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专题18 环境保护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专题18 环境保护

资源简介

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
专题18 环境保护(教师版)
【细化课标考纲】
从考查内容上,主要考查了重大环境问题,如:水污染、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等。侧重于考查问题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治理措施。如2012全国新课标卷第44题,2012上海卷26-29题,2012广东卷第2题,2012海南卷第26题,2012江苏卷等。
从考查形式上,多以统计图表以及文字材料呈现信息,结合问题所在区域图,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题型大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难度一般不大,内容、材料比较贴近生活。从考查能力上,侧重考查学生读图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环境的伙伴关系思想。可能会继续关注热点、重大环境问题,仍以图、文资料形式,考查某区域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备考复习应注意:①注意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②注意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污染类型;③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具体地分析问题;④注意我国的突出环境问题以及重大工程、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后续影响。
考点 细化
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具体措施。5.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6.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主要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7.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能说明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8.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1.掌握并牢记环境问题中的基础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2.理解记忆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发生原因、带来危害和防范措施。3.关注全国和世界上最近发生的重大环境问题,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其发生的原因、带来危害和防范措施。4.仔细阅读材料信息,运用教材所学案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材料对以某一特定的环境问题,分析成因、过程、特点、危害、防治措施5.回答问题尽可能地使用地理原理和科学术语,简明扼要。
【精讲核心考点】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同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
2.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1)新的环境观与传统环境观的比较
新的环境观和传统的环境观在内容、表现及后果方面截然不同,其比较如下表:
环境观 核心内容 行为表现 行为后果
传统的环境观 征服论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环境观,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新的环境观 “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人类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2)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我们要从内容、基本思想、基本原则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解,具体表解如下: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容 要发展 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可持续 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基本思想 鼓励经济增长(经济持续)
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持续)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持续)
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3.图示法解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概括起来是对立统一的,该关系可用下面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来表示,图中各箭头分别表示以下含义: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
③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④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二、环境污染与防治
1.水体污染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
类型 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含义 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造成人畜伤害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
污染源 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垃圾中重金属的淋溶污水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
表现 陆地水体:称为“水花(水华)”又称“藻花”。海洋水体:称为“赤潮” 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病症 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
危害 ①水体中植物死亡;②鱼类死亡;③湖泊演变为沼泽 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放大,最终危害人畜身体健康 ①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的毛、皮丧失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②油膜和油块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阻碍海藻光合作用;③沉降至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④石油氧化分解会消耗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
防治措施 预防:①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②工业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治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2.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
3.常见大气污染类型
(1)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是空气质量播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指空气中悬浮的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固体颗粒。其主要来源及影响见下表:
污染物来源 自然渠道 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加剧
人为渠道 建筑工地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且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对人类影响 有利影响 少量吸入可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不利影响 吸入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如传染病、“尘肺病”、恶性病变等
(2)酸雨
酸雨是一种全球性的大气污染现象。关于酸雨的有关问题,见下表:
含义 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形成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H2SO4、HNO3和HCl,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主要污染 物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污染物来源 自然污染源 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活动放出的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 固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燃烧化石燃料排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工业污染源 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移动污染源 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含有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酸雨类型 硫酸型酸雨 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硝酸型酸雨 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对环境的影响 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
酸雨的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
4.我国重酸雨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主要原因是:(1)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的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而北方与此相反。(2)南方降水多,空气湿润,有利于酸雨的形成。(3)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强,易于气体的扩散。
三、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化石燃料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
(1)化石燃料的分布不均衡
以煤和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衡的,具体如下表所示:
具体分布 总体分布规律
煤炭 世界 北半球 最主要的煤带分布在亚欧大陆上,从我国的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直到英国 北半球多于南半球,北半球两个煤带的储量占全球的96%
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
南半球 断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
煤炭 中国 北方 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储量占全国的64% 我国煤炭集中分布在华北,南方除贵州省外,均严重缺煤
南方 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
石油 世界 东半球 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度尼西亚。其中以中东、北非蕴藏量最丰富,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
西半球 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
中国 东部 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
西部 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
(2)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3)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2.土地退化的防治(以土壤侵蚀为例)
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均为土地退化现象。其中,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当前世界土壤侵蚀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6。耕地的土壤侵蚀现象更为严重,受不同程度侵蚀的耕地占1/4以上。我国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侵蚀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
土壤侵蚀
主要原因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
防治原则 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防治措施 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开挖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建淤地坝等
农业技术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
3.自然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任何一种自然资源短缺的原因都必须从自然与人文两大方面入手。如分析水资源短缺就是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等自然原因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利用的不合理性等人文原因入手加以分析的。内容如下:
产生原因 对策
自然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四、生态环境保护
1.森林的生态效益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原因
(1)草地退化原因和表现分析
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草场严重超载,引起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土地荒漠化。其联系如下:
(2)草地的保护
半干旱地区草场退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荒漠化过程的开始阶段,它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只有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3.湿地减少的原因
4.分析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休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耕地为梯田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
5.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在全球范围内,有些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恢复比较困难,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破坏而形成生态环境问题。
(2)人为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
归纳生态问题的产生:
五、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1.中国政府有一整套的基本国策、方针、政策、管理制度和国家行动方案,为环境管理提供保证。
基本国策 环境保护
基本政策 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管理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综合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处理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基本方针 环境保护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途径(依靠群众,大家动手)。目的(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简称32字方针
国家行动方案 “三河三湖”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工程;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工程;“两控区”火电厂脱硫工程;北京碧水蓝天工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工程;重点建设7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工程建设;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程;国家环境科技创新工程
2.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及原因
3.列表解读保护环境中的个人行为准则
保护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公众参与又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具体分析在保护环境中的一些个人的行为准则:
行为准则 含义
采取绿色生活方式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协助创建绿色社区 硬件: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基础设施;软件:有关部门、民间环保组织、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的联席会议;绿色志愿者队伍;环保活动;绿色家庭生活方式
关注环境安全 增强绿色意识,营造绿色未来,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而且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年高考】
【2012年高考题】
(2012上海卷)(十二)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18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 g/m3)
甲 学校。东、北、西约1000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乙 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000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丙 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丁 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 170
