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钠及其化合物专项练习题一、单选题(共16题)1.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钠的性质:将一块金属钠和一块铜片分别放在表面皿中,来研究它们在空气中的稳定性。该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①假说法②实验法③模型法④比较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在实验室里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是a.试管夹b.镊子c.小刀d.试管e.滤纸f.研钵g.烧杯h.坩埚i.石棉网j.玻璃片k.药匙l.燃烧匙A.abdiB.cefkC.fghlD.bcegj3.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强化安全意识。对下列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正确的是A.酒精不小心洒在实验桌上,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水扑灭B.金属钠着火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C.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在皮肤上,要立即用硫酸或盐酸冲洗D.实验室做钠的实验时,余下的钠屑放回原试剂瓶4.实验室中保存少量的金属钠,下列对容器和隔离剂的选择中,正确的是A.细口瓶,煤油B.广口瓶,煤油C.细口瓶,汽油D.广口瓶,汽油5.下列表示正确的是A.甲醛的电子式B.乙烯的球棍模型C.纯碱:NaHCO3D.甲酸乙酯的结构简式CH3COOCH3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molFeCl3跟水完全反应转化为氢氧化铁胶体后,其中胶体微粒的数目为NAB.由2H和18O所组成的水11g,其中所含的中子数为4NAC.2.3gNa和足量的O2完全反应,在常温或燃烧时,转移电子数均为0.1NAD.500mL0.1mol·L-1盐酸溶液中,含有HCl分子的数目为0.05NA7.下列关于Na和Na+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氧化剂B.电子层数相同C.都显碱性D.灼烧时都能使火焰呈现黄色8.下列有关试剂的保存方法错误的是A.少量的钠保存在煤油中,以防止其氧化B.新制氯水应保存在无色试剂瓶中,以方便观察颜色C.漂白粉要密闭保存,以防止其变质D.浓盐酸应保存在密封容器中,以防止其挥发9.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吸收产生,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B.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透雾能力强,可用于道路和广场照明C.氢氧化钠具有强碱性,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D.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最终产物是10.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几种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①金属钠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②氢氧化钠固体洒落到地板上立即用水冲洗③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④浓碱滴到皮肤上,先用水冲洗,再涂上3%-5%的硼酸溶液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完成下列实验,所选择的装置正确的是ABCD实验除去甲烷中的乙烯完成“喷泉”实验证明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检验NaHCO3的不稳定性装置A.AB.BC.CD.D1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2.3gNa与O2完全反应,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介于0.1NA和0.2NA之间B.0.1mol单烯烃C10H20分子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3NAC.30gHCHO与CH3COOH混合物中含C原子数为NAD.1LPH=4的0.1mol/LK2Cr2O7溶液中阴离子数大于0.1NA下列物质中,既能与NaOH反应,又能与硝酸反应,还能水解的是①Al2O3②Al(OH)3③氨基酸④二肽⑤⑥(MH4)2CO3⑦NaHCO3⑧纤维素⑨蛋白质⑩NH4IA.①②③④B.④⑤⑥⑦⑨⑩C.③④⑤⑥⑧⑨D.全部1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A鉴别NaHCO3与Na2CO3分别取少许两种物质于试管中,加水溶解,然后分别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的是Na2CO3B比较S与C1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测定等浓度Na2S、NaCl溶液的pH,Na2S溶液pH大,证明S元素非金属性小于Cl元素C检验Fe3+中是否含Fe2+向溶液中加入溶液,生成蓝色沉淀,则溶液中含有Fe2+D检验溶液中是否含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A.AB.BC.CD.D15.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选项被提纯物质杂质除杂试剂除杂方法ANa2CO3(s)NaHCO3(s)——灼烧BSO2(g)HCl(g)饱和NaHSO3溶液浓H2SO4洗气CCl2(g)HCl(g)饱和食盐水浓H2SO4洗气DNO(g)NO2(g)NaOH溶液浓H2SO4洗气A.AB.BC.CD.D16.下列检验离子的方法及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检验SO: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足量稀HCl沉淀不溶解B.检验Cl-:加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C.检验CO: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检验Na+: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火焰呈黄色二、综合题(共4题)17.等物质的量的和的混合物9.20g与100mL盐酸反应。(1)欲求标准状况下生成的体积时,还需要什么数据_______。(2)若和不是等物质的量混合,则9.20g固体与盐酸完全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生成的气体的体积范围(V)为____。18.