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社九上1.3.2《观念的变化》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变化的是( )A.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B.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C.出现了学习宣传西学的魏源和严复等思想家D.人们见面称呼“大人”、“老爷”2.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3.(2019九上·苍南期中)“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维新思想开始在校园内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4.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中华民国( )①提倡男女平等②讽刺女性地位③倡导女子关心国事④强调妇女社会责任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B.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C.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D.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6.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下表反映的是(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礼节 叩头 鞠躬、握手称呼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A.大众传媒的发展 B.社会习俗的变化C.教育观念的更新 D.娱乐方式的丰富7.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旗袍四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B.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D.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8.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9.《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大众传媒的普及 B.男女实现了平等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封建思想的根除10.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如表反映的是( )类别 时期 发式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形辛亥革命前 剃发留辫 顶戴花翎 长袍马褂 大人 老爷 跪拜 作揖 缠足辛亥革命后 强令剪辫 中山装 旗袍 先生 某君 鞠躬 握手 天足A.大众传媒的发展 B.习俗风尚的变革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讯设施的完善1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对下列表格中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项目 以前 现在(清末民初)日常生活 无照相、电影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发式 清军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子 剪辫子人际称谓 老爷、夫人 先生、君服饰 长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旗袍A.照相术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B.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C.人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D.变化后的服饰全盘西化。12.以往人们穿着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相互交谈和通信多称呼对方为大人、老爷,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等礼节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 D.戊戌变法期间13.(2016九上·萧山期中)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坐在家里看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见面就叩头,口称“大人”、“老爷”14.看电影是时下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一部( )A.京剧艺术纪录片 B.川剧艺术记录片C.战争故事片 D.爱情故事片15.20世纪初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发式上,男子剪掉了长辫;在称谓上,由称“老爷”、“大人”改为称“先生”、“君”;在服饰上,由长袍、马褂改为西服、中山装。从这些变化中不能获取到的信息是( )A.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B.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C.辛亥革命对封建习俗观念的冲击以及西方文明成果的传人D.体现了人们追求平等的愿望16.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他可能被人们称呼为( )A.老爷 B.大人 C.先生 D.陛下17.1918年《新青年》刊登了剧作《玩偶之家》,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为摆脱痛苦的婚娴家庭而出走,成了当时许多男女青年效仿的榜样。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这反映了进入20世纪的中国社会( ) A.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B.老百姓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科学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D.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18.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A.称“老爷” B.行握手礼 C.缠足 D.穿翎顶补服19.“先生”“女士”等平等的称呼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后 D.新文化运动时期20.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二、材料分析题21.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然以数千年统一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裾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图1 清代的长袍马褂图2 中山装与西装(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试举例说明这种特征在称呼上的具体体现。(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主张并说明其理由。(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何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有何精神追求?2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中餐 西餐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至少三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3)19世纪末,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分别写出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和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剪发辫、禁缠足、改称呼等.其中改称呼废除了前清时期官场“大人”“老爷”等称呼,政府官员以职务相称,民间改称“先生”或“君”.ABC符合中国近代变化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基础题.2.【答案】A【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体现的是民国时期服饰的变化,改变了过去的长袍马褂,换上了新式服装,故①项正确。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下令禁止男子蓄发,女子缠足,因此不会出现“辫子搭肩三尺长”的现象,故②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禁止女子缠足,号召男女平等,女子也有受教育的权利,故③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下令禁止使用“老爷”“大人”的旧称,改称“先生”“君”等平等称呼。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错误A项①③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注意抓住歌谣信息,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解答。3.【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结合所学知识:自近代以来,伴随着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的思想传播开来,严重冲击着封建礼教,女学生争取婚姻自由,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ABD三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C项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知识,应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是概况。解答本题要熟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4.【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来看,其背景为民国成立,当时由于民国的建立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是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男女平等、女性参与政治被人们普遍接受;“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可以看出妇女解放、倡导女权,说明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C项①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修建唐胥铁路说明我国的近代化在发展中。