戊 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26. 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4分)
27. 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6分〉
28. 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分)
29. 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 (4分)
(2012海南卷)表1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图5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14~15题。
表1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 地 468.7
草 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 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14. 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 治理盐碱地 B. 退耕还草
C. 保护沼泽地 D. 植树造林
15. 该区域可能位于( )
A. 云贵高原东部 B. 松嫩平原中部
C. 黄土高原中部 D. 内蒙古高原西部
(2012广东卷)2.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2012福建卷)C.[选修6——环境保护]
图17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成因。(9分)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6分)
【答案】
(1)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
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解析】
(1)对比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可知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结合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成分构成的不同,注意审题“气候角度”,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而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是带来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城市生活垃圾的构成、成因以及带来的危害。
(2012四川卷)图2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图2
3.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该是( )
A.甲城市 B.乙城市 C.丙城市 D.丁城市
4.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下列结论的依据,所用图示信息正确的是( )
A.河流稀少,有内流河,所以该国为内陆国
B.中、东部城市分布较多,故该国中、东部为平原
C.位于温带地区,导致该国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D.降水量稀少且呈条带状分布,使该国植被呈现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2012海南卷)26.(10分)环境保护
城市涝灾(内涝)和城市水资源短缺并存,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收集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被称为城市雨水资源化。城市雨水资源化可同时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根据资料,提出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建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收集储存雨水;建设蓄洪系统,拦截雨水;将收集和拦蓄的雨水回灌补给地下水或灌溉绿地、喷洒路面等;增加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制定雨水资源化的法律法规。(答出一项三分得3分,答出三项即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资料中提示“收集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被称为城市雨水资源化”,并具备“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作用,可知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能实现收集拦蓄雨水,并能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各种措施。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城市的新环境问题城市内涝和城市水资源短缺。
(2012江苏卷)D.【环境保护】图2l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21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 、 。(2分)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1分)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 、
(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3分)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4分)
【解析】
(1)结合已学知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即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不属于共同原因,b不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我国西部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外力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侵蚀;防御洪涝灾害在河流中下游主要措施为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
(3)根据图中生态安全战略工程的位置分布,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③和⑤,①工程所在区域降水较少,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地区。
(4)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分别表现为气候较干旱,地形起伏相对较小(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充足(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分布、成因和保护治理措施。
(2012山东卷)34.(10分)【地理——环境保护】
表3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读表回答问题。
表3 (单位:km2)
年 份类 型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重度盐渍土 153 425 755
中度盐渍土 133 219 293
轻度盐渍土 952 801 694
合计 1238 1445 1742
(1)分析该区域1990 2010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6分)
(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4分)
(2012全国新课标卷)4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到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图13)。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4分)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6分)
【2011年高考题】
(2011年高考上海卷)(六)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
15.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
A.降低大气温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答案】B
【解析】考查臭氧对地球“保护伞”的作用原理,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
16.据观侧,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答案】C
【解析】考查南极目前臭氧空洞地理事实,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南极附近上空。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44.(10分)环境保护
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表1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2011年高考北京卷)40.(23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2)根据上表,概括森林的生态效益。(8分)
(2011年高考山东卷)32.【地理-环境保护】
图13为我国区域示意图。A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
图13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2011年高考福建卷)C.【选修6——环境保护】
图21 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9分)
(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6分)
(2011年高考江苏卷)D.【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图26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图27为某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铅、镉浓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生产活动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4分)
(2)下列示意图①、②、③能正确表示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循环过程的是_________(2分)
(3)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1)化石燃料燃烧 有色金属冶炼 从环境摄取 摄食
(2)③
(3)距高速公路越远,浓度越低 汽车尾气
(4)使用无铅汽油;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节能技术
【2010年高考题】
(2010上海卷)(九)工业化对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
21.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口久变得“面目残破”。这主要是因为( )
A.酸雨淋蚀加剧 B.紫外线辐射强烈
C.沙尘暴频繁肆虐 D.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22.最近墨西哥湾出现了严重的石油泄漏污染事件,利用RS和GPS技术可以监测( )
①石油污染的海区范围 ②海底漏油点的石油日泄漏量
③石油污染物扩散的速度 ④污染海区海洋生物种类的变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考查环境问题(酸雨)危害以及3S技术在环境问题治理中的应用。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易被酸雨淋蚀,并且在我国西南地区也是酸雨的多发区。GPS全球定位系统可监测染物扩散的速度,RS遥感技术可监测石油污染的海区范围。
【答案】21.A 22.C
(2010海南卷)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大。试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理建议。
(2010江苏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图l2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 B.② C.③ D.④
24.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
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旱涝灾害增多 C.某些物种灭绝 D.土壤肥力下降
(2010安徽卷)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完成27~28题。
28.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题要是( )
A.森林锐减 B. 土地沙漠化 C.土地盐渍化 D.物种灭绝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由于此区域地处南回归线附近,气候干燥,对铁矿石开采会破坏植被,导致土地沙漠化。
(2010广东卷)9. 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
A. 导致气候变暖 B. 引发草场退化
C. 引起地表水体酸化 D. 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要重视沙尘暴的“降尘”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降尘”会导致土地沙化。故选B。
(2010福建卷)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图16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7分)
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8分)
(2010新课标卷)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分析甘肃民勤沙尘暴多发的地理因素。
(2010山东卷)图15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6分)
(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4分)
【答案】
(1)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
(2010江苏卷)D.【环境保护】图2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2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图21 图22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 、 和 。(3分)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 。(2分)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2分)
(4)酸雨的危害有 。(3分)
【两年模拟】
【2012年模拟题】
(2012届高三福建省龙岩一中5月模拟考试)图15是山东济南、宁夏中卫两监测站观测黄河水质(COD的数值越大,则水体污染越严重)状况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对比黄河济南、中卫两地水质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水质问题的主要措施。(9分)
【解析】
(1)一般河流的上游水质较好,河流的下游水质较差。原因从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小,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方面分析。
(2)措施从产业结构调整,污染物处理排放,加强法制法规建设等。
【2012年广州市二模】《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指出,中国逾50个城市地面正在下沉,其中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是中国三个主要的沉降区。完成10~11题。
10.引起我国上述地区城市地面下沉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震破坏 B.过度抽取地下水
C.地质构造不稳定 D.气候变化
11.我国治理上述地区城市下沉最主要的措施是( )
A.加强地震预报,提高抗震能力 B.节约用水,人工回灌地下水
C.加固地质构造,减少地铁建造 D.植树造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012年佛山市二模】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第一个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并率先公布数据的城市群地区。下图为2012年3月16日7时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珠三角地区PM2.5均值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A.佛山 B.广州 C.珠海 D.惠州
2.导致图中珠三角PM2.5浓度偏高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汽车数量大 B.“回南天”潮湿少风
C.经济发达,工厂企业多 D.强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
【答案】1.C 2.D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珠海PM2.5值属于最低的区间,空气质量最好,可以看出上述四市空气质量由好到差依次是珠海、惠州、广州、佛山;
2.根据题干中信息提示“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可知汽车数量大而排放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废气,城市化水平高,森林绿地比重低,城市空气中尘埃会增多,都可能导致珠三角PM2.5浓度偏高。
【2012年深圳市二模】7.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大城市PM2.5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会加剧PM2.5污染的因素有( )
A.平坦地形 B.逆温现象 C.雨雪天气 D.发展公交
【2012年汕头市一模】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最珍贵的是土地,最不被人珍惜的也是土地。分析下表回答5~6题
区域 耕地面积
(km ) 人口(万) 2000~2010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及其去向的比重%
减少面积(km ) 建设占用 灾毁耕地 生态退耕 农业结构调整
内蒙古 55689 2232 1009.60 1.78 2.26 95.26 0.70
甘肃 34860 2467 374.20 2.36 0.55 91.24 5.85
四川 62224 8428 613.50 5.96 1.74 70.27 22.03
山东 67304 8738 293.40 44.73 8.51 17.56 29.20
宁夏 8110 495 373.60 2.29 0.20 96.56 0.95
陕西 34474 3543 935.00 2.67 3.57 73.37 20.39
5.下列省区中,人均减少耕地面积最大的是( )
A.内蒙古 B.山东 C.宁夏 D.陕西
6.下列省区中,主要因保护湿地而退耕的是( )
A.甘肃 B.四川 C.内蒙古 D.山东
(2012·哈尔滨质检)读“我国农牧过渡带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图示的原农牧过渡带会随之南移(如图所示),请解释这种变
化的具体原因。
(2)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图示的原农牧过渡带实际上向北移动,由此会带来哪些环
境问题?
