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海市松江区六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 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松江区六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 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松江区六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
一、文言文(25分)
1.(12分)默写。
(1)移舟泊烟渚, 
 。(《宿建德江》)
(2) 
 ,山青花欲燃。(《绝句(其二)》)
(3)晚泊孤舟古祠下, 
 。(《淮中晚泊犊头》)
(4) 
 ,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
(5)如果你想制作一张江南风景明信片,恰好选中了一幅色彩明艳的水乡春光图,可以用杜牧《江南春》中的句子“ 
 , 
 ”来配这张图片。
2.(3分)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哇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本诗作者是 
 (人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句描写了干净、清幽的居家环境,侧面烘托了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后两句运用拟人,一“护”一“送”赋予山水情感,从远到近写活了山水。
C.首句中的“净”是室主人“长扫”的结果,可见主人生活悠闲心境淡泊。
D.这首诗不仅写出湖阴先生隐居山中的思想境界,也表达出作者的志趣追求。
3.(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拇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搞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蜂。”不可改也。
(1)本文作者苏轼名作甚多,他的诗歌《 
 》也被选入本册教材。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杜处士尤其喜爱这幅画的体表现是“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B.文中牧童根据牛争斗时尾巴的位置判断画作谬处,说明他观察仔细。
C.文中牧童和处士的笑都针对画作中失真的斗牛细节,含义完全相同。
D.文末引用古语强调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借此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
4.(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跟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乃珍藏之。
【注释】①轴:装裱好的卷轴。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东安一士人善画 
 
②令怪之 
 
(2)文中最能体现县令“珍藏之”的原因的句子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漫悬”“始知”等词可知县令并不是懂得欣赏画作之人。
B.从“怪之”“黎明物色”和“以试群猫”可见县令心思缜密。
C.无论是画作,还是士人,作者都善于正面描摹来凸显其特点。
D.联系本文与《书戴嵩画牛》,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离不开生活。
二、现代文(30分)
5.(1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盼(节选)
(1)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甲】________(A、软绵绵
B、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2)“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3)“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4)“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5)“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6)“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7)“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8)“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9)“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10)“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
(11)“真的吗?”妈妈问。
(12)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13)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儿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14)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太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
(15)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四周还是静悄悄的。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谁知等我背着书包走到街上,脑门儿又落上了几滴水珠。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乙】_______(A、甜丝丝
B、凉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
(16)“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17)妈妈一歪头冲我笑了笑,帮我系好扣,戴上帽子。我挺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楼梯。
(18)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1)根据文意,文中【甲】【乙】两处应填的选项分别是
 
