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共筑生命家园 课件(34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共筑生命家园 课件(34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人教版
九年级上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二框
共筑生命家园
道德与法治
合作探究
导入新课
生态平衡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
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靠人的努力而无法弥补的。人
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
们对自然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2
、知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措施;
3
、懂得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4
、明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
5
、知道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蓝图;
能力目标
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情感态度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养成低碳环保、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合作探究
自学导航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
P81-88
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
记。时间:
5
分钟
1
、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3
、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4
、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5
、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合作探究
运用经验
饮酒
·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天星桥(节选)
梁衡
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有机的结合。你
看石临水巧妆,极尽其态,因水而灵;
水绕石弄影,曲尽其媚,因石而秀;而
这树呢,抱坚石而濯清流,展青枝而吐
绿云,幻化出一团浓烈的生命。这种生
命的力量和美感充盈在这条不大的山谷
之中,令你流连忘返,回肠荡气。
你认为上述两幅图景蕴含着怎样的共同意境?
两幅图最都蕴含着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之美
合作探究
视频问题探究
视频给告诉我们什么?

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人类怎样对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怎样对待我们,大自然用它自己的方式是
在惩罚着人类。
给我们什么启示?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不要人为破坏大自然,不要过度使用大自然的资源,不要滥砍滥伐,不要过度捕捞等等破坏大自然的行为。
合作探究
来自大自然的惩罚
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
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对我们有何启示?
合作探究
阅读感悟
地球的整个体系由一个巨大的能量来赋予活力。这种能量通过最精密的调节
而供给给了人类。尽管地球是不易控制的、捉摸不定的,也是难以预测的,但是
它最大限度地滋养着、激发着和丰富着万物。这个地球难道不是我们人世间的宝
贵家园吗?难道它不值得我们热爱吗?难道人类的全部才智、勇气和宽容不应当
都倾注给它,使它免于退化和破坏吗?我们难道不明白,只有这样,人类自身才
能继续生存下去吗?
——
节选自《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你有什么感悟?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认识
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发展中的协调
进取中的有度
多元中的一致
“纷乱”中的有序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因)
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⑵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⑶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82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合作探究
相关链接
人类的努力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这是各国政府共探讨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性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以及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这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第一座里程碑。
◇1982年5月,人类环境特别会议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通过了《内罗毕宣言》。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
◇1994年3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生效,莫定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2002年8-9月,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会议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
◇2002年8——9月,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会议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
◇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一个实质性减排温室气体的阶段。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届缔约方会议在法国巴黎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
◇2016年9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巴黎协定》批准文书。
合作探究
课本正文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习近平
合作探究
知识归纳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⑴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83
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⑶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84
结论: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共识,时代的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合作探究
知识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增加到了31.2亿亩和151亿立方米,这些森林资源的年生态服务价值12.68万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加速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发展动能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且后发优势和潜力无限。中国绿色发展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
合作探究
知识拓展
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一个充满希望、信心满怀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在全面铺设。
合作探究
知识提升
新能源
合作探究
课本正文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中国路径和中国方案。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处理好经济与环保的关系
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坚持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必须加强法治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合作探究
知识归纳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2.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
⑴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⑵走蓝绿色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⑶走绿色发展道路,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⑷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⑸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两型”社会)
合作探究
知识提升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3.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外在的表征
内在的含义
美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中国,不仅包含着个人情感的归属与寄托,还体现着一个大国的形象和担当,寄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梦想。
合作探究
探究与分享
今天,“绿色化”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生活
的方方面面。低碳、文明生活,从我做起!
低碳微行动
?
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的文明行为。
?
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选购无包装、简易包装、大容量包装产品。
?
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选购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
?
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
?
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多骑自行车。
绿色发展理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1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经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

2
)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3
)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
动。
合作探究
知识拓展
作为一名消费者,你打算如何行动?
①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的文明行为。
②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选购无包装、简易包装、大容量包装产品。
③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选购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
④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
⑤绿色出行,多乘公交车,少开私家车,多骑自行车。
……
合作探究
相关链接
2014

4

24
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经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于
2015

1

1
日起施
行。此次对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凸显保护优先原则,建立公共预警机制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公益诉讼主体,明确政府监管职责,加大对
环境违法行为的追责处罚力度,是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修订给我们什么启示?

