美国总统(布什)的就职演说作为头版头条,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具备国际视野,关注国际形势,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解放日报》大版面刊登股票行情,反映了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高度关注改革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同时以舆论宣传影响社会改革;《解放日报》创办新闻APP,继续占有传媒市场,反映了信息化时代,中国紧跟世界的步伐,不断自我革新。整体而言,《解放日报》内容和版面的调整,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变迁,提供了可贵的依据,体现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特点,同时,作为党报发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导作用;以新闻舆论服务并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15.【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来源
材料选自当事人自传(1分)
作为中国革命的亲历者,其自述是研究20世纪中国社会情况的一手史料(1分)
材料
内容
父亲加入过农民协会,参加中国工农红军(2分)
可用于研究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2分)
原配妻早在我参军后不久即已改嫁,生一女名庚秀招赘在家务农(2分)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初期的婚俗(2分)
贺龙同志的部队打到我的家乡,口号“打倒土豪劣绅,杀尽贪官污吏”(2分)
可用于研究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2分)
至解放后,经过土改始分得土地七亩。(2分)
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2分)
【解析】可从材料的来源、材料的内容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然后从史料来源、史料内容分析该史料体现出来的价值,如从史料来源看,根据材料中“摘自《贺炳炎自传》”可提取信息,材料选自当事人自传,体现出来的史料价值是:作为中国革命的亲历者,其自述是研究20世纪中国社会情况的一手史料。从史料内容看,根据材料“父名贺学文,因家贫自幼为人雇工,曾加入过本地农民协会,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可提取信息,父亲加入过农民协会,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体现的史料价值是:可用于研究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根据材料“原配妻早在我参军后不久即已改嫁,生一女名庚秀招赘在家务农”可提取信息,原配妻早在我参军后不久即已改嫁,生一女名庚秀招赘在家务农,体现的史料价值是:可用于研究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根据材料“贺龙同志的部队打到了我的家乡,口号是‘打倒土豪劣绅,杀尽贪官污吏’”可提取信息,贺龙同志的部队打到我的家乡,口号“打倒土豪劣绅,杀尽贪官污吏”,体现的史料价值是可用于研究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根据材料“至解放后,经过土改始分得土地七亩”可提取信息,至解放后,经过土改始分得土地七亩,体现的史料价值是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16.【答案】
(1)沙逊洋行档案是一手史料,客观性和真实性高。罗思的著作是文献资料,属于二手史料,也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因个人因素、政治因素、时代因素等会影响其价值。
(2)殖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以英国为后盾,发动鸦片战争,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等输出,反映了列强以战争和商品为主要手段,对印度、中国进行殖民扩张。可用于研究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英国的殖民扩张。
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阶段:以工业、房地产、金融的投资为主,反映了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可用于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
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阶段:救济上海金融之计划失败、沙逊集团的撤退反映了英国殖民势力在华的消退,可用于研究殖民体系的瓦解。总之,《沙逊集团在旧中国》是调查研究专著,反映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演变史,是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侵略的缩影。
【解析】
(1)据材料“沙逊洋行档案”结合所学得出沙逊洋行档案是一手史料,客观性和真实性高;据材料“罗思所著《沙逊王朝》等国外著作”结合所学得出,罗思的著作是文献资料,属于二手史料,也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因个人因素、政治因素、时代因素等会影响其价值。
(2)结合所学知识,列强殖民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殖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阶段、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阶段,分别说明。据材料“以英国为后盾”“鸦片战争后,沙逊洋行在上海设立分行”“主要业务是从英属印度输出鸦片(当时最大的鸦片贩子)、棉纺织品和棉纱等”结合所学得出殖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以英国为后盾,发动鸦片战争,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等输出;据材料“加入英国籍,并在英属孟买设立沙逊洋行”“鸦片战争后,沙逊洋行在上海设立分行”结合所学得出,反映了列强以战争和商品为主要手段,对印度、中国进行殖民扩张;据材料“1834年,英国政府正式废止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结合所学得出,可用于研究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英国的殖民扩张;据材料“在孟买开展了工业投资,在上海借助英在租界的特权进行房地产投资和抵押贷款业务”“在上海大力发展房地产并广泛投资于工业、金融”结合所学得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阶段:以工业、房地产、金融的投资为主,反映了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据材料“1880—1920年”结合所学得出,可用于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据材料“遭到中国人的反对而搁置”“沙逊集团通过汇出利润和两次撤退,将其从中国聚敛的财富大部分输出国外”结合所学得出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阶段:救济上海金融之计划失败、沙逊集团的撤退反映了英国殖民势力在华的消退;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以后”结合所学得出可用于研究殖民体系的瓦解;据材料“沙逊集团与列强殖民史”结合所学得出,《沙逊集团在旧中国》是调查研究专著,反映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演变史,是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侵略的缩影。
17.【答案】
(1)图3(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如回答(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南宋对西北边疆研究、南宋地图绘制技术等,也可计分)(2分)。图4(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或答(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情况,或佛教传播情况。)(2分)综合两则史料,可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分)
(2)背景: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相继占领中国东部大片国土,国外援华物资运输受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每个要点2分,回答2点计4分,但必须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作答。)意义:对中国抗战,苏联物资援助增强了中国抗日能力;
对西北边疆:为巩固边疆、开发西北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苏联:客观上援助了苏联军工发展和卫国战争;
对世界: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每个要点2分,答出2点计4分,如回答“复兴古老的丝绸之路”也可计分,但必须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作答。)
【解析】
(1)据图片3名字“汉西域诸国图”可知其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也可以从图片3的内容出发,用于研究南宋对西北边疆研究、南宋地图绘制技术等。
据图片4的名字及其文字内容“……汝等应当一心称观音菩萨名号”可知其可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情况,或佛教传播情况;也可以从图片中的敦煌莫高窟出发,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最后综合两则材料,可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再联系所学,可推导出“西北国际通道”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相继占领中国东部大片国土,国外援华物资运输受阻;据材料“中苏联合开辟了西北国际通道。该通道从苏联萨雷奥泽克到中国境内的霍尔果斯口岸”及其材料所给时间(1937—1944)可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促使中苏联合开辟通道;据材料“1937—1944年,中国运交苏联的产品……,还有……”及其所学,可知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第二小问意义,要从受益于该通道的几个对象出发,可从对中国抗日、西北开发,对苏联反德,对世界反法西斯三个角度展开,对中国抗战,苏联物资援助增强了中国抗日能力;对西北边疆,为巩固边疆、开发西北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苏联,客观上援助了苏联军工发展和卫国战争;对世界,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8.【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上述材料分别取自新闻图片和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叙述(1分)
