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否意味着中国革命已经完成?
第一步: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材料一:
经济结构上:在国民经济内部的五种经济成分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处于优先增长地位。在全国工业(不包括手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57%,所占比重1952年达到52.8%。在全国社会商品批发总额中,国营商业所占比重1952年达到60.5%,控制了很大部分社会商品的流通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工商业经营上:新中国成立之初,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950年,私营商业在社会商品批发总额中占76.1%,在零售总额中占85%。到1951年,全国私营工业总产值中,加工订货、收购包销所占比重已增加到27.3%;占全国私营工业总产值近三分之一的棉纺织业,1950年国家向其加工订货部分占其生产能力的70%以上。
国营经济比重增高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高
材料一:
国际背景上:由于“二战”后世界两大阵营对抗,新中国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外交、经济、军事上的严密封锁。中国不仅不可能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里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维持正常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只有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争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同情和支持中国。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上实行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一边倒”方针。
农业上:旧中国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在农村,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在一个时期内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土改后的农业经济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性质,个体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工具不足,资金短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个体农业落后
苏联的支持
第一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革命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①、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工商业: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农业: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
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第一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革命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时间
1840年
鸦片战争
转折点
近代史开端
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
五四运动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从

基本完成。
所谓“过渡”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特别提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人口,人均口粮200公斤/年;工业基础几乎为0,外汇储备为0,产业工人1000万,合格工程师仅有4万人;全国80%的人口为文盲,每年培养的小学生只有67万;全国森林覆盖率仅有8.7%,北方部分地区甚至仅有5%。
一穷二白的新中国
思考:面对这样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党和国家在这时期提出的总路线是什么?
第一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革命
3、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知识拓展:三大改造


个体农民
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生产
合作社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个体工商业私有制
生产
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社会主义
公有制
资本主义
私有制
公私
合营
改造前性质
改造后性质
改造方式
农业合作化运动
手工业合作化改造
资本主义的工商业改造
第一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革命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只有经济方面的改造,能改变建国初的面貌吗?
随着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加强国家政治建设,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基础服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
思考:从上图我们可以读出什么信息?
第一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革命
5、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
①、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提醒
区分两个“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思考:“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离不开哪些人的付出和努力?
第一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革命
②、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5、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
1.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④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牛刀小试
2.从1953年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当时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②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③“三大改造”如火如荼地正在进行,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
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牛刀小试
3、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中,唯一正确的是(
)
A.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B.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C.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D.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
牛刀小试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国家行列,是否意味着我国已经完成历史任务了呢?
第一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革命
1、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
1840年
鸦片战争
转折点
近代史开端
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
五四运动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1949—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框: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2、新的历史课题(任务):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
怎么完成新的历史课题呢?
指导思想
前车之鉴
中国实际
马克思列宁主义
苏联经验教训
中国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毛主席说:“照抄是很危险的。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1956年,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中共八大最重要的贡献
是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框: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z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根本任务
工业大国
VS
落后的农业国
经济文化发展需要
VS
经济文化落后
重农抑商
建国初的文盲率在70%以上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后的对比
中国第一个自制飞机
①工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成就
民航业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后的对比
农业生产合作社:解决温饱问题
杂交水稻发明:解决世界饥饿问题
②农

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后的对比
50年代的无轨电车
新中国第一条地下隧道
1957年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
③基础设施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后的对比
全国只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
④教育医疗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六十年代新建门诊大楼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后的对比
⑤科学技术
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辩证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4、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飞跃。
中国革命的结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此站起来了
一五计划的圆满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吗?
国内遇到的挫折:
国外遇到的挫折:
美国抑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与苏联关系恶化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5、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历史新课题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标志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取得的成就
意义
八大的最大贡献
一个结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二框: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一个飞跃
“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个肯定
“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也取得巨大成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