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简谐运动》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说上评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简谐运动》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说上评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素材)

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简谐运动》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成都市川化中学 学科:物理 年级:高一
执行教师:斯伟(中学一级教师)
指导教师:杜作林(中学一级教师,教研组长,成都市高中物理中心组成员)
评课教师:吴丽英(中学二级教师)
一、教材分析
《机械振动》是物体机械运动形式中一种较复杂的运动,是力学部分学习难度较大的一章,简谐运动是本章的重点,是研究机械振动和波的基础,学好简谐运动可以为以后学习机械波和电磁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高考的对于本节内容的考查内容和层次要求,本节内容的要求要让学生对于简谐运动能进行简单和常见的判断。对于简谐运动的位移,速度,回复力,加速度,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有着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应主要从运动学,动力学,能量转化三个角度来研究简谐运动的理想模型——弹簧振子,从而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作为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分析复杂运动的能力,对于简谐运动物体的运动学特征及位移和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分析基本能完成,但是对于在简谐运动中的位移始终为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的特点容易混淆。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具备一定的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如质点的模型,对于本节课的理想模型——弹簧振子的理解和建立有较好的正向思维暗示。
三、教学方法
学生能力的发展与他们的学习行为是紧密联系的,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经过相应的学习过程。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简谐运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回复力,加速度的特征。在教学中应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通过学生思维的深度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机械振动的概念,知道它是机械运动的一种形式;知道什么是简谐运动,理解简谐运动的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和能量转化情况;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相关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1)分析简谐运动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过程及对于运动对称性的感受;(2)通过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这一模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明白“理想模型法”在物理研究中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物理科学所具有的简洁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简谐运动的特点和规律:难点:理解和掌握简谐运动的回复力;
六、教学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投影系统, 铁架台,弹簧,重物,钢锯条,单摆,弹簧振子
七、学习活动组织
1、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环节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观察实验,认识机械振动 实验仪器 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
启发猜想问题假设 根据学习知识,推知振子运动状态改变原因 弹簧振子 思考、回答 引导,评价,板书
简化模型 明确怎样的系统称为弹簧振子 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 观摩分析抽象模型 引导学生建立理想模型
科学探究 进行科学研究得出振子一次全振动中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能量转化的特征 多媒体课件 观摩分析合作探究 示范,巡视,评价
评估交流对比分析 交流研究结果,得出x,v.F,a及动能与势能的变化规律 大屏幕投影系统 思考,评价 引导、评价
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得出简谐运动的回复力F=-kx 大屏幕投影系统 总结、归纳、概括 引导、评价、板书
基本定义判别方法 认识和判断常见的简谐运动 多媒体课件 思考,回答 引导、评价
简单应用夯实基础 通过简单应用熟悉简谐运动的规律 大屏幕投影系统 归纳总结 评价并对同学进行思维训练
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归纳总结再现本节内容要点,达成教学目标 黑板,媒体 反思发散 总结、评价
2、板书设计(见附1)
3、分析数据预设表格 (见附2)
4、典型例题(见附3)
5、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见附4)
附1:板书设计
简谐运动机械振动 三、简谐运动机械振动 1、x,f,a,v,和动能势能分析平衡位置: 2、特征分析:特征:往复性, (1)对称性, (2)周期性 3、简谐运动弹簧振子 (1)定义1、组成: (2)判断F=-kx2、理想模型 四、小结
附2:数据预设表格
振子的振动 A→O O O→B B B→O O O→A A
对O点的位移方向和大小变化 大小
方向
回复力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方向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方向
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方向
动能的变化
势能的变化
符号约定:增大↑ 减小↓ 最大M 零0 向左← 向右→
附3、典型例题
1、当简谐运动的位移减小时 ( )
A、加速度减小,速度也减小 B、加速度减小,速度却增大
C、加速度增大,速度也增大 D、加速度增大,速度却减小
2、一个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则( )
A、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大 B、速度最大时,位移最大
C、位移最大时,回复力最大 D、回复力最大时,加速度最大
附4:教学流程图
图例说明:
开始
引入
模型分析,讨论
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
理想模型建立
教学系统
合作讨论,得出特征
教学系统
分析振动特征
规律展示,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思维训练
引导、评价
教学系统
巩固基础
课堂小结
发散思维
结束
多媒体运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开始、结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简谐运动》说课教案
成都市川化中学:斯伟 时间:2009年6月11日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第九章第一节《简谐运动》。
1、教材分析
《机械振动》是物体机械运动形式中一种较复杂的运动,是力学部分学习难度较大的一章,简谐运动是本章的重点,是研究机械振动和波的基础,学好简谐运动可以为以后学习机械波和电磁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高考的对于本节内容的考查内容和层次要求,本节内容的要求要让学生对于简谐运动能进行简单和常见的判断。对于简谐运动的位移,速度,回复力,加速度,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有着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应主要从运动学,动力学,能量转化三个角度来研究简谐运动的理想模型——弹簧振子,从而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达成下列教学目标:
(1) 知道机械振动的概念,知道它是机械运动的一种形式;知道什么是简谐运动,理解简谐运动的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和能量转化情况;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相关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相关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相关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分析简谐运动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过程及对于运动对称性的感受;通过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这一模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明白“理想模型法”在物理研究中应用;
