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引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共编排了四篇精读课文——《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教学本单元课文,要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结合文章段落特点,抓住关键语句迅速把握课文内容;带着问题读课文。将这些快速阅读方法自觉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2.学习“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连词成句地读”“抓住关键词句”“带着问题读”等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习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3.能够概括课文或一段话的意思。4.通过印象深刻的画面或具体的事例感受人物的特点和品质。5.能借助具体事例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6.能用具体的情景表现成语的意思。7.背诵关于“惜时”的名句。重点学习“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连词成句地读”“抓住关键词句”“带着问题读”等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习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难点能借助具体事例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搭石》2课时《将相和》2课时《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2课时《冀中的地道战》2课时习作:“漫画”老师2课时语文园地1课时5 搭 石《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对课文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学习并掌握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然后,细读课文,把握主旨,借助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把“提高阅读的速度”的指导和运用贯穿始终。【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分组合作,研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课后习题一。2课时第一课时1.学习本课生字词。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提高阅读速度。一、图片导入1.师:(课件出示走搭石图片)在我国北方农村,进入秋天,天气转凉,我们会看到图片上的景象,小溪里有一排排石头,人们踩着这些石头过河。这些石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搭石。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刘章一起走进他的家乡,去看看这些平凡的、默默无闻的搭石。(板书课题:搭石)2.作者简介。刘章,生于1939年,河北省兴隆县人。当代著名诗人,一级作家。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誉为“农民诗人”。著有诗集《燕山春》《南国行》《北山恋》等。二、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1.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好后举手。(2)集中注意力,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3)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反复回读。2.检测阅读效果。(1)教师统计学生默读课文所用时间。(2)交流默读时对课文内容的把握。①什么是搭石?②家乡的人们什么时候摆搭石?3.交流阅读体会。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有的同学读得快,但理解得不够准确;有的同学虽然读得慢,但是理解得准确;有的同学读得又快理解得又准确;还有的同学读得慢,理解得还不够准确。下面我们就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进行交流。(1)交流自己的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是否有回读现象,哪些地方出现了回读,为什么会出现回读,如何集中注意力等。(2)请读得又快理解得又准确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3)教师总结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建议:阅读时要让自己尽可能地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难理解的句子,不要回读,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帮助理解;眼睛注视课文;通句通行地读,不要逐字逐句地读。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识记生字。(2)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学生书写生字。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些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出示填空:课文生动地描写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常见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 )搭石,上了年岁的人( )搭石,一行人协调有序地( )搭石,有谦有让地( )搭石,以及背老人( )搭石。3.合作探讨,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什么是搭石。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主旨,揭示搭石承载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搭石第二课时1.品读课文中描写的关于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想象画面,从中发现美、感受美。2.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3.抓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重点1.品读课文中描写的关于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想象画面,从中发现美、感受美。2.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难点抓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复习导入,说搭石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什么是搭石。(学生齐读: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就是搭石。)二、细读文本,品搭石(一)品读第2~4自然段。1.在作者心目中,搭石除了可以用来过河,还是什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2.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去感受吧。3.品读第2自然段。(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把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动词圈出来。(放、找、搭、踏)(2)老人来回踏搭石的时候,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我得试试这块搭石稳不稳,不然别人走的时候就可能掉进水里了。)