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专题06 人口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专题06 人口

资源简介

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
专题06 人口(教师版)
【细化课标考纲】
本专题内容以人口与地理环境的相关图表为背景,以热点或重点区域重大环境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阅读图表的能力。其中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人口问题可能为热点。热点区域的人口容量及影响因素应重点关注。从考查内容上看: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再生产的类型以及人口问题是考查的重点。如2012山东卷7-8题,2012江苏卷23-24题,2012广东卷第3题,2012全国大纲卷第8题,2011福建高考文综3~4题、2011江苏高考、2011山东高考文综、2011广东高考文综等。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多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构成图或表格、曲线折线等方式呈现信息。从考查能力上看:侧重考查涉及人口迁移、人口合理容量、人口问题等影响因素或现象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考点 细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地区分布 1.知道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和类型2.根据资料分析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率的数值特征3.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相互关系4.根据资料分析当今世界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5.了解不同的人口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6.运用图表说明人口模式的历史演变过程7.运用资料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口空间变化 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1.掌握人口迁移的含义和分类。2.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3.通过具体实例或数据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4.了解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的特征和原因5.根据材料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6.多以材料和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及逻辑推理能力。
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2.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1.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2.认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3.结合人口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解决不同人口问题的对策4.根据一些统计数据、现象,分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关系
【精讲核心考点】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
人口增长模式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也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如下表所示:
人口增长模式 利 弊 原因
原始型(高高低) 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农业劳动力增长的需求 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
传统型(高低高) 劳动力充裕,促进经济发展 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变慢、贫困加剧等,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自然增长率高,人口急剧增长
现代型(低低低) 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和兵员短缺,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 少年儿童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影响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因而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不同,对比分析如下表: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状况 增长很快 增长缓慢
原因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影响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对策及今后变化趋势 一些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会增加 采取了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的政策,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3.出生率和生育率
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其余指标类似,单位通常为‰;
生育率=出生人数/育龄妇女(15~49岁女性)人数,生育率越高,出生率越高。
4.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算术密度=人口数/总面积,人口生理密度=人口数/可耕地面积。
5.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该地区总人口数。
6.总负担系数=被抚养人口(即幼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成年人口×100%。一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和随之而来的
高龄化社会之前,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社会负担系数较低,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就业压力增大),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人口学者称这段时期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黄金时期”或“机会窗口”。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必须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发展经济和积累财富。
四、关于人口构成
3.年龄构成: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对人口再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负担以及军事力量等都有不同的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直观表现形式是人口年龄金字塔,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比例,纵坐标表示各年龄组。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分为三种:
老年人口百分比(%) 幼年人口百分比(%) 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金字塔形状 年龄中位数(岁)
年轻型(扩张型) 5以下 40以上 快速增长 山型,上尖下宽 20以下
成年型(稳定型) 5~10 30~40 慢速增长 钟型,上下同宽 20~30
老年型(收缩型) 10以上 30以下 负增长 坛型,上宽下窄 30以上
(注:0~14岁为幼年组,15~64岁为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年龄中位数是一种位置的平均数,它将总人口分成两半,一半在中位数以上,一半在中位数以下,反映了人口年龄的分布状况和集中趋势。)
类型 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 人口问题 人口政策
年轻型(扩张型) 多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压力大,并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 实行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
成年型(稳定型) 多在发展中国家,有潜在人口老龄化问题 采取计划生育政策
老年型(收缩型) 多在发达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老年人自身问题突出 应采取鼓励生育或 接纳移民的人口政 策
五、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其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
(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所占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2)定类型。人口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①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口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甲图);②成年型(静止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较尖;③年老型(缩减型)——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宽(丙图)。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年老型的正常转变(如上图)。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而转变。
②异常变化

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小(如丁图①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a.由于计划生育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b.由于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c.人口的大量外迁。
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增加(如丁图②处)。其变化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丁图③处)。可能是战争导致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
六、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关系如下表所示: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区别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制约的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七、人口迁移的动因和影响
动因 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出地 迁入地 迁出地 迁入地 迁出地 迁入地
高原、山地、丘陵等地形区;干旱、湿热气候区 地势平坦,气候暖湿,光照充足,土壤肥沃 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对边疆地区,有利于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对城市地区,提供大量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人才或劳,动力外流 增加人口数量,改变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增加自然、社会、生态压力,产生社会、环境问题
国家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国家政策好、社会稳定
经济落后、收入低、农业成本高、劳动力过剩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生活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
文化教育落后、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发达、家庭、婚姻
经济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
八、我国的“农民工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农民进城打工,形成“民工潮”现象,这一现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具体分析如下:
项目 内容
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方向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迁出地 四川、广西、山东、河北、安徽等省以外出务工为主,浙江、江苏等省以外出经商为主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
类型 主要方式 自发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
主要原因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③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影响 积极影响 ①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②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③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④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⑤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⑥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消极影响 ①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②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三年高考】
