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关键能力: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传统文化传承、转化、发展、创新的措施。2.结合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理解民族精神的作用、内涵、发展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的要求。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要弘扬塞罕坝精神、两不怕”精神等。2.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3.公共参与:充分践行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和特点教学难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四、课前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深入企业、农村、学校、革命旧址等进行调研时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为陕西文旅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文旅系统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指引,扎实做好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推动陕西丰富的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高阳说。那么如何我们又该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呢?2.新课讲授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探究一: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典藏丰富,博大精深。近年来,越来越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热爱也由衷自信。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国风国潮节目不断产生“爆款”。《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还有诗和远方》《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熔铸了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实。文化节目如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行路径在哪里?点拨:文化自信让守正有“根”创新有“魂”;改革赋能机制显活力创作添动力;融通现实下足功夫方能深入时代。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租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探究二: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体现了我国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增添了新的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思考:清明文化是如何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点拨:我们对清明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如网上祭奠等,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清明文化中优秀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探究三:《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结合上述材料思考:什么样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点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如何理解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1)团结统一。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疑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2)爱好和平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3)勤劳勇敢。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难的精神。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探究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什么是爱国主义?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2)爱国主义①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意义和作用: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③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探究五:材料一:一分钟里,中国正在发生什么?移动支付金额3.79亿元、快递小哥收发7.6万件快递、“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运算750亿亿次、全国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约1.71亿元……如今,中国人民每一分钟里迸发出的创造伟力,令世人感叹。然而,拉近历史的镜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家底薄得让人心酸: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区区100多亿美元,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纺织业。然而,在这样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的“烂摊子”上,中国人民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人间奇迹。奇迹从何而来?它来自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阐述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时,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创造精神。中华文明之所以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绝,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火重生、屡创辉煌,莫不与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紧密相关。材料二:30多万筑路大军艰苦奋斗,牺牲2000余人,打通连接川滇两省的钢铁大动脉;一代代“成昆人”持一把锹、一把镐与严寒、酷暑、灾害做斗争,维护成昆铁路畅通50年;半个世纪运行不辍,为国家建设、地方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这条英雄的铁路、艰辛的险路、人民的幸福路,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焕发出新的青春。这奇迹,来自于30多万铁路建设者的肩扛手挑,来自于他们与恶劣环境作斗争、向天险绝境要通途的无畏无惧。这奇迹背后,是蕴含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生存态度。回望历史,历经战争洗礼、内忧外困,中华民族何曾屈服?立足当前,今年疫情暴发以来,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以苦干实干凝聚起强大的“战疫”力量;展望未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材料三: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中国社会被高度组织和动员起来,14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舍生忘死是无声的行动,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从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到社区城乡的守护者,每一个人都成为了战士,每一个人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奋勇前行的背后是强大科技支撑,取得重大战略胜利的底气是对科学规律的遵循,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材料四:“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的这番话,至今仍令人心潮澎湃。“站起来”,短短三个字,字字千钧。实现这三个字的梦想,中国人花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背后饱含着屈辱与苦难、饥荒与战火、流离与血泪。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维新志士,到“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抗战英雄,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支撑着这些人置生死于度外,虽九死其犹未悔?70年来,中国人不仅站了起来,而且在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基础上,建成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以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惠及全世界;架起了高铁公路,也探索深海星空;用杂交水稻等农业创新养活了近14亿人民,也研制出造福人类的青蒿素;保卫了家国安宁,也维护了世界和平……是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也不怕苦、不信邪。中国人民有梦想,更愿意为之不断奋斗,因为他们相信一个朴素的道理: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思考:以上四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中国人民什么样的精神?中华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探究五: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让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巍然屹立。“抗疫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它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点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因为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不同,因此产生的民族精神也不同。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2)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思考:根据已有的知识,按照实践顺序说说你所了解到的民族精神。4.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红岩精神昂奋达观、坚韧不拔、弃旧图新、勇于奉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严守纪律,团结一致;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为民创业;艰苦奋斗,不断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雷锋精神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大庆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探究六: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如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点拨: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中朝边界,抗美援朝出国作战,锻造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永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3.结束新课某高中开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系列主题活动,利用课前五分钟,请学生进行展示。本期主题材料如下: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10月23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回望70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无比坚定、无比自信。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以“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主题,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50—200字的发言稿。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了解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清楚了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能够结合生活实例理解传统文化传承、转化、发展、创新的措施。能够结合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理解民族精神的作用、内涵、发展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的要求。板书设计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要求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2)爱国主义①地位②意义和作用③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八、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同步课时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