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专题10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专题10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资源简介

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
专题10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师版)
【细化课标考纲】
从考查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等图表为主,题型为选择题、综合题并重,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能力上,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迁移能力与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复习应注意:(1)今后可能仍以关注环境问题为主,考查环境问题的表现、危害及治理措施;(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相关问题也可能是出题的焦点(3)今后应关注热点时政材料,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4)针对有关资料,分析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5)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考点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人地关系的演变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2.根据材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1.以沙尘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粮食问题等热点为切入点,考查环境问题的产生、地区分布差异及解决措施。 2.以生态环境破坏区、海上航线的石油泄漏、沿海赤潮、咸潮等为背景材料考查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3.以会的农业问题、工业布局调整等,考查其生态、经济、社会意义,进一步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个人所具备的可持续发展素养4.以我国某些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结合典型案例考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侧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讲核心考点】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分布
1.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建筑工地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水俣湾事件、海上石油泄漏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 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不强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其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二、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表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生态持续发展 基础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经济持续发展 条件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社会持续发展 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 ①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②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③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④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
持续性原则 ①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②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等
共同性原则 ①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②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③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
3.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比较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追求产值、利润增长以及物质财富增加) 生态、经济、社会共同持续发展(发展要以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增长方式 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 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消费
环境意识 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价值 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环境控制 先污染,后治理 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减少废物
调控手段 依靠市场经济自由调控 强调人的管理调控
发展的时间尺度 本代人的利益是最大需求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性原则及持续性原则
发展的空间尺度 从区域(自身)利益出发,封闭式、掠夺式或转嫁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从全球利益出发的共同性原则
【三年高考】
【2012年高考题】
(2012上海卷)(十二)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18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 g/m3)
甲 学校。东、北、西约1000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乙 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000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丙 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丁 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 170
戊 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26. 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4分)
27. 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6分〉
28. 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分)
29. 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 (4分)
(2012重庆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的》第十七次缔的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如开。图3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3回答6-7题。
6.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矿业发达 B.人口数量大
C.森林覆盖率高 D.石油资源丰富
7.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将就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2012浙江卷)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1.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B
【解析】1. 推广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和增加森林面积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和提高单位GDP能耗反而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环境保护中碳排放。
(2012江苏卷)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图16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17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 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8分)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① ②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③ ④
