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专题14 中国地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专题14 中国地理

资源简介

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
专题14 中国地理(学生版)
【细化课标考纲】
考点 细化
1.中国的政区、人口和民族2.中国的地形和气候 3.中国的河流和自然资源 4.中国的经济发展5.中国的地理差异6.中国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 1.中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2.中国人口的增长、分布、政策3.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山脉、地形区4.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与成因及其相应植被景观差异5.中国主要河流、湖泊的水文特点、黄河和长江的开发6.中国自然资源概况、分布、开发、保护7.中国工农业分布概况和特点8.中国交通运输的地区分布9.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理单元划分、特征、差异10.中国主要省区、经济区发展条件、特点、关联、差异11.中国主要区域的主要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1.应该重视区域地图,要重视良好的读图习惯的养成,提高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能力。2.加强有效地提取和加工信息能力训练,综合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3.理解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分析知识之间联系,提高归纳区域特征、差异性、共同性的能力。4.突破文字表述的障碍,结合材料信息提出对区域开发的评价,探寻区域发展的模式、对策、措施等。5.以经纬度位置为切入点考查其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工农业概况,以及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能力6.对局部区域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分析,尤其加强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考查7.对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考查也是历年高考关注的热点
【精讲核心考点】
一、地形和地势
1.我国地形、地势及其影响
地形 地势
联系与区别 陆地表面多种多样的形态,通常可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它主要从高度方面的特征来描述
二者有密切联系,广义的地形概念也包括地势内容
特征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影响 有利 ①便于发展多种经营;②森林、矿产、动植物、旅游资源丰富;③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①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②大河西源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联系;③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不利 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③坡度大,不宜耕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设
2.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要素 主要影响
气候 ①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②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③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④影响热力环流,如形成山谷风;⑤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
水文 ①影响河流流向;②影响河流的落差及流速; ③影响河网密度,一般平原地形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形河网密度小
土壤 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
农业 平原、盆地等平坦地形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涵养水源
工业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封闭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交通 ①影响交通运输线的方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②影响交通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交通网密度大
城市 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城的理想区域,这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
二、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位置、范围和特征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对比分析如下列各表所示:
1.四大高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 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边缘和内部分布着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部山脉相对高度不大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内蒙古高原 海拔l 000米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 草原畜牧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
黄土高原 世界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云贵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从2 000米降到l 000米;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2.四大盆地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开发
准噶尔盆地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开发
柴达木盆地 海拔3 000米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四川盆地 低山丘陵起伏,海拔500米左右;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
3.三大平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平原 面积最大,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
华北平原 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中低产田的改良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西狭长;海拔更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降水和气候分布规律
1.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成因和影响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空间分布规律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主要受海陆分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东南部沿海距海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远离海洋,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内陆愈干燥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得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异常造成的
降水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夏季风进退规律决定的,雨季长短造成的,另外,我国南方能接受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洋的水汽,而北方只受到太平洋水汽的影响,这也是造成南北降水差异的原因。 北方易出现春旱、夏涝;南方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2.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
  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和植被
湿润区 >800mm降水量>蒸发量 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 气候湿润,森林
半湿润区 400-800mm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
半干旱区 200-400mm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份 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
干旱区 <200mm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 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
3.气候特征及评价
特征 内容 成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①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③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我国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暖热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夏季暖热多雨,对农作物等生长十分有利 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雨热同期 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的降水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4.影响我国的气象和气候灾害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特点 防治措施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春旱 华北 3-5月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蓄水量大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月 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地膜覆盖等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旱准备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干旱 华北、西北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四、中国的河流的特点及水文特征
1、河流的基本特点
基 本 特 点 内        容
河流众多 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水量丰富 河流年径流量达27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水能蕴藏量极大 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2、内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流域区域 分界线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区域 1/3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
五、我国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
我国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内、外流域河流水文特征差异明显,季风区南北跨度大,因此南北差异也较大。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1.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地区 东北 秦-淮以北 秦-淮以南
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辽河、海河、黄河 长江、珠江
水量 特征 丰富 较小 丰富
成因 流经森林茂密、气候湿润的地区 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位变化 特征 较小 大 小
成因 河流补给多样 河流补给主要是7、8月的降水 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 特征 汛期较短、季变较小 汛期较短、季变大 汛期长、季变小
成因 冬季积雪,春天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 降水季节短 降水多,且季节长
含沙量 特征 小 大 小
成因 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小 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疏松土质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 特征 长 较短 无
成因 冬季长,气温低 冬季较短 冬季气温在0℃以上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特 征 成        因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水量较小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其量较小
汛期短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水量丰富;冬季河流断流,属季节性河流,且有显著日变化
内流河河水沿途被大量蒸发、下渗,加上引水灌溉,使河流水量减少,河流消失。
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3.我国主要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地区 河流 流量 水位 含沙量 有无结冰期
东北 黑龙江松花江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汛、夏汛) 小(森林茂密) 冰期长(纬度高,位于中温带、寒温带)
秦岭一淮河以北 辽河海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汛期短(雨季短) 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冰期短(位于暖湿带)
秦岭一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 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区) 汛期长(雨季长) 小(流域内植被好) 无冰期(流经亚热带,冬温在O℃以上)
六、我国主要农业区区位条件
分布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农业特色
东北商品粮农业基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①中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日照时间长,雨热同期;②地势平坦广阔,黑土肥沃;③河流众多,水源充足;④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⑤交通便利;⑥重工业基地提供农业机械 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黑土地,一年一熟,农作物主要为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机械化程度高
华北旱作农业区 华北平原 ①暖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热充足;②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春旱夏涝,低湿地、盐碱地比重大,风沙天数多,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 黄土地,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棉花、花生等。商品棉基地;山东花生产量最多
南方水田农业区 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珠江三角洲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丰富,配合好;②地形平坦,水稻土(熟化土壤)肥沃;③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④邻近商品粮基地和工业基地,近海港,市场广阔 春季低温阴雨对水稻生产不利;夏季的伏旱和洪涝灾害 多为一年两熟,长江中下游种植水稻、棉花、油菜;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适宜植桑养蚕;珠三角为基塘农业。两广、闽、台、川盛产甘蔗;此区柑橘分布最广,南部沿海出产香蕉、荔枝等水果
西北灌溉农业区 新疆绿洲地带、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③有灌溉水源;④地广人稀,地价低 水源紧缺 作物品质好、单产高;南疆是我国优质长绒棉生产基地;哈密瓜、葡萄干闻名中外;“塞上江南”宁夏、河套平原主产甜菜、春小麦;河西走廊为瓜果蔬菜基地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区 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①高原气候;与高原相比较,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河谷避风;②地势平坦,水源充足;③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作物单产高 与我国东部平原相比,由于海拔高,热量不足 一年一熟,适宜喜温凉的青稞、春小麦、豌豆生长
七、中国四大地区的区域差异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位置范围
