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3.2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3.2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教案

资源简介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第三课第一框《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的把握,本框主要体悟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教材从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与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两方面分析意义。思维素养意义从逻辑思维意义、辩证思维意义与创新思维意义角度阐述,思想政治意义从思想觉悟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阐述分析,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领悟。
二、教学目标
1.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两方面意义:学习科学思维对提升思维素养的意义;学习科学思维对提升中学生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的意义。
2.通过本课学习,领会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进而用科学的思维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助推中学生争做时代新人,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了解学习科学思维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意义,学习科学思维对培养科学精神的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科学思维与正确思想的关系,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意义与政治意义。
五、教学过程
议题:为什么学会科学思维,终身受益?
导入新课: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重强调了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等。这些科学思维方式具有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有力思想武器。
为什么说学会科学思维,终身受益?为什么要努力掌握和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利用课件展示相关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1:搜集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以小组为单位,分主题进行讨论,谈谈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
第一小组:教材案例分析《“有名无实”的反驳》
解读:这位排长把“不抵抗将军”与“不抵抗主义”混淆了,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是不懂逻辑的表现。
启示:科学的抽象思维一定是符合逻辑要求的思维,通过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第二小组:时事案例分析《基因技术:机遇与风险并存》
问题探讨:(1)预测在保证安全和营养的前提下,“人造食品”代替天然食物会带来哪些变化?
(2)未来合成生物学将把人类引向何方?
提示:(1)应从积极的、消极的两方面分析。(2)可以从规律、联系、发展、矛盾、价值观等角度回答。
第三小组:新时代重温“持久战”精神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句经典语录出自毛泽东于1938年春末夏初完成的《论持久战》长篇演讲稿。它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局势与走向,并指导抗战走向胜利。
时间跨越83载,《论持久战》的光辉经久不衰,它指引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艰险,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其精神及理论价值绵延至今,依旧耀眼夺目。
总结:毛泽东通过初步总结全国抗战经验,批驳种种错误观点,在《论持久战》中指明抗日战争的基本走势,拨开迷雾。
[设计意图]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分享如何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和理解社会,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小组的分析使学生从理性层面归纳出,学习科学思维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意义。
探究活动2:《寻乌调查》树立“唯实”典范
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1930年5月,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寻乌县,毛泽东同志进行了一次深入系统的社会经济调查,写下著名的《寻乌调查》,在此基础上又撰写《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首次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90多年前的寻乌调查堪称调查研究典范,树立了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调查传统,对于今天做好调查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和价值。
探讨:为什么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何搞好调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有何意义?
知识整合:思想、科学思维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经典,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思想与科学思维都离不开实践,同时社会实践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需要理论的指导。通过分析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同时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探究活动3: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年5月1日出版的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文章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1)探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背景,其中蕴含了哪些科学思维?
(2)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有何重大意义?
(3)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对我们青年学生有何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探究使学生深刻认识自身所处的阶段,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科学思维的参与。同时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体系构建:
课堂小结: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伟大建党精神,用32字作出概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坚持用真理的力量指引方向、坚定信仰。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不断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不断书写中华民族最恢宏的史诗。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第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