(2012·湖南六校检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快速增长,正成为危险的污染源。读“中国电子废弃物管理过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电子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措施。
【2011年模拟题】
(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第六次月考)43.(10分)【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中10%最终“归宿”是大海。下图中阴影部分示意太平洋上最集中的废塑料物品和碎片“垃圾场”,其面积达3.43X105km2,中心最厚处达30m,被称为“太平洋垃圾漩涡”。
(1) 描述图中“太平洋垃圾漩涡”分布的大致位置____________ (2 分)
(2)“垃圾漩涡”呈______时针方向旋转,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4 分)
(3) 大量塑料垃圾进人海洋,可能产生的危害 有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4) 如何控制该海域“垃圾场”进一步的发展?(2分)
(吉林省长春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2011年1月21日,云南省省长秦光荣谈云南“十二五”发展十大重点时指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巩固云南生态优势的迫切需要,是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必然选择。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生态问题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简析P地区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答案】 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处于一、二阶梯的交汇处,地形崎岖(3分);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3分);降水集中(3分);毁林开荒,过度樵采,乱砍滥伐,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3分);贫困人口较多(3分)。
【解析】该题以“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了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要求学生能全面地分析问题。P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应从环境的整体性进行分析。环境问题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环境的脆弱,人为的破坏是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云南省自然环境的脆弱主要体现在地形、地质、气候等方面,人为根本原因是贫困和人口数量大,直接原因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2011·银川一中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8月9日,英国石油公司表示,MC252油井现已不再向墨西哥湾泄漏石油,截至目前事故处理费用已达到61亿美元。这场生态灾难已造成近30万只海鸟和无数鱼类死亡,有些珍稀动物甚至面临灭绝之虞。
材料二 世界石油污染水域图。
(1)墨西哥湾泄漏石油后,A、B两地首先受到污染的是________,对泄油区的社会经济会造成什么危害?
(2)简述材料二图中所示石油污染严重的海域的分布规律及油污的来源。
(2011·福建质检)读“吉林省某地1970~2000年湿地面积、年均温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1980年以后该地湿地面积的变化,并分析自然原因。
(2)简述1990年后湿地变化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对策。
【解析】第(1)题,从降水量的多少分析湿地面积的变化。第(2)题,湿地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号称“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答案】(1)20世纪80年代湿地面积扩大,20世纪90年代湿地面积缩小。20世纪80年代降水量增多;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蒸发加强。(2)不利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旱涝灾害增多;水质下降。对策: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退耕;严禁围垦。
【一年原创】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我国2007年工业碳排放地区分布图
根据材料,简述我国华北地区碳排放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农业污染危及食品安全。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农业污染的特点是________。引起土壤污染的原因,除过度使用化肥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2)过度使用化肥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3)简述应对农业污染的主要措施。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12月7~19日,旨在解决气候变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与会各国首脑与代表经过激烈交锋,仍未达成约束性文件。
材料二:表1为各国承诺减排目标(部分)。
表1
中国 到2020年,在2005年水平上单位GDP削减 40%~45%
印度 到2020年,在2005年水平上单位GDP削减 20%~25%
马尔代夫 到2019年实现碳中立*
欧盟 到2020年,在1990年水平上减排20%~30%
美国 到2020年,在2005年水平上减排14%~17%(考虑中)
(*碳中立:就是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内部的平衡)
材料三:表2为2005年各国GDP与碳排量情况(部分)。
表2
国家 GDP/109美元 碳排量/103t 碳均GDP*103美元·t-1
美国 11 712.48 6 049 435 1.936
日本 4 608.14 1 257 963 3.663
中国 2 253.941 5 012 377 0.450
印度 667.342 1 342 962 0.497
(*碳均GDP指单位二氧化碳的GDP产出水平)
(1)根据材料二,五个国家或地区中可能最先实现碳中立的是______,最后实现的是______。
(2)根据材料三,2020年五个国家或地区的碳均GDP指标将______(上升或下降),五个国家或地区的碳均GDP数值最低的将是______。
(3)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碳均GDP的差距,我国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欧盟 印度 (2)上升 印度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
【解析】第(1)题,欧盟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较1990年减少20%,说明在2020年之前即已经实现碳中立(出现历史最大排放量),而美国是2020年较2005年减少14%~17%,它所选取的碳基数大于欧盟,因此其碳中立出现的时间肯定晚于欧盟,但也一定于2020前实现。其他国家分析道理相同,由此可知印度是最晚实现的国家。第(2)题,碳均GDP指单位二氧化碳的GDP产出水平,随着节能减排的发展,碳均GDP值上升;最低水平国家的判断可依据经济发达水平来判断。第(3)题,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这是目前节能减排的常规措施。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同时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如下图)。核泄漏会产生很多气体状的物质,爆炸的时候许多物质会形成微粒,这些微粒也会漂浮在空气中,一部分重的颗粒还会掉在周边的范围内,但是一部分比较轻的气溶胶,会飘洒的比较远。
结合材料试分析此次地震对日本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10分)
5.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如下图)
西辽河属于 (内、外)流河。并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10分)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D为协调发展度系数,是度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标。f(x)为综合环境效益函数,g(x)为综合经济效益函数。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及其判别标准
协调发展类 过度发展类 失调衰退类
D 类型 D 类型 D O类型
0.90~1.00 优质协调发展 0.50~0.59 勉强协调发展 0.30~0.39 轻度失调衰退
0.80~0.89 良好协调发展 0.40~0.49 濒临失调衰退 0.20~0.29 中度失调衰退
0.70~0.79 中级协调发展 0.10~0.19 严重失调衰退
0.60~0.69 初级协调发展 0~0.09 极度失调衰退
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表征判断
(1)珠三角区域内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也存在明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市处于最高的协调水平。
(2)从总体上看,珠三角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水平属于________类型;经济发展________(填写字母)于环境保护。
A.超前 B.滞后 C.同步 D.无法确定
(3)请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提出实现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解析】 人类社会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繁荣,应追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题,从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表可以看出,不同城市间协调发展度系数差别很大,存在很大不平衡性,其中以珠海0.86居最高水平。第(2)题,珠三角地区城市协调发展度系数大多在0.6至0.69之间,属初级协调发展类型,说明经济发展仍超前于环境保护。第(3)题,要实现该区域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在控制人口增长、更新发展观念、加强城市管理、减少城市化问题等方面多做文章。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12月7~18日,192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及政府首脑在哥本哈根参加了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商定新的协议。
材料二: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变化分布图(图18)图表 18
(1)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请从大气的热力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2)说明近5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与西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差异及成因。(4分)