【2012年高考题】
(2012上海卷)(九)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
18. 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19. 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 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
A. 人口密度低 B. 开发了新资源
C. 交通条件改善 D. 市场广阔
(2012山东卷)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7~8题
图4
7.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8.与1982年相比,2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2012江苏卷)图12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舍港澳台数据)。读图回答23-24题。
图12
23.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
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24.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2012广东卷)3.老少比= ×100。表1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
国家 0-14岁人口比重(%) 老少比
波兰 15 87
西班牙 15 113
白俄罗斯 15 93
匈牙利 15 107
A.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 D.匈牙利
【答案】B
【解析】此题关键是对老少比的理解,根据题干老少比的公式,可知老少比的值越大,人口老龄化越严重,再结合表1中的数据西班牙最大,即选B。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人口问题中的人口老龄化。
(2012全国大纲卷)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3,完成8-9题。
8.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9.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 D.水陆交通枢纽
(2012江苏卷)28.图15是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图15
(1)加拿大矿产资源的特点有 、 。(2分)
(2)加拿大的 海域有世界著名大渔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3分)
(3)埃德蒙顿和蒙特利尔是加拿大重要的石油加工中心,前者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后者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2分)
(4)加拿大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 。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5分)
【2011年高考题】
(2011年高考山东卷)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甲城市 乙城市
图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中央商务区具有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的原则,甲图中的N地形成二级商务区。
(2011年高考江苏卷)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
表2
项目 年份 2000年 2010年
全省总人口(人) 74382890 78659903
人口比例(%) 苏南 33.71 41.38
苏中 23.12 20.80
苏北 43.17 37.82
图8
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16.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从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老,劳动力充足。
(2011年高考四川卷)图1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2011年高考重庆卷)图2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2回答3-5题。
3.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看出A省(市、区)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人口迁出多,造成该省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
4.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5.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 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2011年高考福建卷)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3-4题。
年龄段(岁) 迁出人口(人) 迁入人口(人)
≥60 700 800
45~59 1600 5000
25~44 2000 30000
15~24 2400 27500
0~14 640 5000
3.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4.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2011年高考广东卷)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 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是波动上升,但不是持续上升,迁出率不是持续降低,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因而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8.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上海 B. 安徽 C.湖南 D.河南
【答案】A
【解析】根据上题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加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结合四个选项,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上海,安徽、湖南、河南三个省是我国中部省区,人口是迁出为主。
(2011年高考上海卷)(三)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6.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
A.人口密度 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答案】B
【解析】有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过程,一定要考虑迁入区人口容量,否则会带来因人口迁入诸如:人口压力、资源紧张、社会稳定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8.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 )
①华南妈祖文化 ②江南水乡文化 ③华北平原文化 ④荒漠绿洲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考差我们地域文化差异。京津沪地区应该是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特点。
(2011年高考天津卷)12.(27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省很多河流不利于发展河运。请你结合图中信息说明两条自然原因(6分)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请结合图表信息简述其原因。(6分)
2010年乙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4%。2011年该省部分地区在我国“十二五”中被确定为农业基地(如图7所示)。
(3)据文字材料,指出乙省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出一条证明此矛盾产生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请概括图8所示旅游景区主要景点的分布特点。(3分)
(5)图8所示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受到游客好评。请据图简述其原因。(6分)
【解析】
(1)读甲图可知,甲省是我国河南省,有很多条河流,河流多为上游河段,水量较小,且河流互不连通,未形成河运网络,所以不利于发展河运。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广东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河南省,居全国首位,从表中信息可知,近年来,乙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比甲省高,再根据图7中务工经商人口流向,甲省的人口流动迁出为主,乙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入为主,即乙省人口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两方面原因使得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
【2010年高考题】
(2010广东卷)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闻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可知该市( )
A. 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 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 近郊区人口净迁人量最大
(2)可推测该市( )
A. 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 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 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2010上海卷)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者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概述图l、图2 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1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图2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江苏卷)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2)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商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2010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及承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二:《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及承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示意图
(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2010新课标卷)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
(2)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
(2010重庆卷)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 C. 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
(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解析】(1)考查读图判断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较大,存在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2)考查区域地理概况。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属于发达国家,在亚洲的发达国家是日本。日本严重缺乏能源。
【答案】(1)B (2)B
【两年模拟】
【2012年模拟题】
(2012届高三盐城调研)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回答2~3题。
2.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3.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2012届高三山东烟台诊断)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读图完成4~5题。
甲 各省人口迁出数
乙 各省人口迁入数
4.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  )
A.新疆、山东、北京 B.湖南、福建、海南
C.上海、新疆、云南 D.广东、浙江、上海
5.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2012届高三大连模拟)读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两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20世纪中期以来,甲国人口增长快于乙国
B.近些年来,乙国老年人口比重大于甲国
C.20世纪末,甲国人口增长模式已为“现代型”
D.乙国代表了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情况
4.甲、乙两国人口的变化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有 (  )
A.甲国的社会负担加重
B.乙国的城市化进程减慢
C.甲国的劳动力丰富
D.乙国的城市大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012届高三湖南衡阳检测)下图为我国2008年末人口统计资料(单位:万人),读图完成7~8题。
