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9.1 认识调解与仲裁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9.1 认识调解与仲裁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认识调解与仲裁”教学设计
总议题:合理选择有效手段
妥善解决社会纠纷
【思路框架】
本节新授课以张老师维权之路为主线,设置“合理选择有效手段
妥善解决社会纠纷”总议题,聚焦一起身边的交通事故案例,根据案例回放创设张老师为人物原型,为她出谋划策,探讨如何运用有效方式帮助张老师解决交通事故引发的纠纷。重点关注张老师在“和解组”、“调解组”、“仲裁组”三种解决方式的帮助下如何科学化解矛盾、解决纠纷,采用“创编剧本”与“汇报表演”相结合的合作探究方式创设议题情境,并分解出“以和为贵选调解”、“便捷经济选仲裁”两个子议题,依次关联相应的学科概念,按“围绕议题—创设情境—串联活动—驱动任务”的教学思路,探求、探究、探寻和解、调解、仲裁三种纠纷解决方式的科学内涵、具体类型及其适用要求,构成议题商讨、议题展示、议题理解的议学过程(详见图1)。
【基础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地位:“认识调解与仲裁”是《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第四单元“社会争议解决”第九课“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的第一框内容。本框主要阐述了调解和仲裁的部分法律知识,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了解多种解决纠纷的方式,明确其优势和作用,从而学会在社会实际经营和消费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合理选择运用解决纠纷的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利,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
2.内容分析:本框内容共设两目:第一目是以和为贵选调解,第二目是便捷经济选仲裁。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框学习能够识别调解和仲裁的不同种类,明确调解和仲裁制度的特点和程序,从而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与法治意识素养,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
学情分析
心智特征:本课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高三学生,其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社会交往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从高中生实际生活经验来看,生活中的纠纷事件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要求高中生站在法律的视角去解读与分析,就需要选用合适的生活情境素材创设议学活动,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激起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真正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以生活之理体悟法律之理。
2.认知结构:高二、高三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阶段,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面对社会纠纷事件的解决与处理,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解决纠纷的具体手段、程序的了解比较零散、琐碎、片面,法律素养不强,对法律的社会价值认识不够明确。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帮助高中生牢固树立依法解决纠纷的正确意识,深入了解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掌握“和解”、“调解”、“仲裁”等学科概念,识别不同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结合典型案例作出科学分析,合理选择有效手段,妥善解决社会纠纷。
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目标:了解解决纠纷的有效手段,识别调解和仲裁的不同方式,明确调解、仲裁制度的特点和程序,理解纠纷解决多元途径存在的必要性。
2.关键能力目标:用生活中的法律故事勾勒真实情境,聚焦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用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提高有效解决纠纷的能力。
3.学科素养目标:通过学习合理有效解决纠纷的方式,把法治作为学习、生活、工作的准则和指南,提升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通过分析“张老师维权之路”的纠纷事件,树立以和为贵选调解、便捷经济选仲裁的法治观,提升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
4.核心价值目标:立足生活,围绕一起交通事故引发的纠纷事件,模拟“张老师的维权之路”,上演课堂小剧场,在真实有趣的角色扮演中知法律、学法律、用法律,呼吁每位同学成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新时代高中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调解和仲裁的含义、适用及其类型;理解人民调解的组织、性质、原则及其效力。
教学难点:调解的类型、仲裁的类型和仲裁制度的特点。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议题式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主体设计】
活动1:课堂导入
【回顾旧知】找寻共同点
设计意图:
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复习第八课“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和第七课“劳动纠纷解决的主要方式”两个知识点,目的是帮助学生开门见山地发现本单元的主题——社会争议解决,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新授知识的代入感,归纳总结出本课的核心内容——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衔接前后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直接明了本框的核心学科概念——调解和仲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降低入学门槛,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议题】合理选择有效手段
妥善解决社会纠纷
【总任务】合作创编《张老师维权之路ABC》
【案例回放】
2020年11月3日,江苏无锡,14时10分左右,孙某驾驶一辆白色轿车与一辆607公交车在堰桥中街路口发生刮擦。公交车承担全部责任,孙某无事故责任,无人员伤亡。
【出谋划策】
如果张老师发生了类似的交通事故,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创编剧本,为张老师出出招,上演《张老师的“维权之路”》。
要求:①三小组抽签领取任务信封;
②小组合作讨论时间8分钟;
③选派小组代表汇报分享展示。