(3)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为实现减排目标、走低碳之路献计献策。(6分)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据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全球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垃圾回收利用技术”被排在第二位。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据统计我国城市每年“生产”的生活垃圾约有1.5亿吨,目前大多数城市处理垃圾的方法是将垃圾运到城外堆放、填埋或焚烧。随着垃圾的不断增加,约有1/4的城市已难以找到堆放垃圾的场所,约有2/3的城市已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
有人说:“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上海用垃圾作燃料,把垃圾变为有机肥甚至建材,已成为现实。下图是新型垃圾处理流程示意图。
(1)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目前对城市垃圾的传统处理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3)分析新型垃圾处理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曾吞噬过无数红军战士的沼泽地,现在正大面积减少,不少草地出现了沙化现象。与20世纪30年代红军经过时相比,草地中的沼泽地大约减少了60%。目前的若尔盖有的地方已经严重缺水,辖曼乡有三分之一的牧民吃水有困难,不少人家靠打井取用地下水生存。
材料二 下图为若尔盖湿地图。
(1)图中阴影部分为若尔盖湿地,该湿地地处___________(地形区),位于__________流域。(2分)
(2)目前若尔盖湿地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5分)
(3)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的绿化更具有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5分)
【答案】
(1)青藏高原(1分) 黄河(1分)
(2)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板结硬化,土地荒漠化;(3分)沼泽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2分)
(3)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2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1分)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等。(2分)
10.气候、石油、粮食等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2007年7月4日发布《10年农业展望报告》称未来十年内农产品价格不断走高。
材料二: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纤维加工成的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配备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
材料三: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
(1)影响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和 。(2分)
(2)引起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其解决对策有:
(4分)
(3)分析气候、石油、粮食之间的关系,并写出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2分)
甲: 乙:
(4)乙醇汽油是否绿色燃料,人们看法不同,试评价大量使用乙醇汽油对经济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2分)
【答案】(1)气温 降水量(2分) (2)全球气候变暖。(1分) 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1分)植树造林;(1分)加强国际间合作。(1分)
(3)甲:CO2大量排放 乙:石油资源的短缺(2分)
(4)不利:加剧世界粮食紧张,粮价上涨,影响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1分)巨大的利益刺激人们大规模开发新的土地,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加剧。(1分)
【解析】
11.读我国部分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甲附近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 。(1分)
(2)乙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2分)
(3)丙荒漠化严重,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务院曾下发通知,禁止在A地挖发菜、甘草、黄麻草。国务院作出这一决策是为了 。(3分)
(4)丁地是我国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请你为该地区酸雨的防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4分)
【解析】(1)甲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水能丰富;
(2)乙位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比较严重;
(3)丙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导致荒漠化比较严重,随着全球变暖,蒸发增强,荒漠化变得更严重,丙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导致荒漠化比较严重,随着全球变暖,蒸发增强,荒漠化变得更严重,保护和增加草原植被可以有效防止荒漠化和沙尘暴。
(4)丁位于四川盆地,酸雨严重主要是燃烧矿物燃料导致的,防治酸雨的有效途径可以从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方面来实施。
1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快速增长,正成为危险的污染源。读“中国电子废弃物管理过程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指出图中电子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6分)
(2)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措施。(4分)
13.2012年3月31日消息:今天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宣布启动2012年“地球一小时”的广告宣传,其主题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位环保家”。该宣传旨在帮助实现“地球一小时”活动目标,即鼓励个人、企业和政府在日常活动中至少做出一个环保改变。2012年,中国内地共有124个城市加入到活动中。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地球一小时”活动已经开展了四年,简述开展该活动的地理意义。(6分)
(2)“地球一小时”活动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大规模化石燃料的使用也可导致雨水酸度的增加,某校地理兴趣小组欲对当地降水的酸碱度及产生的原因、解决措施进行研究。请你帮助设计研究方案。(4分)
【答案】
(1)节约能源;减少废气的排放;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国际合作。
(2)设计方案:
第一步:观测前仪器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第二步:观测时测量、记录。第三步: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形成报告。
【解析】第(1)题,节约能源、减缓气候变暖,加强国际合作,增强环保意识。第(2)题,仪器准备、搜集资料→观测记录数据→整理分析,形成报告。
【高考精测】
1.下图为“人与环境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以下所列项目与图中A、B、C、D箭头表示意义组合正确的是 (  )
①铁矿石、水产品 ②煤渣、污水 ③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
A.A① B② C③ D④
B.A① B② C④ D③
C.A② B① C③ D④
D.A② B① C④ D③
(2)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C箭头代表含义的是( )
A.东南沿海的台风
B.黄土高原一些地区常见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
C.北京地区和近郊区出现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D.贵阳地区的冬无三日晴
【解析】 承接上题,能够反映地理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反馈作用的是C项。
【答案】 C
2.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材料二 中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
(1)读图,从沿海向内陆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有何变化?
(2)M区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是          。
(3)N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
(4)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了该校附近的地理环境,并绘制了学校周边的简易地理图(如下图)。该小组在考察时发现,学校附近的工厂尚未对污染进行治理。请你结合示意图帮他们完善研究成果。
(1)根据调查发现:学校可能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环境污染,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根据研究成果,小组成员向学校建议:改善学校环境,在学校周边进行绿化,减少污染,建议建造两条绿化带。请用阴影在图中画出来,分别标明D带和E带,并在下面写出这两个绿化带的作用:
D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E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从2008年6月1日起,在我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
材料二 聚苯乙烯快餐盒、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和聚氯乙烯农用地膜被视为危害环境的三大“白色公害”。为解决一次性快餐盒所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国家打算近几年全部淘汰泡沫塑料饭盒,取而代之的是用纸浆、植物纤维等易循环利用原料制成的一次性“纸饭盒”。为解决农用地膜所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我国武汉大学张俐娜教授提出了“以蔗渣浆、麦秆、芦苇浆为原料来生产‘再生纤维素共混膜’”的研究课题,已获成功。使用“共混膜”不但能使农作物增产20%,而且其使用寿命一旦终结,其成分的30%可被微生物吃掉,剩余部分也会在40多天内自动降解,对土壤无副作用。
(1)环保专家预言:废弃的地膜最终将成为祸害。你认为会造成什么祸害?