清政府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用骡马拽引车辆,说明清朝的封建统治与时代发展存在着落差。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择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识记。6.【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表格材料中项目内容“礼节” 和“称呼”,结合表格的具体信息,可知表2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化。ACD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7.【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旗袍四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了解。8.【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据“(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婚;(四)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可知,此广告在中国最早出现应在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后(20世纪初期),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实行婚姻自由,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识记。9.【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由“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可以看出是受外国风俗的影响,即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注意理解我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10.【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材料中“发式、服饰、称谓、礼节、脚形”属于人们日常生活习俗的范畴,从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变迁.本题选项干扰性小,难度较小,学生容易选对.11.【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格内容反映清末民初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发式、人际称谓、服饰四个方面的变化,照相术早在19世纪就已经传入我国,我国第一部电影诞生于1905年,剪辫子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强令执行的,并不是人们审美的变化,清朝官场称呼有损人格,民国政府要求改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社会习俗变化后,服饰并没有全盘西化,身穿传统服饰的大有人在。故答案选C。【点评】知道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12.【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有关知识的识记。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故选C。【点评】正确识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13.【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报纸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年,因此A符合史实。辛亥革命后,政府颁布剪辫令,要求男人剪掉辫子,因此B符合史实。辛亥革命后,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是人们的主要服装,因此C符合史实。辛亥革命后,废除叩头礼,官场“大人”“老爷”称号,改为握手礼,见面称“先生”或“君”,因此D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的掌握。难度适中。14.【答案】A【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定军山》是我国第一部电影,主要是以京剧的方式来讲述三国时期蜀汉大将黄忠,在汉中大战击毙曹魏大将夏候渊而闻名的故事,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内容。15.【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知识。题目中称呼的改变,服饰的改变和剪发辫并不能说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改变故答案选B。【点评】知道辛亥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6.【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称谓的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称谓方面取消“老爷”“大人”之类 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因此身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可能被称呼为“先生”或者“君”。故答案选C。【点评】知道中国称呼变化的过程。17.【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知识。材料中娜拉的事迹可以看出她在冲破家庭的阻挠,争取婚姻自由,追求思想上的自由平等,故答案选D。材料中没有体现物质、地位和科学思想的变化,故BCD都不选。【点评】提高审题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18.【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人们相见开始行握手礼,故答案选B。选项ABD都是封建思想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前的社会习俗,故不选。【点评】知道辛亥革命前后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19.【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以后,民主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呼老爷和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和女士等平等的称呼,故答案选C。其余选项不符合史实,故不选。【点评】知道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的影响。20.【答案】A【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初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报纸传媒业迅速发展,销量不断提升。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21.【答案】(1)特征:严格的等级制度。举例:称号“老爷”“大人”等。(2)主张:易服。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3)趋势:由传统走向近代化。精神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独立等。【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可知当时实行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例如“老爷”“大人”的称呼体现了这种等级制度。(2)根据材料“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然以数千年统一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裾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可知康有为认为要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就要易服。(3)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服饰由传统走向近代化。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故答案为:(1)特征:严格的等级制度。举例:称号“老爷”“大人”等。(2)主张:易服。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3)趋势:由传统走向近代化。精神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独立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22.【答案】(1)服饰、饮食、交通、婚姻礼俗等。(2)特点: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3)报纸:《申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4)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传播知识,开启民智;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依据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可知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有关。服饰:由“长袍马褂”变为“中山装、西装等”;饮食:由“中餐”变为“西餐”;交通方式:由“马车、轿子”变为“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婚姻礼俗: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变为“自由恋爱、新式婚礼”。(2)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材料二“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可知,北京的四合院的特点是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由于受到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北京的四合院也发生了变化。(3)本题考查的是《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申报》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创刊,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它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的报纸所继承,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它最初专营印刷,后来成立印刷所、编译所和发行所,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4)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属于发挥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有利于传播知识,开启民智;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解答。