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诗歌赏析之手法篇点金讲堂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2022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诗歌赏析之手法篇点金讲堂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备战2022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诗歌赏析之手法篇点金讲堂
第五讲
诗歌赏析之手法篇
一、炼字类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一)答题术语: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
(二)设题角度: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叠词、拟声词、数量词、虚词。炼字重点放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上。
(三)答题角度:内容上、修辞上、词性上、结构上
(四)答题步骤
①释字意:指出字面意思,结合语境翻译
②明手法:点出使用的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借代、活用等。(无则省)
③描画面:描绘诗句景象、概括诗句内容
④析效果:
A描物:分析该字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B造境:分析该字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
C写人:分析该字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作用
D抒情:分析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E艺术:分析该字在结构上或感染读者角度的作用
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例题展示: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①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③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习题试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诗眼类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字词。
(一)寻找诗眼
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
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
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
具体来说,这种诗眼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动词类诗眼具有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更加鲜明的效果;形容词类诗眼具有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效果;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的效果。
(二)答题角度:
1、结构作用:从该词(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奠定基调、统领全诗、铺垫、照应、对比、贯串全诗的线索等)考虑。
2、内容作用:该词(句)表现描写对象的形象特征,体现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解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3)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
(4)点出效果。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另:如果涉及“全篇诗眼”,组织答案时,可依照原诗的顺序,采用逐句、逐联、逐层的方式进行阐释。对于绝句,逐句分析;对于律诗,逐联分析;对词曲,逐层分析。
赏析精彩语句
(一)思考角度
1.弄懂意思。注意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2.分析特点。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倒装、对仗、互文、活用。
3.看准手法。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
4.了解位置。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
第二步,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第三步,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简要概括为:含意+手法+作
例题展示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蜂。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①诗眼是“咽”和“冷”。(步骤一)
②“咽”字在句中是“呜咽”之意,“冷”字在句中是“阴冷”之意。(步骤二)
③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阴暗,似乎显得阴冷。(步骤三)
④“咽”和“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步骤四)
例题展示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字词能够统领全篇?请简要分析。?
答案一:
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诗眼”。(步骤一)
②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步骤二)
答案二:
①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诗眼”。(步骤一)
②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步骤二)
习题试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三、风格类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一)答题术语
华美绚丽、朴实无华/口语
含蓄隽永、简洁明快
雄浑豪放、沉郁悲壮
清新明丽、风趣幽默
生动形象、清新自然
(二)答题步骤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列例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注意:答题时,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例题展示: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①此诗语言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②“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③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习题试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大德歌·夏
关汉卿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①羞②带石榴花。
注:①瘦岩岩:瘦骨嶙峋貌。②带:即“戴”。
请分析此曲的语言特色。备战2022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诗歌赏析之选择篇点金讲堂教师版
第七讲
诗歌赏析之选择篇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
1、鉴赏形象——人物、景物、事物
2、赏析语言——练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
3、鉴赏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
4、理解内容——背景、题材、作者
5、把握情感
把握选择题的设误方式
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5.艺术手法分析不准
6.语言风格表述不当
选择题训练
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雪夜感旧①
陆 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②,龙门阁③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④,小市孤城宿两当⑤。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 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江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③龙门阁:在今四川广元北。④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⑤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唐]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 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看似平淡,却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自然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诗人从“少孤”“为客早”的角度,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泊颠沛之苦的同情。
D.
诗人在严冬送别友人,诗歌全篇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解析:C项,“感叹友人小时丧父”错,应为“感叹自己”。从“多难识君迟”可知。
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灞陵: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冥冥:悄然。飏飏:鸟儿轻快飞翔的样子。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语言生动活泼,又真挚感人。
B.
首联真切地写出了冯著从长安东边赶来,一路风尘,身上还带着灞陵雨水的情景。
C.
颔联中,表面上写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实寓意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D.
尾联写作者感叹,相逢的时候正是春天,你鬓发又生出不少,意在勉励冯著还处盛年,大有可为。
鹭 鸶(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 鸶(郑谷)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对鹭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鸶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静”来刻画鹭鸶的安静情态。
B.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杜诗中的鹭鸶嘴青毛白,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鸶娴静从容,自由自在。
C.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鸶转向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
D.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杜诗描绘的是鹭鸶捕鱼图,充满生趣;郑诗描绘的是鹭鸶休憩图,娴静自在。
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野 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对 雪①(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夜宿七盘岭①(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 ①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
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独游者”此刻的心情。
B.尾联“浮客”和“褒城”呼应首联“独游”“高卧”。
C.“空”字生动形象,突出了七盘山之空旷、宁静。
D.“褒城闻曙鸡”一句写出了诗人独游失意而夜不成寐。
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学成归来,旅客们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海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的“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闲散安逸的情怀。
B.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唯有木槿、露葵相伴,突出了隐居生活的孤寂寡淡。
C.尾联运用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D.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平山堂①
(王安石)
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
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
墟落耕桑公恺悌②,杯觞谈笑客风流。
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年有此不?
?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上,为欧阳修做扬州知州时所建。②恺悌:和乐平易。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山堂建造在形如虬龙的山岗上,登堂就可以眺望江南,景色一览无余。
B.欧阳修为政期间的和乐平易之风,在他的名作《醉翁亭记》中也有表达。
C.尾联通过“岘首”和“平山堂”的对比,间接赞赏建堂者的眼光和魄力。
D.本诗语言含蓄,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寒食雨二首①(其二)
(苏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②,死灰吹不起。
【注】 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地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5、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②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②睡觉:睡醒。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溪 亭(林景熙)①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①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飞。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南柯子·忆旧(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两句先远写“青山”,后近写“退潮后的沙滩”,远近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
B.词的前三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景物。
C.“啼鸟怨年华”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怨。
D.“荷花”在词中有特指,表层是问荷花,实际暗示词人情操的高洁。
判断题训练
下面是对必背篇目诗歌的赏析,请辨析正误,如有错误,说明理由。
1.《氓》中从“氓之蚩蚩”到私欲得到满足的“至于暴矣”,乃至朝三暮四后的“士贰其行”,氓的变心是为钱财已得,“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可为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通过“主人忘归客不发”的正面描写,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锦瑟》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运用了比兴手法,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虞美人》分上下阙,“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词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清丽自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尾处,词人以廉颇自比,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词人有心杀敌报国,却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关雎》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是一层层递深,感情真率炽热,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关雎》写男子对姑娘的思念,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这里运用直接的心理描写来突出男子的绵绵情意,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饮酒》(其五)中“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次北固山下》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生”“入”二字有拟人意味,写出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残夜”“旧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哀伤凄婉的情绪。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行路难(其一)》的开头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杜甫《望岳》全诗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杜甫《春望》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钱塘湖春行》颈联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萋萋、绿色醉人的景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雁门太守行》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夜雨寄北》语言华美秾丽,构思缜密,既有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全诗情致深蕴,有一种缠绵顿挫之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