(3)从老人摆搭石的一系列动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他人着想)(4)结合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这一自然段。4.品读第3自然段。(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人们走搭石时的情景的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2)文中的“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和谐。)(3)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感受这如诗如画一般的美景。5.品读第4自然段。(1)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人们走搭石时互相礼让、尊老爱老。)(2)如果人们都不互相礼让,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可能会出现争吵、甚至有人掉进水中。)(3)你们平时生活中有出现过互相礼让的情况吗?(4)年轻人是怎样背老人过河的呢?(俯下身子)这说明了这儿的人们对老人非常尊敬。(5)老人过河后,可能会对年轻人说些什么呢?年轻人又会怎样回答呢?(老人可能会对年轻人说:谢谢你,小伙子。年轻人可能会回答:不用客气,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6)试想一下,如果有小孩子来过河,这里的年轻人会怎么做?(弯下腰来把小孩子抱在怀里过河。)(7)你认为背老人过河是理所当然的事吗?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属于理所当然的事呢?(8)一块块普通的搭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次大声地朗读第2~4自然段,感受这一个个美好的瞬间。(二)品读第5自然段。1.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如何理解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3.教师总结:一排排搭石,象征着乡亲们一颗颗淳朴、善良的心,是传递乡亲们情感的纽带,更是乡亲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三、课堂小结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刻温暖着我们。请同学们睁大自己的火眼金睛,找找身边的美。搭 石在第一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第二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和想象画面,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们淳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不足之处在于,对于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一味追求速度,却忽略了对内容的理解。6 将相和《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五年级的学生读快,可以达到,但一边读快,一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需教师给予方法指导。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人物特点,也需教师予以点拨。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教学时,在上一课学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基础上,连词成句地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再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4.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过程与方法】1.记下自己阅读课文的时间,和同学交流课文内容和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2.通过事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重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难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资料。2课时第一课时1.学习本课生字词。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3.理清文章的脉络。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难点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战国时期七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的图片)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当时秦国最强,想要统一其他国家,不断向别国进攻。赵国是紧邻秦国的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但是弱国也有强者存在,当时赵国就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将相和)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想知道“将”与“相”分别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3.既然同学们都这么好奇,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好奇一起去文中找答案吧!二、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1.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完后举手。(2)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2.检测阅读效果。(1)教师统计学生默读课文所用时间。(2)交流默读时对课文内容的把握。①《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②“将”与“相”分别指谁?③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做什么?④“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⑤“负荆请罪”前蔺相如和廉颇有直接冲突吗?3.交流阅读体会。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有的同学读得快,但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较差;有的同学虽然读得慢,但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较好;有的同学读得又快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又好;还有的同学读得慢,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也不够好。下面我们就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进行交流。(1)交流自己的在阅读中的困难。(2)请读得又快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又好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3)教师总结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建议:遇到不懂的词语暂时忽略,不要回读;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扩大视域;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阅读与理解同步进行。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识记生字。(2)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学生书写生字。