【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识记。1 / 1历社九上1.3.2《观念的变化》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变化的是( )A.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B.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C.出现了学习宣传西学的魏源和严复等思想家D.人们见面称呼“大人”、“老爷”【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剪发辫、禁缠足、改称呼等.其中改称呼废除了前清时期官场“大人”“老爷”等称呼,政府官员以职务相称,民间改称“先生”或“君”.ABC符合中国近代变化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基础题.2.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体现的是民国时期服饰的变化,改变了过去的长袍马褂,换上了新式服装,故①项正确。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下令禁止男子蓄发,女子缠足,因此不会出现“辫子搭肩三尺长”的现象,故②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禁止女子缠足,号召男女平等,女子也有受教育的权利,故③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下令禁止使用“老爷”“大人”的旧称,改称“先生”“君”等平等称呼。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错误A项①③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注意抓住歌谣信息,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解答。3.(2019九上·苍南期中)“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维新思想开始在校园内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结合所学知识:自近代以来,伴随着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的思想传播开来,严重冲击着封建礼教,女学生争取婚姻自由,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ABD三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C项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知识,应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是概况。解答本题要熟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4.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中华民国( )①提倡男女平等②讽刺女性地位③倡导女子关心国事④强调妇女社会责任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来看,其背景为民国成立,当时由于民国的建立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是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男女平等、女性参与政治被人们普遍接受;“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可以看出妇女解放、倡导女权,说明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C项①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B.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C.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D.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修建唐胥铁路说明我国的近代化在发展中。清政府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用骡马拽引车辆,说明清朝的封建统治与时代发展存在着落差。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择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识记。6.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下表反映的是(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礼节 叩头 鞠躬、握手称呼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A.大众传媒的发展 B.社会习俗的变化C.教育观念的更新 D.娱乐方式的丰富【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表格材料中项目内容“礼节” 和“称呼”,结合表格的具体信息,可知表2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化。ACD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7.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旗袍四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B.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D.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旗袍四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了解。8.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据“(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婚;(四)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可知,此广告在中国最早出现应在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后(20世纪初期),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实行婚姻自由,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识记。9.《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大众传媒的普及 B.男女实现了平等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封建思想的根除【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由“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可以看出是受外国风俗的影响,即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注意理解我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10.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如表反映的是( )类别 时期 发式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形辛亥革命前 剃发留辫 顶戴花翎 长袍马褂 大人 老爷 跪拜 作揖 缠足辛亥革命后 强令剪辫 中山装 旗袍 先生 某君 鞠躬 握手 天足A.大众传媒的发展 B.习俗风尚的变革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讯设施的完善【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材料中“发式、服饰、称谓、礼节、脚形”属于人们日常生活习俗的范畴,从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变迁.本题选项干扰性小,难度较小,学生容易选对.1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对下列表格中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项目 以前 现在(清末民初)日常生活 无照相、电影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发式 清军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子 剪辫子人际称谓 老爷、夫人 先生、君服饰 长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旗袍A.照相术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B.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C.人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D.变化后的服饰全盘西化。【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格内容反映清末民初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发式、人际称谓、服饰四个方面的变化,照相术早在19世纪就已经传入我国,我国第一部电影诞生于1905年,剪辫子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强令执行的,并不是人们审美的变化,清朝官场称呼有损人格,民国政府要求改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社会习俗变化后,服饰并没有全盘西化,身穿传统服饰的大有人在。故答案选C。【点评】知道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12.以往人们穿着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相互交谈和通信多称呼对方为大人、老爷,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等礼节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 D.戊戌变法期间【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有关知识的识记。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故选C。【点评】正确识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13.(2016九上·萧山期中)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坐在家里看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见面就叩头,口称“大人”、“老爷”【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报纸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年,因此A符合史实。辛亥革命后,政府颁布剪辫令,要求男人剪掉辫子,因此B符合史实。