7.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
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 D.经济增长快,城市化水平高
8.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
A.教育、医疗、就业压力过大 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
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 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
(2012届高三海淀区模拟)下图为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统计图。读图回答9~10题。
9.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属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为 (  )
A.甲和乙 B.乙和丁 C.丙和丁 D.乙和丙
10.造成乙类型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有 (  )
①需要多生子女帮助从事农业生产 ②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
③医疗卫生事业进步④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9题,按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可以判断甲属于原始型,乙、丙为传统型,丁是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是传统型,发达国家多是现代型。第10题,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进入了农业或工业文明阶段,工业化大生产对人口数量的要求减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对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降低了死亡率。
【答案】9.B 10.C
(2012届高三福建省龙岩一中5月模拟考试)图4为“我国沿海某省1960 2060年间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及预测图”读图完成问题。
1.关于该省人口自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a曲线在1970到1980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
B.b曲线在1980年后缓慢上升与a曲线变化无关
C.在K时间点之后,人口总量仍将继续增长
D.本世纪初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2.根据该省人口增长状况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现阶段应该取消控制生育的政策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B.从长远来看,a曲线的下降将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C.由于人口增长率的持续下降,目前我国劳动力巳经实现充分就业
D.目前a曲线的变化巳导致劳动人口减少而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辽南协作体2012届高三期中考试)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期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据此回答35~36题。
3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低
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D.城市化速度快
36.预计2015年前后,我国达到“人口红利"高峰,“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B.人口总量减少 C.就业困难 D.经济衰退
【答案】35.C 36.A
【解析】
3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也就是说我国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时期提前到来,说明我国人口出生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因而可知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36.预计2015年前后,我国达到“人口红利"高峰,“人口红利"期结束后,也就是说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将逐渐降低,而老年人口将逐渐增大,因而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将是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
【2012年韶关市二模】6.读“2005~2010年广东省某两市常住人口统计图”。据图推测( )
A.甲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 B.甲市人口迁出率较大
C.乙市人口出生率比甲高 D.乙市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知,甲市常住人口变化小,乙市常住人口增加较快,表明乙市人口出生率比甲高。
【2012年广州市二模】6.引起右图埃及人口密度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经济 B.地形 C.气候 D.河流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埃及埃及人口密度分布主要在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即引起右图埃及人口密度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河流。
【2012年惠州市二模】下图为2000~2008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时段内,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08年
8.2004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是该市( )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B.出现逆城市化
C.产业转移和升级 D.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2012年汕头市二模】“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人口比重低。若总扶养比(0—14岁和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0%,人口红利消失。读“我国抚养系数表”,回答7~8题。
抚养系数年份 少儿抚养系数(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老人抚养系数(65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
1982 45.12 6.01
1990 41.28 8.22
2000 32.63 9.22
2010 26.47 11.88
2020 27.48 17.45
2030 24.25 24.07
2033 23.39 27.39
2040 24.09 34.92
2050 25.74 37.71
7.1982年至2010年间,按照我国人口国情,适合发展的产业为( )
A.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B.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C.金融、软件维护等服务业 D.矿产资源开发等基础产业
8.表中所列年代中,人口红利最大的是( )
A.1982年 B.2000年 C.2010年 D.2050年
【答案】7.A 8.C
【2012年深圳市一模】8.图7是我国2000年及2010年人口统计资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劳动力总数减少 B.性别比例渐趋均衡
C.城市化速度减慢 D.老年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我国人口结构特点,难度不大。根据两幅图的数据对比可知,总人口在增加,劳动力总数任在增加,男女性别比变小,性别比例渐趋均衡,城乡人口比增大了,城市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数量增多。
【2012年深圳市二模】图1是我国某铁路枢纽2010年各月旅客流量统计,完成1~2题。
1.旅客流量最大月的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 )
A.山区与平原之间 B.乡村与城市之间
C.内地与边疆之间 D.南方与北方之间
2.诱发该月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文化 B.政治经济 C.生态环境 D.自然灾害
【2012年茂名市二模】5.下图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均呈上升趋势
B.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呈正比
C.8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出生率都呈下降趋势
D.从当前情况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还不会出现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不是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80年代以后我国0-14岁人口比重下降明显,说明我国人口出生率都呈下降趋势,从当前情况看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超出7%,已经进行人口老龄化阶段。
【2012年潮州二模】读“某地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金字塔图”(图5),回答第11题。
11.关于该地户籍人口叙述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
A.女多男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B.大量青壮年长期外出打工
C.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严重
D.空巢老人问题比较严重
【答案】A
(2012届高三安徽阜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中央决定于2010年正式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此次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等。下图为“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图”。
材料二 下面甲图为“195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统计图”,乙图为“1950~2050年中国和全球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统计折线图(2010~2050年数据为预测值)”。


(1)据材料一中信息判断,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的共同特点是 (  )
①人口总量庞大 ②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③0~4岁年龄段男性人口多于女性 ④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结合材料二中“195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统计图”,说明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中“1950~2050年中国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统计折线图”可以看出,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首次超过14岁以下人口数量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年,试说明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以及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4)据材料二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
【2011年模拟题】
(北京市西城区2011年高三地理一模试卷)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现代城市化新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即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衡量。据表回答9题。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05
中国 人口城市化(%) 16 18 19 26 35 42
经济城市化(%) 23 38 40 45 78 79
英国 人口城市化(%) 80 81 85 86 88 90
经济城市化(%) 86 83 83 86 90 99
9.20世纪60年代以来( )
A.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英国人口城市化水平
B.中国经济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英国经济城市化水平
C.中、英两国经济城市化水平均高于人口城市化水平
D.经济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差距中国大于英国
【答案】D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2005年42%)远远低于英国人口城市化水平(2005年90%),中国经济城市化水平(2005年79%)与英国经济城市化水平(2005年99%)差距小于人口城市水平,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差距中国大于英国,英国经济城市化水平均1980年低于人口城市化水平。
(吉林省长春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下表为世界、中国、印度、德国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008年)统计表。据此完成7-8题。
世界和国家 年龄构成 抚养比(指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65岁以上人口
占总人口比重(%)
① 27.7 64.9 7.4 0.6
② 20.9 71.3 7.8 0.4
③ 32.2 63.1 4.7 0.6
④ 13.9 66.5 19.7 0.5
7.①代表的是( )
A.世界 B.中国 C.印度 D.德国
8.②国抚养比低的原因是( )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青壮年人口比重大