地形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汾河 谷地、渭河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南岭、珠江三角洲、雪峰山、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武夷山、台湾山脉、巫山、横断山 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天山、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贺兰山、阴山 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
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少,高山气候,气候寒冷,降水稀少 高山气候,气候寒冷,降水稀少
农业 有利条件 平原面积广大;雨热同期 地势东西差异大;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冬温0℃以上,作物生长期长 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日照时间长
不利条件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华北平原多低产田;热量有限,全年降水少且季节变化大 山区面积大;夏季易出现洪涝、干旱 降水不足;严重干旱,水源有限 热量不足
主要农产品 东北: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华北平原:冬小麦、花生、棉花黄土高原:谷子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油菜、冬小麦、棉花、柑橘、茶叶四川盆地: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籽、柑橘华南:香蕉、荔枝、龙眼、菠萝 畜牧业基地:贺兰山以东的牧区、高山草场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小麦、豌豆)
工业 环渤海工业带:辽中南工业基地(钢铁、机械、化工、船舶、汽车、机电)、京津唐工业基地(钢铁、石化、制碱、煤炭)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高精尖产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西南地区: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煤炭 陇海—兰新工业带西段:钢铁、冶金、纺织、航天等工业部门 西宁(毛纺) 拉萨(皮革、毛毯) 林芝(毛纺)
环境问题 东北:黑土流失华北:旱涝、风沙、盐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洪涝灾害、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红壤改造 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重建西部生态环境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湿地退化
【三年高考】
【2012年高考题】
(2012重庆卷)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水薯约7.5吨。图4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4和材料回答8-11题。
8.图4所示区域最适宜种种植木薯的地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12重庆卷)图1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1完成1-4题。
1.图1中影视城是我国著名的电影电视拍摄基地,该基地的外景景观特色是( )
A.林海雪原 B.奇山秀水
C.椰风海韵 D.大漠孤烟
2.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南多北少
C.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3.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货物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该中心最适宜布局在( )
A.固原 B.中卫
C.银川 D.石嘴山
(2012全国新课标卷)读图2,完成6-7题。
图2
6.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7.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2012福建卷)37.(37分)图13示意中国东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图13
表4 1991年和2009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7分)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8分)
(3)据表4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10分)
(4)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12分)
(2012北京卷)36.(36分)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图10
(2012安徽卷)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图12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完成32-33题。
图12
32.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33.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
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
(2012天津卷)12.(2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云南省西北部地形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请说明判断的理由。(6分)
近三年来,云南省遭受了持续特大干旱。
(2)面对特大干旱,该省林区应特别重视防御的次生灾害是____。(2分)
【2011年高考题】
(2011年高考北京卷)图2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第2题。
图2
2.该年发生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2011年高考安徽卷)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图12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31-32题。
图12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37.(18分)图9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图9
(1)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8分)
(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10分)
(2011年高考全国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9-11题
图4
(2011年高考天津卷)图3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6-7题)
(2011年高考全国卷)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祖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材料二
图10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
(2)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12分)
材料三
延安市位置见图9。延安市土地面积约370万公顷,人均页1.7公顷,且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属温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是有储量7.5亿吨,煤炭71亿吨。延安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如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延安宝塔山等。
(5)根据延安地区的资源条件,运用所学知识就延安产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10分)
(2011年高考北京卷)36、(36分)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6分)
(2)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季节特征。(8分)
本区域充分利用油气资源,积极推进库尔勒-库车-阿克苏石油天然气化工带的形成,促进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3)指出将塔中油田的石油运往库车和轮台炼油厂的合理方式及其特点。(7分)
(4)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8分)
(5)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判断喀什、和田与民丰3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差异。(7分)
(2011年高考重庆卷)36.(36分)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图6是云冈石窟所在区域示意图,读图6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1年高考广东卷)41.(28分)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12)
(1)石羊河总体流向为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 。判断理由是: 。(6分)
(2)图12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深度1.6米处是 沉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 ,理由是 。(10分)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4分)
(4)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
(2011年高考江苏卷)29.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图19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略,图20为江苏省简略。
材料二 图2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图21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4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
河流 河流流量少,水量小 ③
矿产资源 丰富,以④为主 较少
(2)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的比例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4分)
对新疆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江苏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1年,新疆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的建设。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010年高考题】
(2010广东卷)读“2006年我国水费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A. 西南区 B. 西北区 C. 南方区 D. 北方区
(2)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西北区和西南区 D. 西北区和南方区
(2010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
(3)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0重庆卷)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图和表3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2)简述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根据表3,提出促进该省中药材生产的措施。
表3 2007年甲省和全国的几项社会经济指标
地区 ≥6岁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人口比周(%)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中药材播种面积(万公顷) 加工而成的中成药产量(万吨)
甲省 10.92 24.98 3.68 1.37
全国 19.97 46.43 96.07 112.89
(2010新课标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图6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 简述理由。
(2010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图9中右江的流向为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西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有何特点?请简述其原因。
广西于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发生了旱灾。旱情分布见图10。
(3)据图10描述广西旱情的空间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列举两项影响广西旱情分布的自然原因。
红树林是一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广西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该保护区的红树林正作为旅游资源被适度开发。
(4)有红树林分布的沿海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红树林做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5)保护区管理部门在红树林景区为游客提供望远镜,或修建浮桥(见图11、图12)。请从旅游景区三要素来简要评价这种做法。
(2010四川卷)图l是2004年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四省能源生产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B.清洁能源的比重大
C.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 D.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
(2)制约①省进一步开发水能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
A.水能资源蕴藏量小 B.水能资源分布分散
C.水能富集地人口分布稀疏 D.水能富集地地质条件复杂
【两年模拟】
【2012年模拟题】
(江西省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期中考试试题)读图,完成11—13题。
(2012届高三济南一检)下表示意我国四种农作物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读表回答12~13题。
农作物 生长期平均气温(℃) ≥10℃积温(℃) 降水量(mm) 日照时数(小时)
① 18~30 >3 500 >600 >800
② 20~30 >3 500 350~1 000 >2 000
③ 15~18 >1 600 200~500 >800
④ 20~30 >8 000 >1 500 >2 000
12.四种农作物中,适宜在鄱阳湖平原种植的是 工科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成都平原不适宜种植农作物②的主要原因是 (  )
A.热量条件不足 B.水分条件不足
C.水热配合不好 D.光照条件不足
(2012届高三山东烟台模拟)阅读下列两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2010年5月,中央在新疆工作会议上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是中国
的西大门,它地处亚欧大陆中心,边境线长达982千米,与五国接壤,有6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甲、乙两图为“该地所
在区域图”和“地质剖面图”。
甲 乙
(2012届高三山东日照一模)河流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中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重了黄河流域人地矛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2012届高三广东佛山检测)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于北京时间2010年11月12日晚上8时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海心沙岛精彩开幕。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北京、上海和广州位置图(图甲)和广州市区局部地图(图乙)。
材料二 北京、上海、广州进出口额变化统计图。
材料三 据报道:2010年广州亚运会体育场馆及重要配套项目投入60.15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入277.28亿元;从2007年至2010年,广州投资41.01亿元用于城市绿地建设;关、停、搬有污染企业147家;增加了30.4万个就业岗位。
(1)第16届亚运会开幕时,英国伦敦时间为________日________时;2005~2009年间,进出口总额变化幅度最小的城市是________。
(2)图中的海心沙和二沙岛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其中二沙岛是广州有名的高级住宅区,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的珠江新城是广州的中心商务区(CBD),下图中能反映该区人口日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曲线。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16届亚运会对广州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012届安徽省安庆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读西北地区不同季节日照时数图,回答问题。
1.a、b、c、d对应的季节分别是( )
A.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B.秋季、夏季、春季、冬季
C.秋季、夏季、冬季、春季
D.春季、秋季、夏季、冬季
2.不同季节日照时数均呈“两边少中间多”的格局,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海陆位置 B.昼长 C.地形 D.云量
【2012年潮州二模】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2~4题。
2.造成图中大陆西岸南北降水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地形起伏 D.洋流性质