【任务1:张老师维权之路A】
【和解组】
提示:①找责任方:
②了解情况:
③最终结果:
【学生分享汇报】(略)
【教师点拨】
①找责任方:张老师第一时间找到公交车司机或公交集团(事故责任方),依据交通法律法规与对方据理力争,对其进行爱与法的教育。
②了解情况:在张老师爱与法的教育之下,公交集团立即找来与张老师发生交通事故的公交车司机核查情况。
③最终结果:公交集团依照相关交通法规以及张老师的车辆受损情况,积极与张老师协商,双方诚恳坦诚,握手言和。
【子议题一】“以和为贵”选调解
【学科概念】和解
1.含义:先自行协商(双方当事人),通过和解达成合意,解决纠纷。
2.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开始建设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充分发挥其在线咨询、评估、调解、仲裁的功能,为纠纷主体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高中生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和解?如何设计?打破常规的学科概念灌输,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模拟创编剧本,大胆新颖,让课本知识灵动鲜活起来,让学生热情激动起来,实现学科知识与情境创设的立体互动,在提升课堂品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学生帮助张老师维权,张老师帮助学生解疑释惑,这才是教学“双主体”的完美契合与运用。
【任务2:张老师维权之路B】
【调解组】
提示:①和解无果:张老师第一时间找到公交车司机或公交集团,依据交通法律法规与对方据理力争。对方态度强硬,一再坚持说,事故张老师也有责任,也应该承担。
②申请调解:
③最终结果:
【学生分享汇报】(略)
【教师点拨】
①和解无果:张老师第一时间找到公交车司机或公交集团,依据交通法律法规与对方据理力争。对方态度强硬,一再坚持说,事故张老师也有责任,也应该承担。
②申请调解:张老师给对方进行爱与法的教育后,仍然和解不成,张老师立即找到当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调解。
③最终结果:当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了解情况后,对事故责任进行了划分,在当地交管部门的调解下,公交集团最终同意承担责任。
【学科概念】调解
含义: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调解。
【学科概念】调解制度
设计意图:聚焦张老师的维权之路,和解无果,怎样调解?如何设计?期待同学们合作探究中的奇思妙想,因为学生的想法汇集着教情和学情,牵引着教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以张老师交通事故纠纷为线索环环相扣,识别和解与调解不同内涵,系统梳理调解制度,为理解人民调解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把握“调解”方式的最大优势,切实体悟我国传统文化“和为贵”的思想,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升华情感、入耳入心。
【学科概念】人民调解委员会
1.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
2.性质: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3.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收取任何费用。
【知识运用】
(1)判断: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独立调解民间纠纷的国家公权力机构。(×)
(2)判断:人民调解机构是政府机构。(×)
4.效力: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双方当事人还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有效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学科概念】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是人民调解方式的典型代表,它追求“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枫桥经验”在新时代不断得到新发展,形成了党领导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和方法,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保障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调解制度,突显教学重难点,顺势引入人民调解的学科概念,并融入“枫桥经验”的详细解读,层层递进地掌握人民调解的性质、组织、原则及其效力,并结合知识判断的实战演练,有理有据、有讲有练,帮助学生熟知人民调解的重要性,其更被誉为伟大的“东方经验”。
【总结提升】子议题一:“以和为贵”选调解
礼为先
和为贵
人为本
调为基
子议题一:“以和为贵”选调解
设计意图:“礼为先
和为贵
人为本
调为基”12个字的凝练不仅是归纳总结调解的优势特点,更是创编张老师维权之路A和B的核心主旨,点明子议题一“以和为贵”选调解,一方面指导学生全面地掌握调解的科学内涵和调解制度的具体种类;另一方面在为张老师维权之路C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顺利进入仲裁知识的学习。
【知识拓展】调解(略讲)
种类
主持者
特点
效力
诉讼调解
人民法院
目的是使当事人达成调解
人民法院根据调解协议制作的调解书在当事人签收后,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诉讼外调解
人民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
①尊重当事人权利。
②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收取任何费用。
①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
②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有效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能力。
行政调解
国家行政机关
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具有强制执行能力)
仲裁调解
仲裁机构
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具有强制执行能力)
【子议题二】“便捷经济”选仲裁
【任务3:张老师维权之路C】
【仲裁组】
提示:①保险理赔:在当地交管部门的调解下,公交集团最终同意承担责任,公交车购置了相应保险,公交车依法申请保险公司赔付,但保险公司不予受理。
②申请仲裁:
③最终结果:
【学生分享汇报】(略)
【教师点拨】
①保险理赔:在当地交管部门的调解下,公交集团最终同意承担责任,公交车购置了相应保险,公交车依法申请保险公司赔付,但保险公司不予受理。
②申请仲裁:公交集团方面找到当地“仲裁庭”申请仲裁,仲裁庭经过审理,对该案下达了裁决书,裁决支持了公交集团的仲裁申请。
③最终结果:保险公司接到裁决书后,在规定期限内为张老师的车辆和公交集团的公交车进行了定损估价,并予以相应赔付。
【学科概念】仲裁
1.含义:仲裁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
2.下列纠纷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
(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知识运用】
判断:哪些可以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为什么?