2.自由朗读课文,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第1~9自然段):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第10~14自然段):渑池会面。第三个故事(第15~17自然段):负荆请罪。3.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他们又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不和”: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上立了功,升了官,位居廉颇之上,引起了廉颇的不满。由“不和”到“和”: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重归于好,齐心协力,保卫赵国。)将相和第二课时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2.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3.学习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重点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2.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难点学习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一、复习导入1.师:上堂课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将相和”中的“将”“相”分别指谁?(抢答)讲了哪三个故事?(抢答)2.听写词语。二、学习“完璧归赵”1.默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感知人物形象。(1)蔺相如想了一会了,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想了一会儿”“如果……如果……”说明蔺相如的勇敢是建立在充分思考后谨慎行事的基础上的。)(2)①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②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③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④蔺相如反复思量,觉得秦王还是不会信守承诺的,……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知道秦王没有诚意,蔺相如不动声色,先略施小计,将璧拿回自己手里;之后“怒发冲冠”,不惜以“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威慑秦王;送璧回国后面对秦王,又用一个假设句“如果……”暗示秦王主动权还在秦王手里,可见蔺相如的有勇有谋。)三、学习“渑池会面”1.默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蔺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2.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3.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感知人物形象。(1)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3)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便宜。(秦王让赵王鼓瑟实际上是侮辱赵王,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荣誉,让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四、学习“负荆请罪”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并向手下陈说利害;结果:廉颇醒悟,去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将相和好。)2.画出描写蔺相如和廉颇言行的句子,感知人物形象。(1)蔺相如:①蔺相如听说了,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②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③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④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蔺相如谦卑礼让,心胸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2)廉颇:①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廉颇的语言直接,咄咄逼人,体现了他居功自傲、狭隘又率真。)②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五、回顾全文,归纳中心1.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个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每个故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联系。“渑池会面”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2.“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爱国,以国家利益为重。)3.说说你更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4.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在上一课学习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基础上,连词成句地读课文,并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感知人物形象,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是分析较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做好自己的主导地位。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是一篇介绍事物运动速度的说明文。课文从人们最熟悉的自身奔跑速度开始介绍,到鸵鸟、猎豹、游隼三种动物的速度,接着谈到天空中的飞机、太空中的火箭、流星体的速度,最后说到光速。课文在写法上具有独特之处:一是题目设问,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二是段落的表达方式相似,运用准确的数据,借助比较说明,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的都是一种事物要比另一种事物的速度快,脉络清晰,语言简练明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他们也会在快速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课文篇幅较短,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中提出的“借助关键词句”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再交流阅读情况和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最后针对题目及自己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2.能借助关键词句提高阅读速度,了解主要内容。3.能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快速默读,了解课文中写了哪些事物的速度。2.能根据课文内容,按运动速度的快慢给事物排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兴趣。重点1.能借助关键词句提高阅读速度,了解主要内容。2.能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难点激发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关于速度的科普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2课时第一课时1.