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社八下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2020八下·吴兴期中)17、18世纪时,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C.各从所好 各聘所长 D.八股取士2.(2019八下·长兴期中)“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C.独尊儒术 D.清代的文字狱3.(2019八下·湖州期中)因诗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被处刑反映了清朝( )A.重农抑商 B.实行八股取士C.设置特务机构 D.制造文字狱4.(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列内容不属于明清八股取士规定的是( )A.考生可以针砭时弊,谈古论今B.考生的答案不允许有个人见解C.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D.文体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5.(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书及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科举考试的答题文体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6.(2017八下·杭州月考)如果你是下图中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A.熟读四书五经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C.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7.清代诗人龚自珍诗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该诗抨击当时的清朝( )A.君主专制,任人唯亲 B.文化专制。八股取士C.政治腐败,经济凋敝 D.官场营私.民不聊生8.明朝开始的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C.巩固封建统治 D.统一思想9.“四书”是指四部儒家的经典,它们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大学》《春秋》《论语》《孟子》C.《诗》《书》《礼》《易》D.《春秋》《中庸》《论语》《孟子》10.清朝实行严酷、荒唐的文字狱。文字狱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有( )①造成社会恐怖②摧残了人才③禁锢了思想④促进了学术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的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评价八股取士时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1)材料一中费正清对科举制持怎样的态度 请表明你的观点。(2)材料二中顾炎武的观点与材料一中费正清的观点是否矛盾 请说明你的理由。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选做)清朝的文人徐大椿作《时文叹》:“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1)材料讽刺了明清科举制度下的哪些现象 (2)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哪些变化有关 这些变化给我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材料二:1726年(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主持江西省乡试,他以《诗经》中“维民所止”四字为考题,被认为“维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之首”,以“大不敬”罪入狱,死于狱中。文字狱是自古就有的,但以清朝为最。尤其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厉害。(1)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明朝改变科举制度与清朝大兴文字狱,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翰林院庶吉士徐骏,系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之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将“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后,立即将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细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据此雍正认为这是心怀不轨,照大不敬律斩立决。(1)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的什么事件?(2)你认为材料所提及的“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句诗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会给作者招来杀身之祸?(3)清朝统治者这一做法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后果?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由“17、18世纪” “理性之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启蒙思想运动,而17、18世纪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使用八股取士选拔人才,大兴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ABC三项都不是题干材料中"思想的牢笼"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八股取士是题干材料中"思想的牢笼"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与大兴文字狱等内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7、18世纪”。2.【答案】B【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出自清朝学者徐大椿的《道情》,材料中的“烂时文”指的是八股文,“三名承题,两句破题”指的是八股文的格式,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八股取士是题干材料主要讽刺批判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八股取士相关知识,理解题干材料是解题关键。3.【答案】D【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题文中的两句诗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不料当局者认定,此乃“怀念亡明,诋毁大清”,诗中提到“清风”是指清政府,与此事有关的史实是“文字狱”。联系所学知识,清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它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ABC三项和题干现象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制造文字狱是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注意抓住明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的实质及影响。4.【答案】A【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沿用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见解;参加科举考试生员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就是通常所说的“八股文”,“八股文”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因此BCD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的识记。5.【答案】A【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在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并且明朝的科举制沿袭的是唐宋的考试科目及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但未发现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6.【答案】C【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股取士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学的《四书》与《五经》。凡是乡试、会试都考三场,选《四书》中的文句做考题,让考生据以作文,阐述其中义理。应考者只能根据特定的著述发挥,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必须把文章写成八股文,文体不能违背八股的格式。由此判断,明朝考生不可能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的识记。7.【答案】B【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文化专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在思想和文化界造成了一种“万马齐喑”的局面,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社会恐慌,摧残了人才,制约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专制的理解能力。8.【答案】C【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的有关知识。明清时,为巩固专制皇权统治,在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明朝开始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理解。9.【答案】A【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四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故选择A。