3.甲地附近陆地自然带的类型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针阔混交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下列因素中,可能使长江三角洲滩涂遭受侵蚀与海岸线后退的是( )
①上游输沙量降低 ②风暴潮频发 ③长江径流量加大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12年佛山市二模】41.(28分)2012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攀西-六盘水”(攀枝花-西昌-六盘水) 资源富集区成为国家规划的西部重点开发区之一。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材料一:“攀西-六盘水” 资源富集区示意图
材料二: 甲河段水文站测绘的2001-2011年输沙量变化图
材料三:攀枝花钒钛产业多呈中小企业零星分布,产品主要是钛白粉、高钒铁等,以含钒钛材料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尚未突破。
2011年攀枝花工业产值统计表
产业 2011年产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钢铁产业 456.32 23.1
化工产业 72.58 41.7
能源产业 236.76 32.5
钒钛产业 66.54 46.7
工业 969.33 34.0
(1)“攀西-六盘水” 资源富集区共跨我国____个省,其优势能源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6分)
(2)“攀西-六盘水” 资源富集区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最容易产生的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4分)
(3)目前,攀枝花工业中主导产业是 产业; 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影响其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6分)
(4)描述2001-2011年甲河段年输沙量的总体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成因。(6分)
(5)攀枝花市正在全力打造“中国钒钛之都”,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6分)
【2012年汕头市二模】41.(28分)2011年7月,《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规划》上报至国家发改委,《规划》中该经济区划定的范围是:位于第二亚欧大陆桥通道的西端,包括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带状区域以及伊犁河谷部分地区。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山北坡经济区”局部图。
材料二:B市绿洲农业产业结构变化
年份 种植业(%) 种植业结构(%) 养殖业(%) 林业(%) 渔业(%)
粮食 棉花 油料 甜菜 其他
1950-1965 88.81 58.18 14.29 3.31 1.78 22.35 9.91 1.20 0.08
1965-1980 85.10 s2.34 11.37 2.69 5.42 28.18 14.11 0.71 0.08
1980-1990 87.87 41.77 24.01 5.21 5.58 23.43 10.18 1.13 0.82
1990-2000 87.49 28.85 48.42 2.06 5.87 14.80 11.32 0.63 0.56
2000-2010 87.50 15.37 69.10 1.00 0.33 14.20 10.55 1.05 0.90
材料三:玛纳斯河下游绿洲区景观面积变化(km2)
(1)图中,A处的地形是____ ____,判断依据是_____ ___。(6分)
(2)图中,B市农业产业结构以________为主,其中增幅最大的是________;为适应这种变化,规划中B市最有可能建成本区的________(填部门)工业基地。(6分)
(3)1990—2000年间,玛纳斯河流域下游绿洲区景观主要以________和荒地为主,由于在开发过程中,对________地和________地的破坏严重,从而导致荒地面积呈扩大趋势。(6分)
(4)描述图中城市的分布特点(4分)。
(5)说明天山北坡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条件。(6分)
【2011年模拟题】
(2011届江苏省百校高三样本分析考试)读图11“我国局部地区河流分布图”,完成6-7题。
6.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主要属于( )
①淮河流域 ②长江流域 ③黄河流域 ④珠江流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造成乙河的水文特征与甲河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有( )
①乙河流经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②乙河在平原区,流速较慢
③乙河流域植被覆盖率较低 ④乙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内1月平均气温较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7.(20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40.(36分)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随之加快。
材料一:下图是江苏省沿海地区农业生产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是2000年和2008年江苏省沿海地区耕地投入能值比较表(单位:太阳能值/1019sej)。
项目 2000年 2008年
能值 百分比 能值 百分比
投入 可更新自然资源能 太阳辐射能 8.26 1.2% 8.34 1.21%
雨水化学能 59.90 9.0% 60.5 8.78%
土壤储能 462.00 69.1% 467 67.80%
灌溉用水能 138.00 20.7% 153 22.21%
小计 668.16 30.15% 688.84 22.31%
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 化肥 688.30 65.67% 764.8 40.58%
农药、农膜 5.31 0.51% 6.98 0.37%
农用机械电能、燃油 354.50 33.82% 1112.7 61.14%
小计 1048.11 47.30% 1884.48 61.04%
可更新有机能 有机肥 188.00 37.62% 190 36.96%
种子 54.70 10.95% 64.1 12.47%
劳动力 257.00 51.43% 260 50.57%
小计 499.70 22.55% 514.1 16.65%
合计 2215.97 100% 3087.42 100%
材料三:下表是2000年和2008年江苏省沿海地区耕地产出能值比较表(单位:太阳能值/1019sej)。
2000年 2008年
能值 百分比 能值 百分比
产出 农产品有机能 小麦 232 8.48% 429 13.37%
稻谷 238 8.69% 335 10.44%
棉花 319 11.65% 371 11.56%
油料 1500 54.80% 1500 46.73%
其他农作物 448.32 16.38% 574.66 17.90%
合计 2737.32 100% 3209.66 100%
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淮河是我国重要的 ① 与 ② 自然地理分界线。小麦和水稻作物的分界线是 ③ 。(6分)
(2)从耕地投入能值(材料二)来看,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区位因素是 ① ;2008年,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区位凶素是 ② 。(6分)
(3)现代农业又称为“石油”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于 ① 、 ② 能值逐渐降低,而 ③ 能值在农业生产投入巾占绝对比重。在农业生产投入中,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主要是由 ④ 能源转化而来。(12分)
(4)江苏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试分析其优越的气候条件。(4分)
(5)与2000年相比,2008年投入产出能效相对较 (低或高),请分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对江苏沿海地区耕地资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8分)
材料二:粮食问题具有“放大”效应。粮食是必需品,供需紧张,就有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
材料三:我国1992-1998年粮价涨跌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关关系图(图8)。
【一年原创】
地理调查是地理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下表示意某校地理学习小组对我国某地区农业种植方式的调查情况。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从传统种植方式看,该地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水田农业 B.牧场畜牧业
C.旱作农业 D.高度发达的商品混合农业
2.根据农业种植方式判断,该地区可能是 (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珠江三角洲地区
下图所示的沿海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的铁路向东南通往的终点城市是 (  )
A.北海 B.广州 C.福州 D.汕头
4.近年来,该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外企业落户,与京津唐地区相比,该地区的优势有(  )
①水源充足 ②人口密度大 ③毗邻国际市场 ④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最珍贵的是土地,最不被人珍惜的也是土地。分析下表回答5~6题
区域 耕地面积
(km ) 人口(万) 2000~2010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及其去向的比重%
减少面积(km ) 建设占用 灾毁耕地 生态退耕 农业结构调整
内蒙古 55689 2232 1009.60 1.78 2.26 95.26 0.70
甘肃 34860 2467 374.20 2.36 0.55 91.24 5.85
四川 62224 8428 613.50 5.96 1.74 70.27 22.03
山东 67304 8738 293.40 44.73 8.51 17.56 29.20
宁夏 8110 495 373.60 2.29 0.20 96.56 0.95
陕西 34474 3543 935.00 2.67 3.57 73.37 20.39
5.下列省区中,人均减少耕地面积最大的是(  )
A.内蒙古 B.山东 C.宁夏 D.陕西
6.下列省区中,主要因保护湿地而退耕的是(  )
A.甘肃 B.四川 C.内蒙古 D.山东
7.读图5、图6,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清排浊、放水输沙的影响有(  )
粮食问题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据2011年8月9日财经国家周刊专题新闻报道:“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1年6月份CPI(消费的物价指数)同比增长6.4%,其中粮食价格同比上升12.4%,对价格总水平上升的贡献率为0.34个百分点。”图1为“我国部分地区生长期(日均温>6℃的持续期)资料图”,图2为“2008年我国部分省区人均产粮和人口数量坐标图”。据此完成第8-11题。
 
图2
12.2011年5月11日,中国北方网新闻中心新闻:一项历时近10年的自然灾害风险研究成果《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近日在北京发布,其中呈现出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等级“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格局。长三角及长江下游沿江地区、两湖地区、四川盆地等均属7个高风险地区之列。
阅读“长江沿岸经济区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上游地区进行交通运输建设时,应充分考虑的地质灾害是________,长江中游的自然灾害应主要为__________。
(2)甲所在平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简要分析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3)乙所在省区________资源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这里交通条件优越,其矿产加工成初级产品,可以经湘黔线、______线、______线运往上海。
13.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略图,表格为该地区多年月均温与降水情况。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月份 1 2 3 4 5 6
气温(℃) 4 7 12 18 24 28
降水(mm) 40 60 80 100 120 160
月份 7 8 9 10 11 12
气温(℃) 32 30 26 20 15 5
降水(mm) 150 110 160 45 55 35
(1)描述该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2)简述该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气候资料推断该地区最有可能是何种农业地域类型,并简述影响
该地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7月20日,国务院同意《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广东将提升优化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发展壮大粤东海洋经济区、粤西海洋经济区两个增长极,形成“一核、两极、三圈、四带”的空间布局。
广东省国土和海洋开发区域示意图
(1)图示粤东海洋经济区与粤西海洋经济区的分界线为      ,其东侧是      特别行政区,西侧是      特别行政区。
(2)“三圈”是指以珠江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加强与香港、澳门海洋产业合作,构建      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东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      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西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构建      海洋经济合作圈。
(3)广东海洋综合实验区开发的核心是珠三角海洋经济区,请你谈谈其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1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1年11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在法国戛纳电影宫会议中心继续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当天的会议。胡锦涛在会议专题发言中强调,在粮食领域,我们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通过加大农业投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等政策措施,稳步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材料二:我国局部地区图,图中等年降水量线a和闭合等年降水量线b的值都为400mm,等年降水量线c为200mm。
材料三:粮食问题具有“放大”效应。粮食是必需品,供需紧张,就有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
(1)指出乙和丁所地区农业类型并说出该农业类型在我国其它主要分布区(9分)
(2)分析图中丙地等年降水量可能范围并说明原因。(9分)
(3)简述甲城市地域空间形态和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8分)
(4)如何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结合材料试分析我国将采取那些措施。(10分)
16.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支流水电梯级开发图。1958年至1981年,为满足电力负荷急剧增长的需要,对该流域进行了以发电为主,结合灌溉、工业供水、旅游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梯级开发。全流域为六级开发,红枫水库、百花水库是流域梯级电站的一、二级水库。近10年来,红枫湖、百花湖水库水质就发生了变化,水体呈现富营养化,水质不断恶化。
(1)简述该河流流域梯级开发的自然条件(8分)
(2)结合材料,分析该河流流域梯级开发带来的影响(10分)
17.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问题。
(1)形成丙处地貌类型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乙和丁所在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农业区,其农业生产共同的主导因素及农业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8分)
(3)甲城与重庆相比,相近的城市区位条件有哪些?(4分)
(4)丁所在省区从90年代初开始尝试对南部地区部分群众整体移民,搬迁到北部有灌溉条件的平原地区,这种移民方式至今已取得显著效益。分析将部分群众从南部地区移出的原因。(6分)
18.新疆南北幅员辽阔,文化多彩,邻国众多,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西大门。
(1)众多国家与我国新疆接壤,它们分属亚洲分区中的( )
A.西亚、中亚地区 B.东亚、南亚、西亚、中亚地区
C.东亚、西亚、北亚地区 D.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地区
(5)天山北坡比南坡降水稍多,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6)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新疆地区的 ,其源头水源补给来源主要是 。
(7)南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棉花产地,从气候条件看,当地 ,有利于长绒棉的生长。根据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北疆地区制糖工业属于 主导型工业。
(8)通往新疆的我国铁路大动脉是 铁路,该铁路是第 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往西延伸可通往的邻国是 国。
(9)2010年我国设立了喀什经济特区,这一重大措施将对新疆社会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改善当地地广人稀状况,适当平衡我国人才分布
B.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缓解人口老龄化加速趋势
C.提高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改变胡焕庸线的地理分布
