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第四课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基本问题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能否以写实的程度作为衡量艺术水平的标准?情境导入中国传统花鸟画描绘得对象,涵盖了各种动植物,包括花木、蔬果、翎毛、走兽、草虫、鳞介等。其中,梅、兰、竹、菊等题材自宋元以来广受喜爱。由早期的相对写实,到后来的常以意气写之,写实与写意,似乎成为中国花鸟画创作与品鉴不可绕过的一对概念。《后山从谈》记载,陈师道曾见过两张欧阳修的画像,一张外形虽不够肖似,但表现出了人物的神韵;另一张则空得其形而缺乏神韵。时人评价前者更胜一筹。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必须正确把握形与神的问题。《写生珍禽图》(绢本设色)41.5厘米X70.8厘米[五代]黄筌故宫博物院藏这一作品是画家为其子黄居宝所画习画用的范本,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写实、重视表现动物的质感。从画中可以看出画家对生活观察之精细和写生功力之深。其画法为先以淡墨勾勒,而后染色。风格精致华丽。当时有擅长墨笔的徐熙与之齐名。人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分别代表了花鸟画中得两大流派。一、写生花鸟花鸟画在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唐代形成独立的画科,五代开始成熟。在写实技巧方面,花鸟画至两宋而臻与巅峰。宋人花鸟注重写生,古人的写生与“写实”的含义不同,要求表现花鸟的生机意趣。花鸟画成为中国人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重要载体。元代以来,画家越来越侧重对笔墨和精神的强调。探索与发现以下三幅作品各有何寄寓?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荷石水鸟图》(纸本水墨)127厘米X46厘米[清代]朱耷故宫博物院藏荷叶下,一只水鸟栖于孤石之上。孤石峭立,根基不稳。水鸟瑟缩,独立无援,荷叶却仿佛黑云压顶。朱耷本是明朝宗室,入清后以书画寄托故国之思。笔墨凝练,形象奇特。其诗写到:“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最可见其心事。《墨葡萄图》(纸本水墨)165.4厘米X64.5厘米[明代]徐渭故宫博物院藏这是一幅水墨淋漓的写意花卉作品。此图构图奇特,气势奔放。葡萄的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披。水墨浓淡干湿掌握的恰到好处,葡萄晶莹剔透的感觉得到真实的表现。作为自题:“3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从题诗可以理解画家作画的心境。《墨梅图》(纸本水墨)31.9厘米X50.9厘米[元代]王冕故宫博物院藏画家自题诗曰:“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江梅花的清幽与人格的清高融为一体。《墨竹图》(绢本水墨)131.6厘米X105.4厘米[北宋]文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兰图》(纸本水墨)25.7厘米X42.4厘米[元代]郑思肖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兰花生于深山,无人自芳,犹如隐逸君子。墨笔画出的兰叶刚柔并济,婉转多姿,富于书写笔意。郑思肖是南宋遗民,宋亡后画兰无土无根,寓意故土沦丧,无处着根。探索与发现画有两字诀:曰活,曰脱。活着,生动也。用意用笔用色,一一生动,方可谓之写生。……脱者,笔笔醒透,则画与纸绢离,非笔墨跳脱之谓。……花如欲语,禽如欲飞,石必崚嶒,树必挺拔。观者但见花鸟树石而不见纸绢,斯真脱矣,斯真画矣。——邹一桂《小山画谱》谈谈你对邹一桂所说的“活”“脱”与“形”“神”关系的理解。二、传神人物中国传统人物画家在描绘具体人物时,都会重点表现对象的社会阶层与价值观念。据此,中国人物画可分为世俗人物(仕女、高士等)、神仙道释、市井风俗等。古代人物画创作多考虑功用,不同的人物身份,不仅要看人物的独特相貌,更要强调以形写神,传达人物的神情意态,如《韩熙载夜宴图》。有些人物画则更为直接,旨趣全在传神,因而抛弃了形象的真实性,可谓“遗貌取神”。风俗画是人物画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其源头可追溯到汉代,宋代则是其创作的高峰。《女史箴图》(局部)(绢本设色)全图24.8厘米X348.2厘米[东晋]顾恺之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作品描绘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妇女应有的道德品范,并在画旁书写相应箴言,图文并茂。现存九段。虽然带有教化性质,但对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的再现真实而生动。线条细劲圆转,仿佛春蚕吐丝,故称为“游丝描”。