C.儿童人口比重大 D.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2011届江苏省百校高三样本分析考试)下图为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随时间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红利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青壮年人口比例较大,劳动力充足 ②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③15岁以下人口比例减少,教育投资减少 ④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缓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 )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保障体系压力较大 ②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
③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减少,青壮年负担加重 ④人口出现负增长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山东烟台市2011届高三三月份诊断性考试)下图是我国人口增长走势及预测图,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a、b、c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
A.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B. 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
C. 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 D.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9.根据图中曲线走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人口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15-2020年间
B.b曲线自2015年后逐渐上升主要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C.2010-2015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处在传统型阶段
D.我国人口数量逐步减少要到2025年以后
(2011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读图“2010年浙江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回答9-10题。
9.有关该市迁入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老年人口多于少年儿童人口
C.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D.人口迁移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
10.大量的人口迁入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 )
A.提高了人口死亡率 B.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
C.减少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D.扩大了联姻的地域范围
【一年原创】
1.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最可能是 (  )
A. a>b B. a【答案】1.B 
【解析】从A、B两地的人口年龄结构图中看到,A地人口年龄结构中50岁以上人口比重远远大于B地。A地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死亡率应高于B地。A地0~19岁人口年龄比重小于B地,人口出生率应该小于B地,因此A地的自然增长率应小于B地。
2.据图资料推测,到2040年上海的人口政策最可能是(  )
A.计划生育和限制外来移民
B.鼓励生育和接纳外来移民
C.提前退休年龄和计划生育
D.延迟退休年龄和鼓励生育
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为国家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图甲为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数据,图乙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和人口流动数据。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现在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  )
A.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4.下列关于我国今后人口工作重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②大量吸纳海外移民 ③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 ④完善养老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C 4.C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判断、分析能力。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人口增长已经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计划生育政策必须长抓不懈;我国人口总数呈上升趋势,大量吸纳海外移民不现实。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2008年全国在110以上的有27个省(区、市)。读“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完成5-6题。
5.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  )
A. 增速在不断加快 B. 增速始终较慢
C. 增速没有变化 D. 增速在不同时段有不同变化
6. 这种变化产生的后果是(  )
A. 人口老龄化 B. 失业率增加 C. 男女比例失调 D. 人口增长过快
下面左图表示“我国某省2009年各类人口数量构成图”,右图表示“该省三大产业的比例变化”。读图回答7-9题。(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1届高三月考试卷第15题改编)
7.关于该省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劳动力不足 B.自然出生率过高
C.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40% D.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
8.1990-2009年,该省( )
A.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最快 B.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
C.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D.经济快速发展,三大产业同步增长
9.下列国家与该省人口增长模式相同的是( )
A.新加坡 B.利比亚 C.埃及 D.柬埔寨
【答案】7.D 8.C 9.A
下图示意我国近几年的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及未来预测。读图回答10-11题。
10.2000-2020年,我国( )
A.年轻劳动力人口数量逐年提高 B.中年劳动力人口比重逐年减小
C.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D.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11.根据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预测,未来几十年我国( )
A.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B.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
C.人口老龄化严重 D.人口大量外迁
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及其年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完成12-15题。
12.中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最大的是( )
A.1985 B.2010 C.2040 D.2050
13.上图中信息反映( )
A.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B.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最多
C.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无关联性
D.2050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到最低值
1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010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与我国人口增长惯性有关
B.2010年以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
C.2010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年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D.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一旦低于零,即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
15.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目前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足,处于“人口机会窗口”(“人口红利”)期
B.2010年开始我国就业压力达到最大
C.2010年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越来越突出 D.2040我国人口开始负增长
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所在城市人口资料绘制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6-19题。
16. 2005年,该市0~4岁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
A.3% B.6% C.6.2% D.3.2%
17.该城市65-70岁年龄段比重的第一次高峰在( )
A.2015 B.2025 C.2035 D.2045
18.该城市近三十年来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 青壮年人口的负担逐渐加重 B. 生育率逐渐增加
C. 该城市逐渐迈向老龄化社会 D. 青壮年男子逐渐外移
19.该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在( )
A. 2020 B. 2030 C.2040 D. 2050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图,回答20-23题。
20、“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21、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D、加拿大
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有日本、美国
B、人均耕地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日本
C、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最大是印度
D、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最小的埃及
23、根据图中的信息,关于中国、印度两国表述正确的是( )
A、印度的算术密度大于中国,人口压力较中国大
B、中国的人口生理密度大于印度,人口压力较印度大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
24.从2001年到2020年,在这20年里,我国平均每年将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反应的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年轻人向外流动 B.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实施
C.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大 D.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2)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将引起
A.就业压力加大 B.养老保障负担变化不大
C.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D.劳动力资源缺乏
【高考精测】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如下图),回答1~2题。
1.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丁、丙、乙、甲 D.丁、乙、丙、甲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型
B.乙地是发达国家
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
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人口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 从1998年开始,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而总人口却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
A. 人口出生率高 B. 人口死亡率低
C. 原有人口基数小 D. 大量人口迁入
4. 该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近期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
A. 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B. 劳动就业压力增大
C. 社会劳动力不足 D. 城市环境质量陡然下降
读我国部分省、市、区某年人口数据统计表,回答5-6题。
省市 人口总数(万人) 年净增人口(万人) 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城市人口比重(%) GDP(亿元)