 、 
 。
(2)根据选文,填写下表。
“盼”的过程
“我”的表现
“我”的心情
盼出门
① 
 
② 
 
③ 
 
跑到窗前,向街上张望
④ 
 
盼雨点儿打在雨衣上
⑤ 
 
期待
(3)请你仿照第(14)段两组画线句,发挥想象再写一组句子。
(4)第(18)段画线句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从修辞或用词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5)作家铁凝在《盼》的原文开头一段这样写:“我最讨厌两件事:一是下雨,二是说谎。”可是文中小女孩蕾蕾却为了穿上新雨衣,又盼下雨,又向妈妈撒谎。请谈谈你对蕾蕾反常表现的看法。
6.(1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饭桌上,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
孙道荣
①在我们每个家庭的饭桌上,或许都有这样一个人:当厨房里的水烧开了,当菜凉了需要再热一下,当电话铃声响起,当谁需要餐具或调料……他(她)总是及时地站起身来,去帮我们。
②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③母亲是最后一个上桌的,她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桌。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
④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好像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
⑤话题是聊不完的。儿子在学校里的新鲜事,妻子单位里的同事哪个又结婚了,哪个又离了;妹妹的生意,永远像股市一样波澜壮阔;我的写作进度,还是像老驴拉磨……在所有人中,儿子抛出的话题,常常获得最高的关注;难得发言的是母亲,她端着饭碗,眼睛盯着讲话的人,似乎插不上一句嘴。
⑥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缕缕香气,却没有汤勺。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⑦大家继续吃饭。儿子突然一拍脑袋,给我们讲了一个班级里发生的笑话。笑话一点也不可笑,但我们大人们还是很配合地笑得前仰后合。
⑧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小心,筷子被碰落到了地上,儿子弯腰捡起筷子,我正准备让他自己去厨房再换一双筷子,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了起来,去厨房又拿来了一双干净的筷子来,递给儿子。儿子接过筷子随口说了声,谢谢奶奶。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这孩子,跟奶奶客气啥啊!”
⑨大家埋头吃饭,谁夹起一口菜,嘀咕了声:“好像有点凉了。”
⑩是啊,外面天寒地冻,这么冷的天,难怪饭菜吃着吃着,就凉掉了。
?母亲放下饭碗,站起身,“我去热一下。”说着,端起两盆炒菜,走进了厨房。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两盆热气腾腾的菜,回到了餐桌旁。
?大家都将筷子伸向那两盆热菜,真好吃……
?“叮铃铃!”突然,家里的电话响起来了。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了起来,“你们快趁热吃饭,我去接电话。”
?母亲的饭碗,gē在桌上,已经看不到一丝热气。我突然意识到,仅仅这一顿饭工夫,母亲就已经放下饭碗,站起来三四次。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而就是母亲一次次地站起来,才让我们每一顿饭都吃得这样的安心。
?这个人,如果不是我们的母亲,就一定是我们的父亲。
(1)根据拼音写汉字。
gē在桌上 
 
(2)第③段加点词“五花八门”在文中指 
 
(3)根据选文,填写下表。
概括描述
起身事由
母亲形象
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来。
有人喊一声“汤勺”后,① 
 
④ 
 
② 
 ,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起来换好筷子
③ 
 ,母亲放下饭碗站起来热菜
“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起来去接电话
(4)第⑩段运用 
 描写,作用是 
 。
(5)关于文章?﹣?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中“时刻”“随时”与标题中“总是”相照应,表现母亲为子女辛苦劳累。
B.第?段中写道“我突然意识到”,说明平时“我”对母亲毫不关心,很不孝顺。
C.第?段中“这个人”以小见大,是千千万万为儿女默默付出的父母们的一个缩影。
D.第?段中“一定”和开头段中“或许”并不矛盾,告诉我们不能忽略细微的爱。
三、综合运用(5分)
7.(3分)阅读名著,就像与大师同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可以丰富情感,汲取勇气。高尔基的《童年》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昵称)在苦难中成长的故事。读书会上,同学们分享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好点子,开展了有趣的活动。
元元说:“我觉得课外阅读首先靠自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太重要了!”
旦旦说:“是啊!我就喜欢读整本书前先浏览前言、后记和目录,然后采取(1)
的读书方法,适当做一点读书笔记。”
欢欢说:“你们真自律啊!我觉得《童年》里的人名好难记,读着读着有时候就糊涂了,怎么办啊?”
乐乐说:“我有一个好办法。你试试(2)
的办法,书中的人物关系一下就清晰了。你还可以从阿廖沙的角度,把《童年》中的人物分成两大类,那就不是族谱图式,而是爱憎分明式。”
欢欢说:“真不错,我最喜欢(3)
,这样可以体现人物成长中大起大落的变化。”
请从下列读书方法中,选取合适的选项填空。
(1) 
 (2) 
 (3) 
 