【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四书”的识记。10.【答案】A【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字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专制皇权统治,清朝大兴文字狱。文字狱的严重后果有: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字狱的理解。11.【答案】(1)费正清对科举制度持肯定态度。科举制度对选拔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确起到过积极作用。(2)不矛盾。费正清肯定了科举制度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其他答案意思相近也可)【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费正清对科举制度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科举制度对选拔人才,推动社会发展。我认为科举制在历史上的确起到过积极作用。(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联系所学知识,顾炎武的观点与材料一中费正清的观点是不矛盾的,因为费正清肯定了科举制度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到了明清时候,科举制度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朝时的八股文、清朝时的文字狱,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故材料二中顾炎武的观点与材料一中费正清的观点不矛盾;理由为:因为费正清肯定了科举制度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到了明清时候,科举制度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2.【答案】(1)读书人只顾埋头攻凄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朝廷选拔的不是真正的治国人才,而是皇帝的奴仆。(2)与明清时期考试内容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须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遵循八股文体有关。这种变化钳制人们的思想,培养忠于皇帝的奴才,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可知,在八股取士下,读书人只顾埋头攻凄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朝廷选拔的不是真正的治国人才,而是皇帝的奴仆。(2)本题考查的是八股取士的影响。明清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命题范围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生须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遵循八股文体有关。这种变化钳制人们的思想,培养忠于皇帝的奴才,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的理解。13.【答案】(1)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写成八股文。(2)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文化专制的相关史实。明清文化专制的主要表现是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写成八股文。明朝改变科举制度与清朝大兴文字狱,其相同的目的是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点评】掌握明清文化专制的相关史实14.【答案】(1)大兴文字狱。(2)这两句诗是写景的,本身役有任何间题。清朝统治者捕风捉影,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心念明朝,对清朝统治不满(3)清朝的文字狱制造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或:文字狱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氛,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暗的景象。【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字狱的相关史实及其影响。本题是基础题。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的大兴文字狱。这两句诗是写景的,本身役有任何间题。清朝统治者捕风捉影,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心念明朝,对清朝统治不满。文字狱的影响是清朝的文字狱制造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点评】掌握文字狱的相关史实及其影响1 / 1历社八下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2020八下·吴兴期中)17、18世纪时,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C.各从所好 各聘所长 D.八股取士【答案】D【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由“17、18世纪” “理性之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启蒙思想运动,而17、18世纪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使用八股取士选拔人才,大兴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ABC三项都不是题干材料中"思想的牢笼"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八股取士是题干材料中"思想的牢笼"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与大兴文字狱等内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7、18世纪”。2.(2019八下·长兴期中)“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C.独尊儒术 D.清代的文字狱【答案】B【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出自清朝学者徐大椿的《道情》,材料中的“烂时文”指的是八股文,“三名承题,两句破题”指的是八股文的格式,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八股取士是题干材料主要讽刺批判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八股取士相关知识,理解题干材料是解题关键。3.(2019八下·湖州期中)因诗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被处刑反映了清朝( )A.重农抑商 B.实行八股取士C.设置特务机构 D.制造文字狱【答案】D【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题文中的两句诗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不料当局者认定,此乃“怀念亡明,诋毁大清”,诗中提到“清风”是指清政府,与此事有关的史实是“文字狱”。联系所学知识,清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它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ABC三项和题干现象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制造文字狱是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注意抓住明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的实质及影响。4.(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列内容不属于明清八股取士规定的是( )A.考生可以针砭时弊,谈古论今B.考生的答案不允许有个人见解C.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D.文体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答案】A【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沿用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见解;参加科举考试生员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就是通常所说的“八股文”,“八股文”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因此BCD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的识记。5.(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书及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科举考试的答题文体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答案】A【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在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并且明朝的科举制沿袭的是唐宋的考试科目及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但未发现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6.(2017八下·杭州月考)如果你是下图中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A.熟读四书五经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C.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答案】C【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股取士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学的《四书》与《五经》。