D.造成新疆劳动力持续短缺,引发东部民工潮澎湃西涌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 甘肃舟曲位于甘肃南部山区,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肃舟曲县突发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瞬间冲进县城,并形成堰塞湖,至少造成127人遇难1294人失踪。
20.下图是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地属于地形区__________,分析该地形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2)乙地是__________,位于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上,简述有那些地理分界线经过乙地。
(3)比较A、B两条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
【高考精测】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我国某区域四季各季平均降水量(mm)数据表,回答1-2题。
总雨量 微雨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冬季 19 1.7 11.9 4.6 0.8 ——
春季 88.7 2.3 32.8 31.6 16.6 5.3
夏季 407.5 3.5 59.2 101 115.7 128.1
秋季 108.3 2.3 32.8 35.9 23.7 13.6
年 623.4 9.9 136.7 173 156.8 147
下图为以塔里木盆地某点(O)为中心向a、b、c三个方向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3-4题。
3.根据上图判断图中剖面图对应正确的是(  )
A.a——① b——② c——③
B.a——② b——③ c——①
C.a——① b——③ c——②
D.a——③ b——② c——①
4.关于a、b、c三条线路上的地理事物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a线沿途资源丰富,矿井广布、工业城市密集
B.b线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因素是热量充足,年较差大
C.c线地区地质条件脆弱,多地热和水力资源
D.a、b、c三条线路中河湖都以内流为主,水源不足
铁路是国家的交通命脉,承担着大宗货物的运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速铁路不
断修建,近几年来我国陆续开工了石太、郑西、武广、京沪等高速铁路。读“四条高速铁路位置示意图”,完成5-6题。
5.高速铁路修建的最直接的目的是(  )
A.全球经济危机,需要拉动内需 B.缓解原有铁路运输的压力
C.加强两地的经济联系 D.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
6.郑西高速铁路许多路段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其主要原因(  )
A.节约土地资源 B.节约资金
C.沿线沟壑纵横 D.保证安全
读塔里木盆地图,回答7-9题。
7.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因主要是(  )
A.洪水泛滥 B.坡地开发
C.交通线增多 D.荒漠范围扩大
8.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是呈(  )
A.网状分布 B.“之”字形分布
C.点状分布 D.环状分布
9.影响塔里木盆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光照 C.水源 D.土壤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0 ℃积温等值线图(单位:℃),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①处数值比周围低,主要原因是(  )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地处盆地 C.地势高 D.云量大
11.图中4 500 ℃这条等值线的东段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它是(  )
A.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D.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二、综合题(2道题,共56分)
12.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28分)
(1)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采取不同措施。与下列治理措施相适应的地点分别是打坝建库________;种草放牧________。(6分)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对该区域治理的一项措施。
13.区域积雪面积距平指数是指某一时间积雪面积与同时期多年平均积雪面积的差值。读某区域等高线图(图1)和甲国图示地区积雪面积距平指数变化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图1中甲、乙、丙三国交界处的地形为________________;L1河和L2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图1中A、B两湖泊属于咸水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图1中有三个经纬线交点,其中海拔最高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4分)
(4)据统计分析,积雪面积距平指数超过20万平方千米或低于-20万平方千米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雪灾或旱灾。根据图2信息说明1996~2006年出现雪灾的时间。(8分)
(5)分析图1中L1河段多雪灾的主要原因。(8分)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
专题14 中国地理(教师版)
【细化课标考纲】
考点 细化
1.中国的政区、人口和民族2.中国的地形和气候 3.中国的河流和自然资源 4.中国的经济发展5.中国的地理差异6.中国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 1.中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2.中国人口的增长、分布、政策3.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山脉、地形区4.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与成因及其相应植被景观差异5.中国主要河流、湖泊的水文特点、黄河和长江的开发6.中国自然资源概况、分布、开发、保护7.中国工农业分布概况和特点8.中国交通运输的地区分布9.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理单元划分、特征、差异10.中国主要省区、经济区发展条件、特点、关联、差异11.中国主要区域的主要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1.应该重视区域地图,要重视良好的读图习惯的养成,提高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能力。2.加强有效地提取和加工信息能力训练,综合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3.理解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分析知识之间联系,提高归纳区域特征、差异性、共同性的能力。4.突破文字表述的障碍,结合材料信息提出对区域开发的评价,探寻区域发展的模式、对策、措施等。5.以经纬度位置为切入点考查其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工农业概况,以及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能力6.对局部区域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分析,尤其加强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考查7.对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考查也是历年高考关注的热点
【精讲核心考点】
一、地形和地势
1.我国地形、地势及其影响
地形 地势
联系与区别 陆地表面多种多样的形态,通常可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它主要从高度方面的特征来描述
二者有密切联系,广义的地形概念也包括地势内容
特征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影响 有利 ①便于发展多种经营;②森林、矿产、动植物、旅游资源丰富;③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①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②大河西源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联系;③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不利 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③坡度大,不宜耕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设
2.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要素 主要影响
气候 ①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②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③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④影响热力环流,如形成山谷风;⑤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
水文 ①影响河流流向;②影响河流的落差及流速; ③影响河网密度,一般平原地形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形河网密度小
土壤 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
农业 平原、盆地等平坦地形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涵养水源
工业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封闭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交通 ①影响交通运输线的方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②影响交通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交通网密度大
城市 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城的理想区域,这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
二、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位置、范围和特征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对比分析如下列各表所示:
1.四大高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 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边缘和内部分布着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部山脉相对高度不大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内蒙古高原 海拔l 000米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 草原畜牧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
黄土高原 世界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云贵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从2 000米降到l 000米;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2.四大盆地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开发
准噶尔盆地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开发
柴达木盆地 海拔3 000米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四川盆地 低山丘陵起伏,海拔500米左右;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
3.三大平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平原 面积最大,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
华北平原 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中低产田的改良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西狭长;海拔更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降水和气候分布规律
1.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成因和影响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空间分布规律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主要受海陆分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东南部沿海距海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远离海洋,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内陆愈干燥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得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异常造成的
降水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夏季风进退规律决定的,雨季长短造成的,另外,我国南方能接受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洋的水汽,而北方只受到太平洋水汽的影响,这也是造成南北降水差异的原因。 北方易出现春旱、夏涝;南方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2.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
  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和植被
湿润区 >800mm降水量>蒸发量 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 气候湿润,森林
半湿润区 400-800mm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
半干旱区 200-400mm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份 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
干旱区 <200mm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 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
3.气候特征及评价
特征 内容 成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①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③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我国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暖热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夏季暖热多雨,对农作物等生长十分有利 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雨热同期 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的降水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4.影响我国的气象和气候灾害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特点 防治措施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春旱 华北 3-5月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蓄水量大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月 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地膜覆盖等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旱准备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干旱 华北、西北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四、中国的河流的特点及水文特征
1、河流的基本特点
基 本 特 点 内        容
河流众多 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水量丰富 河流年径流量达27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水能蕴藏量极大 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2、内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流域区域 分界线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区域 1/3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
五、我国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
我国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内、外流域河流水文特征差异明显,季风区南北跨度大,因此南北差异也较大。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1.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地区 东北 秦-淮以北 秦-淮以南
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辽河、海河、黄河 长江、珠江
水量 特征 丰富 较小 丰富
成因 流经森林茂密、气候湿润的地区 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位变化 特征 较小 大 小
成因 河流补给多样 河流补给主要是7、8月的降水 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 特征 汛期较短、季变较小 汛期较短、季变大 汛期长、季变小
成因 冬季积雪,春天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 降水季节短 降水多,且季节长