海南省 817.83 7.32 14.77 8.98 45.8 790.12
北京市 1 492.7 36.3 6.1 0.7 83.6 4 283.3
上海市 1 352.4 10.62 6 -1.2 90.3 7 450.27
新疆 1 963.11 29.16 16 10.91 21.8 2 200.15
5. 北京市该年出生率只有6.1%,而人口净增长却达到了36.3万人,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增长人数多 B. 机械增长人数多
C. 逆城市化现象 D. 死亡率低
6. 该年四个省、市、区中死亡人数最少的是(  )
A. 海南省 B. 北京市 C. 上海市 D. 新疆
【答案】5.B 6.A 
【解析】5.北京市的人口增长是由于人口迁移造成的。
6.根据死亡人口的计算公式:人口总数×(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即可计算出来。
下图为2000~2008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时段内,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08年
8.2004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是该市(  )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B.出现逆城市化
C.产业转移和升级 D.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读“不同国家出生率、死亡率统计图”,图中1~12代表国家。回答9-11题。
9. 图中出生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分别是 (  )
A. 10、11       B. 11、12       C. 11、10      D. 12、10
10. 图中呈现“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特点的一组国家是(  )
A. 1、2、3      B. 4、5、8      C. 7、9、10     D. 6、11、12
11. 图中11、12两个国家最有可能位于 (  )
A. 欧洲       B. 北美洲      C. 大洋洲      D. 非洲
【解析】9.本题考查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从纵坐标看,11国的人口出生率最高;从横坐标看,10国的人口死亡率最高。
二、综合题(2道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我国于2010年11月1日0时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此次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等。右图为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图。
材料二:下面甲图为195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统计图,乙图为1950—2050年中国和全球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统计折线图(2011—2050年数据为预测值)。
(1)据材料一中信息判断,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的共同特点是(  ) (4分)
①人口总量庞大 ②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③0—4岁年龄段男性人口多于女性 ④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结合材料二中1950—2011年中国人口增长统计图,说明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二中1950-2050年中国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统计折线图可以看出,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首次超过14岁以下人口数量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年,试说明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带来的负面影响。(8分)
(4)据材料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10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中的图可知,2000年与2050年,0到4岁阶段的男性人口数量多于女性,60岁以上年龄阶段女性人口数量多于男性。第(2)题,结合图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回答,我国人口基数大,年龄结构偏年轻,人口增长快,且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较低。第(3)题,从图中看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发展特征,即少年儿童人口百分比下降,老龄人口百分比不断上升,并且大约在2030年老年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少年儿童人口数量,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经济、科技、医疗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密切相关。这将导致劳动力不足,老年人口比例增大,社会负担加重等问题。第(4)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两大特征:世界人口老龄化总体呈提高的趋势;2000年以后,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快。
13.读“北京市常住人口调查数据图”完成下列问题。(28分)
(1)北京市常住人口2005年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其原因是(4分)(  )
①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北京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 ③外来人口大量迁入 ④每年新增大量大学生就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2)人口性别比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北京市的人口性别比是    。(4分)
(3)从资料分析,北京市的劳动力是否短缺?为什么?(8分)
(4)从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上看,你认为北京市现在正面临着哪两方面的巨大压力?你对缓解这些压力有什么良策?(12分)
图7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
专题06 人口(学生版)
【细化课标考纲】
本专题内容以人口与地理环境的相关图表为背景,以热点或重点区域重大环境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阅读图表的能力。其中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人口问题可能为热点。热点区域的人口容量及影响因素应重点关注。从考查内容上看: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再生产的类型以及人口问题是考查的重点。如2012山东卷7-8题,2012江苏卷23-24题,2012广东卷第3题,2012全国大纲卷第8题,2011福建高考文综3~4题、2011江苏高考、2011山东高考文综、2011广东高考文综等。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多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构成图或表格、曲线折线等方式呈现信息。从考查能力上看:侧重考查涉及人口迁移、人口合理容量、人口问题等影响因素或现象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考点 细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地区分布 1.知道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和类型2.根据资料分析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率的数值特征3.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相互关系4.根据资料分析当今世界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5.了解不同的人口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6.运用图表说明人口模式的历史演变过程7.运用资料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口空间变化 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1.掌握人口迁移的含义和分类。2.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3.通过具体实例或数据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4.了解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的特征和原因5.根据材料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6.多以材料和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及逻辑推理能力。
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2.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1.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2.认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3.结合人口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解决不同人口问题的对策4.根据一些统计数据、现象,分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关系
【精讲核心考点】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
人口增长模式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也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如下表所示:
人口增长模式 利 弊 原因
原始型(高高低) 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农业劳动力增长的需求 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
传统型(高低高) 劳动力充裕,促进经济发展 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变慢、贫困加剧等,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自然增长率高,人口急剧增长
现代型(低低低) 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和兵员短缺,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 少年儿童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影响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因而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不同,对比分析如下表: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状况 增长很快 增长缓慢
原因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影响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对策及今后变化趋势 一些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会增加 采取了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的政策,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3.出生率和生育率
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其余指标类似,单位通常为‰;
生育率=出生人数/育龄妇女(15~49岁女性)人数,生育率越高,出生率越高。
4.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算术密度=人口数/总面积,人口生理密度=人口数/可耕地面积。
5.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该地区总人口数。
6.总负担系数=被抚养人口(即幼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成年人口×100%。一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和随之而来的
高龄化社会之前,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社会负担系数较低,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就业压力增大),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人口学者称这段时期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黄金时期”或“机会窗口”。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必须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发展经济和积累财富。
四、关于人口构成
3.年龄构成: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对人口再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负担以及军事力量等都有不同的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直观表现形式是人口年龄金字塔,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比例,纵坐标表示各年龄组。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分为三种:
老年人口百分比(%) 幼年人口百分比(%) 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金字塔形状 年龄中位数(岁)
年轻型(扩张型) 5以下 40以上 快速增长 山型,上尖下宽 20以下
成年型(稳定型) 5~10 30~40 慢速增长 钟型,上下同宽 20~30
老年型(收缩型) 10以上 30以下 负增长 坛型,上宽下窄 30以上