新闻图片能真实地记录历史,当事人叙述是研究五四年宪法制定的第一手史料(2分)
材料内容
宪法的起草借鉴了中外宪法起草的经验(2分)
可用于研究宪法制定过程中人民民主的体现和贯彻(2分)
图片和当事人回忆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五十年代的民主政治的进展情况。五四年宪法的制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里程碑(2分)
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2分)
可用于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历程(2分)
宪法注重保障公民的权利(2分)
可用于研究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和发展(2分)
【解析】题目要求就两则关于1954年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的材料展开分析,研究其史料价值。总体思路是先分析材料来源和内容,逐一得出其史料价值,然后得出一个总的结论。首先根据两则材料的来源可知,第一则材料选自《牧民群众积极参与1954年宪法草案大讨论》新闻图片,第二则材料选自这一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叙述,结合所学可知,新闻图片能真实地记录历史,当事人叙述是研究五四年宪法制定的第一手史料。然后逐一分析材料内容,将相同类别的信息归类整理,依次得出相关史料价值。由材料二“当时还编辑了三辑资料,叫《宪法参考资料》……第三辑资料于1953年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的名称印刷后发给所有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以及参与宪法起草工作的有关人员”可知宪法的起草借鉴了中外宪法起草的经验,这可用于研究宪法制定过程中人民民主的体现和贯彻;由材料二“当时的讨论中,有人提出一院制,有人提出两院制……我认为应该实行一院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知,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这可用于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历程;由材料二“后来宪法仍作了规定,没有听毛主席的,我们大都认为规定迁徙自由是有必要的”可得,宪法注重保障公民的权利,这可用于研究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和发展。最后综合前述材料内容及其史料价值可得,图片和当事人回忆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五十年代的民主政治的进展情况。五四年宪法的制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里程碑。
19.【答案】
【示例】(14分)
角度
信息提取(6分)
史料价值(8分)
材料
来源
材料选自一封抗美援朝战士亲属的家书
抗美援朝战士及其亲属的经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面貌和社会精神的体现,其家书是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手史料
材料
内容
抗美援朝战争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政权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可用于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和国内政治
书信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情况。家书是建国初期社会面貌的一个缩影
分配土地和农业丰收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和经济恢复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与农业生产,反映了保卫新生政权和投入国家经济建设热情高涨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可以从两个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具有哪些史料价值。首先从材料的来源看,这是一封来自抗美援朝战士的家书,这封家书的来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是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手史料,因为抗美援朝战士及其亲属的经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面貌和社会精神的体现。从材料的内容看,这封书信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面貌。政治方面的内容是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史料价值是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中美关系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是分配土地和农业丰收,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情况和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情况。史料价值是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和经济恢复状况。思想方面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发展农业生产,反映了保卫国家新生政权和进行经济建设的热情。史料价值是可用于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二战后的中日关系
可作为研究二战后中日关系的重要史料
材料内容
20世纪50年代中日扭曲的、不正常的外交关系。(2分)
可用于研究二战后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在美国因素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影响下中日关系的发展受阻。(2分)
二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日和平友好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同时,也反映了冷战时期中日关系发展受到多种国际因素的影响。(4分)
20世纪70年代从敌对与隔绝走向关系正常化。(2分)
可用于研究20世界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及中关关系开始正常化的影响,中日关系从敌对与隔绝走向关系正常化。(2分)
1972年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有利条件下的“友好蜜月期”。(2分)
可用于研究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后,加之中国改革开放及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日关系取得进一步发展。(2分)
【解析】表格呈现的是冷战时期中日关系发展简表,首先从史料来源来看,这三部分史料可以用来研究二战后特别是冷战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可以看出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国际形势和国内局势的双重影响,但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符合中日双方的共同利益。其次从史料的内容来看,1945~1952年的中日关系是不正常的、扭曲的,虽然中国表达了缔结日中和平条约的意愿,但在美苏冷战的大环境下,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孤立以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影响,导致中日关系的不正常状态。1953~1972年,这一时期在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的促进下,在20世纪70年代,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1973~1991年,这一时期中日经贸和科技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扩大,高层互访及政府成员会议等频繁举行。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增强。
21.【答案】
(1)农村生产关系的沿革:①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3分)②由于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配合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3分)③1958年,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积极推行农业集体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3分)④1978年,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3分)
(2)农民是新中国农村变迁的亲历者,农民日记是一手的原始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书写者的知识水平、个人感情等因素,容易出现片面、失真等情况,须用其他史料相互印证。(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九五0年十二月二十五(农历)要分土地了,他们(贫苦农民)一大早就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洒满他们汗水的田里,等着乡政府干部的到来”可知此时正在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对于政府组织下的变革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活动大力支持,这有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