含沙量 特征 小 大 小
成因 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小 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疏松土质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 特征 长 较短 无
成因 冬季长,气温低 冬季较短 冬季气温在0℃以上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特 征 成        因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水量较小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其量较小
汛期短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水量丰富;冬季河流断流,属季节性河流,且有显著日变化
内流河河水沿途被大量蒸发、下渗,加上引水灌溉,使河流水量减少,河流消失。
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3.我国主要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地区 河流 流量 水位 含沙量 有无结冰期
东北 黑龙江松花江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汛、夏汛) 小(森林茂密) 冰期长(纬度高,位于中温带、寒温带)
秦岭一淮河以北 辽河海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汛期短(雨季短) 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冰期短(位于暖湿带)
秦岭一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 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区) 汛期长(雨季长) 小(流域内植被好) 无冰期(流经亚热带,冬温在O℃以上)
六、我国主要农业区区位条件
分布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农业特色
东北商品粮农业基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①中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日照时间长,雨热同期;②地势平坦广阔,黑土肥沃;③河流众多,水源充足;④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⑤交通便利;⑥重工业基地提供农业机械 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黑土地,一年一熟,农作物主要为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机械化程度高
华北旱作农业区 华北平原 ①暖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热充足;②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春旱夏涝,低湿地、盐碱地比重大,风沙天数多,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 黄土地,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棉花、花生等。商品棉基地;山东花生产量最多
南方水田农业区 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珠江三角洲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丰富,配合好;②地形平坦,水稻土(熟化土壤)肥沃;③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④邻近商品粮基地和工业基地,近海港,市场广阔 春季低温阴雨对水稻生产不利;夏季的伏旱和洪涝灾害 多为一年两熟,长江中下游种植水稻、棉花、油菜;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适宜植桑养蚕;珠三角为基塘农业。两广、闽、台、川盛产甘蔗;此区柑橘分布最广,南部沿海出产香蕉、荔枝等水果
西北灌溉农业区 新疆绿洲地带、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③有灌溉水源;④地广人稀,地价低 水源紧缺 作物品质好、单产高;南疆是我国优质长绒棉生产基地;哈密瓜、葡萄干闻名中外;“塞上江南”宁夏、河套平原主产甜菜、春小麦;河西走廊为瓜果蔬菜基地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区 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①高原气候;与高原相比较,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河谷避风;②地势平坦,水源充足;③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作物单产高 与我国东部平原相比,由于海拔高,热量不足 一年一熟,适宜喜温凉的青稞、春小麦、豌豆生长
七、中国四大地区的区域差异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位置范围
地形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汾河 谷地、渭河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南岭、珠江三角洲、雪峰山、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武夷山、台湾山脉、巫山、横断山 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天山、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贺兰山、阴山 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
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少,高山气候,气候寒冷,降水稀少 高山气候,气候寒冷,降水稀少
农业 有利条件 平原面积广大;雨热同期 地势东西差异大;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冬温0℃以上,作物生长期长 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日照时间长
不利条件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华北平原多低产田;热量有限,全年降水少且季节变化大 山区面积大;夏季易出现洪涝、干旱 降水不足;严重干旱,水源有限 热量不足
主要农产品 东北: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华北平原:冬小麦、花生、棉花黄土高原:谷子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油菜、冬小麦、棉花、柑橘、茶叶四川盆地: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籽、柑橘华南:香蕉、荔枝、龙眼、菠萝 畜牧业基地:贺兰山以东的牧区、高山草场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小麦、豌豆)
工业 环渤海工业带:辽中南工业基地(钢铁、机械、化工、船舶、汽车、机电)、京津唐工业基地(钢铁、石化、制碱、煤炭)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高精尖产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西南地区: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煤炭 陇海—兰新工业带西段:钢铁、冶金、纺织、航天等工业部门 西宁(毛纺) 拉萨(皮革、毛毯) 林芝(毛纺)
环境问题 东北:黑土流失华北:旱涝、风沙、盐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洪涝灾害、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红壤改造 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重建西部生态环境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湿地退化
【三年高考】
【2012年高考题】
(2012重庆卷)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水薯约7.5吨。图4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4和材料回答8-11题。
8.图4所示区域最适宜种种植木薯的地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与化石能源相比,种植木薯、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优点是( )
A.节约土地资源 B.原料有可再生性
C.减少原料运输量 D.原料适宜长期储存
10.该区域地势总体特征是( )
A.西北高东南低 B.东高西低
C.中间高四周低 D.南高北低
11.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是( )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湖泊水 D.冰雪融水
(2012重庆卷)图1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1完成1-4题。
1.图1中影视城是我国著名的电影电视拍摄基地,该基地的外景景观特色是( )
A.林海雪原 B.奇山秀水
C.椰风海韵 D.大漠孤烟
2.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南多北少
C.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3.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货物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该中心最适宜布局在( )
A.固原 B.中卫
C.银川 D.石嘴山
(2012全国新课标卷)读图2,完成6-7题。
图2
6.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7.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2012海南卷)表1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图5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14~15题。
表1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 地 468.7
草 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 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14. 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 治理盐碱地 B. 退耕还草
C. 保护沼泽地 D. 植树造林
15. 该区域可能位于( )
A. 云贵高原东部 B. 松嫩平原中部
C. 黄土高原中部 D. 内蒙古高原西部
(2012福建卷)37.(37分)图13示意中国东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图13
表4 1991年和2009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7分)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8分)
(3)据表4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10分)
(4)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12分)
【解析】该题以热点材料国家“十二五”规划为背景材料来命题,综合考查区域经济发展。
(1)此问关键是对“地形”的理解,区域地形的特点包括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和海岸线特点。根据图中等高线密集程度和数值大小,可以判断该区域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012北京卷)36.(36分)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图10
(1)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6分)
(2)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6分)
(3)比较图10(a)与(b),分析滦河河道的变化及其人为原因。(8分)
2010年,曹妃甸新建的首钢京唐钢铁厂已全面投入生产。
(4)说明钢铁厂建设对曹妃甸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8分)
(5)概述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8分)
【答案】
(2012安徽卷)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图12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完成32-33题。
32.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33.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
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
(2012天津卷)12.(2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云南省西北部地形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请说明判断的理由。(6分)
近三年来,云南省遭受了持续特大干旱。
(2)面对特大干旱,该省林区应特别重视防御的次生灾害是____。(2分)
(3)应对持续干旱,该省农业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请列举两项。(6分)
甲、乙两河在云南省境内的干支流有已建、在建水电站几十座。
(4)当地居民对水电站的建设持有支持、反对两种观点。请你为这两种观点各找一条理由。(6分)
支持的理由:________;
反对的理由:________。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人的聚居地,纳西族文化在此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5)据图8说明,丽江古城的纳西族文化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等方面。古老的纳西族文化在丽江得以保存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解析】
(1)此题不难,但容易出错,得看清楚题目“云南西北部地形分布的特点”,而不是“云南地形分布的特点”,看图可知,云南西北部河流纵列分布,山脉纵列分布,河流自北向南流,因而地势北高南低。
(2)面对特大干旱,纬度较低的云南省,在高温干旱的天气条件易引发森林火灾。
(3)持续干旱,农业生产面临水资源不足,为了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应采取措施缓解水资源不足,联系所学知识,通过开源节流来缓解水资源不足。
(4)此题简单,问题具体,要求简单两种观点各只需找一条理由。
(5)根据图8中古城风景和纳西族妇女服饰信息,丽江古城的纳西族文化主要体现在建筑、服饰、民俗等方面,丽江周边山高谷深,地形较闭塞,古老的纳西族文化在丽江得以保存。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云南省地形、文化、自然灾害和水电站建设。
【2011年高考题】
(2011年高考北京卷)图2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第2题。
图2
2.该年发生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2011年高考安徽卷)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图12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31-32题。
图12
31. 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
A.a、b、c B.c、b、a C.c、a、b D.b、c、a
【答案】B
【解析】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向西部发展明显,其重心变化轨迹对应c,能源消费总量重心变化轨迹为b,GDP重心变化轨迹为a。
32.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
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2011年高考北京卷)4.平均海拔由高到低的省区依次是( )
A.湘、辽、宁 B.台、鲁、苏 C.青、粤、晋 D.桂、甘、豫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37.(18分)图9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9,回 答下列问题。
图9
(1)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8分)
(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10分)
【答案】(1)(8分)
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2)(10分)
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齐全,信息交流方便,交通方便。
(2011年高考全国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9-11题
图4
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10.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答案】B
【解析】正午前后(12时),即4小时后,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向东移动到乙地上空附近,乙地高考气温下降明显,乙地空气的水汽含量增加,因而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丙地此时大气较稳定,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北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
11.该区域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地形剖面的地表海拔低于500米,大于200米,可知该区域可能位于东南丘陵,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海拔高于1000米,华北平原海拔多低于200米。
(2011年高考天津卷)图3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6-7题)
6.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 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 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 ce—光照充足、风沙大 D. dg—气候湿润、林地多
【答案】D
【解析】a、b分别位于南疆和河西走廊,温差大,但草原面积小,b为河西走廊,地势较平坦、降水少, e位于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风沙小,即D项正确。