学习本课生字词。2.能借助关键词句提高阅读速度,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难点能借助关键词句提高阅读速度,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一、激趣导入1.播放猎豹奔跑的视频,让学生说说看完视频后的感受。(猎豹奔跑的速度非常快。)2.师:没错,猎豹是动物世界非常著名的运动健将,它奔跑的瞬时速度可达一百千米每小时,非常厉害。可是,还有比猎豹更厉害的呢,它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课题: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二、借助关键词句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1.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1)用最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好后举手。(2)借助关键词,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2.检测阅读效果。(1)教师统计学生默读课文所用时间。(2)交流默读时对课文内容的把握。①课文共介绍了哪些事物的速度?②游隼和喷气式飞机相比,谁的速度快?③火箭和流星体相比,谁的速度快?3.交流阅读体会。(1)请读得快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很好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2)教师总结:本文每一自然段在表达上有相似之处,每个自然段基本讲的都是一种事物比另一种事物的速度快,并且每一自然段介绍的事物就是本段的关键词。抓住这些特点,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还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习生字词。(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识记生字。(2)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学生书写生字。2.梳理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2自然段:将人和鸵鸟的速度作比较,说明鸵鸟的速度快;第3自然段:将鸵鸟和猎豹的速度作比较,说明猎豹的速度快;第4自然段:将汽车和游隼的速度作比较,说明游隼的速度快;第5自然段:将游隼和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作比较,说明喷气式飞机的速度快;第6自然段:将喷气式飞机和火箭的速度作比较,说明火箭的速度快;第7自然段:将火箭和流星体的速度作比较,说明流星体的速度快;第8自然段:将流星体和光的速度作比较,说明光的速度快。)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提高阅读速度第二课时1.根据课文内容,按运动速度的快慢给事物排序。2.能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重点根据课文内容,按运动速度的快慢给事物排序。难点能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一、复习导入1.课文列举了哪些事物的速度。(抢答)2.听写词语。二、细读文本,研究速度1.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所讲的事物以及它们的速度。2.课件分别出示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流星体、光的图片,学生答速度。(抢答)(人:44千米每小时;鸵鸟:72千米每小时;猎豹:110千米每小时;游隼:320千米每小时;喷气式气机:声速的数倍;火箭:4万千米每小时;流星体:25万千米每小时;光:30万千米每小时。)3.为了把各种事物的速度说具体,课文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4.课件再次出示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流星体、光的图片,将这些事物按运动速度的快慢排序。(1.光;2.流星体;3.火箭;4.喷气式飞机;5.游隼;6.猎豹;7.鸵鸟;8.人)三、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分享阅读收获1.师:同学们,对于这篇课文,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提出来。(1)学生自由提问。(2)教师梳理比较典型的、普遍的问题。2.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读课文,看看自己的问题在课文中能否找到答案。(1)学生自由读课文。(2)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3)全班讨论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事物运动的速度,你还了解自然界中哪些事物的运动速度呢?课后可以搜集相关资料继续了解。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1.光 2.流星体 3.火箭 4.喷气式飞机5.游隼 6.猎豹 7.鸵鸟 8.人教学本课时,我由题目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整堂课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基础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不足之处是这篇课文出现了很多同学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通过图片、课件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事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做得更细腻。8 冀中的地道战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一种作战方式。课文分别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地道如何方便人们生活生产、如何对付和防御敌人的“扫荡”、地道里的人如何了解地面的情况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展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顽强斗志。像地道战这样的史实,离现在学生们生活的年代太久远了,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学生要充分准备相关的资料。先让学生说说读了题目后产生了哪些疑问,然后带着自己的疑问,综合运用前几课所学的方法,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并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深入阅读,理清课文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就地道战取胜的原因展开交流讨论。【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2.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激发学生交流阅读体会的欲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重点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难点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2课时第一课时1.学习本课生字词。2.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和战争背景。3.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重点学习本课生字词。难点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一、视频导入1.播放电影《地道战》的片段。2.