辛亥革命后,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是人们的主要服装,因此C符合史实。辛亥革命后,废除叩头礼,官场“大人”“老爷”称号,改为握手礼,见面称“先生”或“君”,因此D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的掌握。难度适中。14.看电影是时下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一部( )A.京剧艺术纪录片 B.川剧艺术记录片C.战争故事片 D.爱情故事片【答案】A【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定军山》是我国第一部电影,主要是以京剧的方式来讲述三国时期蜀汉大将黄忠,在汉中大战击毙曹魏大将夏候渊而闻名的故事,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内容。15.20世纪初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发式上,男子剪掉了长辫;在称谓上,由称“老爷”、“大人”改为称“先生”、“君”;在服饰上,由长袍、马褂改为西服、中山装。从这些变化中不能获取到的信息是( )A.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B.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C.辛亥革命对封建习俗观念的冲击以及西方文明成果的传人D.体现了人们追求平等的愿望【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知识。题目中称呼的改变,服饰的改变和剪发辫并不能说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改变故答案选B。【点评】知道辛亥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6.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他可能被人们称呼为( )A.老爷 B.大人 C.先生 D.陛下【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称谓的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称谓方面取消“老爷”“大人”之类 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因此身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可能被称呼为“先生”或者“君”。故答案选C。【点评】知道中国称呼变化的过程。17.1918年《新青年》刊登了剧作《玩偶之家》,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为摆脱痛苦的婚娴家庭而出走,成了当时许多男女青年效仿的榜样。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这反映了进入20世纪的中国社会( ) A.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B.老百姓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科学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D.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知识。材料中娜拉的事迹可以看出她在冲破家庭的阻挠,争取婚姻自由,追求思想上的自由平等,故答案选D。材料中没有体现物质、地位和科学思想的变化,故BCD都不选。【点评】提高审题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18.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A.称“老爷” B.行握手礼 C.缠足 D.穿翎顶补服【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人们相见开始行握手礼,故答案选B。选项ABD都是封建思想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前的社会习俗,故不选。【点评】知道辛亥革命前后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19.“先生”“女士”等平等的称呼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后 D.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以后,民主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呼老爷和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和女士等平等的称呼,故答案选C。其余选项不符合史实,故不选。【点评】知道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的影响。20.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答案】A【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初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报纸传媒业迅速发展,销量不断提升。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二、材料分析题21.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然以数千年统一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裾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图1 清代的长袍马褂图2 中山装与西装(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试举例说明这种特征在称呼上的具体体现。(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主张并说明其理由。(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何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有何精神追求?【答案】(1)特征:严格的等级制度。举例:称号“老爷”“大人”等。(2)主张:易服。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3)趋势:由传统走向近代化。精神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独立等。【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可知当时实行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例如“老爷”“大人”的称呼体现了这种等级制度。(2)根据材料“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然以数千年统一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裾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可知康有为认为要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就要易服。(3)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服饰由传统走向近代化。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故答案为:(1)特征:严格的等级制度。举例:称号“老爷”“大人”等。(2)主张:易服。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3)趋势:由传统走向近代化。精神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独立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2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中餐 西餐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至少三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3)19世纪末,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分别写出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和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答案】(1)服饰、饮食、交通、婚姻礼俗等。(2)特点: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3)报纸:《申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4)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传播知识,开启民智;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依据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可知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有关。服饰:由“长袍马褂”变为“中山装、西装等”;饮食:由“中餐”变为“西餐”;交通方式:由“马车、轿子”变为“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婚姻礼俗: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变为“自由恋爱、新式婚礼”。(2)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材料二“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可知,北京的四合院的特点是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由于受到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北京的四合院也发生了变化。(3)本题考查的是《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申报》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创刊,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它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的报纸所继承,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它最初专营印刷,后来成立印刷所、编译所和发行所,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4)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属于发挥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有利于传播知识,开启民智;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解答。【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识记。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社九上1.3.2《观念的变化》同步试卷(学生版).docx 历社九上1.3.2《观念的变化》同步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