A.绘制人物关系图
B.分析人物形象
C.阅读与批注相结合
D.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E.绘制命运走向图
8.(2分)阿廖沙的童年经历了那么多苦痛,你觉得这些苦难带给他怎样的影响呢?请结合书中内容来谈。
四、写作(40分)
9.(40分)题目:身边的美好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避免出现个人相关信息,不要抄袭。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松江区六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25分)
1.(12分)默写。
(1)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宿建德江》)
(2)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绝句(其二)》)
(3)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淮中晚泊犊头》)
(4)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
(5)如果你想制作一张江南风景明信片,恰好选中了一幅色彩明艳的水乡春光图,可以用杜牧《江南春》中的句子“ 千里莺啼绿映红 , 水村山郭酒旗风 ”来配这张图片。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解答】(1)日暮客愁新(重点字:暮)
(2)江碧鸟逾白(重点字:逾)
(3)满川风雨看潮生
(4)如今直上银河去
(5)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重点字:啼)
2.(3分)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哇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本诗作者是 王安石 (人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句描写了干净、清幽的居家环境,侧面烘托了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后两句运用拟人,一“护”一“送”赋予山水情感,从远到近写活了山水。
C.首句中的“净”是室主人“长扫”的结果,可见主人生活悠闲心境淡泊。
D.这首诗不仅写出湖阴先生隐居山中的思想境界,也表达出作者的志趣追求。
【分析】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作者。解答此题,关键就在平时文学常识的积累。诗歌题目《书湖阴先生壁》,“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北宋人,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和好友,再根据题干中“唐宋八大家之一”等信息可知,作者是王安石。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ACD.正确。
B.错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里写景是由近及远,所以“从远到近写活了山水”表述有误。
故选:B。
答案:
(1)王安石
(2)B
译文: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3.(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拇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搞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蜂。”不可改也。
(1)本文作者苏轼名作甚多,他的诗歌《 题西林壁 》也被选入本册教材。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中杜处士尤其喜爱这幅画的体表现是“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B.文中牧童根据牛争斗时尾巴的位置判断画作谬处,说明他观察仔细。
C.文中牧童和处士的笑都针对画作中失真的斗牛细节,含义完全相同。
D.文末引用古语强调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借此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
【分析】译文: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苏轼名作甚多,被选入教材的诗歌是《题西林壁》。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好,喜欢。以百数,上百件。句意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正确;
C.有误,牧童笑是因为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杜处士的笑是因为杜处士认为牧童说的是正确的,二者不同。
故选:C。
答案:
(1)题西林壁
(2)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
(3)C
4.(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跟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乃珍藏之。
【注释】①轴:装裱好的卷轴。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东安一士人善画 擅长,善于 
②令怪之 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2)文中最能体现县令“珍藏之”的原因的句子是“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用文中语句回答)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从“漫悬”“始知”等词可知县令并不是懂得欣赏画作之人。
B.从“怪之”“黎明物色”和“以试群猫”可见县令心思缜密。
C.无论是画作,还是士人,作者都善于正面描摹来凸显其特点。
D.联系本文与《书戴嵩画牛》,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离不开生活。
【分析】译文:
东安有一个小吏擅长作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并且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都是这样。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画得很逼真,于是把它珍藏起来。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东安有一个小吏擅长作画。善:擅长,善于。
②句意为: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乃珍藏之”可知,“珍藏之”的原因是“知其画为逼真”。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ABD.正确;
C.有误,“逮举轴,猫则踉跄逐之”或“县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逐。”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烘托画作的精美。
故选:C。
答案:
(1)①擅长,善于
②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2)知其画为逼真。
(3)C
二、现代文(30分)
5.(1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盼(节选)
(1)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甲】________(A、软绵绵
B、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2)“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3)“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4)“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5)“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6)“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7)“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8)“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9)“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10)“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
(11)“真的吗?”妈妈问。
(12)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13)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儿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14)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太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
(15)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四周还是静悄悄的。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谁知等我背着书包走到街上,脑门儿又落上了几滴水珠。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乙】_______(A、甜丝丝
B、凉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
(16)“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17)妈妈一歪头冲我笑了笑,帮我系好扣,戴上帽子。我挺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楼梯。
(18)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1)根据文意,文中【甲】【乙】两处应填的选项分别是
 