原因 ⑤ ⑥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分)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3分)
【答案】
(1)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①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②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③小 ④大
原因 ⑤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势南高北低) ⑥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逐级提水
(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2011年高考题】
(2011年高考广东卷)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图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的是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辽宁、山东,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广东、福建、云南、湖北、重庆、海南,两者都满足的即选B。
5.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过大 D.第三产业发达
【答案】C
【解析】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是由于山西、内蒙古两地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建成的火电厂消耗大量的煤炭,因而人均CO2排放量高。
(2011年高考浙江卷)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读图2(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5-6题。
5.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①土壤盐碱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钙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 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2011年高考北京卷)40.(23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2)根据上表,概括森林的生态效益。(8分)
【答案】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森林的这些生态效应在图表资料中都有体现,考生通过对图表资料阅读后,进行分析概括就可以得出结论。根据森林对“大气”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得出“增加碳储量”的结论,根据“降低风速、吸附飘尘”可得出“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结论,根据对“水文”的作用“蒸腾水汽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可得出“增加降水的结论,根据对“土壤”的作用“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水量”可得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结论,根据对“生物”的作用“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可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结论。
【2010年高考题】
(2010浙江卷)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图11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表6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
(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
【答案】(1)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
(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后较快上升,2003年后平稳发展。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3)变化缓慢,近几百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原因:经济高速发展正在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为主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工业机构:东部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呈过渡性特征。
(2010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
(2010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13,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3)北京正在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见图14)。在北京布局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有哪些?请列举三项。
(2010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是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示意图(图9)。
材料二: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02,排放(图10)。
(1)中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是亚洲、 洲和 洲。
(2)2010年5月8日21时(北京时间),一艘货轮从上海出发,沿图示航线航行,经过的甲海域洋流流向为 ,经过的乙海域洋流性质为 。该货轮航行720小时抵达纽约(西五区)。此时,纽约的区时是2010年6月 日 时。航行中,可用于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
(3)2000~2006年,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02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 分之一(填整数),该时期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02排放量总体呈 趋势。
(4)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如何减少C02排放
【两年模拟】
【2012年模拟题】
(2012届安徽省安庆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第一个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并率先公布数据的城市群地区。下图为2012年3月16日7时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珠三角地区PM2.5均值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下列四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
A.东莞 B.深圳 C.肇庆 D.中山
2.导致图中珠三角PM2.5浓度偏高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人口稠密、汽车数量大 B.潮湿天气多,少风
C.经济发达,工厂企业多 D.热带农业发达
【答案】1.B 2.D
【解析】
1.根据图例可知,PM2.5值最小的是深圳。PM2.5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选择B项。
2.本题考查造成PM2.5浓度高的原因。从人口、交通、工业、天气等方面分析。与之关联性小的是农业。选择D项。
【2012年广州市二模】40.(30分)宁夏盐池县马儿庄乡地处我国自然环境敏感地带,年平均气温8.9℃,年降量306.87mm。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马儿庄乡示意图。
材料二:1955~2005年马儿庄乡人口与耕地的关系,草地植被指数与羊只数量的关系资料(草地植被指数是指草地植被覆盖率与草层高度的乘积)。
(1)马儿庄乡的地形、地势特征是 。(4分)
(2)1955~1995年间,马儿庄乡草地植被与羊只数量关系是 ① ,反映了草原生态存在 ② 的环境问题。 (4分)
(3)马儿庄乡地区人们最主要生活饮用水源是 ① ,判断理由是 ② 。(6分)
(4)在50年代,马儿庄乡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① ;经过50年的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经历了从 ② 业向 ③ 的转变,引起这种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④ 。(8分)
(5)为了防止生态环境的迸一步恶化,马儿庄乡应如何进行国土综合治理。(8分)
【2012年茂名市二模】41.阅读材料,回答(1)—(4)小题。(28分)
材料一:图7为我国部分省区示意图
图7
材料二:图8为中国各省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强度散点图。能源消费强度是指单位GDP所使用的能源量,单位为:吨标煤/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4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4元)
图8
(l)材料一所示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是________,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目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图中的省会年降水量较大的是________。(8分)