(2)有人建议焚烧处理这些一次性快餐盒和农用地膜等普通塑料废弃物,你认为是否可行?为什么?对已散落于土壤中的地膜碎片,根据现在的国情,你认为该怎样处理为好?
(3)武汉大学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积极的环保意义?
5.截至2007年11月19日,全国500多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约77.1%超标排放,比去年同期增18.2%。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7年上半年海洋环境质量通报显示,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有增无减,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质量持续恶化。结合上面材料,读“污染物迁移模式图”(图2), 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2中污染物的迁移路线,填写图1中字母代表的内容。
a.    b.    c.    d.    e.    
(2)图2中造成的大气污染可能有 ,     。
(3)21世纪,城市垃圾的最佳处理方式是 ,目前最普遍的处理方式是     ,其后果是 。
6.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预计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区。有资料表明,伴随水资源危机而出现的“环境难民”在1998年达到2 500万人,第一次超过“战争难民”的人数,据预测,在2025年之前,由水荒导致的难民多达1亿人。根据上述材料完成(1)~(2)题。
(1)世界性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类不合理地开垦荒地 B.酸雨和臭氧层的破坏
C.气候变化 D.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2)在目前状况下,缓解水资源紧张的主要方法是 (  )
A.减少浪费和污染 B.加强海水淡化
C.发展生态农业 D.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解析】 本组题考查资源短缺问题的相关知识。第(1)题,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紧张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球性水资源紧张则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增长过快。第(2)题,目前条件下缓解水资源紧张重点放在节流上,即减少浪
费和污染。
【答案】 (1)D (2)A
6.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6年9月份中国原油进口量创历史纪录,月进口量飙升到1 346万吨,比2005年9月增长了24%。
材料二 中国石油中长期供需平衡表 单位:Mt(百万吨)
年份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国内需求 200 300 400 450 480 500
国内供给 160 170 180 150 130 100
供需缺口 40 130 220 300 350 400
材料三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的石油年进口量超过50Mt时,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就会影响这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超过100Mt,该国家就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来保证能源安全。
(1)到2010年,我国石油的供需缺口将达到________Mt。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世界第一大能源是________,我国第一大能源是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画出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变化曲线图。
(3)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分析,我国应如何保障石油能源安全?(至少写出三点)
(4)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必然引起能源的区域调配。
①我国当前能源区域调配的工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我国能源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7. 阅读下列材料及图,回答问题。
中国国土资源部2007年4月12日公布了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逼近18亿亩的红线。
(1)从乙图中可看出,中国耕地减少最快的年份是      年。
(2)图甲中阴影表示我国耕地的集中分布区,简述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3)面对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针对图乙中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为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2003
(2)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是: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平坦(海拔低,地势起伏较小);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流众多,灌溉便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肥力较高)。
(3)禁止盲目扩大建筑用地规模、滥占耕地(或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灾毁耕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间作、套种);积极开展工矿建设中的土地复垦工作。
8.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载的研究,得到其分布变迁图。读图,完成(1)~(3)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 (  )
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展至西北干旱区 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 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与遗骸分布区、文献记载区相比较,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 (  )
A.气候更干旱 B.地形更崎岖
C.河网较密集 D.热量更充足
(3)影响野骆驼分布区变化的因素包括 (  )
①草原开垦 ②过度放牧 ③大量捕杀 ④种群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口香糖的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咀嚼口香糖有很多益处,但其残留物也会带来污染。为了研究口香糖的粘附力与温度的关系,一位同学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除去糖分的口香糖与瓷砖地面的粘附力,得到了如表所示的一组数据:
项目次序 温度(℃) 粘附力(N)
1 15 2.0
2 25 3.1
3 30 3.3
4 35 3.6
5 37 4.6
6 40 4.0
7 45 2.5
8 50 1.4
(1)请根据上述数据,在下图中绘制出粘附力F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根据上述数据以及得到的曲线,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3)该同学准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口香糖的消费量和人们对其污染的认识。在确定调查对象时,他有两种选择:一是公众;二是销售口香糖的商店。请你在两者中选择一个,并说明选择理由。
(4)请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减少口香糖污染的建议或者措施。
(2)随着温度升高,粘附力先增大后减小(或:37℃时,粘附力最大)
(3)公众。理由:便于客观了解公众对口香糖污染的认识。(商店。理由:便于了解口香糖的消费量。)
(4)①研制可吞食的口香糖;②改变口香糖成分,使其离开口后粘度迅速减小;③通过制定法规,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10.一个又一个刺眼的数字告诉我们:保护地球家园刻不容缓!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在未来的50年内灭绝。读“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读图,1950年人口是1850年的大约    倍,鸟类灭绝数是1850年的     倍。这说明人口增加与物种灭绝数量呈     关系。
(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3)为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各国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三大类:综合生态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和自然遗址保护区。其划分的依据是 (  )
A.自然保护区的位置
B.自然保护区的对象
C.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D.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
11.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很高。由于农牧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加上大规模的毁林开荒活动,使森林面积锐减。分析下表,回答问题。
某地各类项目 1956年 1975年
森林覆盖率 30% 8%
耕地面积 3.33万公顷 4.47万公顷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 850 mm 680 mm
近三年平均气温年较差 23℃ 30℃
河流含沙量 2% 12%
当年水旱灾害次数 0 3
粮食总产量 1.0亿 0.875亿
(1)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 __。
(2)该地水旱灾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3)根据下图,把①土壤肥力下降,②暴雨增多,③进一步毁林开荒,④洪水灾害增多四项填入图中适当空格,使之形成一个循环过程。
12.三峡工程蓄水后,峡江急流变为“平静湖水”。随着大坝的建成运行,库区环境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据国家环保局通报,目前库区水质较好。但库区上游及其沿岸支流城镇的废水、固体废弃物非达标排放现象仍然严重,每年有大量生活垃圾随流水进入库区,某县曾在4天内捞起的漂浮物就达100多吨。结合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中,某支流上A、B两处水质较差的是哪处?如果该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试说明原因。
(2)漂浮物对库区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3)从源头控制的角度,分析采取哪些环境管理措施可以解决库区漂浮物问题?