(注:0~14岁为幼年组,15~64岁为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年龄中位数是一种位置的平均数,它将总人口分成两半,一半在中位数以上,一半在中位数以下,反映了人口年龄的分布状况和集中趋势。)
类型 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 人口问题 人口政策
年轻型(扩张型) 多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压力大,并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 实行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
成年型(稳定型) 多在发展中国家,有潜在人口老龄化问题 采取计划生育政策
老年型(收缩型) 多在发达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老年人自身问题突出 应采取鼓励生育或 接纳移民的人口政 策
五、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其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
(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所占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2)定类型。人口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①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口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甲图);②成年型(静止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较尖;③年老型(缩减型)——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宽(丙图)。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年老型的正常转变(如上图)。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而转变。
②异常变化

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小(如丁图①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a.由于计划生育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b.由于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c.人口的大量外迁。
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增加(如丁图②处)。其变化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丁图③处)。可能是战争导致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
六、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关系如下表所示: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区别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制约的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七、人口迁移的动因和影响
动因 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出地 迁入地 迁出地 迁入地 迁出地 迁入地
高原、山地、丘陵等地形区;干旱、湿热气候区 地势平坦,气候暖湿,光照充足,土壤肥沃 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对边疆地区,有利于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对城市地区,提供大量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人才或劳,动力外流 增加人口数量,改变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增加自然、社会、生态压力,产生社会、环境问题
国家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国家政策好、社会稳定
经济落后、收入低、农业成本高、劳动力过剩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生活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
文化教育落后、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发达、家庭、婚姻
经济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
八、我国的“农民工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农民进城打工,形成“民工潮”现象,这一现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具体分析如下:
项目 内容
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方向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迁出地 四川、广西、山东、河北、安徽等省以外出务工为主,浙江、江苏等省以外出经商为主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
类型 主要方式 自发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
主要原因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③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影响 积极影响 ①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②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③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④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⑤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⑥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消极影响 ①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②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三年高考】
【2012年高考题】
(2012上海卷)(九)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
18. 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19. 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 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
A. 人口密度低 B. 开发了新资源
C. 交通条件改善 D. 市场广阔
(2012山东卷)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7~8题
图4
7.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8.与1982年相比,2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2012江苏卷)图12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舍港澳台数据)。读图回答23-24题。
图12
23.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
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24.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2012广东卷)3.老少比= ×100。表1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
国家 0-14岁人口比重(%) 老少比
波兰 15 87
西班牙 15 113
白俄罗斯 15 93
匈牙利 15 107
A.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 D.匈牙利
(2012全国大纲卷)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3,完成8-9题。
8.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9.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 D.水陆交通枢纽
(2012江苏卷)28.图15是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图15
(1)加拿大矿产资源的特点有 、 。(2分)
(2)加拿大的 海域有世界著名大渔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3分)
(3)埃德蒙顿和蒙特利尔是加拿大重要的石油加工中心,前者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后者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2分)
(4)加拿大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 。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5分)
【2011年高考题】
(2011年高考山东卷)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甲城市 乙城市
图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2011年高考江苏卷)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
表2
项目 年份 2000年 2010年
全省总人口(人) 74382890 78659903
人口比例(%) 苏南 33.71 41.38
苏中 23.12 20.80
苏北 43.17 37.82
图8
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16.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011年高考四川卷)图1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2011年高考重庆卷)图2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2回答3-5题。
3.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4.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5.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 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2011年高考福建卷)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3-4题。
年龄段(岁) 迁出人口(人) 迁入人口(人)
≥60 700 800
45~59 1600 5000
25~44 2000 30000
15~24 2400 27500
0~14 640 5000
3.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4.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2011年高考广东卷)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 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8.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上海 B. 安徽 C.湖南 D.河南
(2011年高考上海卷)(三)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6.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
A.人口密度 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8.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 )
①华南妈祖文化 ②江南水乡文化 ③华北平原文化 ④荒漠绿洲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11年高考天津卷)12.(27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省很多河流不利于发展河运。请你结合图中信息说明两条自然原因(6分)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请结合图表信息简述其原因。(6分)
2010年乙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4%。2011年该省部分地区在我国“十二五”中被确定为农业基地(如图7所示)。
(3)据文字材料,指出乙省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出一条证明此矛盾产生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请概括图8所示旅游景区主要景点的分布特点。(3分)
(5)图8所示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受到游客好评。请据图简述其原因。(6分)
【2010年高考题】
(2010广东卷)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闻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可知该市( )
A. 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 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 近郊区人口净迁人量最大
(2)可推测该市( )
A. 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 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 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2010上海卷)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者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概述图l、图2 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1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图2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江苏卷)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2)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商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2010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及承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二:《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及承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示意图