《女史箴图》《簪花仕女图》(绢本设色)46厘米X180厘米[唐代]周昉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面描绘唐代宫廷妇女的形象。他们装束华丽,仪态雍容、气质娴雅,人物个性化的特征部是画家表现得重点。相关链接古代画论中对绘画道德教化功能的论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曹植《画赞序》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局部)(壁画)[元代]马君祥山西芮城三清殿三面墙壁上描绘了286位天界诸神,分为东西两列。布局宏伟,气象庄严。《永乐宫三清殿》这是一幅长三米多的工笔重彩画长卷,选取了南唐吏部侍郎韩熙载夜宴中的五个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加以描绘,每段用屏风相隔又连贯一气,好像连环画一样呈现出整个夜宴的过程。韩熙载出生北方望族,才华横溢,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入仕南唐,却饱受猜忌和排斥,为求自保,逐纵情声色以自污。画家顾闳中受后主李煜差遣,夜至其第,暗中观察、默记,归来绘成此卷。韩熙载夜宴图(绢本设色)全图28.7厘米X335.5厘米[五代]顾闳中故宫博物院藏《韩熙载夜宴图》探索与发现在《韩熙载夜宴图》中,画家是如何组合各段画面的?又是如何突出主人公形象的?泼墨仙人图(纸本水墨)48.7厘米X27.7厘米[南宋]梁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是一幅水墨写意的人物画,画一名袒胸露腹、自由自在的仙人醉酒以后的踉跄步态。以淋漓的泼墨画出人物的服装,看似很随意,实则于表现衣着的质感,结构人体姿态方面是很严谨的。以细笔勾出的五官像是紧缩到了一起,夸张的漫画式表现手法很富于幽默感。探索与发现《世说新语巧艺》记载,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特定环境的描绘,对于衬托人物身份地位和思想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欣赏《幽篁坐啸图》,谈谈环境点缀对于传达人物精神气质的作用。幽篁坐啸图(局部)(绢本设色)全图36厘米X77厘米[清代]禹之鼎山东博物馆藏像主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禛。画面参照唐代王维《竹里馆》诗意创作。画中,像主所处环境与抚琴活动,在“传神”方面的重要性不亚于面容的写实刻画。灸艾图(绢本设色)68.8厘米X58.7厘米[宋代]李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面描绘了古代江湖郎中为村名治病的场景。郎中手持艾条,专心施艾,背后有童子准备膏药。患者坐在地上,袒露上身,张口皱眉,显得极为痛苦,旁边三人牵臂踩腿,不让他动弹,面露同情之色。这是一幅反映我国北宋晚期城市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古代杰出社会风俗画长卷。画卷长五米多,从清明时节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的农村开始。画到繁忙的汴河漕运,再到繁华的城市街巷,即反映了节日的风情和市井的繁荣,又把水路交通的集合点“虹桥”作为全画的高潮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中国古代形象生动的社会风情画。清明上河图(局部)(绢本设色)全图24.8厘米X528厘米[北宋]张择端故宫博物院藏《清明上河图》相关链接古代画论中对“传神”的论述曾云巢无疑工画草虫……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罗大经《鹤林玉露》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今乃使人具衣冠坐,注视一物,彼方敛容自持,岂复见其天乎?——苏轼《转神记》拓展学习在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中选出一件作品,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评论文章。小结不论花鸟画还是人物画,中国画家在创作时未曾止步于对外形的描摹,以形写神是他们一贯的追求。画家潘天寿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极则。”不能套用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理论和标准来衡量中国传统绘画的价值。中国传统绘画承载着人伦教化、修身养性的功能,不追求视觉感官的刺激,而注重形式的探索和意趣的传达。它往往是内敛的、抽象的,需要静下心来品读。想要真正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必须体会古人的创作理念,理解绘画背后的中国文化和历史。反过来,通过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也可以令我们与先人文脉相承、心灵相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