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训练】人文地理下册 第六单元 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单元测试卷A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培优训练】人文地理下册 第六单元 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单元测试卷A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培优训练】人文地理下册
第六单元
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单元测试卷A
第I卷
客观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图为本世纪初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最需要采取鼓励生育措施的国家是(

A. 德国 B. 印度 C. 肯尼亚 D. 尼日利亚
2.
下图为“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出生率变化示意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我国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B. 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
C. 1979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D. 1979年以后,新出生人口逐年减少
3.
据统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在2012年首次出现下降。同时,老年人口比重继续攀升。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告诉我们我国(

①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②人口数量少问题突出
③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过时了
④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目前有些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零增长或负增长状况。材料中的这种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有(

①新出生人口减少
②劳动力减少
③老龄化加剧
④资源节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下列关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相互关系的示意图,最正确的是(

A. B.
C. D.
6.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是有差异的。使世界人口从缓慢增长到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历史事件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工业革命 C. 资产阶级革命 D. 无产阶级革命
7.
下列不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 土地资源 B. 生物资源 C. 矿产资源 D. 水资源
8.
下列符合“问题——对策”模式来解决我国发展中问题的是(

①资源分布不均衡——跨区域调配
②我国三大经济带各具特色——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③资源总量丰富——西部大开发
④环境污染严重——预防并治理环境污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出现了空前的电荒、煤荒和油荒,许多企业因电力不足而被迫停产。这主要说明(

A. 我国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B. 我国资源不足
C. 资源问题已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D. 我国的资源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10.
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划定“耕地红线”的做法(

A. 说明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多 B. 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C. 反映了我国耕地资源形势严峻 D. 不利于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1.
下列黄河流域开发利用方式,合理的是(

A. 全流域投放营养物质,提高鱼类产量 B. 扩大流域周边围网养殖规模
C. 严禁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 D. 大量引黄灌溉,种植水稻
12.
特别的贡献。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目前,这片人造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他们的贡献在于(

①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增加资源数量
③保护生态环境
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
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 铁矿石 B. 森林资源 C. 耕地资源 D. 气候资源
14.
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是在(
)
A. 工业革命后 B. 资产阶级革命后 C. 社会主义革命后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5.
2020年3月底,习近平主席在杭州考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时强调: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
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这4个“不能”启示我们的发展要坚持(
)
A. 只要环境、不要发展的原则
B. 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
C.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D. 计划生育、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16.
《新京报》记者在今年两会总理答记者问期间提出:“怎么样才能让持续的蓝天不再是奢侈品呢?”李总理回答道:“雾霾要治理,蓝天在未来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这说明(

①我国仍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大气污染严重
②今后我国应把环境治理作为中心工作
③雾霾作为一种生态环境问题是可以治理的
④我们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17.
下列示意图告诉我们(

①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会自食恶果
②要保护水资源这一非可再生资源
③人类活动都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恶化
④人类活动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8.
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大量快递垃圾的处理成为一个棘手问题对此,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A. 经济发展必然会破坏环境 B. 垃圾分类是根本解决方案
C. 限制网购规模是有效出路 D. 快递绿色包装是大势所趋
19.
杭州市政府规定,在杭州买车上牌,需要先通过摇号或竞拍方式取得号牌指标,但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不在限牌范围内。这一规定(

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②刺激了杭州市汽车价格持续上升
③有利于引导大众绿色出行
④解决了杭州市区交通拥堵情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
很多国家都规定了“休渔期”,是为了(
)
A. 保障渔民的休息 B. 加强文化教育 C. 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D. 减少居民的鱼类消费
21.
下列说法能准确体现人类与海洋之间密切关系的是(
)
①海洋为人类提供不可缺少的淡水资源
②海洋为人类提供渔盐之利
③人类是海洋的主宰,能随意利用海洋资源
④人类开辟海上交通航线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质交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2.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要战胜垃圾得首先战胜自己!”关于这些说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简单的堆放、焚烧都可以使垃圾变成“宝贝”
B. 此说法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注重循环利用资源
C. 个人的文化素质与垃圾的利用无关
D. 垃圾就是垃圾,没有利用价值
23.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是因为(

①中国是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
②我国在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我们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④只是为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4.
社区小店的货架上摆满了产自全国各地的食品,在每种商品下面都贴有标签,注明了产地。细心的小康发现其中一个标签贴错了,这个贴错的标签是(