(2)若材料二中A、B、C三点代表上海、贵州、辽宁,则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6分)
(3)广东、浙江地处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度比较低,试分析其原因。(6分)
(4)简述广东和宁夏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2012年广州市二模】41.(26分)人口、能源、环境是人类面对的全球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人口重心变化示意图和巴西人口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2007年全球生物乙醇生产统计示意图和2005年巴西二氧化碳排放量构成示意图。
(1)美国的人口迁移特点是 ① ;巴西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② 。(4分)
(2)与美国相比较,巴西东南部地区在城市化发展中除造成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面积减少外,还容易引起 ① 和 ② 等问题,出现 ③ 的特殊城市功能区现象。 (6分)
(3)美国(玉米乙醇)和巴西(甘蔗乙醇)约占全球生物乙醇90%,分析两国大力开发生物燃料的主要原因。(8分)
(4)巴西二氧化碳排放量构成独特,分析其原因及对全球环境的影响。(8分)
全球环境:毁坏雨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明显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全球二氧化碳总量增加,气候变暖;破坏森林,改变世界的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格局;破坏森林,世界物种多样性减少(每点2分,答对其巾2点,共4分;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2011年模拟题】
(20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下图是我国区域产业CO2减排效果比较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是( )
A.中部地区 B.南部沿海地区 C.京津地区 D.北部沿海地区
11.南部沿海地区减排压力较小,这是因为( )
A.经济发达 B.工业结构轻型
C.气候变化不明显 D.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答案】10.A 11.B
【解析】10.结合图中信息,CO2排放总量越大的地区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从图中横坐标方向可知中部地区CO2排放总量最大;11.南部沿海地区减排压力较小,从图中可知其CO2排放总量较小,这是与南部沿海地区的工业结构轻型,单位产值耗能较小,经济发达和气候变化与减排压力联系不大,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结构减排压力较小,这没错,但是这与南部沿海地区甚至我国都是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实际不相符。
(上海市长宁2011年4月高三地理质量调研试卷)地理三维坐标示意图可以反映不同地理事物质和量的变化特征。据此回答4-5题。
【一年原创】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回答1-2题。
1.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
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了资源的合理开发
③快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④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方向发展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 以下属于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表现是(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
③大力发展化学工业,实现产业升级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3.在日本,人们把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企业形象都归入“静脉产业”,因为这些企业能使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有关静脉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实现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减少环境资源消耗为目标
②减少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③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
④体现了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山东省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坚持生态为先,确保绿色发展。按照规划,黄河三角洲将用全新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模大、链条长的项目优先在区域内布局建设。读图完成4-5题。
4. 为实现黄河三角洲在开发建设中,坚持“生态为先,确保绿色发展”的发展模式。下列关于其可持续发展观点不合理的是(  )
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区域的科学发展
②大力垦荒、开发湿地、扩大耕作业规模和范围
③配合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应重点发展能源、化工、钢铁等工业
④发展风电、核电等新能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5.2008年12月,“高青大米”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精选的“高青大米”每斤价格超过60元。有关“高青大米”生产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
②土壤和灌溉水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③纯净无污染的黄河水增加了稻米的透明度
④与玉米、棉花等旱作物及林果交叉种植,多样性生态系统易于病虫害的发生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读“世界部分国家生产和消费碳排放柱状图及人口数量折线图”,完成第6-7题。
6.有关我国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碳排放总量
B.消费本国的碳排放量小于他国的碳排放量
C.消费他国的碳排放量是由于出口产品所产生的
D.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通过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
7.人均消费碳排放量(  )。
A.印度多于俄罗斯 B.美国最多
C.金砖五国多于欧盟27国 D.日本多于美国
下图是我国区域产业CO2减排效果比较示意图,回答8-9题。
8.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是( )
A.中部地区 B.南部沿海地区 C.京津地区 D.北部沿海地区
9.南部沿海地区减排压力较小,这是因为( )
A.经济发达 B.工业结构轻型
C.气候变化不明显 D.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10.(26分)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2010年11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三家单位联合发布了《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正式发布了30个省(区、市)的绿色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的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经济增长绿化度反映的是生产对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体现的是自然资源与环境所能承载的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反映的是社会组织者处理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水平与力度。下表是2008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的省区及指数。
指标 绿色发展指数 一级指标
经济增长绿化度 资源环境承载潜力 政府政策支持度
权重 100% 30% 45% 25%
地区 指数值 排名 指数值 排名 指数值 排名 指数值 排名
北 京 0.7917 1 0.5637 1 -0.0030 12 0.2310 1
青 海 0.4505 2 -0.2523 30 0.6641 1 0.0387 8
浙 江 0.2833 3 0.2027 5 -0.0780 18 0.1585 2
上 海 0.2799 4 0.4172 2 -0.2039 29 0.0667 7
海 南 0.2057 5 0.0811 9 0.1836 4 -0.0590 23
天 津 0.1602 6 0.3246 3 -0.1527 26 -0.0118 16
福 建 0.1582 7 0.1674 7 -0.0146 13 0.0054 13
江 苏 0.1311 8 0.1965 6 -0.1603 27 0.0949 3
广 东 0.1048 9 0.2234 4 -0.1068 22 -0.0118 17
山 东 0.0915 10 0.1006 8 -0.0934 21 0.0843 5
