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18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18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18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单选题
1.(2019八上·余姚期末)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国是指(  )
A.①魏 ②蜀 ③吴
B.①北魏 ②蜀 ③吴
C.①吴 ②蜀 ③魏
D.①魏 ②蜀 ③东晋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A项①魏 ②蜀 ③吴是三国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BD两项不属于三国,不符合题意;
C项①吴 ②蜀 ③魏位置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为切入点,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国鼎立的有关内容。
2.(2019八上·余姚期末)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周髀算经》 D.《兰亭序》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等,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A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B项《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符合题意;
C项《周髀算经》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一部最早的数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天文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D项《兰亭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齐民要术》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对《齐民要术》的掌握与理解。
3.(2019八上·余姚期末)下图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直接用来研究(  )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食品发展历史
【答案】B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据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的砖画“制作蒸馍与烙饼”“食用烧烤食品”可知,这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融合。故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
ACD三项“江南开发、政权并立、食品发展历史”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不符合题意;
B项民族交融可以用题干这组砖面直接研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要求具备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4.(2019八上·鄞州期末)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非常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答案】C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题干“人口迁徙示意图”反映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各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依据课本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ABD三项都不是从题干“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是从题干“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人口迁徙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有关内容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5.(2019八上·鄞州期末)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A项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局面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影响,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2020八上·萧山期末)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璀璨夺目,许多成就领先于世界很多年。其中,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从而领先世界千年的成就出现于我国(  )
A.秦朝 B.汉朝 C.南北朝 D.唐朝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近千年。
C项南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祖冲之的科技成就,要求具备基础的识记能力。
7.(2019八上·浙江期中)下列历史时期时代特征符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是(  )
A.夏商 B.两汉
C.三国两晋南北朝 D.隋唐
【答案】C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当时的突出特点。
ABD三项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符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解答本题需要全面分析相关时代特征,确定主题。
8.(2019八上·新昌期中)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概括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出现了北方的食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民族融合导致北方的饮食文化也随之带到了南方。
AB两项南方人口增多、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北人南迁的影响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不符合题干主旨,不符合题意;
D项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是出现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人口南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掌握人口南迁影响的相关知识。
9.(2019八上·新昌期中)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  )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昏庸无能
B.西晋统治者内部不团结
C.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
D.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ABD三项都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不是西晋灭亡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灭亡的原因。需要全面分析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0.(2019八上·江山期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寺庙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佛教刚刚传入,各地兴建寺庙推广佛学
B.当时社会动荡,百姓寻求精神慰藉,统治者大力扶持
C.当时建造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工匠技艺高超
D.当时统治者昏庸奢靡,大量建造各种宫殿、寺庙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唐代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明了佛教在南朝的兴盛。当时政治混乱,战争频繁,社会动荡,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ACD三项都不是南朝寺庙多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当时社会动荡,百姓寻求精神慰藉,统治者大力扶持是南朝寺庙多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知道南朝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的史实。
11.(2019八上·江山期中)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  )
①时间都发生在东汉末年
②交战双方中都有曹操的军队
③结局都是以少胜多
④都促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题目直接设问考查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时间都发生在东汉末年,交战双方中都有曹操的军队,结局都是以少胜多。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促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以,④不是两者的共同点。应排除含④的选项。
B项①②③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但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注意灵活看待战争影响。
12.(2018八上·定海期末)根据局部年代尺,回答问题。
(1)据地方史料记载,738年置翁山县,此为舟山建县之始。据此推算,舟山建县始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A、C阶段相比,B阶段历史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据年代尺判断B阶段的时代特征是(  )
A.游牧文化为主 B.国家实现统一
C.多个政权并立 D.民族实现和睦
【答案】(1)A
(2)C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1) 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安史之乱”后,唐朝日趋衰落,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738年应处于唐朝时期。
A项①为唐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建立与灭亡的时间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的建立和灭亡时间。
(2) B阶段为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辽宋夏金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党项人建立西夏,女真人建立金,以及汉人建立宋朝。各民族政权并立,互相攻伐,有战有和。因此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
C项多个政权并立是B阶段的时代特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知道其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注意掌握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13.(2018八上·诸暨期末)如图所示,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赤壁,孙权、刘备军,曹操军”可知图片为赤壁之战形势图,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A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不符合题意;
B项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的是赤壁之战,符合题意;
C项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222年孙权称王,不符合题意;
D项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的是西晋建立后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赤壁之战形势图为切入点,考查赤壁之战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准确识别图片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14.(2018八上·北仑期末)下图为小林同学为某课设计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课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开放革新的时代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同时政权分立各民族相互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故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元谋人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该课的主题,符合题意;