1.小何因所购商品房存在质量问题与开发商发生纠纷。(√)
2.小李和小慧在离婚期间因孩子抚养权归属问题发生争执。(×)
3.某企业因发明专利申请被驳回与行政机关发生争议。(×)
4.王某因工作与同事发生纠纷打架,对公安局的处罚不服,可以向市公安局申请仲裁。(×)
设计意图:张老师维权之路的故事尚未结束,从运用和解方式、调解方式,到仲裁方式解决纠纷,一步步指引学生深入领悟学科知识,创编剧本活动在考量学生应用现有知识解读新知识的能力,教师恰恰以此创造学习时机发现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盲区和误区,从法律知识的层面加以正确的讲授和解读,情景交融、有声有色,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关注度,大大提升课堂效率。特别的是,学科知识生成是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匹配相应地实战演练,举一反三,让思政课堂变得有意思、有意义,不断迸发出生机与活力。
【学科概念】商事仲裁
含义:当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双方可以将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
【学科概念】商事仲裁制度
①或裁或审:在商事仲裁与诉讼之间,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一加以适用。
②协议仲裁:当事人申请仲裁,须以双方自愿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为前提。
③一裁终局:仲裁程序比较灵活,仲裁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而且一裁终局。
【总结提升】子议题二:“便捷经济”选仲裁
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子议题二:“便捷经济”选仲裁
设计意图:从“以和为贵”选调解到“便捷经济”选仲裁的呈现是议题式教学内容的两个层次,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生活情境中感知学科知识,在张老师维权之路上理解新授知识,选择不同的解决方式,解决不同的纠纷状况,活学活用、总结提升后回归本框的总议题“合理选择有效手段
妥善解决社会纠纷”。
【知识拓展】名词点击:“一裁终局”
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注意:在劳动争议仲裁中,劳动者对一裁终局不服的,可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是用人单位不能。
【知识体系】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这不仅体现了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再调整和大布局,也为建设多元纠纷化解体系指明了方向。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解、调解和仲裁三大解决方式密不可分,只有提升非诉讼纠纷化解能力,才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作为新时代高中生,要树立法治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学会合理选择有效手段,妥善解决社会纠纷,为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贡献青年力量。
【知识运用】
1.2019年12月10日下午,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与长春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开展消费纠纷诉前调解工作。长春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钟萍、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法院速裁审判庭副庭长曹春江以及律师协会律师钟鑫参加此次调解。下列关于调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民调解属于诉讼调解
B.调解要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C.调解协议没有法律约束力
D.调解若成功则应当收取一定费用
答案:B
2.人民调解制度指的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当事人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下列对该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②人民调解已经成为化解矛盾、解决纷争的主要方式
③人民调解有助于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防线
④人民调解不利于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3.李某从某手机店里买了一品牌手机,但手机在使用中发生自燃爆炸,导致李某面部受伤。李某立即与店家交涉要求赔偿。经过协商,双方同意将此事交由仲裁委员会解决。为此李某和店家要明确(
)
①仲裁审理公开进行,程序更加灵活和便捷
②仲裁裁决有法律约束力,必须执行
③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申请再次仲裁
④对仲裁裁决不认可,不得向法院起诉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