材料二: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GDP同比分别增长12.6%、13.4%和11.6%,比东部分别高出1.9、2.7和0.9个百分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判断:“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
(1)指出2008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省区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2)2008年,北京市绿色发展指数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区,结合材料一说明原因。(6分)
(3)结合材料一分析浙江省如何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指数。(6分)
(4)分析材料二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8分)
【解析】
11.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西安举行。本次园艺博览会预计将有1200万游客参观,本次世园会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
西安市旅游资料统计表(资料来源于西安统计年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7年
国际旅游人数(万人) 41.35 65.03 77.56 100.01
旅游外汇收入(万元) 103818 224100 335380 378270
(1)简述本次世园会选址在西安举行的优势条件。(从气候、交通、科技等方面分析,各方面至少答出一点)。
(2)本次世园会会徽中的四边形犹如西安古城墙,西安古城墙目前是西安市的重要旅游资源,该资源从分类来说属于 景观,该市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由于具有突出历史遗存文化价值而入选成为 。
(3)自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内,境外游客在西安人均旅游消费总体呈 趋势,这一变化也反映出西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游客消费意愿呈 (正或负)相关。西安本次承办世园会将对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请分别从利弊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利: ;弊: 。
(4)针对2011年西安世园会的主题,请你为园区运营方提出一点建议,以促进本次世
园会的顺利进行 。
【答案】
【高考精测】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回答1-2题。
1. 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 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 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 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该产业构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
A. 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B. 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C. 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
3.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
A. 北方的退耕还草
B. 湖区的混合放养
C. 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D.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据此回答4-5题。
4.该农业生产模式属于 (  )
A.生态农业 B.订单农业 C.有机农业 D.精准农业
5.该农业生产模式 (  )
A.往往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B.农田与鱼塘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C.发展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性生产 D.每年需进行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今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结合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能源的消费地位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
②20世纪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主体是煤炭
③目前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主要是因为其储量小,开采量减小
④未来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新能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和新能源的开发,煤炭的需求量减小,其能源地位下降。
【答案】C
7.针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应采取的最根本措施是 (  )
①调整工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 ②使用廉价、清洁燃料
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 ④关停高能耗企业,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等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垂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8-9题。
8.据图分析,为了使当地地下土壤、岩石不易被溶蚀,最适宜的措施是(  )
A.开垦大量土地为耕地 B.积极营造人工草坡
C.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 D.大力保护天然草坡
9.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沙漠化 B.泥石流 C.石漠化 D.滑坡
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即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读“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对图中循环经济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
B.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废弃物再利用,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环境污染
D.在农业中推行循环经济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并增加就业机会
11.我国下列省区中,最适宜推广图中循环经济模式的是(  )
A.青海省 B.四川省 C.广东省 D.河南省
【解析】第10题,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第11题,青海省在河谷地带种植青稞,四川省、广东省广泛种植水稻,图中的粮食作物为玉米,所以应为河南省。
【答案】10.A 11.D
二、综合题(2道题,共56分)
12.据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全球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垃圾回收利用技术”被排在第二位。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根据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美国城市垃圾的成分与我国部分城市垃圾的成分对照表
国家 城市成分 美国 中国
全国统计(%) 巴尔的摩(%) 上海(%) 北京(%) 哈尔滨(%) 南宁(%)
金属 8.50 8.90 0.53 0.80 0.88 0.47
玻璃陶瓷 12.00 8.40 2.05 10.75 2.56 4.52
厨房垃圾 13.00 29.00 42.70 49.77 16.62 14.58
纸张 51.00 36.40 1.61 4.17 3.60 1.83
纺织品 3.00 - 0.47 1.46 0.50 0.60
塑料 4.00 7.30 0.40 0.61 1.46 0.56
其他可燃物质 3.00 - - - - -
惰性物质 5.00 - 52.24 32.44 74.38 77.44
其他 0.50 10.00 - - - -
(1)城市大量输出垃圾等废弃物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的垃圾处理设施太落后 B.城市缺少足够的能分解垃圾的分解者
C.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不科学 D.城市消费资料的可回收性太低
(2)上表所反映的城市垃圾的最主要特点是    ,此外城市垃圾还具有    、    的特点。
(3)由表中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有很大区别,美国垃圾的    物质多,可   的成分高,而美国一般采取的处理方式为焚烧,这种处理方式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4)有人说:“城市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下图是根据这种观点设计的“城市垃圾处理流程示意图”。试举例说明采用该图所示的垃圾处理方法所具有的优越性。
①废弃物的资源化,如  。
②废弃物的减量化,如  。
③废弃物的无害化,如  。