师:同学们,刚才播放的是电影《地道战》里的一个片段,大家看了片段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谈感受)3.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地道战,感受冀中人民的无穷智慧。(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4.谁来说一说“冀中”是什么意思?(“冀”是河北的简称,“中”是中间、中部的意思,“冀中”指的是河北中部平原。)二、带着问题阅读课文1.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1)用最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好后举手。(2)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如,地道是什么样的?在地道里如何打仗?)(3)在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带着新问题继续读课文。2.检测阅读效果。(1)教师统计学生默读课文所用时间。(2)记录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3)交流默读时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①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 )②地道里面光线不好,比较昏暗。( )③地道的出口开在隐蔽的地方,旁边堆满荆棘。( )④人在地道里不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 )3.交流阅读体会。(1)让阅读时长不同的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情况,说说自己在阅读之前带着哪些问题读的,在阅读中是否找到了答案。(2)教师总结: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问题,有些问题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暂时忽略;有些问题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带着这样的问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做个积极的阅读者。三、梳理主要问题,了解主要内容1.以小组为单位梳理问题。(1)在小组内提出自己在阅读前和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小组长记录。(2)小组讨论,从有关内容理解、主旨把握、写作方法、受到的启示等方面进行归纳梳理问题。2.根据梳理的问题筛选出对于理解课文和把握主旨最有价值的问题。3.结合筛选出来的问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和背景,地道的构造和作用,地道如何方便人民的生活生产,地道如何对付敌人,地道如何防御敌人的破坏,在地道里如何了解外面的敌情信息等。)四、学习第1~2自然段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地道有什么作用?2.教师补充相关时代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于1942年到1944年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新斗争方式,采用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3.学习生字词。(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识记生字。(2)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冀中的地道战地道战:出现的原因、背景地道第二课时1.深入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地道的结构,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2.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重点深入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地道的结构,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难点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一、合作研讨,深入探究1.学习第3~7自然段。(1)明确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第3自然段:概括地道的构造和作用;第4自然段:写地道的保障功能,能提供群众足够的生活空间;第5自然段:写地道在抗击敌人方面的作用;第6自然段:写地道如何防御敌人的破坏;第7自然段:写在地道里传递信息的奇特方式。)(2)全班分成“地道中生活和生产组”“地道战战斗组”“地道战防御组”“地道通讯联络组”这四个小组,分别介绍相关内容。①小组自主学习、讨论。②小组汇报。A.“地道中生活和生产组”分享,了解地道构造之奇。(第4自然段)(位置、高度、大洞、小洞、气孔)B.“地道战战斗组”分享,了解地道战如何打击敌人。(第5自然段)(陷坑、用于警戒的洞、迷惑洞、死道、子口)C.“地道战防御组”分享,了解如何防御敌人的破坏。(第6自然段)(火攻:土和沙;毒气攻:吊板;水攻:连接枯井暗沟)D.“地道通讯联络组”分享,了解地道里信息传递的奇妙方式。(第7自然段)(有线电、无线电)(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提问、评价。)2.讨论交流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原因。师: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地道战这种作战方式打击了敌人,作者两次写到这是个奇迹,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奇迹”的?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2)教师总结:地道战成功的关键首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能够发挥智慧,创造新的斗争方式。其次是地道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设计精巧,易守难攻。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力量,这是智慧的源泉。二、拓展延伸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冀中地道的结构示意图,评选出画得最好的同学。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见识到了冀中地道的,感受到了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对敌斗争中展现出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我们要记住冀中地道这个伟大的奇迹,更要记住创造了这个伟大奇迹的劳动人民。四、布置作业假如你是一位导游,正带领着一群游客参观冀中地道旧址,你该如何向游客介绍冀中道?请你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导游词来介绍冀中地道。冀中的地道战地道中生活和生产:位置、高度、大洞、小洞、气孔地道战战斗:陷坑、用于警戒的洞、迷惑洞、死道、子口地道战防御:火攻:土和沙;毒气攻:吊板;水攻:连接枯井暗沟地道通讯联络:有线电、无线电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之后的小组合作探讨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于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我再加以引导,画地道的结构示意图更是加深了同学们对地道作用的认识,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冀中人民的智慧。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地道中加入自己的设计,但由于时间关系并未实现,以后我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习作:“漫画”老师本单元习作的话题是“漫画”老师,要求学生选择一位熟悉的老师进行写作,突出老师的特点,把老师的形象写得鲜活、有趣。