(3)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物理科学所具有的简洁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简谐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难点:理解和掌握简谐运动的回复力;
4、教学方法
学生能力的发展与他们的学习行为是紧密联系的,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经过相应的学习过程。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简谐运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回复力,加速度的特征。在教学中应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通过学生思维的深度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5、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引入本节课题(时间约3分钟)
(2) 新课教学(四个板块,共35分钟)
1 机械振动的概念教学,此过程主要通过对生活实例和教具展示来引导学生建立机械振动这一特殊运动方式。掌握机械运动的典型特征:往复性和周期性,并了解机械振动的平衡位置的判断方法。
2 弹簧振子这一理想模型的建立。通过对教具的受力和运动情况的分析,通过与质点的类比方法抽象出弹簧振子这一理想模型,明白什么样的系统可以抽象为理想模型。
3 简谐运动模型的特征分析及应用。通过对弹簧振子的受力和运动情况的分析,逐步弄清一个全振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特别是对于简谐运动中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动能,势能的分析一定要学生自行动手,通过合作,交流,评估来深入掌握简谐运动的特点,并学会如何根据来判断简谐运动。会运用简谐运动的特征来解决一些基本的应用问题。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快速而准确认识简谐运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通过课件展示,建立起学生从抽象到形象之间的联系。
4 小结。分层次进行作业布置,并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小结,即认识好“四个一”。
6、板书设计
简谐运动
1、 机械振动 三、简谐运动
1、 机械振动 1、x,f,a,v,和动能势能分析
2、 平衡位置: 2、特征分析:
3、 特征:往复性, (1)
对称性, (2)
周期性 3、简谐运动
2、 弹簧振子 (1)定义
1、组成: (2)判断F=-kx
2、理想模型 4、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7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简谐运动》精品教学课件
简谐运动
成都市川化中学 斯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振动的概念,知道它是机械运动的一种形式;
(2)知道什么是简谐运动,理解简谐运动的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和能量转化情况;
(3)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相关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简谐运动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过程及对于运动对称性的感受;
(2)通过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这一模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明白“理想模型法”在物理研究中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物理科学所具有的简洁对称美;
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通常简称为振动。
机械振动:
1、平衡位置:物体不振动时静止的位置,即振动中的中心位置。
2、机械振动在空间上具有往复性,对称性,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
A
O
B
二、弹簧振子(理想模型)
1、忽略弹簧的质量和杆与小球间的摩擦
2、试分析振子为什么始终围绕o点做往复运动(分析其受到的力)。
3、在振动中的位移始终指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即以平衡位置o点为位移参考点。
振子的振动 A→O O O→B B B→O O O→A A
对O点位移方向和大小变化 大小
方向
弹力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方向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方向
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方向
动能的变化
势能的变化
符号约定:增大↑ 减小↓ 最大 M 零 0 向左 ← 向右 →
振子的振动 A→O O O→B B B→O O O→A A
对O点位移方向和大小变化 大小 0
方向
弹力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0
方向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0
方向
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M
方向
动能的变化 M
势能的变化 0
符号约定:增大↑ 减小↓ 最大 M 零 0 向左 ← 向右 →
振子的振动 A→O O O→B B B→O O O→A A
对O点位移方向和大小变化 大小 0 M
方向
弹力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0 M
方向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0 M
方向
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M 0
方向
动能的变化 M 0
势能的变化 0 M
符号约定:增大↑ 减小↓ 最大 M 零 0 向左 ← 向右 →
振子的振动 A→O O O→B B B→O O O→A A
对O点位移方向和大小变化 大小 0 M 0
方向
弹力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0 M 0
方向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0 M 0
方向
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M 0 M
方向
动能的变化 M 0 M
势能的变化 0 M 0
符号约定:增大↑ 减小↓ 最大 M 零 0 向左 ← 向右 →
振子的振动 A→O O O→B B B→O O O→A A
对O点位移方向和大小变化 大小 0 M 0 M
方向
弹力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0 M 0 M
方向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0 M 0 M
方向
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大小 M 0 M 0
方向
动能的变化 M 0 M 0
势能的变化 0 M 0 M
符号约定:增大↑ 减小↓ 最大 M 零 0 向左 ← 向右 →
观察数据,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1、F和x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
F=-kx
2、加速度a和F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
a=F/m
三、回复力
1、回复力是影响振动的最主要的因素。我们把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所受到的指向平衡位置的力叫做回复力。
2、回复力是效果力:它可以由弹力、重力、摩擦力充当,也可以由它们的合力或分力充当。
3、上述弹簧振子的回复力表达式为:F=-kx
四、简谐运动
1、定义: 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
3、典型的简谐运动:弹簧振子、单摆等
2、判断物体是否做简谐运动即根据其回复力是否满足F=-kx 为判定依据。
巩固练习
2、当简谐运动的位移减小时 ( )
A、加速度减小,速度也减小
B、加速度减小,速度却增大
C、加速度增大,速度也增大
D、加速度增大,速度却减小
1、一个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则( )
A、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大
B、速度最大时,位移最大
C、位移最大时,回复力最大
D、回复力最大时,加速度最大
CD
BD
小结:
一种运动——
一种力——
一个理想模型——
一种美感——
简谐运动
回复力
弹簧振子
对称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