 、 
 。
(2)根据选文,填写下表。
“盼”的过程
“我”的表现
“我”的心情
盼出门
① 放慢了脚步 
② 兴奋 
③ 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 
跑到窗前,向街上张望
④ 担心 
盼雨点儿打在雨衣上
⑤ 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 
期待
(3)请你仿照第(14)段两组画线句,发挥想象再写一组句子。
(4)第(18)段画线句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从修辞或用词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5)作家铁凝在《盼》的原文开头一段这样写:“我最讨厌两件事:一是下雨,二是说谎。”可是文中小女孩蕾蕾却为了穿上新雨衣,又盼下雨,又向妈妈撒谎。请谈谈你对蕾蕾反常表现的看法。
【分析】这篇课文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我”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文章告诉了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盼望,并且极容易满足,这就是美好的童年生活。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甲处形容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说明这时是乌云,快要下雨了,用“厚墩墩”合适。乙处“脑门儿又落上了几滴水珠。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这里是形容我终于盼到下雨了,这时的雨应该是“甜”的,所以这里填“甜丝丝”。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从第2段“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说明这时“我”的表现是放慢了脚步,从第2段“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说明这时“我”的心情是兴奋的。第13段“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说明这时“我”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我”的心情是担心。第15段“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说明我的表现是回家穿雨衣。
(3)本题考查句子仿写。“路灯照着太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本句话是运用了排比句,把被大雨冲刷过的马路,联想成铺着明晃晃的玻璃,把路灯照耀的小杨树,联想上面挂满了珍珠玛瑙,突出表现了“我”对雨的期盼。仿写的时候注意运用排比和联想或比喻。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这句话中用“跳跃跳跃”形容雨点滴落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我”穿上雨衣后的喜悦之情。“滴答,滴答滴答”既突出了“我”穿上新雨衣后在雨中行走的快乐,又给结尾营造了美好恬淡的氛围,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蕾蕾最讨厌的下雨和说谎,这次蕾蕾为了穿新雨衣,却盼望下雨,还向妈妈撒谎,说明了蕾蕾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体会了她的纯真可爱,也正是这种纯真可爱,唤醒人们对于美好心灵的赞赏与追求。
答案:
(1)B
B
(2)①放慢了脚步
②兴奋
③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
④担心
⑤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
(3)示例:夕阳照着一地的葵花,仿佛给他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夕阳照着土黄色的大地,大地上像铺满了闪闪发光的黄金。
(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我”穿上雨衣后的喜悦之情。
(5)以孩子的视角展开,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通过了蕾蕾的反常行为,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
6.(1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饭桌上,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
孙道荣
①在我们每个家庭的饭桌上,或许都有这样一个人:当厨房里的水烧开了,当菜凉了需要再热一下,当电话铃声响起,当谁需要餐具或调料……他(她)总是及时地站起身来,去帮我们。
②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③母亲是最后一个上桌的,她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桌。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
④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好像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
⑤话题是聊不完的。儿子在学校里的新鲜事,妻子单位里的同事哪个又结婚了,哪个又离了;妹妹的生意,永远像股市一样波澜壮阔;我的写作进度,还是像老驴拉磨……在所有人中,儿子抛出的话题,常常获得最高的关注;难得发言的是母亲,她端着饭碗,眼睛盯着讲话的人,似乎插不上一句嘴。
⑥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缕缕香气,却没有汤勺。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⑦大家继续吃饭。儿子突然一拍脑袋,给我们讲了一个班级里发生的笑话。笑话一点也不可笑,但我们大人们还是很配合地笑得前仰后合。