7.下列生态功能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
A. c B. d C. e D. g
(2011年高考全国卷)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祖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材料二
图10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
(2)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12分)
材料三
延安市位置见图9。延安市土地面积约370万公顷,人均页1.7公顷,且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属温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是有储量7.5亿吨,煤炭71亿吨。延安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如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延安宝塔山等。
(5)根据延安地区的资源条件,运用所学知识就延安产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10分)
【答案】
(2)地域较广且较平坦;(西、北)气流受山地抬升,在此多云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气候较湿润;祁连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较丰,适宜牧草生长。
(5)
发展以果林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土地资源丰富,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适宜林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
大力发展以石油、煤炭等工业为支柱的第二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石油、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为发展相应的工业提供了基础。
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该地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潜力。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1年高考北京卷)36、(36分)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6分)
(2)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季节特征。(8分)
本区域充分利用油气资源,积极推进库尔勒-库车-阿克苏石油天然气化工带的形成,促进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3)指出将塔中油田的石油运往库车和轮台炼油厂的合理方式及其特点。(7分)
(4)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8分)
(5)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判断喀什、和田与民丰3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差异。(7分)
【答案】
(1)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挡。
(2)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其次在春季、秋季。
(3)方式—管道运输;特点—运输成本低,运量大,连续性强,安全性高,占地较少。
(4)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地区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
(5)有合适的水源条件,依托绿洲发展;服务范围依次减小。
(2011年高考重庆卷)36.(36分)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图6是云冈石窟所在区域示意图,读图6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______ 石窟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石窟,其表现的佛教文化由古印度扩散而来,该文化扩散方式属于______ 扩散。图6中标出的旅游资源属于自然景观的是______ (6分)
(2)图6中作为我国重要地形区分界线的山脉名称是______,云冈石窟所在地属于________气候区,气温年较差_______。(6分)该石窟开凿于北魏,建在岩层近于水平、较坚硬的砂岩石壁上,历经多次地震,至今仍保存完好。试从岩性、构造、降水量分析石窟保存完好的原因。(12分)
(3)大同是我国传统的煤炭工业区。煤炭外运至秦皇岛的铁路干线是线_____。(限填图6中的一个铁路编号)(2分)该地大量使用煤炭产生的SO2形成酸性物质可能会对石窟造成损害,从减少SO2排放以保护石窟的角度提出该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措施。(10分)
(2011年高考广东卷)41.(28分)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12)
(1)石羊河总体流向为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 。判断理由是: 。(6分)
(2)图12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深度1.6米处是 沉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 ,理由是 。(10分)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4分)
(4)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
【答案】
(2011年高考江苏卷)29.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图19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略,图20为江苏省简略。
材料二 图2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图21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4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
河流 河流流量少,水量小 ③
矿产资源 丰富,以④为主 较少
(2)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的比例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4分)
对新疆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江苏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1年,新疆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的建设。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以盆地、山地为主
气候类型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流 河网密集,水量大
矿产资源 丰富,以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为主
【解析】
(1)结合表中各自然要素和图中两省区的信息,可知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2)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地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注意不要回答时间分布的差异。
(3)根据图21可知两省区三次产业的比例差异。
(4)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考虑两省区之间如何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实现双赢。
(5)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边境)、交通(铁路)、资源(矿产资源)、政策(新疆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的建)等方面。
【2010年高考题】
(2010上海卷)黄土高原地貌千姿百态、地域王化丰富多彰、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地貌形态多姿。黄土峁就是其中一种。黄土峁是指(  )
A.切割较深的黄土沟 B.孤立的黄土丘
C.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D.范围较大的黄土高原残留面
(2)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  )
①坡面修梯田,减缓坡度 ②加快林地建设,调节地面径流
③保持传统轮荒耕作制度 ④在低娃修建淤地坝,贮水拦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下列文化景观中,属于黄土高原文化的是(  )
①秦腔 ② 窑洞 ③评剧 ④吊脚楼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0广东卷)读“2006年我国水费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A. 西南区 B. 西北区 C. 南方区 D. 北方区
【解析】由图可知,南方区人口数量、GDP占全国的比重均最大,故选C。
【答案】C
(2)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西北区和西南区 D. 西北区和南方区
【解析】由图可知,北方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明显偏小,西南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明显偏大。
【答案】B
(2010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
(3)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0重庆卷)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图和表3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2)简述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根据表3,提出促进该省中药材生产的措施。
表3 2007年甲省和全国的几项社会经济指标
地区 ≥6岁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人口比周(%)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中药材播种面积(万公顷) 加工而成的中成药产量(万吨)
甲省 10.92 24.98 3.68 1.37
全国 19.97 46.43 96.07 112.89
【解析】(1)考查区域地理特征。根据图中经纬线和省区轮廓,可以判断出该省为云南。云南南部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大部分为亚热带,纬度位置较低,热量丰富;地处我国西南部,夏季风影响大,雨热同期;东部属于云贵高原,西部属于横断山区。
(2)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影响工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原材料、土地、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2010新课标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图6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 简述理由。
【答案】(1)答案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发展迅速,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距离珠三角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3)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2010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图9中右江的流向为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西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有何特点?请简述其原因。
广西于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发生了旱灾。旱情分布见图10。
(3)据图10描述广西旱情的空间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列举两项影响广西旱情分布的自然原因。
红树林是一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广西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该保护区的红树林正作为旅游资源被适度开发。
(4)有红树林分布的沿海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红树林做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5)保护区管理部门在红树林景区为游客提供望远镜,或修建浮桥(见图11、图12)。请从旅游景区三要素来简要评价这种做法。
(4)减小风浪,保护海堤。
(5)景区的吸引物(红树林或旅游资源):能较好地保护红树林及生态环境(红树林及生态环境仍会遭到破坏);旅游者(游客);提高了游客的观赏质量(游客不能接近红树林,影响了观赏效果);景区的服务业(保护区管理部门):合理利用了红树林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增加了收入(应更好地保护红树林,不应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每方面可以从正、反任一角度评价,只要合理,即可得分。
(2010四川卷)图l是2004年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四省能源生产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B.清洁能源的比重大
C.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 D.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
(2)制约①省进一步开发水能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
A.水能资源蕴藏量小 B.水能资源分布分散
C.水能富集地人口分布稀疏 D.水能富集地地质条件复杂
【两年模拟】
【2012年模拟题】
(江西省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期中考试试题)读图,完成11—13题。
11.图示地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华北平原 C.西北地区 D.东南丘陵
12.不适合在该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是( )
A.玉米 B.小麦 C.棉花 D.甘蔗
13.不属于该地区的自然灾害是( )
A.伏旱 B.夏涝 C.春季风沙 D.冬季寒潮
(2012届高三济南一检)下表示意我国四种农作物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读表回答12~13题。
农作物 生长期平均气温(℃) ≥10℃积温(℃) 降水量(mm) 日照时数(小时)
① 18~30 >3 500 >600 >800
② 20~30 >3 500 350~1 000 >2 000
③ 15~18 >1 600 200~500 >800
④ 20~30 >8 000 >1 500 >2 000
12.四种农作物中,适宜在鄱阳湖平原种植的是 工科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成都平原不适宜种植农作物②的主要原因是 (  )
A.热量条件不足 B.水分条件不足
C.水热配合不好 D.光照条件不足
(2012届高三山东烟台模拟)阅读下列两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2010年5月,中央在新疆工作会议上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是中国
的西大门,它地处亚欧大陆中心,边境线长达982千米,与五国接壤,有6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甲、乙两图为“该地所
在区域图”和“地质剖面图”。
甲 乙
材料二 喀什农副土特产丰富,主要盛产甜瓜、西瓜、葡萄、石榴、无花果、巴旦杏等瓜果,素有“瓜果之乡”的美誉。
(1)材料一中提到的“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中的“一路”是指________。
(2)图甲中A处的地貌类型为________,图乙中的B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________;结合甲、乙两图,分析喀什附近地区主要地形的成因。
(3)喀什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提高西瓜产量的途径,分两组进行实验种植,A组直接在田里种植,B组在田里覆盖一层砾石后种植。实验结果发现B组种植的西瓜单产高于A组。试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们解释其原因。
(4)请从地理位置、交通两方面,分析喀什经济特区发展的优越的区位条件。
【解析】第(1)题,读图可得出结论。第(2)题,A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B处为断层,从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分析喀什附近地区主要地形的成因。第(3)题,砂砾层减少了水分蒸发、增大土壤日温差,还可以有效减少土壤养分流失。第(4)题,答案可以从材料中概括总结。
【答案】(1)丝绸之路 (2)(山前)冲积扇 断层(地堑) 受内力作用,地壳断裂凹陷,受流水的冲积作用,而形成的冲积扇平原。(3)砂砾层减少了水分的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土壤日温差,利于养分的积累;可以有效减少(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4)该地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边境线长,与五国接壤,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业,该地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有利于与周围地区的联系。铁路等交通运输便利。
(2012届高三山东日照一模)河流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中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重了黄河流域人地矛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依次为青海、________、甘肃、宁夏、内蒙古、________、山西、河南、山东。
(2)据图分析A平原的成因。该平原近年来大幅度压缩水稻、小麦等高耗水作物的种