既要写出老师外貌、性格、爱好等方面的特别之处,还要结合一两件最能突出其特点的事例,具体生动地刻画一位独具特色、可亲可爱的老师。学生与老师相处时间长,对于老师的衣着、举止能够捕捉到位,“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这一点在本单元第5、6课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本次习作教学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能否选取能够突出某一特点的细节、事例,还有对事例的描写是否生动。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围绕老师的突出特点,发现相应的生活细节,并适当丰富典型事例,对老师的特点进行生动地描写。本单元教学之初,可以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喜欢的老师的言行、举止。习作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第5、6课中运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特点的内容,指导学生选择具体事例突出老师的特点。【知识与技能】1.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用一两件具体事例描写自己的老师。2.能够评价、修改自己和同学的习作。【过程与方法】1.挑选能够突出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2.以夸张漫画的语言风格,学习写人叙事的描写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师生之间情感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时的良苦用心,激发敬师爱师的情感。重点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用一两件具体事例描写自己的老师。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师生之间珍贵的情感,明白老师教书育人的良苦用心,激发敬师爱师的情感。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记录喜欢的老师的言行、举止。2课时第一课时1.明确自己想要描写的是哪一位老师,了解这位老师有什么突出特点。2.挑选一两件能够突出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重点明确自己想要描写的是哪一位老师,了解这位老师有什么突出特点。难点挑选一两件能够突出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一、漫画导入1.(课件出示漫画《三毛流浪记》的“三毛”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漫画形象是谁吗(学生回答)提起漫画人物三毛,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头上的三根毛,这与他的名字非常贴切。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漫画人物是谁呢?他为什么会让你印象深刻呢?(点三至四名学生回答)2.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漫画人物之所以让我们印象深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漫画运用夸张的手法,人物鲜明、有趣。如果让你们给自己的老师画一幅漫画,你会选择画谁?又该怎么画呢?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文字给老师“画”漫画。(板书课题:“漫画”老师)二、审题指导、明确主旨1.通过题目,你们都了解了哪些信息?(用漫画的方式描写老师。)2.你怎样理解“漫画”呢?(抓住特点、内容有趣、描写生动等。)3.小结:要突出一个人的特点,就要把能体现特点的地方浓墨重彩、生动形象地描绘、刻画出来,这样会使老师的特点更加突出,使人印象深刻,才符合“漫画”这个主题。三、组织材料,启发思路1.请大家思考:你最想给哪位老师“画漫画”呢?为什么会选择这位老师呢?他有什么突出特点?(学生自由讨论)2.汇报讨论成果:(1)引导学生先说出要描写哪一位老师。(2)这位老师有什么突出特点,比如:外貌、衣着、举止、性格、喜好等。(3)引导学生回忆,有没有哪一件事情可以体现这位老师的特点。3.教师总结:看来要突出某位老师的特点,不但要抓住能够突出其特点的细节,更要选取能突出其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写。4.回顾课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特点的内容。(1)“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件事表现了家乡的人互相谦让、尊老爱老的特点。)(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件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特点。)(3)“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这件事表现了廉颇居功自傲的特点。)5.课文的回顾是否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现在请你们静下心来思考两分钟,看看是否有新的想法。(1)整理自己所选老师的特点、典型事例,列出习作提纲,并根据提纲把典型事例说给同桌听,让同桌提意见。(2)根据同桌的意见,修改习作提纲。四、笔下生花,完成习作1.学生根据习作提纲完成习作。2.教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着重指导。漫画老师写作指导第二课时1.能够评价、修改同学和自己的习作。2.学习他人习作中的优点,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重点能够评价、修改同学和自己的习作。难点学习他人习作中的优点,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一、回忆上节课内容,总结习作要点1.抓住老师的特点进行描写。2.根据主要特点选取典型事例,将事情写具体、写生动。二、作文共赏1.师:对于习作的要点我们都很清楚,但是要把这些要点都融入进我们的习作中不是那么容易,同学们的习作我都有认真看,有写得非常好的,也有不是那么好的。但是没关系,好的习作是可以通过修改得来的,这节课我们将共同修改我们的习作。2.课件展示一篇优秀习作,全班同学欣赏,总结习作的优点。3.课件展示一篇典型病文,同学讨论习作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修改。三、作文互评1.师:刚才我们赏析了一篇优秀习作和一篇病文,同学们都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好文和差文的区别,现在我们要将这落实到实处。2.五个人一个小组,互相评价习作,梳理习作中突出的优点,提出修改意见。(1)教师给出评价标准:①是否抓住了主要特点进行描写。②是否选取了典型事例。③事例的描写是否生动、具体。(2)根据习作评价标准,小组内进行习作评价。(3)根据评价,小组内进行讨论,达成共识。(4)教师巡视,适当提出自己的意见。四、修改习作1.根据小组内的评价,学生着手修改自己的习作并誊抄。2.教师巡视指导,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着重指导。漫画老师评价标准本次习作是用漫画的方式描写老师,在教学时,我用漫画导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漫画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写作内容与风格的核心。学生与教师相处时间很多,对教师的外貌、衣着、举止等特点能很轻易就了解到,但是要选用一两件典型事例来表现其特点可能有点难度,这时候结合本单元课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例子,打开学生的思路。小组讨论能集合众人的智慧,让学生吸取他人习作中的优点,也为自己的习作积累素材。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讨论环节的整体把控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更加注意细节,做到松弛有度。