D项开放革新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示意图中反映的单元主题。
15.(2018八上·临海期末)A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A.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B.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江南普遍种植棉花
【答案】C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这就为江南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北方人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其中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ABD三项都不是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是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的准确识记。注意识记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16.(2018八上·莲都期末)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顺应这一主流的史实是(  )
①马可·波罗游历中国②契丹国仿效中原进行改革
③唐太宗采取和亲政策④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口述由其狱友代写的《马可 波罗行记》描绘了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①马可·波罗游历中国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交流和联系,不是民族融合,排除含①的选项。
D项②③④顺应题干主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融合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题时注意关键词“民族融合”,即在备选项中找出其中符合民族融合的相关内容。
17.(2018八上·南浔期末)以下改革有助于加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齐国的管仲改革 B.秦国的商鞅变法
C.楚国的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ABC三项都没有加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D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助于加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8.(2018八上·南浔期末)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某地举办“中国历代文物精品展”,精心布置各个历史时期的展馆并绘制了场馆分布图(左下图)。据此回答问题。
(1)如果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游览,依次进入的场馆应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2)如图展板最适合放置的场馆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D
(2)D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夏商与西周,东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两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因此正确顺序是④①②③。
D项④①②③应是依次进入的场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首航夷洲即台湾,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统治者,该时期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项④是题干图片展板最适合放置的场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1)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历史朝代顺序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
(2)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卫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图片信息的解读能力。读懂图片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9.(2018八上·西湖期末)小程同学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人选的有(  )
①迁都长安 ②改用汉姓 ③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④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A.①⑦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政治措施之一是迁都洛阳,故①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属于容易题,采用排除法即可。
20.(2018八上·西湖期末)《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地广野丰”,繁荣昌盛,百姓勤劳,努力耕作……。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有(  )
①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②江南地区战争相对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③当地民众与移民的辛勤劳动 ④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依据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属于简单题,采用排除法即可。
21.(2018八上·余杭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产生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其中.祖冲之和贾思勰最为突出。以下属于贾思勰的突出贡献的是(  )
A.《齐民要术》 B.《天丁开物》
C.《九章算术》 D.《缀术》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项《齐民要术》属于贾思勰的突出贡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贾思勰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进行,考查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22.(2018八上·余杭期末)李白的涛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统治者残暴
C.北方战乱频繁 D.南方经济发达
【答案】C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ABD三项不是从题干材料体现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北方战乱频繁是从题干材料体现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开发的认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23.(2018八上·柯桥期中)如果要为上图所示时代概括一个特征,最为恰当的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荣开放的社会
【答案】C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的理解。
24.(2018八上·柯桥期中)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局部,图中北魏政权的建立者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答案】B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图中北魏政权的建立者的少数民族是鲜卑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政权的识记。
25.(2018八上·岱山期中)人们常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曾在洛阳定都的有(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北魏 ⑤南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题目给出的几个政权中曹魏、西晋和北魏曾先后定都洛阳。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③东晋⑤南宋没有定都洛阳。
B项①②④曾在洛阳定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都洛阳的准确识记。
26.(2018八上·岱山期中)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在一部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已有相关原理的明确记述。”达尔文所赞誉的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是(  )
A.《四库全书》 B.《九章算术》
C.《竺可桢物候学》 D.《齐民要术》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在一部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已有相关原理的明确记述。”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这部书是《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项《齐民要术》是达尔文所赞誉的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判断题
27.(2019九上·萧山期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一词出现。
【答案】正确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在先秦时期是中原的地域、国家与族群的指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 一词出现;随着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汇聚,不断融合,逐步 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后来,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三、材料分析题
28.(2018八上·义乌期末)【经济·发展】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据《金陵记》记载,南朝梁都城建康“城中二十八万余户”,“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城市。
(1)材料一所反映的江南经济状况如何 汉初统治者为改变这一状况实行怎样的政策。
(2)与材料一相比,分析材料二可知当时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说说这一变化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引起江南地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3条)
(4)结合材料三,谈谈经济发展对于城市发展有何作用。
【答案】(1)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答出一点即可)休养生息。
(2)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气候条件;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三点即可)
(4)促进城市的繁荣。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可知,西汉时期江南地区荒凉、落后。为了改变这一境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2)依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这一变化说明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我国南方地区经济逐渐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4)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更加繁荣。
故答案为:(1)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答出一点即可)。休养生息。
(2)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气候条件;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三点即可)
(4)促进城市的繁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切入考查了江南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1 / 1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18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单选题
1.(2019八上·余姚期末)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国是指(  )
A.①魏 ②蜀 ③吴
