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微课八上第二章第2节气温学案一、知识点1.熟悉天气图标2.天气是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要素的综合状况。3.空气的温度称为__________。表示当地空气的____________。4.测量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温度的度量单位是__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表示。5.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成的。6.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放在_______________里,可以避免风吹、日晒、雨打,读数比较__________,能比较真实地反映_______________。7.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在___________;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是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二、学一学例1:下列描述中,属于天气的是---()A.春暖花开B.雨过天晴C.秋高气爽D.寒冬腊月解析: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ACD.春暖花开、秋高气爽、寒冬腊月都是长期的天气情况,属于气候;故ACD错误;B.雨过天晴是短期的天气情况,属于天气;故B正确。故答案为:B。例2:阅读"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竺可桢认为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____________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____________时期,公元1400年~1900年的_________时期,公元1900年以来的_____________时期。(2)近百年来的仪器观测记录表明,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呈___________趋势,气候总体表现出___________的特点。解析:竺可桢认为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公元1400年~1900年的寒冷时期,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故答案为:(1)温暖;寒暖交错;寒冷;气候波动(2)波动上升;波动变化三、练一练1.百叶箱内温度计的读数与箱外太阳光直射下温度计的读数相比---()A.平均值低,数值变化大B.平均值高,数值变化大C.平均值低,数值变化小D.平均值高,数值变化小2.从“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可以看出,我国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突出特点是---()A.冷暖相互交替,变化周期不一B.气温持续下降C.气温先下降后上升D.无规律可言3.下列诗句或短语中,不是描述天气特征的是---()A.阳光灿烂,晴空万里B.大雪纷飞,银装素裹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D.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4.气温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动物行为与气温有关。下列行为与气温无关的是---()A.青蛙冬眠B.候鸟迁徙C.兔子换毛.D.小鸟觅食5.某同学要测量当地的气温,为了使测得的温度更接近实际气温,若在下列各地1.5米高处测量,则最佳的位置为---()A.学校操场B.一楼北面阳台C.高楼楼顶D.水泥马路6.夏季高山上的气温从山脚起,高度每升高100米降低约0.6℃.已知杭州天目山主峰仙人质气温是14℃,山脚的气温是23℃,那么仙人顶的高度是---()A.1400米B.1500米C.1600米D.1700米7.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自学了《气温》这一课程,他觉得天气的突出特点是---()A.多变B.稳定C.冷热D.风雨8.气象站在一天的2时、8时、14时、20时,测得的气温依次是18℃、24℃、35℃、27℃,该地当日平均气温是---()A.24℃B.25℃C.26℃D.27℃9.下列时刻最容易发生中暑的是---()A.8时B.12时C.14时D.20时10.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A.1次B.2次C.3次D.4次11.气象观测中,一般要使用_______温度计、__________温度计、_________温度计3种温度计测量气温,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_________里。12.按照下列要求,完成活动。活动材料:百叶箱1个、温度计1支、数据记录工具1套。(1)按照测定气温要求,将温度计放到__________内,该仪器离地面___________。(2)气温观测时间:北京时间2时、_______时、14时、20时。(3)记录观测结果。根据图可知,当天最高气温_______℃。日平均气温为4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则当日的平均气温为______________。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21世纪教育“胜哥课程”工作室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