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一心理健康 架起友谊的桥梁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高一心理健康 架起友谊的桥梁 教案

资源简介

架起友谊的桥梁
——高中生的同伴交往
【设计意图】
同伴关系是高中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刚刚跨入高中校门的高一新生而言,他们将面临着人际交往的变化和角色的转化,需要尝试重新建构新的人际系统,同时,由于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趋向成熟而又易变时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经常会遇到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困扰,因此学会在新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将对他们拓展新人际、快速适应高中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论依据】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提到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寻求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
他们对自我、对社会都有一种不确定感,
而同伴在确定一个人的角色和自我价值方面能提供支持和引导。青少年在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候,与父母老师的接触减少,
对同伴文化的遵从则明显增加,同伴关系为学生提供期待、榜样和强化,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帮助个体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2、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认为,
同伴为个体逐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了基本框架。这一时期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也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所必需的。
3、同伴关系与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发展、社交技巧的获得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同伴关系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具有巨大作用,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青少年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同伴交往时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同伴的合作而获得的。哈特普也曾指出,
没有与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
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
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
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引导学生产生与人交往的愿望,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往,避免认识偏差。
2、能力目标: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用正确、合理的观念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让学生树立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难点:学会人际交往的调节方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法与学法】
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多投入到主动学习过程中来,本课着重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引导法和活动体验法,在分组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思考与认知。
高一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开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感受。因此,本课程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合作与创新精神。
【教学用具】
多媒体和相关音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认为人都需要朋友吗?”“谈到朋友和同伴,你最想到的三个词汇或三句话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并探讨朋友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与人交往的愿望。
(二)人际交往的意义
1、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能力
(1)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结果显示:在
500名被解职的人中,因人际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
(2)人际关系学家、钢铁大王卡耐基,对美国成功人士的研究表明:成功=人际关系(75%)+业务能力(20%)+机遇(5%)
2、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
3、狼孩的故事
(三)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1)含义: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印象,亦称“第一印象”。
(2)小组讨论:如何运用
对人:不要以貌取人,先入为主,懂得通过现象看本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己: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注意克服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误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近因效应
(1)含义:与首因效应相反,随着人际的交往深入,最近的印象会冲淡或盖过以往的印象,主要产生于熟人之间,也称为“新颖效应”。
(2)小组讨论:如何运用
①认真对待每一次交往,要有好的开始,也要重视好的结尾。
②与他人因一时之气而发生冲突人时,开诚布公,积极沟通。要记得安慰和道歉,知错马上改,亡羊要补牢。
③我们在看待人或事物时,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而不能只看一时一事,避免因近因效应导致的认知偏差。
3、晕轮效应
(1)含义:人们对一个人某个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特征。好比在云雾的作用下,日月的光辉扩散到四周,形成了一种光环,又称“光环效应”。
(2)小组讨论:如何运用
①理性。不仅要听从心的声音,也要听从大脑的声音。
②在交往中应避免以貌取人,要实事求是。
③要尽量消除“偏见”,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角度分析取舍。
④正确利用晕轮效应,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投射效应
(1)含义:在交往中一个人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现象。实质在于“强加于人”。
(2)小组讨论:如何运用
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②在交往中要顾及他人的感受。
③在交往中遇到问题要理性分析,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的对待别人和自己。“已所不欲”时“勿施于人”,“己所欲之”也要学会“慎施于人”。
5、刻板印象
(1)含义: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的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
(2)小组讨论:如何运用
1、不要从交往对象的性格、地位、背景出发交往。
2、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穿着“印象外套”
交往。
案例演练:
展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通过问题“案例中的这位学生的人际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引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应用人际交往技巧的能力,同时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四)澄清我的“人际选择”
1、请依次写出选择朋友时你最看重的五种个性品质。(按重要程度依次写)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际需求,提高学对自我人际选择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样的人是受欢迎的人。
2、心理调查:美国心理学家安德逊对555项个性特征的可爱程度作了调查,使我们对人们欣赏他人的个性特征一目了然,真诚是在人际交往中最受欢迎的个性品质
3、给自己一个不完美的空间——出丑效应
(五)同伴交往的方法与技巧
1、真诚如一,相互信任。
(1)正确理解同伴交往: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
(2)人际交往的含金法则
黄金法则:像你所希望的那样去对待别人。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
反黄金法则: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应该如何对待我。
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理解他人真实的需要。这里要注意的是,满足别人的需要并不意味着迷失自己,相处要有原则。
2、互相帮助,助人助己
(1)心灵故事:《天堂和地狱》
(2)互动活动:包容和掌声
3、善于运用两种沟通:言语和非言语
实验发现,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中语言7%,声调38%,非语言的体态语言55%。
4、友谊的小船:需要距离
刺猬法则也称作距离效应
(六)小结
1、课后作业:“优点轰炸”
2、赠送学生祝福歌曲《朋友》,祝愿大家都能拥有真心朋友,在良好的氛围下结束本课。
【教学后记】
1、本堂课以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为切入点,采用活动体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对比自身、加强反思,发现自己目前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足,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2、强调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参与程度越高,感受和体验越丰富,效果越明显。
3、由于本堂课的内容较多,因此课堂时间的把握和课堂内容的展开需依情况灵活变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