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第一框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1.1中的“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1.2中的“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编写的。在第一单元中,前两课分别介绍了思维和思维的基本形态,逻辑的含义以及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第三课回答了何谓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思维有何意义的问题。第三课是对前两课破题后的升华,在核心素养的教育上为学生明确了学习“逻辑与思维”课程模块的目的,也为教与学点明了效果评价的标准。第一框“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阐述了科学思维的含义,相应地指出了不科学思维的主要特征;阐述了怎么看待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重点阐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和可检验性等主要特征。二、教学目标1.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学会正确思维。2.理解科学思维的含义,了解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学会在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3.把握科学思维的特征,理解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结果的预见性和可检验性的含义,懂得实事求是,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修正错误,追求真理。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明确基本内容和线索,通过合作探究突出重点和难点。2.比较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的主要特征;理解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3.由科学思维的含义思考得出科学思维的特征。四、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科学思维的含义;掌握科学思维的特征。2.教学难点:科学思维的特征。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小调查:中印疫情防控知多少?1.你能说出一些你所了解的中国政府对待疫情的态度和所做的疫情防控措施吗?对于这些措施,你觉得效果怎么样?(教师随后展示中国疫情防控的宣传图片)2.你了解印度政府对待疫情的态度和防控措施吗?效果怎么样?2.对于中印两国的疫情防控,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能否用一些关键词描述一下?教师引导:同样面对新冠疫情,为什么中国能够迅速的控制疫情,恢复正常的生活,而印度深陷疫情的泥潭,看不到希望?事实告诉我们,能否正确认识疫情及其影响,能否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指导抗疫工作,是两国抗疫效果截然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践也一再证明,只有科学思维才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明确科学思维的含义,了解科学思维的特征,让我们的思维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设计意图】通过中印疫情防控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中印在疫情防控思维、措施上的不同导致结果的差异,启发学生探究科学思维的兴趣,导入对下文的学习。议题1:如何把握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情境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一定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虽然我们有2003年非典防控成功的经验,但是现在面临的病毒传播情况更复杂,要透过病毒传播的各种表现思考内在的本质规律,要尊重新冠病毒传播的规律科学防控,切忌片面僵化和主观臆造。作为全国主战场,湖北省和武汉市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坚决把疫情扩散势头遏制住。中国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成功控制住了疫情的传播,不仅维护了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思考:结合情境一,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1.认真阅读材料,找一找我国政府的疫情防控成功举措有哪些?2.我国迅速控制住了疫情,运用了哪些科学思维的方法?3.科学思维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讲解知识点。教师总结:我国政府坚持以科学理论和科学思维方法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透过病毒传播的各种表现思考内在的本质规律,尊重新冠病毒传播的规律,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科学防控,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又不僵化,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不仅成功控制住了疫情的传播,维护了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和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真实的思维内容,二是合乎逻辑的思维形式。情境二:中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古老方法加现代化科技”的措施,产生了更大的效果和产出。这种“古老的方法”,指的就是“围堵策略”,包括国家层面鼓励大众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进行大规模的体温监测;暂停公众集会、呼吁民众减少出行流动等。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科技,则为这些传统防控方法插上“翅膀”,使之更加高效、便民。中国还始终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对于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取得显著效果。思考:结合情境二,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1.中国政府的防疫举措在思维方式上有何特别之处?2.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讲解知识点。教师总结:中国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古老方法加现代化科技”措施,产生了更大的效果和产出。既尊重疫情传播的客观规律,科学运用了逻辑思维;又坚持用现代科技处理问题,科学的运用了创新思维;并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把握好节奏,做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科学有序,科学的运用了辩证思维。【核心知识归纳】一、科学思维的含义1.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2.什么是科学思维(1)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2)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相对立,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3)科学思维并非一种思维形式,它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设计意图】该情境活动用学生熟悉的中国疫情防控的相关材料入手,意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思维的含义,明白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的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思维既表现为逻辑思维,也表现为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议题2:如何把握科学思维的特征?情境三: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过程中,针对个别专家提出我们有2003年非典防控成功和疫苗研发的经验,所以可以直接用以前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中国科学家没有盲目相信以往经验,而是从实际出发,坚信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冠病毒的持续研究,一定可以找到新冠病毒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病毒的突变发生在病毒RNA上一个叫做E484K的位点,通过对这个位点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得到了冠状病毒的进化树,发现其中15个变种来自获得E484K突变的一个共同祖先,从而发现了病毒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制疫苗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坚持把疫苗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在攻关组的协调下,多部门早期介入、全程指导,研发的多个环节同步开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多款疫苗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为我国和全球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思考:结合情境三,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1.结合材料概括我国的科学家是如何研制出新冠病毒疫苗的?2.科学思维具备哪些特征,在疫苗研发和使用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讲解知识点。教师总结:中国科学家没有盲目相信以往经验,而是从实际出发,坚信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冠病毒的持续研究,一定可以找到新冠病毒的内在联系。这说明科学思维要如实反映认识对象,能够对事物发展前景作出预判。我国坚持把疫苗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临床试验和疫苗接种的实践表明,我国的新冠疫苗对防控疫情是有效的,这也证明了我国疫苗研发思路的正确性。【核心知识归纳】二、科学思维的特征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设计意图】该探究活动引用中国疫苗研制过程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具有预见性和可检验性。【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正确思维,让我们掌握科学思维,用战略思维增强科学性、预见性,用辩证思维增强整体性、系统性,用创新思维增强主动性、创造性。六、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