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学设计课题第16课三国鼎立单元三学科历史年级七学习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复习检测请对蔡伦进行简介。张仲景的成就有哪些?华佗被誉为什么?导入新课:大家都读过《三国演义》吧?你喜欢哪些人物?与大家分享。出示学生目标:(1)牢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间,人物,特点,影响。牢记三国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署、卫温首达夷洲等知识。(3)明白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分享交流喜欢的人物及事件等齐读学习目标,理解本节内容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以下问题:七哀诗王粲(魏晋)???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上述诗反映了东汉末年的什么社会现状?东汉末年为什么会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请从教材中找出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作用。教师总结: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交战,特点是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获胜,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请分析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有哪些?教师提示:①曹操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②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③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4)探究:历史上的曹操真的就是一个阴险疑诈的奸臣吗?教师提示: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目标导学二:赤壁之战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探究如下问题:材料一: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材料二:江东对巩固江东根据地,发展壮大势力。夺取荆州、益州,把江南的半壁江山控制在自己手里。北伐曹操,实现统一全国大业。请归纳赤壁之战的要点。教师提示:请从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作用等方面谈。教师总结: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2)请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原因:教师总结:水土不服、流行疾病;不习水战、船舰相连(军事失误);骄傲轻敌。孙刘联军战术正确,重用人才。以史为鉴: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教师总结:我们要团结,即可战胜强敌。目标导学三:三国鼎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三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以下问题:材料一: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材料二: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材料三:229年,孙权称帝,五国建立,定都建业。请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讲解:直接原因:赤壁之战根本原因:魏、蜀、吴三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怎样促进发展?教师提示:魏国: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教师强调: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同时也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入探究:三国处于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教师总结: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条件。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学生朗读七哀诗,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如:东汉末年,中央朝廷无力征讨起义军,放任各地幕兵镇压。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州郡长管和地方豪强乘机扩充武装,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军阀。学生分析原因如: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北方统一是人心所向。学生概括自己理解评价,如: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学生阅读两则材料,结合教材归纳要点,如: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交战战争特点是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学生概括理解谈教训如: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学生结合教材回答三国鼎立形成情况。学生回答如:吴国: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2)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借助七哀诗,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领悟当时的社会情况,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官渡之战的要点: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作用等问题,使学生对官渡之战能有个整体的认识,易于知识脉络的形成。通过引导学生对曹操的正确评价,提高学生正确的分析人物的能力。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便于以下问题的探究。借助两则材料: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及江东对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诸葛亮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自然的引出赤壁之战。以史为鉴环节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国分析别取措施促进发展,使学生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检测目标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牧野之战2.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3.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东汉的曹操采取哪一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A.把汉献帝接到许B.招揽人才C.发动官渡之战D.实行屯田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课堂小结教材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谈收获和体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板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