⑧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小心,筷子被碰落到了地上,儿子弯腰捡起筷子,我正准备让他自己去厨房再换一双筷子,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了起来,去厨房又拿来了一双干净的筷子来,递给儿子。儿子接过筷子随口说了声,谢谢奶奶。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这孩子,跟奶奶客气啥啊!”
⑨大家埋头吃饭,谁夹起一口菜,嘀咕了声:“好像有点凉了。”
⑩是啊,外面天寒地冻,这么冷的天,难怪饭菜吃着吃着,就凉掉了。
?母亲放下饭碗,站起身,“我去热一下。”说着,端起两盆炒菜,走进了厨房。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两盆热气腾腾的菜,回到了餐桌旁。
?大家都将筷子伸向那两盆热菜,真好吃……
?“叮铃铃!”突然,家里的电话响起来了。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了起来,“你们快趁热吃饭,我去接电话。”
?母亲的饭碗,gē在桌上,已经看不到一丝热气。我突然意识到,仅仅这一顿饭工夫,母亲就已经放下饭碗,站起来三四次。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而就是母亲一次次地站起来,才让我们每一顿饭都吃得这样的安心。
?这个人,如果不是我们的母亲,就一定是我们的父亲。
(1)根据拼音写汉字。
gē在桌上 搁 
(2)第③段加点词“五花八门”在文中指 谈论的话题多种多样。 
(3)根据选文,填写下表。
概括描述
起身事由
母亲形象
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来。
有人喊一声“汤勺”后,① 母亲赶紧放下饭碗 
④ 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时刻关心子女的人 
② 我正准备让儿子自己去厨房再换一双筷子 ,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起来换好筷子
③ 有人嘀咕菜凉了 ,母亲放下饭碗站起来热菜
“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起来去接电话
(4)第⑩段运用 环境 描写,作用是 为下文菜凉了,母亲站起来热菜作了铺垫 。
(5)关于文章?﹣?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中“时刻”“随时”与标题中“总是”相照应,表现母亲为子女辛苦劳累。
B.第?段中写道“我突然意识到”,说明平时“我”对母亲毫不关心,很不孝顺。
C.第?段中“这个人”以小见大,是千千万万为儿女默默付出的父母们的一个缩影。
D.第?段中“一定”和开头段中“或许”并不矛盾,告诉我们不能忽略细微的爱。
【分析】本文通过描写一家人吃饭时母亲总是站起来忙里忙外的生活细节,揭示了世界上最伟大而无私的母爱、父爱这个主题,生动、感人。同时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戴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根据拼音写汉字,需要将这个汉字与词语或句子结合起来,“gē在桌上”是“放置(搁置)在桌子上”的意思,因此“gē”写为“搁”。
(2)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题目所要求的是指出在文中的意思,因此可能联系词语的本义,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五花八门”本义是“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这里是用来形容谈话的内容,因此可理解为:谈话的内容多种多样。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要求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①从第五段“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缕缕香气,却没有汤勺。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概括出“母亲赶紧放下饭碗”;
②第七段“我正准备让他自己去厨房再换一双筷子,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了起来,去厨房又拿来了一双干净的筷子来”概括出“我正准备让儿子自己去厨房再换一双筷子”;③第⑨段“大家埋头吃饭,谁夹起一口菜,嘀咕了声:‘好像有点凉了’”概括出“有人嘀咕菜凉了”。文中写母亲几次站起来为我们取汤勺、换筷子、热炒菜、接电话的动作,还有不少母亲说的话,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写出了一位对儿女的关心,为家庭的操劳与付出,善良的母亲形象。
(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⑩段写了外面的“天寒地冻”,属于环境描写,通过样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特征,更重要的是为下文菜凉了,母亲站起来热菜作了铺垫。
(5)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内容的理解。回答时结合平时的知识积累,将选项内容联系原文内容去分析,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ACD.理解正确;
B.有误,“我突然意识到”,说明了“我”“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并不能说明平时“我”对母亲毫不关心,很不孝顺。
故选:B。
答案:
(1)搁
(2)谈话的内容多种多样。
(3)①母亲赶紧放下饭碗,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②儿子的筷子被碰落掉地上,“我”正准备让他自己去厨房再换一双筷子
③有人嘀咕菜凉了
④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时刻关心子女的人
(4)环境  为下文菜凉了,母亲站起来热菜作了铺垫
(5)B