A. 西湖藕粉——杭州 B. 鲁花花生油——山东 C. 椰子汁——新疆 D. 茅台酒——贵州
25.
“湾长制”是一项海湾管理保护的新举措。2018年3月14日,全国“湾长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台州市召开。会议交流台州“湾长制”试点经验,为高质量建成“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美丽海洋作出更大贡献。这说明台州市正在(

①开发海洋新能源
②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④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第II卷
主观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50分)
(本大题满分9分)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8年10月18日,由联合国人口基金和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8年世界人口状况》中英双语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长22亿,其中13亿的增长可能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017年全球人口为75.5亿人;总体出生率为2.5,即平均每名妇女育有2.5名子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生率位居全球前列,其中非洲西部和中部出生率为5.2,非洲东部和南部出生率为4.5。与之相比,美国的出生率为1.9,中国仅为1.6。
材料二: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居住着世界上70%的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当悬殊。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2.2%,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2%,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
我们通常用什么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
(2分)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世界人口的状况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下图是“非洲某地环境恶性发展循环图”,请你从以下选项中选择相应的内容填入图中空格处(只填序号)。
(3分)
①土地荒漠化
②人口增长过快
③粮食短缺
从“非洲某地环境恶性发展循环图”,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分)
(本大题满分11分)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上述地图和图表,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3分)
为什么历史上田纳西河流域从森林密布、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地变成了不适合农耕的贫困之地?
请结合相关链接,用图示来回答这一问题并把它画在下图空框中。
(6分)
田纳西河流域的上述变迁给我们区域发展留下什么深刻的警示?(2分)
(本大题满分9分)28.
建设海绵城市,共享美好生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绵城市建设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一大热点。下图为海绵城市建设示意图。

材料二:
宁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可供借鉴的经验
市政府制定通过了《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宁波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慈城——姚江片作为试点区域,政府为其量身定制方案并投入资金60.42亿元。