(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2010新课标卷)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
(2)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
(2010重庆卷)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 C. 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
(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两年模拟】
【2012年模拟题】
(2012届高三盐城调研)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回答2~3题。
2.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3.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2012届高三山东烟台诊断)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读图完成4~5题。
甲 各省人口迁出数
乙 各省人口迁入数
4.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  )
A.新疆、山东、北京 B.湖南、福建、海南
C.上海、新疆、云南 D.广东、浙江、上海
5.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2012届高三大连模拟)读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完成3~4题。
(2012届高三湖南衡阳检测)下图为我国2008年末人口统计资料(单位:万人),读图完成7~8题。
7.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
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 D.经济增长快,城市化水平高
8.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
A.教育、医疗、就业压力过大 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
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 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
(2012届高三海淀区模拟)下图为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统计图。读图回答9~10题。
9.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属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为 (  )
A.甲和乙 B.乙和丁 C.丙和丁 D.乙和丙
10.造成乙类型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有 (  )
①需要多生子女帮助从事农业生产 ②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
③医疗卫生事业进步④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2届高三福建省龙岩一中5月模拟考试)图4为“我国沿海某省1960 2060年间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及预测图”读图完成问题。
1.关于该省人口自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a曲线在1970到1980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
B.b曲线在1980年后缓慢上升与a曲线变化无关
C.在K时间点之后,人口总量仍将继续增长
D.本世纪初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2.根据该省人口增长状况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现阶段应该取消控制生育的政策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B.从长远来看,a曲线的下降将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C.由于人口增长率的持续下降,目前我国劳动力巳经实现充分就业
D.目前a曲线的变化巳导致劳动人口减少而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辽南协作体2012届高三期中考试)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期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据此回答35~36题。
3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低
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D.城市化速度快
36.预计2015年前后,我国达到“人口红利"高峰,“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B.人口总量减少 C.就业困难 D.经济衰退
【2012年韶关市二模】6.读“2005~2010年广东省某两市常住人口统计图”。据图推测( )
A.甲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 B.甲市人口迁出率较大
C.乙市人口出生率比甲高 D.乙市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
【2012年广州市二模】6.引起右图埃及人口密度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经济 B.地形 C.气候 D.河流
【2012年惠州市二模】下图为2000~2008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时段内,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08年
8.2004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是该市( )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B.出现逆城市化
C.产业转移和升级 D.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2012年汕头市二模】“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人口比重低。若总扶养比(0—14岁和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0%,人口红利消失。读“我国抚养系数表”,回答7~8题。
抚养系数年份 少儿抚养系数(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老人抚养系数(65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
1982 45.12 6.01
1990 41.28 8.22
2000 32.63 9.22
2010 26.47 11.88
2020 27.48 17.45
2030 24.25 24.07
2033 23.39 27.39
2040 24.09 34.92
2050 25.74 37.71
7.1982年至2010年间,按照我国人口国情,适合发展的产业为( )
A.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B.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C.金融、软件维护等服务业 D.矿产资源开发等基础产业
8.表中所列年代中,人口红利最大的是( )
A.1982年 B.2000年 C.2010年 D.2050年
【2012年深圳市一模】8.图7是我国2000年及2010年人口统计资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劳动力总数减少 B.性别比例渐趋均衡
C.城市化速度减慢 D.老年人口数量减少
【2012年深圳市二模】图1是我国某铁路枢纽2010年各月旅客流量统计,完成1~2题。
1.旅客流量最大月的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 )
A.山区与平原之间 B.乡村与城市之间
C.内地与边疆之间 D.南方与北方之间
2.诱发该月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文化 B.政治经济 C.生态环境 D.自然灾害
【2012年茂名市二模】5.下图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均呈上升趋势
B.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呈正比
C.8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出生率都呈下降趋势
D.从当前情况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还不会出现
【2012年潮州二模】读“某地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金字塔图”(图5),回答第11题。
11.关于该地户籍人口叙述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
A.女多男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B.大量青壮年长期外出打工
C.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严重
D.空巢老人问题比较严重
(2012届高三安徽阜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中央决定于2010年正式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此次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等。下图为“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图”。
材料二 下面甲图为“195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统计图”,乙图为“1950~2050年中国和全球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统计折线图(2010~2050年数据为预测值)”。


【2011年模拟题】
(北京市西城区2011年高三地理一模试卷)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现代城市化新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即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衡量。据表回答9题。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05
中国 人口城市化(%) 16 18 19 26 35 42
经济城市化(%) 23 38 40 45 78 79
英国 人口城市化(%) 80 81 85 86 88 90
经济城市化(%) 86 83 83 86 90 99
9.20世纪60年代以来( )
A.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英国人口城市化水平
B.中国经济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英国经济城市化水平
C.中、英两国经济城市化水平均高于人口城市化水平
D.经济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差距中国大于英国
(吉林省长春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下表为世界、中国、印度、德国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008年)统计表。据此完成7-8题。
世界和国家 年龄构成 抚养比(指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65岁以上人口
占总人口比重(%)
① 27.7 64.9 7.4 0.6
② 20.9 71.3 7.8 0.4
③ 32.2 63.1 4.7 0.6
④ 13.9 66.5 19.7 0.5
7.①代表的是( )
A.世界 B.中国 C.印度 D.德国
8.②国抚养比低的原因是( )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青壮年人口比重大
C.儿童人口比重大 D.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2011届江苏省百校高三样本分析考试)下图为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随时间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红利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青壮年人口比例较大,劳动力充足 ②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③15岁以下人口比例减少,教育投资减少 ④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缓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 )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保障体系压力较大 ②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
③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减少,青壮年负担加重 ④人口出现负增长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山东烟台市2011届高三三月份诊断性考试)下图是我国人口增长走势及预测图,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a、b、c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
A.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B. 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
C. 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 D.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9.根据图中曲线走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人口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15-2020年间