三、综合运用(5分)
7.(3分)阅读名著,就像与大师同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可以丰富情感,汲取勇气。高尔基的《童年》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昵称)在苦难中成长的故事。读书会上,同学们分享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好点子,开展了有趣的活动。
元元说:“我觉得课外阅读首先靠自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太重要了!”
旦旦说:“是啊!我就喜欢读整本书前先浏览前言、后记和目录,然后采取(1)
的读书方法,适当做一点读书笔记。”
欢欢说:“你们真自律啊!我觉得《童年》里的人名好难记,读着读着有时候就糊涂了,怎么办啊?”
乐乐说:“我有一个好办法。你试试(2)
的办法,书中的人物关系一下就清晰了。你还可以从阿廖沙的角度,把《童年》中的人物分成两大类,那就不是族谱图式,而是爱憎分明式。”
欢欢说:“真不错,我最喜欢(3)
,这样可以体现人物成长中大起大落的变化。”
请从下列读书方法中,选取合适的选项填空。
(1) D (2) A (3) E 
A.绘制人物关系图
B.分析人物形象
C.阅读与批注相结合
D.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E.绘制命运走向图
【分析】本题考查读书方法积累。
(1)根据“先浏览前言、后记和目录”可知,应采用“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故选:D。
(2)根据“书中的人物关系一下就清晰了”可知,采用的是“绘制人物关系图”。
故选:A。
(3)根据“这样可以体现人物成长中大起大落的变化”可知,采用的是“绘制命运走向图”。
故选:E。
【解答】答案:
(1)D
(2)A
(3)E
8.(2分)阿廖沙的童年经历了那么多苦痛,你觉得这些苦难带给他怎样的影响呢?请结合书中内容来谈。
【分析】《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小说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该书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童年生活(三岁到十岁),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掌握。阿廖沙四岁丧父,到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为了生存,利用课余时间捡破烂。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在学校受到刁难,与继父不和,又回到已破产的外祖父家,母亲死后不久,便到“人间”谋生。阿廖沙的童年是极度黑暗不幸的,充满了苦难和伤痛。阿廖沙从身边这些丑恶的人身上懵懂地明白了一些道理。而从他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那里学来的优良品行更多。
答案:
示例: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地明白了一些道理。
四、写作(40分)
9.(40分)题目:身边的美好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避免出现个人相关信息,不要抄袭。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美好,的确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边,你无时不在感受着美好,这方面同学们不论从哪个角度,只要抓住“美好”这个中心,去写自己感悟最深刻的事,便能扣题。“美好”表示肯定、支持、喜爱、赞美之情。文题中的“美好”这一关键词决定了本文的主旨是赞扬生活中的“真、善、美”,为各种传递正能量的言行喝彩。
文章以记叙为主,尝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会让文章更有深度。文章要前后照应,结构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锤炼语言,使文章增色。
【解答】
身边的美好
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平凡的人,也许他们的工作岗位很低微,外表和着装不起眼,但是他们总是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做出奉献。
在我们的小区里就有一位这样的人,她是一位清洁工,姓张。我总是瞧不起她,嘲笑她,嫌她脏。
有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一个星期六早上,我在小区下面散步,手里拿着一张准备送给妈妈的卡片。这时张阿姨经过了,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手里的卡片,我瞪了她一眼,心里嘀咕着:看什么看!
突然,一阵大风夹着沙子吹过,我连忙松开手护住眼睛,风停了,而卡片却不见了。顿时,我脑子一片空白,比油锅里的蚂蚁还要焦急:怎么办?明天就是母亲节了!我赶紧朝着刚才刮风的方向寻找去,发现贺卡正好卡在面前一棵树的树枝上,树下还有一条臭水沟,要是一不留神就会掉进去。何况树上还有许多虫子和小刺呢,怎么办?怎么办?
这时,张阿姨悄悄地来了,笑眯眯地对我说:“孩子,让我来吧,我既不怕脏,也会爬树,力气也比你大。”说完,张阿姨用手抓住树枝,双脚夹住树干,吃力地爬上去,小心翼翼地把卡片放在口袋里。下来后,张阿姨把卡片递给我,这时我发现她的手擦伤出血了。我接了卡片,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以前总是瞧不起她,嫌她脏,说她坏话。可是,她一点也不计较,还很热心地帮我……想着想着,泪水湿透了我的双眼,我吞吞吐吐地对她说:“张阿姨,谢……谢您,我,我错了。”张阿姨不但不放在心上,还爽快地对我说:“没事了,下次要小心,有什么事就找我帮忙哦!”说完了便转身走了,看着她远去的背影,觉得越来越高大……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像张阿姨这样平凡的人,他们都拥有着一颗朴素而高尚的心灵,做着平凡而让人感动的事情。这就是平凡中的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