植,发展“红色农业”,为什么?
(3)估算B省2007年的城市化水平,并说明该省人口变化呈现出的特征。
(4)请你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2届高三广东佛山检测)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于北京时间2010年11月12日晚上8时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海心沙岛精彩开幕。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北京、上海和广州位置图(图甲)和广州市区局部地图(图乙)。
材料二 北京、上海、广州进出口额变化统计图。
材料三 据报道:2010年广州亚运会体育场馆及重要配套项目投入60.15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入277.28亿元;从2007年至2010年,广州投资41.01亿元用于城市绿地建设;关、停、搬有污染企业147家;增加了30.4万个就业岗位。
(1)第16届亚运会开幕时,英国伦敦时间为________日________时;2005~2009年间,进出口总额变化幅度最小的城市是________。
(2)图中的海心沙和二沙岛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其中二沙岛是广州有名的高级住宅区,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的珠江新城是广州的中心商务区(CBD),下图中能反映该区人口日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曲线。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16届亚运会对广州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012届安徽省安庆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读西北地区不同季节日照时数图,回答问题。
1.a、b、c、d对应的季节分别是( )
A.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B.秋季、夏季、春季、冬季
C.秋季、夏季、冬季、春季
D.春季、秋季、夏季、冬季
2.不同季节日照时数均呈“两边少中间多”的格局,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海陆位置 B.昼长 C.地形 D.云量
【答案】1.A 2.D
【解析】
1.一般太阳光照是夏季强烈,冬季光照较弱;所以b—夏季,d—冬季;排除C、D。秋季西北季风增强,在西北季风的影响下,从大西洋及北冰洋带来一定的降水,所以日照相对较少。选择A项。
2.本题考查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一是日照强度,一是日照时间。由于是共同的影响因素。所以是云量多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明显;云量少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选择D项。
【2012年潮州二模】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造成图中大陆西岸南北降水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地形起伏 D.洋流性质
3.甲地附近陆地自然带的类型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针阔混交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下列因素中,可能使长江三角洲滩涂遭受侵蚀与海岸线后退的是( )
①上游输沙量降低 ②风暴潮频发 ③长江径流量加大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12年佛山市二模】41.(28分)2012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攀西-六盘水”(攀枝花-西昌-六盘水) 资源富集区成为国家规划的西部重点开发区之一。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材料一:“攀西-六盘水” 资源富集区示意图
材料二: 甲河段水文站测绘的2001-2011年输沙量变化图
材料三:攀枝花钒钛产业多呈中小企业零星分布,产品主要是钛白粉、高钒铁等,以含钒钛材料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尚未突破。
2011年攀枝花工业产值统计表
产业 2011年产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钢铁产业 456.32 23.1
化工产业 72.58 41.7
能源产业 236.76 32.5
钒钛产业 66.54 46.7
工业 969.33 34.0
(1)“攀西-六盘水” 资源富集区共跨我国____个省,其优势能源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6分)
(2)“攀西-六盘水” 资源富集区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最容易产生的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4分)
(3)目前,攀枝花工业中主导产业是 产业; 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影响其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6分)
(4)描述2001-2011年甲河段年输沙量的总体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成因。(6分)
(5)攀枝花市正在全力打造“中国钒钛之都”,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6分)
【2012年汕头市二模】41.(28分)2011年7月,《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规划》上报至国家发改委,《规划》中该经济区划定的范围是:位于第二亚欧大陆桥通道的西端,包括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带状区域以及伊犁河谷部分地区。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山北坡经济区”局部图。
材料二:B市绿洲农业产业结构变化
年份 种植业(%) 种植业结构(%) 养殖业(%) 林业(%) 渔业(%)
粮食 棉花 油料 甜菜 其他
1950-1965 88.81 58.18 14.29 3.31 1.78 22.35 9.91 1.20 0.08
1965-1980 85.10 s2.34 11.37 2.69 5.42 28.18 14.11 0.71 0.08
1980-1990 87.87 41.77 24.01 5.21 5.58 23.43 10.18 1.13 0.82
1990-2000 87.49 28.85 48.42 2.06 5.87 14.80 11.32 0.63 0.56
2000-2010 87.50 15.37 69.10 1.00 0.33 14.20 10.55 1.05 0.90
材料三:玛纳斯河下游绿洲区景观面积变化(km2)
(1)图中,A处的地形是____ ____,判断依据是_____ ___。(6分)
(2)图中,B市农业产业结构以________为主,其中增幅最大的是________;为适应这种变化,规划中B市最有可能建成本区的________(填部门)工业基地。(6分)
(3)1990—2000年间,玛纳斯河流域下游绿洲区景观主要以________和荒地为主,由于在开发过程中,对________地和________地的破坏严重,从而导致荒地面积呈扩大趋势。(6分)
(4)描述图中城市的分布特点(4分)。
(5)说明天山北坡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条件。(6分)
【解析】
(1)根据等高线闭合分布特点和河流流向A处,可知A处是盆地地形。
(2)根据材料二B市绿洲农业产业结构变化表中数据可知,B市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其中棉花增幅最大,为适应棉花增多,规划中B市最有可能建成本区的棉纺织工业。
(3)从材料三可知,1990-2000年间,玛纳斯河流域下游绿洲区景观主要以耕地和荒地为主,由于在开发过程中,对草地和林地的破坏严重,从而导致荒地面积呈扩大趋势。
(4)此问不难,结合图中城市具体位置和河流铁路线分布,可知图中城市沿河、沿铁路交通线分布,在山前冲积扇上。
(5)结合材料中提示,天山北坡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条件主要包括地理位置、灌溉水源、交通、矿产资源、政策等方面,此类问题关键学会从材料和图中找相关信息。
【2011年模拟题】
(2011届江苏省百校高三样本分析考试)读图11“我国局部地区河流分布图”,完成6-7题。
6.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主要属于( )
①淮河流域 ②长江流域 ③黄河流域 ④珠江流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造成乙河的水文特征与甲河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有( )
①乙河流经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②乙河在平原区,流速较慢
③乙河流域植被覆盖率较低 ④乙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内1月平均气温较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上海市长宁2011年4月高三地理质量调研试卷)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坡,海拔从北部7700多米下降到南部数百米,年降水量在2358毫米以上,南部最大降水可达5000毫米。2010年12月15日,嘎隆拉隧道的爆破成功,结束了“高原孤岛”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结合材料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墨脱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海拔高,气候严寒 ②地处喜马拉雅山迎风坡 ③水力资源丰富 ④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大 ⑤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大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③⑤
11.墨脱公路建成通车后,对当地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 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变化 B. 增强区域间文化交流
C. 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安全 D. 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环境污染
【答案】10、C 11、A
37.(20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40.(36分)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随之加快。
材料一:下图是江苏省沿海地区农业生产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是2000年和2008年江苏省沿海地区耕地投入能值比较表(单位:太阳能值/1019sej)。
项目 2000年 2008年
能值 百分比 能值 百分比
投入 可更新自然资源能 太阳辐射能 8.26 1.2% 8.34 1.21%
雨水化学能 59.90 9.0% 60.5 8.78%
土壤储能 462.00 69.1% 467 67.80%
灌溉用水能 138.00 20.7% 153 22.21%
小计 668.16 30.15% 688.84 22.31%
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 化肥 688.30 65.67% 764.8 40.58%
农药、农膜 5.31 0.51% 6.98 0.37%
农用机械电能、燃油 354.50 33.82% 1112.7 61.14%
小计 1048.11 47.30% 1884.48 61.04%
可更新有机能 有机肥 188.00 37.62% 190 36.96%
种子 54.70 10.95% 64.1 12.47%
劳动力 257.00 51.43% 260 50.57%
小计 499.70 22.55% 514.1 16.65%
合计 2215.97 100% 3087.42 100%
材料三:下表是2000年和2008年江苏省沿海地区耕地产出能值比较表(单位:太阳能值/1019sej)。
2000年 2008年
能值 百分比 能值 百分比
产出 农产品有机能 小麦 232 8.48% 429 13.37%
稻谷 238 8.69% 335 10.44%
棉花 319 11.65% 371 11.56%
油料 1500 54.80% 1500 46.73%
其他农作物 448.32 16.38% 574.66 17.90%
合计 2737.32 100% 3209.66 100%
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淮河是我国重要的 ① 与 ② 自然地理分界线。小麦和水稻作物的分界线是 ③ 。(6分)
(2)从耕地投入能值(材料二)来看,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区位因素是 ① ;2008年,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区位凶素是 ② 。(6分)
(3)现代农业又称为“石油”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于 ① 、 ② 能值逐渐降低,而 ③ 能值在农业生产投入巾占绝对比重。在农业生产投入中,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主要是由 ④ 能源转化而来。(12分)
(4)江苏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试分析其优越的气候条件。(4分)
(5)与2000年相比,2008年投入产出能效相对较 (低或高),请分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对江苏沿海地区耕地资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8分)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读图和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得到结论。
(1)淮河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具体表现在气候、植被、自然带、温度带等。小麦和水稻作物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2)从耕地投入能值(材料二)来看,从表中“可更新自然资源能”的四个项目(属于自然区位因素)中可知土壤储能比重最大,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区位因素是土壤,但不能照搬填“土壤储能”,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区位凶素(包括自然和人文),从2008年对应的数据可知项目“农用机械电能、燃油”投入能值最大,所以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区位凶素是生产技术(机械)。
36.(广东省茂名市2011年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36分)
材料一:我国黄河上游地区略图(图7)。这里有色金属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被称为我国有色金属长廊。图中B为河套地区,自清代以来,人们开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农业发达。
材料二:粮食问题具有“放大”效应。粮食是必需品,供需紧张,就有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
材料三:我国1992-1998年粮价涨跌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关关系图(图8)。
(1)图7中A山脉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试举两例: 。甲处水能丰富的原因是 。(8分)
(2)该地区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的自然区位条件是 。(6分)
(3)河套地区发展自流灌溉,是人们充分利用了黄河和__ ___的有利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但这种灌溉方式也导致了 (环境问题)的产生。(6分)
(4)图8信息反映,我国粮价变化会引发_ __,引起我国粮价上涨的自然原因可能有_ _。(6分)
(5)为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对策?(10分)
【一年原创】
地理调查是地理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下表示意某校地理学习小组对我国某地区农业种植方式的调查情况。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从传统种植方式看,该地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水田农业 B.牧场畜牧业
C.旱作农业 D.高度发达的商品混合农业
2.根据农业种植方式判断,该地区可能是 (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珠江三角洲地区
下图所示的沿海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的铁路向东南通往的终点城市是 (  )
A.北海 B.广州 C.福州 D.汕头
4.近年来,该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外企业落户,与京津唐地区相比,该地区的优势有(  )
①水源充足 ②人口密度大 ③毗邻国际市场 ④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最珍贵的是土地,最不被人珍惜的也是土地。分析下表回答5~6题
区域 耕地面积
(km ) 人口(万) 2000~2010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及其去向的比重%
减少面积(km ) 建设占用 灾毁耕地 生态退耕 农业结构调整
内蒙古 55689 2232 1009.60 1.78 2.26 95.26 0.70
甘肃 34860 2467 374.20 2.36 0.55 91.24 5.85
四川 62224 8428 613.50 5.96 1.74 70.27 22.03
山东 67304 8738 293.40 44.73 8.51 17.56 29.20
宁夏 8110 495 373.60 2.29 0.20 96.56 0.95
陕西 34474 3543 935.00 2.67 3.57 73.37 20.39
5.下列省区中,人均减少耕地面积最大的是(  )
A.内蒙古 B.山东 C.宁夏 D.陕西
6.下列省区中,主要因保护湿地而退耕的是(  )
A.甘肃 B.四川 C.内蒙古 D.山东
【答案】5.C 6.D
【解析】该题考查土地资源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分析理解能力。
5.根据表中各省区减少耕地面积和人口数据对比计算可知,人均减少耕地面积最大的是宁夏。
6.结合选项中四个省区,山东的湿地面积最大,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退耕,ABC三省区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
7.读图5、图6,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清排浊、放水输沙的影响有(  )
A.大坝下泥沙淤积增加
B.黄河三角洲面积缩小
