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春望》微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低沉隽永的内涵;理解诗歌基本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反衬、移情于景的手法;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反衬、移情于景的手法,品味诗歌低沉隽永的内涵。2、难点:在诵读、理解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设置悬念,激趣导入导入语: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誉为“诗史”。他是谁?杜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划分停顿、重音,标注生词。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三)精读课文,分析内容悟形象1、诗中哪一句是直接体现诗人形象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用指甲挠简直能够承受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2、这是忧思,为何忧思?探究提示:一、诗人看到了什么?二、诗人感受到了什么?三、诗人想到了什么?望春景1、诗人题为“春望”,他望见了什么样的景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国都。深,疯长山河依旧国都早已沦陷,草木茂盛满城都是春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在春天的长安城,诗人看见山河虽然还在,但是城内杂草丛生,人烟稀少,一片荒凉)2、春天的长安城内竟会草木疯长,那以前和平年代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景象?明确: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为何出现如此景象?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得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忧思之一:国破之悲、城空之哀感愁心1、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花鸟都是“溅泪”、“惊心”---移情于景感伤时局泪水溅湿了花朵,亲人离散鸟啼更让人心伤。忧思之二:时局之感、离别之恨思乡情1、在这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连绵了整个春天,珍贵的家书也难相见。2、学生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忧思之三:战争之长、思亲之安理解题意,深化诗情诗题“春望”的“望”,有几层意思?望见京城长安破败之景。盼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希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期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望:有望见、看见;盼望、期望之意。(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1、背诗。2、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板书设计春望景:山河草木-------反衬情:溅惊---移情于景盼:连抵---家书可贵伤:更短不胜----烦闷忧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