(4)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移民对周围的土地开发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现象。请依据环境管理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13.转变传统生产观念,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已成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识及努力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工业污染物的减排。对于工业污染,预防优于治理,清洁生产是一个重要措施,试说出清洁生产的基本内容。
(2)“低碳经济”是清洁生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那么“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公平性原则,造成全球环境污染份额大的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那么进行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耕地
草地
沙地
建设用地
盐碱地
沼泽地
-8
-6
-4
-2
%
6
4
2
0
图5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品系列
专题18 环境保护(学生版)
【细化课标考纲】
从考查内容上,主要考查了重大环境问题,如:水污染、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等。侧重于考查问题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治理措施。如2012全国新课标卷第44题,2012上海卷26-29题,2012广东卷第2题,2012海南卷第26题,2012江苏卷等。
从考查形式上,多以统计图表以及文字材料呈现信息,结合问题所在区域图,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题型大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难度一般不大,内容、材料比较贴近生活。从考查能力上,侧重考查学生读图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环境的伙伴关系思想。可能会继续关注热点、重大环境问题,仍以图、文资料形式,考查某区域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备考复习应注意:①注意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②注意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污染类型;③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具体地分析问题;④注意我国的突出环境问题以及重大工程、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后续影响。
考点 细化
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具体措施。5.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6.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主要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7.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能说明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8.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1.掌握并牢记环境问题中的基础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 2.理解记忆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发生原因、带来危害和防范措施。3.关注全国和世界上最近发生的重大环境问题,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其发生的原因、带来危害和防范措施。4.仔细阅读材料信息,运用教材所学案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材料对以某一特定的环境问题,分析成因、过程、特点、危害、防治措施5.回答问题尽可能地使用地理原理和科学术语,简明扼要。
【精讲核心考点】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同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
2.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1)新的环境观与传统环境观的比较
新的环境观和传统的环境观在内容、表现及后果方面截然不同,其比较如下表:
环境观 核心内容 行为表现 行为后果
传统的环境观 征服论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环境观,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新的环境观 “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人类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2)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我们要从内容、基本思想、基本原则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解,具体表解如下: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容 要发展 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可持续 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基本思想 鼓励经济增长(经济持续)
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持续)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持续)
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3.图示法解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概括起来是对立统一的,该关系可用下面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来表示,图中各箭头分别表示以下含义: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
③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④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二、环境污染与防治
1.水体污染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
类型 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含义 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造成人畜伤害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
污染源 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垃圾中重金属的淋溶污水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
表现 陆地水体:称为“水花(水华)”又称“藻花”。海洋水体:称为“赤潮” 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病症 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
危害 ①水体中植物死亡;②鱼类死亡;③湖泊演变为沼泽 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放大,最终危害人畜身体健康 ①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的毛、皮丧失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②油膜和油块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阻碍海藻光合作用;③沉降至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④石油氧化分解会消耗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
防治措施 预防:①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②工业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治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2.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
3.常见大气污染类型
(1)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是空气质量播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指空气中悬浮的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固体颗粒。其主要来源及影响见下表:
污染物来源 自然渠道 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加剧
人为渠道 建筑工地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且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对人类影响 有利影响 少量吸入可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不利影响 吸入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如传染病、“尘肺病”、恶性病变等
(2)酸雨
酸雨是一种全球性的大气污染现象。关于酸雨的有关问题,见下表:
含义 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形成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H2SO4、HNO3和HCl,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主要污染 物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污染物来源 自然污染源 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活动放出的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 固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燃烧化石燃料排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工业污染源 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移动污染源 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含有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酸雨类型 硫酸型酸雨 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硝酸型酸雨 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对环境的影响 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
酸雨的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
4.我国重酸雨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主要原因是:(1)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的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而北方与此相反。(2)南方降水多,空气湿润,有利于酸雨的形成。(3)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强,易于气体的扩散。
三、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化石燃料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
(1)化石燃料的分布不均衡
以煤和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衡的,具体如下表所示:
具体分布 总体分布规律
煤炭 世界 北半球 最主要的煤带分布在亚欧大陆上,从我国的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直到英国 北半球多于南半球,北半球两个煤带的储量占全球的96%
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
南半球 断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
煤炭 中国 北方 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储量占全国的64% 我国煤炭集中分布在华北,南方除贵州省外,均严重缺煤
南方 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
石油 世界 东半球 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度尼西亚。其中以中东、北非蕴藏量最丰富,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
西半球 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
中国 东部 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
西部 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
(2)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3)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2.土地退化的防治(以土壤侵蚀为例)
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均为土地退化现象。其中,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当前世界土壤侵蚀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6。耕地的土壤侵蚀现象更为严重,受不同程度侵蚀的耕地占1/4以上。我国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侵蚀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
土壤侵蚀
主要原因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
防治原则 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防治措施 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开挖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建淤地坝等
农业技术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
3.自然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任何一种自然资源短缺的原因都必须从自然与人文两大方面入手。如分析水资源短缺就是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等自然原因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利用的不合理性等人文原因入手加以分析的。内容如下:
产生原因 对策
自然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四、生态环境保护
1.森林的生态效益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原因
(1)草地退化原因和表现分析
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草场严重超载,引起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土地荒漠化。其联系如下:
(2)草地的保护
半干旱地区草场退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荒漠化过程的开始阶段,它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只有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3.湿地减少的原因
4.分析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休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耕地为梯田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
5.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在全球范围内,有些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恢复比较困难,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破坏而形成生态环境问题。
(2)人为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
归纳生态问题的产生:
五、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1.中国政府有一整套的基本国策、方针、政策、管理制度和国家行动方案,为环境管理提供保证。
基本国策 环境保护
基本政策 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管理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综合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处理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基本方针 环境保护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途径(依靠群众,大家动手)。目的(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简称32字方针
国家行动方案 “三河三湖”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工程;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工程;“两控区”火电厂脱硫工程;北京碧水蓝天工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工程;重点建设7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工程建设;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程;国家环境科技创新工程
2.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及原因
3.列表解读保护环境中的个人行为准则
保护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公众参与又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具体分析在保护环境中的一些个人的行为准则:
行为准则 含义
采取绿色生活方式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协助创建绿色社区 硬件: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基础设施;软件:有关部门、民间环保组织、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的联席会议;绿色志愿者队伍;环保活动;绿色家庭生活方式
关注环境安全 增强绿色意识,营造绿色未来,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而且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年高考】
【2012年高考题】
(2012上海卷)(十二)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18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 g/m3)
甲 学校。东、北、西约1000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乙 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000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丙 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丁 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 170
戊 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26. 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4分)
27. 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6分〉
28. 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分)
29. 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 (4分)
(2012广东卷)2.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2012福建卷)C.[选修6——环境保护]
图17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成因。(9分)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6分)
(2012四川卷)图2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图2
3.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该是( )
A.甲城市 B.乙城市 C.丙城市 D.丁城市
4.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下列结论的依据,所用图示信息正确的是( )
A.河流稀少,有内流河,所以该国为内陆国
B.中、东部城市分布较多,故该国中、东部为平原
C.位于温带地区,导致该国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D.降水量稀少且呈条带状分布,使该国植被呈现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2012江苏卷)D.【环境保护】图2l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21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 、 。(2分)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1分)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 、
(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3分)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4分)
(2012全国新课标卷)4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到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图13)。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4分)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6分)
【2011年高考题】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44.(10分)环境保护
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表1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011年高考北京卷)40.(23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2)根据上表,概括森林的生态效益。(8分)
(2011年高考山东卷)32.【地理-环境保护】
图13为我国区域示意图。A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
图13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2011年高考福建卷)C.【选修6——环境保护】
图21 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9分)
(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6分)
(2011年高考江苏卷)D.【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图26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图27为某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铅、镉浓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生产活动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4分)
(2)下列示意图①、②、③能正确表示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循环过程的是_________(2分)
(3)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10海南卷)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大。试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理建议。
(2010江苏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图l2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 B.② C.③ D.④
24.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
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旱涝灾害增多 C.某些物种灭绝 D.土壤肥力下降
(2010安徽卷)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完成27~28题。
28.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题要是( )
A.森林锐减 B. 土地沙漠化 C.土地盐渍化 D.物种灭绝
(2010广东卷)9. 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
A. 导致气候变暖 B. 引发草场退化
C. 引起地表水体酸化 D. 增加土壤肥力
(2010福建卷)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图16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7分)
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8分)
(2010新课标卷)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分析甘肃民勤沙尘暴多发的地理因素。
(2010山东卷)图15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6分)
(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4分)
(2010江苏卷)D.【环境保护】图2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2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图21 图22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 、 和 。(3分)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 。(2分)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2分)
(4)酸雨的危害有 。(3分)
【两年模拟】
【2012年模拟题】
(2012届高三福建省龙岩一中5月模拟考试)图15是山东济南、宁夏中卫两监测站观测黄河水质(COD的数值越大,则水体污染越严重)状况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对比黄河济南、中卫两地水质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水质问题的主要措施。(9分)
【2012年佛山市二模】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第一个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并率先公布数据的城市群地区。下图为2012年3月16日7时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珠三角地区PM2.5均值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A.佛山 B.广州 C.珠海 D.惠州
【2012年深圳市二模】7.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大城市PM2.5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会加剧PM2.5污染的因素有( )
A.平坦地形 B.逆温现象 C.雨雪天气 D.发展公交
【2012年汕头市一模】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最珍贵的是土地,最不被人珍惜的也是土地。分析下表回答5~6题
区域 耕地面积
(km ) 人口(万) 2000~2010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及其去向的比重%
减少面积(km ) 建设占用 灾毁耕地 生态退耕 农业结构调整
内蒙古 55689 2232 1009.60 1.78 2.26 95.26 0.70
甘肃 34860 2467 374.20 2.36 0.55 91.24 5.85
四川 62224 8428 613.50 5.96 1.74 70.27 22.03
山东 67304 8738 293.40 44.73 8.51 17.56 29.20
宁夏 8110 495 373.60 2.29 0.20 96.56 0.95
陕西 34474 3543 935.00 2.67 3.57 73.37 20.39
5.下列省区中,人均减少耕地面积最大的是( )
A.内蒙古 B.山东 C.宁夏 D.陕西
6.下列省区中,主要因保护湿地而退耕的是( )
A.甘肃 B.四川 C.内蒙古 D.山东
(2012·哈尔滨质检)读“我国农牧过渡带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图示的原农牧过渡带会随之南移(如图所示),请解释这种变
化的具体原因。
(2)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图示的原农牧过渡带实际上向北移动,由此会带来哪些环
境问题?
(2012·湖南六校检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快速增长,正成为危险的污染源。读“中国电子废弃物管理过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电子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措施。
【2011年模拟题】
(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第六次月考)43.(10分)【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中10%最终“归宿”是大海。下图中阴影部分示意太平洋上最集中的废塑料物品和碎片“垃圾场”,其面积达3.43X105km2,中心最厚处达30m,被称为“太平洋垃圾漩涡”。
(1) 描述图中“太平洋垃圾漩涡”分布的大致位置____________ (2 分)
(2)“垃圾漩涡”呈______时针方向旋转,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4 分)
(3) 大量塑料垃圾进人海洋,可能产生的危害 有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4) 如何控制该海域“垃圾场”进一步的发展?(2分)
(吉林省长春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2011年1月21日,云南省省长秦光荣谈云南“十二五”发展十大重点时指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巩固云南生态优势的迫切需要,是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必然选择。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生态问题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简析P地区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2011·银川一中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8月9日,英国石油公司表示,MC252油井现已不再向墨西哥湾泄漏石油,截至目前事故处理费用已达到61亿美元。这场生态灾难已造成近30万只海鸟和无数鱼类死亡,有些珍稀动物甚至面临灭绝之虞。
材料二 世界石油污染水域图。
(1)墨西哥湾泄漏石油后,A、B两地首先受到污染的是________,对泄油区的社会经济会造成什么危害?
(2)简述材料二图中所示石油污染严重的海域的分布规律及油污的来源。
(2011·福建质检)读“吉林省某地1970~2000年湿地面积、年均温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1980年以后该地湿地面积的变化,并分析自然原因。
(2)简述1990年后湿地变化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对策。
【一年原创】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我国2007年工业碳排放地区分布图
根据材料,简述我国华北地区碳排放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农业污染危及食品安全。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农业污染的特点是________。引起土壤污染的原因,除过度使用化肥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2)过度使用化肥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3)简述应对农业污染的主要措施。
(1)根据材料二,五个国家或地区中可能最先实现碳中立的是______,最后实现的是______。
(2)根据材料三,2020年五个国家或地区的碳均GDP指标将______(上升或下降),五个国家或地区的碳均GDP数值最低的将是______。
(3)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碳均GDP的差距,我国可采取哪些措施?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同时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如下图)。核泄漏会产生很多气体状的物质,爆炸的时候许多物质会形成微粒,这些微粒也会漂浮在空气中,一部分重的颗粒还会掉在周边的范围内,但是一部分比较轻的气溶胶,会飘洒的比较远。