1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
线。(
2
)只有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

合作探究
拓展空间
历史上的塞罕坝曾是一片绿洲。后来,由于过度开是伐木,塞罕坝在百年间由“美丽高岭”退化为茫茫荒原,黄沙谩漫。到了20世纪50年代,塞罕坝已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林场人发扬“忠于使命、艰苦塞罕坝风光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种下一棵棵落叶松、子松云杉,建成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逵了荒原变林海、沙地成绿洲的人间奇迹。
塞罕坝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生勃多样性也得到恢复。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超过120亿无的生态服务价值。如今的塞罕坝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是“华北绿宝石017年,塞罕坝国有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行动与激励奖”。
◇塞罕坝为什么会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又为什么会从“荒原沙地变回“林海绿洲”?你从这两次生态变迁中得到哪些启发?
◇你还知道哪些环保人物?与同学一起分享他们的环保故事。
◇起草一份环保倡议书,传播你的环保理念
合作探究
拓展空间
⑴塞罕坝为什么会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
又为什么会从”荒原沙地”变回“林海绿洲”?
你从这两次生态变迁中得到哪些启发?
第一问:
过度开垦伐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
第二问:
塞罕坝三代林场人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使塞罕坝从“荒原沙地”变回了“林海绿洲”。
第三问:
启示我们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追求绿色发展。
合作探究
拓展空间
⑵你还知道哪些环保人物?与同学起分享他们的环保故事。
例如:感动中国人物张正祥,30
多年来他把心血都花在了滇池保护上。最多一周,他就会绕滇池一圈,检查滇池的污染情况。绕滇池圈的长度是126千米,至今,张正祥已经绕滇池走了1000多圈,这12万多千米的行走都是为厂阻止对滇池的污染和破坏,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内33个大中型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的封停。
合作探究
拓展空间
???????????????????????????????
环保倡议书
??xxx学校的同学们:
??????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渴望美丽的地球、绿色的家园,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为了地球、为了人类的将来,也为了让我们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我真诚地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
1.共同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一滴水,节约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用水,用完水后及时拧紧水龙头,避免大开水龙头,提倡用脸盆洗脸
.洗手;节约用电,电器不使用时应关闭电源;节约用纸,多用手绢抹布,尽量两面使用纸张
??
2.为减少空气污染,节约能源,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多骑自行车或步行。
??
3.为保护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尽量购买和使用再生材料制成的、可多次使用的商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纸杯、木筷和餐盒等。
??
4.减少使用塑料袋,它是白色污染的元凶。
??
5.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
6.加强环保的宣传教育,从小培养环保意识,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的活动当中。
??
7.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绿化美化活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xx学校团支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年x月x日
?(3)起草一份环保倡议书,传播你的环保理念。
合作探究
金句归纳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共识,时代的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走绿色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走绿色发展之路,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美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共筑生命家园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关系
互相依存,共生共荣
自然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条件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合作探究
课堂训练
1.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下列举措有利于实现这一千年大计的是( 
 )
①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④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合作探究
堂训练
2.“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但美国的经济学专家罗森对此不以为然。“这只猫必须是绿色的,不然还没捉到老鼠就死了。”他以此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警示我们( 
 )
A.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环境保护这个中心工作
B.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必须谨慎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C.自然环境的恶化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因此人类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D.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生
D
合作探究
堂训练
3.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这表明(
B

A.经济发展了,环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B.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C.先抓好经济建设,再治理环境
D.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前工作重中之重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生态平衡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
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靠人的努力而无法弥补的。人
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
们对自然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知识目标
1 、理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2 、知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措施;
3 、懂得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4 、明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
5 、知道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蓝图;
能力目标
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情感态度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养成低碳环保、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 P81-88 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
记。时间: 5 分钟
1 、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3 、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4 、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5 、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饮酒 ·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天星桥(节选)
梁衡
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有机的结合。你
看石临水巧妆,极尽其态,因水而灵;
水绕石弄影,曲尽其媚,因石而秀;而
这树呢,抱坚石而濯清流,展青枝而吐
绿云,幻化出一团浓烈的生命。这种生
命的力量和美感充盈在这条不大的山谷
之中,令你流连忘返,回肠荡气。
你认为上述两幅图景蕴含着怎样的共同意境?
两幅图最都蕴含着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之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