【解析】第(1)题,城市生态系统主要由人和城市环境两部分构成,缺乏足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和分解者(微生物),只能依靠人为的措施来维持平衡。第(2)题,该表主要反映了城市垃圾品种多的特点,表明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另外的两大特点是数量大、变化大。第(3)题,主要依据表中美国与中国的对比分析回答。第(4)题,借助“城市垃圾处理流程示意图”分析归纳。
1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读“我国农业区示意图”和“生态农业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与图二生态模式相对应的农业区是(填数字代号)
甲 ; 乙 ; 丙 ; 丁 。
(2)在下列地区中,与我国农业区示意图中①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相似的是:
A.美国中央大平原 B.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
C.潘帕斯草原 D.尼罗河三角洲
(3)四种生态农业模式图均有利于当地农业的发展,试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对其进行评价。
(4)下列国家中,与我国农业区示意图中④地区重要的糖料作物一样也可以大量种植的是:
A.美国 B.新西兰 C.加拿大 D.古巴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
专题10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生版)
【细化课标考纲】
从考查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等图表为主,题型为选择题、综合题并重,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能力上,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迁移能力与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复习应注意:(1)今后可能仍以关注环境问题为主,考查环境问题的表现、危害及治理措施;(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相关问题也可能是出题的焦点(3)今后应关注热点时政材料,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4)针对有关资料,分析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5)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考点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人地关系的演变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2.根据材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1.以沙尘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粮食问题等热点为切入点,考查环境问题的产生、地区分布差异及解决措施。 2.以生态环境破坏区、海上航线的石油泄漏、沿海赤潮、咸潮等为背景材料考查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3.以会的农业问题、工业布局调整等,考查其生态、经济、社会意义,进一步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个人所具备的可持续发展素养4.以我国某些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结合典型案例考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侧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讲核心考点】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分布
1.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建筑工地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水俣湾事件、海上石油泄漏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 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不强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其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二、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表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生态持续发展 基础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经济持续发展 条件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社会持续发展 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 ①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②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③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④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
持续性原则 ①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②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等
共同性原则 ①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②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③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
3.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比较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追求产值、利润增长以及物质财富增加) 生态、经济、社会共同持续发展(发展要以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增长方式 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 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消费
环境意识 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价值 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环境控制 先污染,后治理 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减少废物
调控手段 依靠市场经济自由调控 强调人的管理调控
发展的时间尺度 本代人的利益是最大需求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性原则及持续性原则
发展的空间尺度 从区域(自身)利益出发,封闭式、掠夺式或转嫁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从全球利益出发的共同性原则
【三年高考】
【2012年高考题】
(2012上海卷)(十二)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18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 g/m3)
甲 学校。东、北、西约1000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乙 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000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丙 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丁 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 170
戊 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26. 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4分)
27. 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6分〉
28. 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分)
29. 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 (4分)
(2012重庆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的》第十七次缔的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如开。图3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3回答6-7题。
6.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矿业发达 B.人口数量大
C.森林覆盖率高 D.石油资源丰富
7.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将就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2012江苏卷)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8分)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① ②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③ ④