通过专家讲座、媒体等方式加强“海绵城市”宣传。

企业自主研发透水混凝土村料推助“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针对哪一资源问题?体现哪些国策和战略?
(5分)
结合示意图分析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2分)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宁波有哪些可供其它城市借鉴的经验?
(2分)
(本大题满分11分)29.
创建美好家园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连相坐之法,弃灰(垃圾)于道者黥。(黥,是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
——《汉书·五行志》
材料二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对于随便倾倒垃圾者,处以刑罚;管理部门不履行职责,与之同罪。)
——《唐律疏议》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保大事记
上述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一问题?(2分)
材料一、二中古代政府的做法,对于我国现阶段治理这一问题有什么启示?
(3分)
(3)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是新中国环保事业起步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前新中国的环保事业未曾起步发展的原因。(3分)
(4)材料三表明我国目前正在实施哪一发展战略?为了助力这一发展战略,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3分)
(本大题满分10分)30.
垃圾是人类放错位置的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垃圾围城】
2018年,H市城区日均产出生活垃圾达1200余吨,是2005年的3倍之多。生活垃圾数量的迅速增长,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考验,白色污染、地下水污染、腐败产生的恶臭、含有重金属化学物质的垃圾、滋生的蚊蝇……,H城已拉响“垃圾围城”警报。
材料二:【垃圾处置】
垃圾焚烧的具体工艺流程图(如图)
根据材料一分析,垃圾围城会带来哪些危害?
(4分)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H市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处置有哪些好处(2分)
(3)为了更好地推进垃圾焚烧项目,作为H市政府部门、市民能够做哪些努力?
(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A
解析:人口的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越快,以上四个国家中,德国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出现了负增长,是最需要采取鼓励生育措施的国家,印度、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人口增长快,需要适当控制人口增长。故答案为:A。
2.
A
解析:20世纪自70年代初期,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大约少生了约4亿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人口增幅逐渐下降。由图中人口数量变化曲线可知,我国人口总数持续增加,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3.
B
解析:材料中”人口绝对数量”"首次出现下降”与"老年人口比重继续攀升的现象发生说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不协调,一方面人口数量减少需要补充,另一方面老龄化加剧缺少劳动力需要补充。因此,“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①④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②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目前,我国人口基数依然大;③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计划生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口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的。依据分析和选项组合,
因此选B。
4.
A
解析:据题分析,有些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出现了零增长或负增长。这种增长将使得出生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后继无人,老龄化加剧,严重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增长。
①②③正确。与资源节约无关。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
5.
D
解析: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地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基本。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有责任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因此人口与资源相互作用:人口与环境相互制约:资源与环境相互影响。ABC三项没有正确描述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不符合题意;D项描述最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6.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
7.
C
解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通过天然作用再生更新,从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又称为可更新资源,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等。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故选C。
8.
B
解析:符合”问题——对策
模式来解决我国发展中问题的是①资源分布不均衡——跨区域调配、
②我国三大经济带各具特色——因地制宜、优势互补、④环境污染严重——预防并治理环境污染;故选B。
9.
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我国面临着资源短缺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
10.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耕地资源不足。不断增长的人口迫使我们不得不保护好耕地资源。划分“耕地红线”的做法,反映了我国耕地资源形势严峻,必需加以保护。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
11.
C
解析:A项全流域投放营养物质,提高鱼类产量不合理,在黄河全流域投放营养物质会造成河流中的营养过盛,不一定会提高鱼类产量,不符合题意;B项扩大流域周边围网养殖规模不合理,流域周边围网养殖的扩大,使大量的残饵,代谢物排及药物等的大量排放,造成水污染严重,不符合题意;C项严禁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合理,在黄河的开发利用中,严禁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内,符合题意;D项大量引黄灌溉,种植水稻不合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2.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森林覆盖率的增加与资源利用率无关,所以①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3.
A
解析: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可再生资源是指使用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更新或可以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而非可再生资源是指使用后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自然资源。在四个选项中,耕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ACD错;而矿产资源A项铁矿石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因为使用后短时间内难以更新,所以是非可再生资源,符合题意;BCD三项在使用后都可以更新,所以是可再生资源,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4.
A
解析: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化石颜料,和各种新材料的出现,导致世界问题。
故答案为:A.
15.
C
解析:根据题意“生态环境”“绿色空间”等有关信息可知,要求我们坚持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说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符,故排除;B绿色的发展理念,但材料没有体现“开放”的发展理念,故排除;C符合题意;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答案为:C
16.
B
解析: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②表述错误;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③不符合题意。B项①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7.
D
解析:题干示意图告诉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会自食恶果,人类活动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①④理解正确。②要保护水资源这一非可再生资源题干示意图不能体现,③人类活动都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恶化说法错误,②③不符合题意。D项①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8.
D
解析:
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大量快递垃圾严重污染环境,浪费了资源,因此快递绿色包装是大势所趋,D符合题意,正确。故答案为:D。
19.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环保问题。
杭州市政府的规定目的是倡导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鼓励绿色出行,减少环境污染,①③
正确;此规定不会刺激杭州汽车价格持续上涨,②错误;这一规定也不会解决杭州市区交通拥堵问题,只能缓解,④
错误。故答案为:B。
20.
C
解析:现在,很多国家都很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国家都规定了“休渔期”。其他说法不符合实际。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
21.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海洋为人类提供不可缺少的淡水资源;②海洋为人类提供渔盐之利④人类开辟海上交通航线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质交流;①②④,正确。但是,③人类是海洋的主宰,能随意利用海洋资源,这句话是错误的。过度的夸大了人类的力量,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
22.
B
解析:本题考查资源问题的相关知识。简单的堆放、焚烧会占用空间资源,污染大气环境,不会变废为宝,
A错误。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意味着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此说法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注重循环利用资源,
B正确。个人的文化素质与垃圾的利用有关,文化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垃圾的循环再利用,C错误。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有其利用价值,
D错误。故答案为:B.