B.b曲线自2015年后逐渐上升主要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C.2010-2015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处在传统型阶段
D.我国人口数量逐步减少要到2025年以后
(2011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读图“2010年浙江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回答9-10题。
9.有关该市迁入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老年人口多于少年儿童人口
C.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D.人口迁移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
10.大量的人口迁入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 )
A.提高了人口死亡率 B.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
C.减少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D.扩大了联姻的地域范围
【一年原创】
1.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最可能是 (  )
A. a>b B. a2.据图资料推测,到2040年上海的人口政策最可能是(  )
A.计划生育和限制外来移民
B.鼓励生育和接纳外来移民
C.提前退休年龄和计划生育
D.延迟退休年龄和鼓励生育
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为国家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图甲为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数据,图乙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和人口流动数据。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现在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  )
A.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4.下列关于我国今后人口工作重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②大量吸纳海外移民 ③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 ④完善养老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2008年全国在110以上的有27个省(区、市)。读“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完成5-6题。
5.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  )
A. 增速在不断加快 B. 增速始终较慢
C. 增速没有变化 D. 增速在不同时段有不同变化
6. 这种变化产生的后果是(  )
A. 人口老龄化 B. 失业率增加 C. 男女比例失调 D. 人口增长过快
下面左图表示“我国某省2009年各类人口数量构成图”,右图表示“该省三大产业的比例变化”。读图回答7-9题。(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1届高三月考试卷第15题改编)
7.关于该省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劳动力不足 B.自然出生率过高
C.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40% D.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
8.1990-2009年,该省( )
A.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最快 B.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
C.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D.经济快速发展,三大产业同步增长
9.下列国家与该省人口增长模式相同的是( )
A.新加坡 B.利比亚 C.埃及 D.柬埔寨
下图示意我国近几年的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及未来预测。读图回答10-11题。
10.2000-2020年,我国( )
A.年轻劳动力人口数量逐年提高 B.中年劳动力人口比重逐年减小
C.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D.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11.根据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预测,未来几十年我国( )
A.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B.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
C.人口老龄化严重 D.人口大量外迁
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及其年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完成12-15题。
12.中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最大的是( )
A.1985 B.2010 C.2040 D.2050
13.上图中信息反映( )
A.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B.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最多
C.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无关联性
D.2050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到最低值
15.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目前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足,处于“人口机会窗口”(“人口红利”)期
B.2010年开始我国就业压力达到最大
C.2010年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越来越突出 D.2040我国人口开始负增长
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所在城市人口资料绘制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6-19题。
16. 2005年,该市0~4岁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
A.3% B.6% C.6.2% D.3.2%
17.该城市65-70岁年龄段比重的第一次高峰在( )
A.2015 B.2025 C.2035 D.2045
18.该城市近三十年来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 青壮年人口的负担逐渐加重 B. 生育率逐渐增加
C. 该城市逐渐迈向老龄化社会 D. 青壮年男子逐渐外移
19.该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在( )
A. 2020 B. 2030 C.2040 D. 2050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图,回答20-23题。
20、“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21、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D、加拿大
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有日本、美国
B、人均耕地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日本
C、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最大是印度
D、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最小的埃及
23、根据图中的信息,关于中国、印度两国表述正确的是( )
A、印度的算术密度大于中国,人口压力较中国大
B、中国的人口生理密度大于印度,人口压力较印度大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
【高考精测】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如下图),回答1~2题。
1.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丁、丙、乙、甲 D.丁、乙、丙、甲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型
B.乙地是发达国家
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
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人口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 从1998年开始,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而总人口却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
A. 人口出生率高 B. 人口死亡率低
C. 原有人口基数小 D. 大量人口迁入
4. 该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近期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
A. 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B. 劳动就业压力增大
C. 社会劳动力不足 D. 城市环境质量陡然下降
读我国部分省、市、区某年人口数据统计表,回答5-6题。
省市 人口总数(万人) 年净增人口(万人) 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城市人口比重(%) GDP(亿元)
海南省 817.83 7.32 14.77 8.98 45.8 790.12
北京市 1 492.7 36.3 6.1 0.7 83.6 4 283.3
上海市 1 352.4 10.62 6 -1.2 90.3 7 450.27
新疆 1 963.11 29.16 16 10.91 21.8 2 200.15
5. 北京市该年出生率只有6.1%,而人口净增长却达到了36.3万人,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增长人数多 B. 机械增长人数多
C. 逆城市化现象 D. 死亡率低
6. 该年四个省、市、区中死亡人数最少的是(  )
A. 海南省 B. 北京市 C. 上海市 D. 新疆
下图为2000~2008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时段内,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08年
8.2004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是该市(  )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B.出现逆城市化
C.产业转移和升级 D.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读“不同国家出生率、死亡率统计图”,图中1~12代表国家。回答9-11题。
9. 图中出生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分别是 (  )
A. 10、11       B. 11、12       C. 11、10      D. 12、10
二、综合题(2道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我国于2010年11月1日0时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此次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等。右图为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图。
材料二:下面甲图为195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统计图,乙图为1950—2050年中国和全球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统计折线图(2011—2050年数据为预测值)。
(1)据材料一中信息判断,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的共同特点是(  ) (4分)
①人口总量庞大 ②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③0—4岁年龄段男性人口多于女性 ④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结合材料二中1950—2011年中国人口增长统计图,说明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二中1950-2050年中国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统计折线图可以看出,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首次超过14岁以下人口数量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年,试说明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带来的负面影响。(8分)
(4)据材料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10分)
13.读“北京市常住人口调查数据图”完成下列问题。(28分)
(1)北京市常住人口2005年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其原因是(4分)(  )
①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北京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 ③外来人口大量迁入 ④每年新增大量大学生就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2)人口性别比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北京市的人口性别比是    。(4分)
(3)从资料分析,北京市的劳动力是否短缺?为什么?(8分)
(4)从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上看,你认为北京市现在正面临着哪两方面的巨大压力?你对缓解这些压力有什么良策?(12分)
图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