C.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增强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
粮食问题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据2011年8月9日财经国家周刊专题新闻报道:“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1年6月份CPI(消费的物价指数)同比增长6.4%,其中粮食价格同比上升12.4%,对价格总水平上升的贡献率为0.34个百分点。”图1为“我国部分地区生长期(日均温>6℃的持续期)资料图”,图2为“2008年我国部分省区人均产粮和人口数量坐标图”。据此完成第8-11题。
 
图2
8.图1所示区域生长期初日的变化规律是(  )。
A.自西南向东北提早 B.自南向北推迟
C.由东向西推迟 D.无规律
9.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图1中各地区(  )。
A.生长期初日提早,生长期时间延长
B.生长期初日提早,生长期时间缩短
C.生长期初日推迟,生长期时间延长
D.生长期初日推迟,生长期时间缩短
10.按照图2中的分类,我国上海市属于(  )。
A.Ⅰ类省区 B.Ⅱ类省区
C.Ⅲ类省区 D.Ⅳ类省区
11.根据图2中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最多
B.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是造成广东省人均产粮低的主要原因
C.Ⅰ类省区粮食生产自然条件最好,人均产粮最高
D.Ⅳ类省区粮食生产自然条件最差,人均产粮最低
12.2011年5月11日,中国北方网新闻中心新闻:一项历时近10年的自然灾害风险研究成果《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近日在北京发布,其中呈现出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等级“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格局。长三角及长江下游沿江地区、两湖地区、四川盆地等均属7个高风险地区之列。
阅读“长江沿岸经济区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上游地区进行交通运输建设时,应充分考虑的地质灾害是________,长江中游的自然灾害应主要为__________。
(2)甲所在平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简要分析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3)乙所在省区________资源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这里交通条件优越,其矿产加工成初级产品,可以经湘黔线、______线、______线运往上海。
(4)丙经济区的发展定位不可能是(  )。
A.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
B.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C.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
D.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5)丁经济区的核心地带属于长江经济带的________工业基地(名称),该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缺乏。
13.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略图,表格为该地区多年月均温与降水情况。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月份 1 2 3 4 5 6
气温(℃) 4 7 12 18 24 28
降水(mm) 40 60 80 100 120 160
月份 7 8 9 10 11 12
气温(℃) 32 30 26 20 15 5
降水(mm) 150 110 160 45 55 35
(1)描述该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2)简述该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气候资料推断该地区最有可能是何种农业地域类型,并简述影响
该地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7月20日,国务院同意《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广东将提升优化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发展壮大粤东海洋经济区、粤西海洋经济区两个增长极,形成“一核、两极、三圈、四带”的空间布局。
广东省国土和海洋开发区域示意图
(1)图示粤东海洋经济区与粤西海洋经济区的分界线为      ,其东侧是      特别行政区,西侧是      特别行政区。
(2)“三圈”是指以珠江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加强与香港、澳门海洋产业合作,构建      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东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      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西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构建      海洋经济合作圈。
(3)广东海洋综合实验区开发的核心是珠三角海洋经济区,请你谈谈其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1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1年11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在法国戛纳电影宫会议中心继续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当天的会议。胡锦涛在会议专题发言中强调,在粮食领域,我们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通过加大农业投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等政策措施,稳步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材料二:我国局部地区图,图中等年降水量线a和闭合等年降水量线b的值都为400mm,等年降水量线c为200mm。
材料三:粮食问题具有“放大”效应。粮食是必需品,供需紧张,就有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
(1)指出乙和丁所地区农业类型并说出该农业类型在我国其它主要分布区(9分)
(2)分析图中丙地等年降水量可能范围并说明原因。(9分)
(3)简述甲城市地域空间形态和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8分)
(4)如何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结合材料试分析我国将采取那些措施。(10分)
16.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支流水电梯级开发图。1958年至1981年,为满足电力负荷急剧增长的需要,对该流域进行了以发电为主,结合灌溉、工业供水、旅游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梯级开发。全流域为六级开发,红枫水库、百花水库是流域梯级电站的一、二级水库。近10年来,红枫湖、百花湖水库水质就发生了变化,水体呈现富营养化,水质不断恶化。
(1)简述该河流流域梯级开发的自然条件(8分)
(2)结合材料,分析该河流流域梯级开发带来的影响(10分)
17.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问题。
(1)形成丙处地貌类型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乙和丁所在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农业区,其农业生产共同的主导因素及农业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8分)
(3)甲城与重庆相比,相近的城市区位条件有哪些?(4分)
(4)丁所在省区从90年代初开始尝试对南部地区部分群众整体移民,搬迁到北部有灌溉条件的平原地区,这种移民方式至今已取得显著效益。分析将部分群众从南部地区移出的原因。(6分)
18.新疆南北幅员辽阔,文化多彩,邻国众多,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西大门。
(1)众多国家与我国新疆接壤,它们分属亚洲分区中的( )
A.西亚、中亚地区 B.东亚、南亚、西亚、中亚地区
C.东亚、西亚、北亚地区 D.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地区
(2)新疆地区主要地理特征是( )
A.平原和山地为主,森林广布 B.山地和盆地为主,荒漠广布
C.高原和山地为主,冻土广布 D.平原和高原为主,黄土广布
(3)新疆旅游丰富,其中最能反映新疆风情特色的是( )
A.麻辣菜肴、茶馆小吃和吊脚楼房 B.掉袖袍装、喇嘛寺庙和石砌碉房
C.雪山戈壁、坎儿井渠道和清真寺 D.马头琴声、那达慕节庆和蒙古包
(4)关于南疆和北疆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属我国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均属季风气候区
B.分属我国热量带中的暖温带和中温带,均属干旱地区
C.四周高山封闭多风蚀地貌和流动沙丘,地势相当崎岖
D.高山冰雪融水丰富绿洲农业发达,是我国商品粮基地
(5)天山北坡比南坡降水稍多,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6)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新疆地区的 ,其源头水源补给来源主要是 。
(7)南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棉花产地,从气候条件看,当地 ,有利于长绒棉的生长。根据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北疆地区制糖工业属于 主导型工业。
(8)通往新疆的我国铁路大动脉是 铁路,该铁路是第 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往西延伸可通往的邻国是 国。
(9)2010年我国设立了喀什经济特区,这一重大措施将对新疆社会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改善当地地广人稀状况,适当平衡我国人才分布
B.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缓解人口老龄化加速趋势
C.提高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改变胡焕庸线的地理分布
D.造成新疆劳动力持续短缺,引发东部民工潮澎湃西涌
【答案】(1)D (2)B (3)C (4)B
(5) (2分) 盆地西部有缺口 山地迎风坡 大西洋水汽可进入
(6) (2分)额尔齐斯河 冰川积雪融水
(7)(3分)夏季气温高,日照充足,积温大; 原料
(8) (3分)兰新;二;哈萨克斯坦
(9) (2分)A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 甘肃舟曲位于甘肃南部山区,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肃舟曲县突发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瞬间冲进县城,并形成堰塞湖,至少造成127人遇难1294人失踪。
(1)图中字母A表示 山脉,请举例说明该山脉是图示地区的一条地理界线: ,
(举2例)。
(2)据图分析,图示地区降水分布总体特征是 ;图中字母B代表的等降水量线的数值是 ,该线闭合区域降水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图中流经兰州的河流是 ,图示河段主要特点有 。
(3)图中城市分布特点是 。
(4)简要分析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的原因。
(5)在舟曲泥石流减灾救灾中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请根据已学知识,就“3S”任选两方面写出应用实例。
20.下图是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地属于地形区__________,分析该地形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2)乙地是__________,位于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上,简述有那些地理分界线经过乙地。
(3)比较A、B两条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
【高考精测】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我国某区域四季各季平均降水量(mm)数据表,回答1-2题。
总雨量 微雨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冬季 19 1.7 11.9 4.6 0.8 ——
春季 88.7 2.3 32.8 31.6 16.6 5.3
夏季 407.5 3.5 59.2 101 115.7 128.1
秋季 108.3 2.3 32.8 35.9 23.7 13.6
年 623.4 9.9 136.7 173 156.8 147
1.该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华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关于该区域降水量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冬季易引发旱灾 B.在春季易引发水土流失
C.在夏季易引发涝灾 D.在秋季易引发泥石流
下图为以塔里木盆地某点(O)为中心向a、b、c三个方向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3-4题。
3.根据上图判断图中剖面图对应正确的是(  )
A.a——① b——② c——③
B.a——② b——③ c——①
C.a——① b——③ c——②
D.a——③ b——② c——①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塔里木盆地向北、向西、向东南分别是天山山地、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由此判断a——②、b——③、c——①,故选B。
【答案】B
4.关于a、b、c三条线路上的地理事物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a线沿途资源丰富,矿井广布、工业城市密集
B.b线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因素是热量充足,年较差大
C.c线地区地质条件脆弱,多地热和水力资源
D.a、b、c三条线路中河湖都以内流为主,水源不足
铁路是国家的交通命脉,承担着大宗货物的运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速铁路不
断修建,近几年来我国陆续开工了石太、郑西、武广、京沪等高速铁路。读“四条高速铁路位置示意图”,完成5-6题。
5.高速铁路修建的最直接的目的是(  )
A.全球经济危机,需要拉动内需 B.缓解原有铁路运输的压力
C.加强两地的经济联系 D.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
6.郑西高速铁路许多路段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其主要原因(  )
A.节约土地资源 B.节约资金
C.沿线沟壑纵横 D.保证安全
读塔里木盆地图,回答7-9题。
7.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因主要是(  )
A.洪水泛滥 B.坡地开发
C.交通线增多 D.荒漠范围扩大
8.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是呈(  )
A.网状分布 B.“之”字形分布
C.点状分布 D.环状分布
9.影响塔里木盆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光照 C.水源 D.土壤
【答案】7.D 8.D 9.C 
【解析】7.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地区,由于荒漠范围扩大,加剧下游地区水资源紧张局面,迫使聚落向河流中上游转移。
8.图中交通线沿盆地四周呈环状分布。
9.塔里木盆地处于西北干旱地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0 ℃积温等值线图(单位:℃),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①处数值比周围低,主要原因是(  )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地处盆地 C.地势高 D.云量大
11.图中4 500 ℃这条等值线的东段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它是(  )
A.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D.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二、综合题(2道题,共56分)
12.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28分)
(1)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采取不同措施。与下列治理措施相适应的地点分别是打坝建库________;种草放牧________。(6分)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对该区域治理的一项措施。
(2)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4分)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3)梯田的修筑,最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4分)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4)图中甲、乙、丙三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________,原因。(8分)
(5)图中④处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哪些。(6分)
13.区域积雪面积距平指数是指某一时间积雪面积与同时期多年平均积雪面积的差值。读某区域等高线图(图1)和甲国图示地区积雪面积距平指数变化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图1中甲、乙、丙三国交界处的地形为________________;L1河和L2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图1中A、B两湖泊属于咸水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图1中有三个经纬线交点,其中海拔最高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4分)
(4)据统计分析,积雪面积距平指数超过20万平方千米或低于-20万平方千米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雪灾或旱灾。根据图2信息说明1996~2006年出现雪灾的时间。(8分)
(5)分析图1中L1河段多雪灾的主要原因。(8分)
耕地
草地
沙地
建设用地
盐碱地
沼泽地
-8
-6
-4
-2
%
6
4
2
0
图5
 
图5 黄河小浪底水库放水排沙 图6 放水排沙时小浪底大坝下游沿途含沙量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