B.①北魏 ②蜀 ③吴
C.①吴 ②蜀 ③魏
D.①魏 ②蜀 ③东晋
2.(2019八上·余姚期末)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周髀算经》 D.《兰亭序》
3.(2019八上·余姚期末)下图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直接用来研究(  )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食品发展历史
4.(2019八上·鄞州期末)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非常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5.(2019八上·鄞州期末)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6.(2020八上·萧山期末)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璀璨夺目,许多成就领先于世界很多年。其中,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从而领先世界千年的成就出现于我国(  )
A.秦朝 B.汉朝 C.南北朝 D.唐朝
7.(2019八上·浙江期中)下列历史时期时代特征符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是(  )
A.夏商 B.两汉
C.三国两晋南北朝 D.隋唐
8.(2019八上·新昌期中)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9.(2019八上·新昌期中)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  )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昏庸无能
B.西晋统治者内部不团结
C.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
D.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10.(2019八上·江山期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寺庙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佛教刚刚传入,各地兴建寺庙推广佛学
B.当时社会动荡,百姓寻求精神慰藉,统治者大力扶持
C.当时建造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工匠技艺高超
D.当时统治者昏庸奢靡,大量建造各种宫殿、寺庙
11.(2019八上·江山期中)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  )
①时间都发生在东汉末年
②交战双方中都有曹操的军队
③结局都是以少胜多
④都促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2018八上·定海期末)根据局部年代尺,回答问题。
(1)据地方史料记载,738年置翁山县,此为舟山建县之始。据此推算,舟山建县始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A、C阶段相比,B阶段历史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据年代尺判断B阶段的时代特征是(  )
A.游牧文化为主 B.国家实现统一
C.多个政权并立 D.民族实现和睦
13.(2018八上·诸暨期末)如图所示,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14.(2018八上·北仑期末)下图为小林同学为某课设计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课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开放革新的时代
15.(2018八上·临海期末)A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A.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B.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江南普遍种植棉花
16.(2018八上·莲都期末)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顺应这一主流的史实是(  )
①马可·波罗游历中国②契丹国仿效中原进行改革
③唐太宗采取和亲政策④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2018八上·南浔期末)以下改革有助于加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齐国的管仲改革 B.秦国的商鞅变法
C.楚国的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8.(2018八上·南浔期末)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某地举办“中国历代文物精品展”,精心布置各个历史时期的展馆并绘制了场馆分布图(左下图)。据此回答问题。
(1)如果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游览,依次进入的场馆应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2)如图展板最适合放置的场馆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2018八上·西湖期末)小程同学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人选的有(  )
①迁都长安 ②改用汉姓 ③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④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A.①⑦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2018八上·西湖期末)《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地广野丰”,繁荣昌盛,百姓勤劳,努力耕作……。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有(  )
①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②江南地区战争相对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③当地民众与移民的辛勤劳动 ④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2018八上·余杭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产生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其中.祖冲之和贾思勰最为突出。以下属于贾思勰的突出贡献的是(  )
A.《齐民要术》 B.《天丁开物》
C.《九章算术》 D.《缀术》
22.(2018八上·余杭期末)李白的涛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统治者残暴
C.北方战乱频繁 D.南方经济发达
23.(2018八上·柯桥期中)如果要为上图所示时代概括一个特征,最为恰当的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荣开放的社会
24.(2018八上·柯桥期中)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局部,图中北魏政权的建立者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25.(2018八上·岱山期中)人们常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曾在洛阳定都的有(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北魏 ⑤南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26.(2018八上·岱山期中)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在一部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已有相关原理的明确记述。”达尔文所赞誉的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是(  )
A.《四库全书》 B.《九章算术》
C.《竺可桢物候学》 D.《齐民要术》
二、判断题
27.(2019九上·萧山期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一词出现。
三、材料分析题
28.(2018八上·义乌期末)【经济·发展】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据《金陵记》记载,南朝梁都城建康“城中二十八万余户”,“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城市。
(1)材料一所反映的江南经济状况如何 汉初统治者为改变这一状况实行怎样的政策。
(2)与材料一相比,分析材料二可知当时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说说这一变化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引起江南地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3条)
(4)结合材料三,谈谈经济发展对于城市发展有何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A项①魏 ②蜀 ③吴是三国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BD两项不属于三国,不符合题意;
C项①吴 ②蜀 ③魏位置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为切入点,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国鼎立的有关内容。
2.【答案】B
【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等,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A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B项《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符合题意;
C项《周髀算经》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一部最早的数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天文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D项《兰亭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齐民要术》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对《齐民要术》的掌握与理解。
3.【答案】B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据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的砖画“制作蒸馍与烙饼”“食用烧烤食品”可知,这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融合。故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
ACD三项“江南开发、政权并立、食品发展历史”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不符合题意;
B项民族交融可以用题干这组砖面直接研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要求具备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题干“人口迁徙示意图”反映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各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依据课本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ABD三项都不是从题干“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是从题干“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人口迁徙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有关内容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5.【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A项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局面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影响,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答案】C
【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近千年。
C项南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祖冲之的科技成就,要求具备基础的识记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当时的突出特点。
ABD三项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符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解答本题需要全面分析相关时代特征,确定主题。
8.【答案】D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概括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出现了北方的食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民族融合导致北方的饮食文化也随之带到了南方。
AB两项南方人口增多、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北人南迁的影响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不符合题干主旨,不符合题意;