原因 ⑤ ⑥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分)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3分)
【2011年高考题】
(2011年高考广东卷)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图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
5.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过大 D.第三产业发达
(2011年高考浙江卷)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读图2(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5-6题。
5.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①土壤盐碱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钙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 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2011年高考北京卷)40.(23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2)根据上表,概括森林的生态效益。(8分)
【2010年高考题】
(2010浙江卷)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图11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表6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
(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
(2010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
(2010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0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是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示意图(图9)。
材料二: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02,排放(图10)。
【两年模拟】
【2012年模拟题】
(2012届安徽省安庆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第一个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并率先公布数据的城市群地区。下图为2012年3月16日7时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珠三角地区PM2.5均值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下列四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
A.东莞 B.深圳 C.肇庆 D.中山
2.导致图中珠三角PM2.5浓度偏高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人口稠密、汽车数量大 B.潮湿天气多,少风
C.经济发达,工厂企业多 D.热带农业发达
【2012年广州市二模】40.(30分)宁夏盐池县马儿庄乡地处我国自然环境敏感地带,年平均气温8.9℃,年降量306.87mm。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马儿庄乡示意图。
材料二:1955~2005年马儿庄乡人口与耕地的关系,草地植被指数与羊只数量的关系资料(草地植被指数是指草地植被覆盖率与草层高度的乘积)。
(1)马儿庄乡的地形、地势特征是 。(4分)
(2)1955~1995年间,马儿庄乡草地植被与羊只数量关系是 ① ,反映了草原生态存在 ② 的环境问题。 (4分)
(3)马儿庄乡地区人们最主要生活饮用水源是 ① ,判断理由是 ② 。(6分)
(4)在50年代,马儿庄乡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① ;经过50年的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经历了从 ② 业向 ③ 的转变,引起这种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④ 。(8分)
(5)为了防止生态环境的迸一步恶化,马儿庄乡应如何进行国土综合治理。(8分)
【2012年茂名市二模】41.阅读材料,回答(1)—(4)小题。(28分)
材料一:图7为我国部分省区示意图
图7
材料二:图8为中国各省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强度散点图。能源消费强度是指单位GDP所使用的能源量,单位为:吨标煤/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4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4元)
图8
(l)材料一所示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是________,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目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图中的省会年降水量较大的是________。(8分)
(2)若材料二中A、B、C三点代表上海、贵州、辽宁,则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6分)
(3)广东、浙江地处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度比较低,试分析其原因。(6分)
(4)简述广东和宁夏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2012年广州市二模】41.(26分)人口、能源、环境是人类面对的全球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人口重心变化示意图和巴西人口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2007年全球生物乙醇生产统计示意图和2005年巴西二氧化碳排放量构成示意图。
【2011年模拟题】
(20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下图是我国区域产业CO2减排效果比较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是( )
A.中部地区 B.南部沿海地区 C.京津地区 D.北部沿海地区
11.南部沿海地区减排压力较小,这是因为( )
A.经济发达 B.工业结构轻型
C.气候变化不明显 D.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一年原创】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回答1-2题。
3.在日本,人们把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企业形象都归入“静脉产业”,因为这些企业能使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有关静脉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实现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减少环境资源消耗为目标
②减少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③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
④体现了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山东省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坚持生态为先,确保绿色发展。按照规划,黄河三角洲将用全新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模大、链条长的项目优先在区域内布局建设。读图完成4-5题。
4. 为实现黄河三角洲在开发建设中,坚持“生态为先,确保绿色发展”的发展模式。下列关于其可持续发展观点不合理的是(  )
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区域的科学发展
②大力垦荒、开发湿地、扩大耕作业规模和范围
③配合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应重点发展能源、化工、钢铁等工业
④发展风电、核电等新能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5.2008年12月,“高青大米”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精选的“高青大米”每斤价格超过60元。有关“高青大米”生产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
②土壤和灌溉水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③纯净无污染的黄河水增加了稻米的透明度
④与玉米、棉花等旱作物及林果交叉种植,多样性生态系统易于病虫害的发生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读“世界部分国家生产和消费碳排放柱状图及人口数量折线图”,完成第6-7题。
下图是我国区域产业CO2减排效果比较示意图,回答8-9题。
8.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是( )
A.中部地区 B.南部沿海地区 C.京津地区 D.北部沿海地区
9.南部沿海地区减排压力较小,这是因为( )
A.经济发达 B.工业结构轻型