语文园地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围绕“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总结、归纳本单元课文学习中涉及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对于语句的概括能力,二是提供成语,要求用具体情境表现成语的意思。“日积月累”呈现了关于“惜时”的名句,激励学生珍惜时光。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进入高年级,课内外阅读逐渐增加,阅读材料的种类更加丰富,他们的阅读速度跟不上阅读量的要求,急需提高。同时,学生对句意和成语意思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高度概括句意和补充具体情境解释成语意思有一定难度。学生借助字义理解并积累关于“惜时”的名句并不困难,应重点指导学生悟理。1.教学“交流平台”时,可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谈一谈自己的收获。2.教学“词句段运用”时,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话概括句意,用具体情景描写表现成语意思的能力。3.教学“日积月累”时,要让学生理解意思,通过教师范读,再齐读、指名读,最后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背下来。【知识与技能】1.总结归纳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2.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几句话或者一段话的意思。3.能用具体情境表现成语的意思。4.理解、背诵关于“惜时”的名句,激励学生珍惜时光。【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理解名句的句意,熟读成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惜时间。重点总结归纳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难点1.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几句话或者一段话的意思。2.能用具体情境表现成语的意思。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写写自己关于“阅读速度”的收获。1课时一、交流平台1.师: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哪些?(1)学生不翻教材,抢答。(2)学生翻开教材,看看自己有遗漏了哪些,并补充。①《搭石》:集中注意力、不回读。②《将相和》:连词成句地读。③《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借助关键词句读。④《冀中的地道战》:带着问题读。2.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这么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不知道同学们是否都学会了,你自己平时阅读时又是怎么做的呢?或者你还有哪些疑惑想跟我们一起分享。(1)学生自由分享。(2)教师总结:同学们,小学阶段要求我们默读时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我们要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二、词句段运用(一)理解句子,提炼句意。1.学生自读第一个例句,思考括号外的句子与括号内的句子之间的关系。(1)指名学生回答。(括号内的句子简洁地说明了括号外的句子的意思。)(2)教师总结:括号内的句子是括号外的句子的主要意思,提炼句意,对提高阅读速度大有帮助。(板书:词句段运用:提炼句意)2.请同学们看剩下的两个句子,用最短的时间提炼句意。(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①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光的速度比流星体还快。②地道的式样多种多样。/地道样式多样,互相连通。3.答案的表述不强求完全一致,关键是我们能否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我们在提炼句意的时候,要仔细阅读,通过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来提炼句意。(二)理解成语,补充情景。1.请同学们查词典,说说“左右为难”和“奋不顾身”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再比较每个成语对应的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1)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句子描写的情景能够表现成语的意思。)(2)教师总结: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词语概括,也可以借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事件或场景描述得更具体、生动。2.课件出示成语:喋喋不休、悠然自得(1)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喋喋不休”和“悠然自得”的意思。(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2)学生交流自己见过的“喋喋不休”的场景,自己“悠然自得”的体验或他人“悠然自得”的样子。3.将“喋喋不休”的情景描写出来。注意写清楚当时都有谁在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4.将“悠然自得”的情景描写出来。注意将当时的神态、动作、心情等描写出来,写具体。5.拓展练习。教师任意说一个成语,同学仿照例子补充具体的情景。三、日积月累1.学生自由朗读名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名句的意思。2.这些名句表达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珍惜时间)3.全班交流句子的意思。(1)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大意是:不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要忽视一分一秒的工夫。(重点指导寸阴:阴:日影,寸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形容极短的时间。)(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杂诗》,大意是:人的青壮年时期倏忽即过,再也不会重来,就像一天中不会有两个早晨,应该趁年富力强及时努力,岁月流逝,它是不会停下来等待任何一个人的。(重点指导盛年:壮年。)(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宋代岳飞的《满江红》,大意是:人生年少时,不要把大好青春等闲虚度,等到年纪大了,才后悔年轻时没有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重点指导莫等闲。等闲:无端,平白地,莫等闲:不要无端浪费时间。)(4)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出自毛泽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大意是:人世间的多少事都是匆匆而过,日月星辰不断运转,光阴催人老。相对于人类短暂的生命而言,一万年太久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天。4.结合实际,谈如何珍惜时间。四、布置作业背诵“日积月累”的名句。语文园地提高阅读速度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珍惜时间教学交流平台时,我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来交流归纳提高阅读速度的作用和方法。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时,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启发思考,并较深理解。在教学“日积月累”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交流探讨句子的意思,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学习、积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