结合材料试分析此次地震对日本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10分)
5.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如下图)
西辽河属于 (内、外)流河。并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10分)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D为协调发展度系数,是度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标。f(x)为综合环境效益函数,g(x)为综合经济效益函数。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及其判别标准
协调发展类 过度发展类 失调衰退类
D 类型 D 类型 D O类型
0.90~1.00 优质协调发展 0.50~0.59 勉强协调发展 0.30~0.39 轻度失调衰退
0.80~0.89 良好协调发展 0.40~0.49 濒临失调衰退 0.20~0.29 中度失调衰退
0.70~0.79 中级协调发展 0.10~0.19 严重失调衰退
0.60~0.69 初级协调发展 0~0.09 极度失调衰退
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表征判断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12月7~18日,192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及政府首脑在哥本哈根参加了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商定新的协议。
材料二: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变化分布图(图18)图表 18
(1)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请从大气的热力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2)说明近5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与西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差异及成因。(4分)
(3)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为实现减排目标、走低碳之路献计献策。(6分)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据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全球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垃圾回收利用技术”被排在第二位。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据统计我国城市每年“生产”的生活垃圾约有1.5亿吨,目前大多数城市处理垃圾的方法是将垃圾运到城外堆放、填埋或焚烧。随着垃圾的不断增加,约有1/4的城市已难以找到堆放垃圾的场所,约有2/3的城市已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
有人说:“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上海用垃圾作燃料,把垃圾变为有机肥甚至建材,已成为现实。下图是新型垃圾处理流程示意图。
(1)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目前对城市垃圾的传统处理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3)分析新型垃圾处理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曾吞噬过无数红军战士的沼泽地,现在正大面积减少,不少草地出现了沙化现象。与20世纪30年代红军经过时相比,草地中的沼泽地大约减少了60%。目前的若尔盖有的地方已经严重缺水,辖曼乡有三分之一的牧民吃水有困难,不少人家靠打井取用地下水生存。
材料二 下图为若尔盖湿地图。
(1)图中阴影部分为若尔盖湿地,该湿地地处___________(地形区),位于__________流域。(2分)
(2)目前若尔盖湿地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5分)
(3)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的绿化更具有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5分)
10.气候、石油、粮食等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2007年7月4日发布《10年农业展望报告》称未来十年内农产品价格不断走高。
材料二: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纤维加工成的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配备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
材料三: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
(1)影响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和 。(2分)
(2)引起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其解决对策有:
(4分)
(3)分析气候、石油、粮食之间的关系,并写出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2分)
甲: 乙:
(4)乙醇汽油是否绿色燃料,人们看法不同,试评价大量使用乙醇汽油对经济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2分)
11.读我国部分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甲附近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 。(1分)
(2)乙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2分)
(3)丙荒漠化严重,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务院曾下发通知,禁止在A地挖发菜、甘草、黄麻草。国务院作出这一决策是为了 。(3分)
(4)丁地是我国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请你为该地区酸雨的防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4分)
1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快速增长,正成为危险的污染源。读“中国电子废弃物管理过程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指出图中电子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6分)
(2)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措施。(4分)
【高考精测】
1.下图为“人与环境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以下所列项目与图中A、B、C、D箭头表示意义组合正确的是 (  )
①铁矿石、水产品 ②煤渣、污水 ③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
A.A① B② C③ D④
B.A① B② C④ D③
C.A② B① C③ D④
D.A② B① C④ D③
2.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材料二 中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
(1)读图,从沿海向内陆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有何变化?
(2)M区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是          。
(3)N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
(4)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了该校附近的地理环境,并绘制了学校周边的简易地理图(如下图)。该小组在考察时发现,学校附近的工厂尚未对污染进行治理。请你结合示意图帮他们完善研究成果。
(1)根据调查发现:学校可能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环境污染,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根据研究成果,小组成员向学校建议:改善学校环境,在学校周边进行绿化,减少污染,建议建造两条绿化带。请用阴影在图中画出来,分别标明D带和E带,并在下面写出这两个绿化带的作用:
D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E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截至2007年11月19日,全国500多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约77.1%超标排放,比去年同期增18.2%。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7年上半年海洋环境质量通报显示,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有增无减,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质量持续恶化。结合上面材料,读“污染物迁移模式图”(图2), 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2中污染物的迁移路线,填写图1中字母代表的内容。
a.    b.    c.    d.    e.    
(2)图2中造成的大气污染可能有 ,     。
(3)21世纪,城市垃圾的最佳处理方式是 ,目前最普遍的处理方式是     ,其后果是 。
6.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6年9月份中国原油进口量创历史纪录,月进口量飙升到1 346万吨,比2005年9月增长了24%。
材料二 中国石油中长期供需平衡表 单位:Mt(百万吨)
年份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国内需求 200 300 400 450 480 500
国内供给 160 170 180 150 130 100
供需缺口 40 130 220 300 350 400
材料三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的石油年进口量超过50Mt时,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就会影响这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超过100Mt,该国家就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来保证能源安全。
(1)到2010年,我国石油的供需缺口将达到________Mt。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世界第一大能源是________,我国第一大能源是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画出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变化曲线图。
(3)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分析,我国应如何保障石油能源安全?(至少写出三点)
(4)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必然引起能源的区域调配。
①我国当前能源区域调配的工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我国能源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7. 阅读下列材料及图,回答问题。
中国国土资源部2007年4月12日公布了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逼近18亿亩的红线。
(1)从乙图中可看出,中国耕地减少最快的年份是      年。
(2)图甲中阴影表示我国耕地的集中分布区,简述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3)面对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针对图乙中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为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8.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载的研究,得到其分布变迁图。读图,完成(1)~(3)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 (  )
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展至西北干旱区 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 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口香糖的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咀嚼口香糖有很多益处,但其残留物也会带来污染。为了研究口香糖的粘附力与温度的关系,一位同学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除去糖分的口香糖与瓷砖地面的粘附力,得到了如表所示的一组数据:
项目次序 温度(℃) 粘附力(N)
1 15 2.0
2 25 3.1
3 30 3.3
4 35 3.6
5 37 4.6
6 40 4.0
7 45 2.5
8 50 1.4
(1)请根据上述数据,在下图中绘制出粘附力F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根据上述数据以及得到的曲线,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3)该同学准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口香糖的消费量和人们对其污染的认识。在确定调查对象时,他有两种选择:一是公众;二是销售口香糖的商店。请你在两者中选择一个,并说明选择理由。
(4)请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减少口香糖污染的建议或者措施。
10.一个又一个刺眼的数字告诉我们:保护地球家园刻不容缓!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在未来的50年内灭绝。读“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读图,1950年人口是1850年的大约    倍,鸟类灭绝数是1850年的     倍。这说明人口增加与物种灭绝数量呈     关系。
(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3)为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各国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三大类:综合生态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和自然遗址保护区。其划分的依据是 (  )
A.自然保护区的位置
B.自然保护区的对象
C.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D.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
11.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很高。由于农牧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加上大规模的毁林开荒活动,使森林面积锐减。分析下表,回答问题。
某地各类项目 1956年 1975年
森林覆盖率 30% 8%
耕地面积 3.33万公顷 4.47万公顷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 850 mm 680 mm
近三年平均气温年较差 23℃ 30℃
河流含沙量 2% 12%
当年水旱灾害次数 0 3
粮食总产量 1.0亿 0.875亿
(1)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 __。
(2)该地水旱灾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3)根据下图,把①土壤肥力下降,②暴雨增多,③进一步毁林开荒,④洪水灾害增多四项填入图中适当空格,使之形成一个循环过程。
12.三峡工程蓄水后,峡江急流变为“平静湖水”。随着大坝的建成运行,库区环境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据国家环保局通报,目前库区水质较好。但库区上游及其沿岸支流城镇的废水、固体废弃物非达标排放现象仍然严重,每年有大量生活垃圾随流水进入库区,某县曾在4天内捞起的漂浮物就达100多吨。结合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中,某支流上A、B两处水质较差的是哪处?如果该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试说明原因。
(2)漂浮物对库区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3)从源头控制的角度,分析采取哪些环境管理措施可以解决库区漂浮物问题?
(4)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移民对周围的土地开发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现象。请依据环境管理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