23.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决策,说明我国的政策,战略是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坚持和平,合作和负责任的大国。在环境保护,实践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都是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不是只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用。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4.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湖藕粉产于杭州,花生油产于山东省的鲁花牌的花生油,椰子汁产于海南,葡萄干产地新疆,茅台酒的产地在贵州省的仁怀县。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
25.
D
解析:根据题意,
“湾长制”是一项海湾管理保护的新举措,为高质量建成“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美丽海洋作出更大贡献。这说明台州市正在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④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
①开发海洋新能源,②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主要侧重于资源开发。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
二、材料分析题
26.
(1)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的状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是有差异的;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3)
(4)示例:要保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才会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解析:(1)我们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的状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是有差异的;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3)下图是“非洲某地环境恶性发展循环图”,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由于②人口增长过快,加上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导致人类不断地毁林开荒,滥垦草原,增加耕地面积来获取更多的粮食,从而造成①土地荒漠化,最终导致环境恶化。产不出更多的粮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因此造成③粮食短缺。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只能不断的扩大耕地面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4)从“非洲某地环境恶性发展循环图”,要保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才会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7.
(1)田纳西河流域地形种类多样,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气候适宜(雨热同期、降水丰富或);流域内灌溉水源丰富(或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
(2)略;人口过快增长--砍伐森林、过度开垦---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阻碍发展。
(3)在区域发展中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析:(1)由图可知,田纳西河流域地形种类多样,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该流域地处北温带,降水丰富,气候适宜,灌溉水源丰富。
(2)其问题在于:独立战争以后,移民涌入田纳西河流域,砍伐森林、开垦荒地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且含沙量增加;水土流失的加重使土层变薄,收成减少,土地被放弃,越来越多的耕地不适合耕作。
(3)由田纳西河的的变迁可以看出,在区域发展中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故答案为:(1)田纳西河流域地形种类多样,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气候适宜(雨热同期、降水丰富或);流域内灌溉水源丰富(或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
(2)略;人口过快增长--砍伐森林、过度开垦---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阻碍发展。
(3)在区域发展中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8.
(1)水资源问题;节约资源(或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2)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水质);有利于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等。
(3)政府制定和完善“海绵城市“相关法律法规,为海绵城市快速建设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大对“海绵城市"的资金投入;增长市民的相关知识,提高节水意识";紧紧依靠科技,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
解析:(1)分析示意图可知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针对水资源问题,体现节约资源(或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2)意义可以从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等方面回答即可。
(3)根据表格左列内容可知经验有:要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依靠科技创新等方面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1)水资源问题;节约资源(或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2)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水质);有利于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等。
(3)政府制定和完善“海绵城市“相关法律法规,为海绵城市快速建设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大对“海绵城市"的资金投入;增长市民的相关知识,提高节水意识";紧紧依靠科技,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
29.
(1)中国历代政府均非常重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影响社会安定,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政府要加强环境立法;要惩治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环境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否则要被问责。
(3)新中国成立初期忙于巩固新生政权;忙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忙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4)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保的意识;进行垃圾分类、不随意倾倒垃圾;举报污染环境的行为;宣传环保知识;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绿色出行;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等。
解析:(1)材料一 中的“弃灰(垃圾)于道者黥”、材料二中的“秽污”和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环保大事记”都说明了中国历代政府均非常重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它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还影响社会安定,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府要加强环境立法;要惩治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环境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否则要被问责。
(3)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民经济初入正轨,国家工业化刚刚起步,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只是在局部地区出现,而且程度比较轻,因而环保意识尚未觉醒,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忙于巩固新生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和发展经济,致使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开始新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
(4)材料三表明我国目前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中国历代政府均非常重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影响社会安定,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政府要加强环境立法;要惩治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环境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否则要被问责。
(3)新中国成立初期忙于巩固新生政权;忙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忙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4)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保的意识;进行垃圾分类、不随意倾倒垃圾;举报污染环境的行为;宣传环保知识;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绿色出行;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等。
30.
(1)危害:大量生活垃圾随处堆积,不仅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还会对城市居民健康产生威胁,也影响市容市貌等。(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2)原理:①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包含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好处:实施垃圾焚烧发电有利于变废为宝,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该项目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生活环境;实施该项目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幸福感。
(3)政府: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垃圾焚烧项目的相关知识;倡导市民加入垃圾分类的行列;政府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等市民:树立正确的垃圾焚烧观念;平时垃圾实行分类投放等
解析:(1)垃圾围城的危害可以从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对城市居民健康产生威胁,影响市容市貌等方面回答即可。
(2)从垃圾焚烧后炉渣被综合利用,蒸汽用来发电可知,垃圾焚烧有利于变废为宝,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幸福感等。
(3)政府的角度可以从加强宣传倡导市民加入垃圾分类行列,
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等方面回答。市民的角度可以从树立正确的垃圾焚烧观念,落实具体行动,同不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作斗争等方面回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