凡是乡试、会试都考三场,选《四书》中的文句做考题,让考生据以作文,阐述其中义理。应考者只能根据特定的著述发挥,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必须把文章写成八股文,文体不能违背八股的格式。由此判断,明朝考生不可能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的识记。7.清代诗人龚自珍诗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该诗抨击当时的清朝( )A.君主专制,任人唯亲 B.文化专制。八股取士C.政治腐败,经济凋敝 D.官场营私.民不聊生【答案】B【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文化专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在思想和文化界造成了一种“万马齐喑”的局面,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社会恐慌,摧残了人才,制约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专制的理解能力。8.明朝开始的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C.巩固封建统治 D.统一思想【答案】C【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的有关知识。明清时,为巩固专制皇权统治,在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明朝开始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理解。9.“四书”是指四部儒家的经典,它们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大学》《春秋》《论语》《孟子》C.《诗》《书》《礼》《易》D.《春秋》《中庸》《论语》《孟子》【答案】A【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四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故选择A。【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四书”的识记。10.清朝实行严酷、荒唐的文字狱。文字狱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有( )①造成社会恐怖②摧残了人才③禁锢了思想④促进了学术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字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专制皇权统治,清朝大兴文字狱。文字狱的严重后果有: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字狱的理解。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的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评价八股取士时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1)材料一中费正清对科举制持怎样的态度 请表明你的观点。(2)材料二中顾炎武的观点与材料一中费正清的观点是否矛盾 请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费正清对科举制度持肯定态度。科举制度对选拔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确起到过积极作用。(2)不矛盾。费正清肯定了科举制度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其他答案意思相近也可)【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费正清对科举制度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科举制度对选拔人才,推动社会发展。我认为科举制在历史上的确起到过积极作用。(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联系所学知识,顾炎武的观点与材料一中费正清的观点是不矛盾的,因为费正清肯定了科举制度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到了明清时候,科举制度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朝时的八股文、清朝时的文字狱,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故材料二中顾炎武的观点与材料一中费正清的观点不矛盾;理由为:因为费正清肯定了科举制度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到了明清时候,科举制度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选做)清朝的文人徐大椿作《时文叹》:“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1)材料讽刺了明清科举制度下的哪些现象 (2)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哪些变化有关 这些变化给我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读书人只顾埋头攻凄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朝廷选拔的不是真正的治国人才,而是皇帝的奴仆。(2)与明清时期考试内容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须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遵循八股文体有关。这种变化钳制人们的思想,培养忠于皇帝的奴才,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可知,在八股取士下,读书人只顾埋头攻凄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朝廷选拔的不是真正的治国人才,而是皇帝的奴仆。(2)本题考查的是八股取士的影响。明清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命题范围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生须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遵循八股文体有关。这种变化钳制人们的思想,培养忠于皇帝的奴才,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的理解。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材料二:1726年(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主持江西省乡试,他以《诗经》中“维民所止”四字为考题,被认为“维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之首”,以“大不敬”罪入狱,死于狱中。文字狱是自古就有的,但以清朝为最。尤其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厉害。(1)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明朝改变科举制度与清朝大兴文字狱,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写成八股文。(2)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文化专制的相关史实。明清文化专制的主要表现是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写成八股文。明朝改变科举制度与清朝大兴文字狱,其相同的目的是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点评】掌握明清文化专制的相关史实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翰林院庶吉士徐骏,系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之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将“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后,立即将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细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据此雍正认为这是心怀不轨,照大不敬律斩立决。(1)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的什么事件?(2)你认为材料所提及的“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句诗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会给作者招来杀身之祸?(3)清朝统治者这一做法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后果?【答案】(1)大兴文字狱。(2)这两句诗是写景的,本身役有任何间题。清朝统治者捕风捉影,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心念明朝,对清朝统治不满(3)清朝的文字狱制造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或:文字狱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氛,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暗的景象。【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字狱的相关史实及其影响。本题是基础题。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的大兴文字狱。这两句诗是写景的,本身役有任何间题。清朝统治者捕风捉影,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心念明朝,对清朝统治不满。文字狱的影响是清朝的文字狱制造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点评】掌握文字狱的相关史实及其影响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社八下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同步试卷(学生版).docx 历社八下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同步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