D项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是出现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人口南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掌握人口南迁影响的相关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ABD三项都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不是西晋灭亡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灭亡的原因。需要全面分析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0.【答案】B
【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唐代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明了佛教在南朝的兴盛。当时政治混乱,战争频繁,社会动荡,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ACD三项都不是南朝寺庙多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当时社会动荡,百姓寻求精神慰藉,统治者大力扶持是南朝寺庙多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知道南朝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的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题目直接设问考查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时间都发生在东汉末年,交战双方中都有曹操的军队,结局都是以少胜多。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促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以,④不是两者的共同点。应排除含④的选项。
B项①②③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但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注意灵活看待战争影响。
12.【答案】(1)A
(2)C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1) 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安史之乱”后,唐朝日趋衰落,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738年应处于唐朝时期。
A项①为唐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建立与灭亡的时间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的建立和灭亡时间。
(2) B阶段为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辽宋夏金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党项人建立西夏,女真人建立金,以及汉人建立宋朝。各民族政权并立,互相攻伐,有战有和。因此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
C项多个政权并立是B阶段的时代特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知道其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注意掌握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13.【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赤壁,孙权、刘备军,曹操军”可知图片为赤壁之战形势图,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A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不符合题意;
B项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的是赤壁之战,符合题意;
C项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222年孙权称王,不符合题意;
D项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的是西晋建立后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赤壁之战形势图为切入点,考查赤壁之战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准确识别图片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同时政权分立各民族相互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故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元谋人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该课的主题,符合题意;
D项开放革新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示意图中反映的单元主题。
15.【答案】C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这就为江南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北方人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其中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ABD三项都不是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是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的准确识记。注意识记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16.【答案】D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口述由其狱友代写的《马可 波罗行记》描绘了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①马可·波罗游历中国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交流和联系,不是民族融合,排除含①的选项。
D项②③④顺应题干主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融合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题时注意关键词“民族融合”,即在备选项中找出其中符合民族融合的相关内容。
17.【答案】D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ABC三项都没有加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D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助于加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8.【答案】(1)D
(2)D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夏商与西周,东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两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因此正确顺序是④①②③。
D项④①②③应是依次进入的场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首航夷洲即台湾,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统治者,该时期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项④是题干图片展板最适合放置的场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1)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历史朝代顺序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
(2)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卫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图片信息的解读能力。读懂图片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B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政治措施之一是迁都洛阳,故①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属于容易题,采用排除法即可。
20.【答案】B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依据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属于简单题,采用排除法即可。
21.【答案】A
【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项《齐民要术》属于贾思勰的突出贡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贾思勰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进行,考查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22.【答案】C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ABD三项不是从题干材料体现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北方战乱频繁是从题干材料体现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开发的认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23.【答案】C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的理解。
24.【答案】B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图中北魏政权的建立者的少数民族是鲜卑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政权的识记。
25.【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题目给出的几个政权中曹魏、西晋和北魏曾先后定都洛阳。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③东晋⑤南宋没有定都洛阳。
B项①②④曾在洛阳定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都洛阳的准确识记。
26.【答案】D
【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在一部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已有相关原理的明确记述。”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这部书是《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项《齐民要术》是达尔文所赞誉的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7.【答案】正确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在先秦时期是中原的地域、国家与族群的指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 一词出现;随着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汇聚,不断融合,逐步 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后来,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8.【答案】(1)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答出一点即可)休养生息。
(2)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气候条件;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三点即可)
(4)促进城市的繁荣。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可知,西汉时期江南地区荒凉、落后。为了改变这一境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2)依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这一变化说明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我国南方地区经济逐渐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4)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更加繁荣。
故答案为:(1)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答出一点即可)。休养生息。
(2)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气候条件;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三点即可)
(4)促进城市的繁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切入考查了江南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