C.气候变化不明显 D.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10.(26分)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2010年11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三家单位联合发布了《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正式发布了30个省(区、市)的绿色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的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经济增长绿化度反映的是生产对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体现的是自然资源与环境所能承载的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反映的是社会组织者处理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水平与力度。下表是2008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的省区及指数。
指标 绿色发展指数 一级指标
经济增长绿化度 资源环境承载潜力 政府政策支持度
权重 100% 30% 45% 25%
地区 指数值 排名 指数值 排名 指数值 排名 指数值 排名
北 京 0.7917 1 0.5637 1 -0.0030 12 0.2310 1
青 海 0.4505 2 -0.2523 30 0.6641 1 0.0387 8
浙 江 0.2833 3 0.2027 5 -0.0780 18 0.1585 2
上 海 0.2799 4 0.4172 2 -0.2039 29 0.0667 7
海 南 0.2057 5 0.0811 9 0.1836 4 -0.0590 23
天 津 0.1602 6 0.3246 3 -0.1527 26 -0.0118 16
福 建 0.1582 7 0.1674 7 -0.0146 13 0.0054 13
江 苏 0.1311 8 0.1965 6 -0.1603 27 0.0949 3
广 东 0.1048 9 0.2234 4 -0.1068 22 -0.0118 17
山 东 0.0915 10 0.1006 8 -0.0934 21 0.0843 5
材料二: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GDP同比分别增长12.6%、13.4%和11.6%,比东部分别高出1.9、2.7和0.9个百分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判断:“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
11.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西安举行。本次园艺博览会预计将有1200万游客参观,本次世园会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
西安市旅游资料统计表(资料来源于西安统计年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7年
国际旅游人数(万人) 41.35 65.03 77.56 100.01
旅游外汇收入(万元) 103818 224100 335380 378270
(1)简述本次世园会选址在西安举行的优势条件。(从气候、交通、科技等方面分析,各方面至少答出一点)。
(2)本次世园会会徽中的四边形犹如西安古城墙,西安古城墙目前是西安市的重要旅游资源,该资源从分类来说属于 景观,该市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由于具有突出历史遗存文化价值而入选成为 。
(3)自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内,境外游客在西安人均旅游消费总体呈 趋势,这一变化也反映出西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游客消费意愿呈 (正或负)相关。西安本次承办世园会将对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请分别从利弊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利: ;弊: 。
(4)针对2011年西安世园会的主题,请你为园区运营方提出一点建议,以促进本次世
园会的顺利进行 。
【高考精测】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回答1-2题。
1. 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 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 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 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据此回答4-5题。
4.该农业生产模式属于 (  )
A.生态农业 B.订单农业 C.有机农业 D.精准农业
5.该农业生产模式 (  )
A.往往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B.农田与鱼塘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C.发展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性生产 D.每年需进行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今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结合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能源的消费地位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
②20世纪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主体是煤炭
③目前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主要是因为其储量小,开采量减小
④未来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新能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等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垂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8-9题。
8.据图分析,为了使当地地下土壤、岩石不易被溶蚀,最适宜的措施是(  )
A.开垦大量土地为耕地 B.积极营造人工草坡
C.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 D.大力保护天然草坡
9.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沙漠化 B.泥石流 C.石漠化 D.滑坡
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即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读“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对图中循环经济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
B.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废弃物再利用,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环境污染
D.在农业中推行循环经济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并增加就业机会
11.我国下列省区中,最适宜推广图中循环经济模式的是(  )
A.青海省 B.四川省 C.广东省 D.河南省
二、综合题(2道题,共56分)
12.据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全球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垃圾回收利用技术”被排在第二位。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根据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美国城市垃圾的成分与我国部分城市垃圾的成分对照表
国家 城市成分 美国 中国
全国统计(%) 巴尔的摩(%) 上海(%) 北京(%) 哈尔滨(%) 南宁(%)
金属 8.50 8.90 0.53 0.80 0.88 0.47
玻璃陶瓷 12.00 8.40 2.05 10.75 2.56 4.52
厨房垃圾 13.00 29.00 42.70 49.77 16.62 14.58
纸张 51.00 36.40 1.61 4.17 3.60 1.83
纺织品 3.00 - 0.47 1.46 0.50 0.60
塑料 4.00 7.30 0.40 0.61 1.46 0.56
其他可燃物质 3.00 - - - - -
惰性物质 5.00 - 52.24 32.44 74.38 77.44
其他 0.50 10.00 - - - -
(1)城市大量输出垃圾等废弃物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的垃圾处理设施太落后 B.城市缺少足够的能分解垃圾的分解者
C.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不科学 D.城市消费资料的可回收性太低
(4)有人说:“城市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下图是根据这种观点设计的“城市垃圾处理流程示意图”。试举例说明采用该图所示的垃圾处理方法所具有的优越性。
①废弃物的资源化,如  。
②废弃物的减量化,如  。
③废弃物的无害化,如  。
1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读“我国农业区示意图”和“生态农业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与图二生态模式相对应的农业区是(填数字代号)
甲 ; 乙 ; 丙 ; 丁 。
(2)在下列地区中,与我国农业区示意图中①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相似的是:
A.美国中央大平原 B.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
C.潘帕斯草原 D.尼罗河三角洲
(3)四种生态农业模式图均有利于当地农业的发展,试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对其进行评价。
(4)下列国家中,与我国农业区示意图中④地区重要的糖料作物一样也可以大量种植的是:
A.美国 B.新西兰 C.加拿大 D.古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