钠铝铁铜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金属元素,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Ⅰ.某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较多的Fe3+,Cu2+和少量Na+。该工厂计划从废水中回收FeSO4和金属铜,假设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均充分进行。根据下列流程图,回答问题。(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___,固体D是___________。(2)加入试剂①为___________。(3)加入的试剂②为___________后涉及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4)c操作是否为蒸发结晶___________(填“是”或“否”),最终得到的FeSO4晶体可能含有的杂质阳离子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Ⅱ.向500mLNaOH溶液中投入5.4gAl,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则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此时生成H2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Ⅲ.钠的某种氧化物可用作呼吸面具和潜艇的供氧剂,这种物质与呼出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当生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时,转移的电子数目为___________(用NA表示)。19.某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离子:Na+、、、Cl-,分别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要求填空:(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无沉淀生成,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2)另取少量原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一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3)通过上述实验,还无法确定的离子是___,要想鉴别这种离子,可以选用的方法是____。20.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NaCl、NH3、CO2等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NH3+CO2+H2O=NaHCO3↓+NH4Cl。氨气为碱性气体。(1)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①乙装置中的试剂是____;②丁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是____。(2)实验结束后用装置丙中产生的NaHCO3制取Na2CO3时,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有____、洗涤固体、____,最后一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3)证明所得Na2CO3中可能含有未分解的NaHCO3晶体的方法是____。参考答案1.D【详解】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钠的性质:将一块金属钠和一块铜片分别放在表面皿中,来研究它们在空气中的稳定性,说明该学生利用实验法和比较法进行研究,故D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D。2.D【详解】实验室中把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和水反应剧烈,依据实验过程分析需要的仪器,取用金属钠用镊子,用滤纸擦干净表面煤油,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一粒金属钠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防辐射反应的现象,需要的仪器bcej,故答案为D。3.D【详解】A.酒精会溶于水,用水会增大着火面积,酒精不小心洒在实验桌上,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毛巾扑灭,A错误;B.钠着火会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会与泡沫灭火器产生的CO2反应生成O2,所以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应用砂土盖灭,B错误;C.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不能用硫酸或盐酸冲洗,硫酸和盐酸也有腐蚀性,会造成二次伤害,C错误;D.钠是活泼金属,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反应,取用剩余的金属钠,必须放回原试剂瓶;选D。4.B【详解】金属钠为块状固体,为了取用方便,应该保存在广口瓶中,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将钠保存在煤油中,使钠与空气隔绝,防止钠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或氧气反应,答案选B。5.B【详解】A.O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故甲醛的电子式为,A错误;B.乙烯中碳原子之间以双键形式存在,乙烯的球棍模型为,B正确;C.纯碱是Na2CO3,小苏打是NaHCO3,C错误;D.甲酸乙酯甲酸和乙醇酯化得到,故甲酸乙酯的结构简式为HCOOCH2CH3,D错误;故答案选B。6.C【详解】A.FeCl3的水解是可逆反应,1molFeCl3无法全部转变成Fe(OH)3,且胶体微粒是由多个Fe(OH)3聚集而成的较大粒子,因此胶体微粒数远小于NA,A错误;B.由2H和18O所组成的水即2H218O,一个分子中含有12个中子,相对分子质量为22。11g该水物质的量为0.5mol,则中子物质的量为6mol,中子数目为6NA,B错误;C.2.3g钠物质的量为0.1mol,被足量氧气氧化为Na+时失去电子0.1mol,即转移电子数为0.1NA,C正确;D.盐酸是强酸,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无HCl分子存在,故D错误。故选C。7.D【详解】A.Na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故Na是还原剂,Na+化合价可以降低为0价,作氧化剂,A错误;B.Na原子电子层为3层,Na+电子层为2层,B错误;C.碱性是OH-表现出的性质,故Na、Na+均不显碱性,C错误;D.Na、Na+均为Na元素组成,故焰色试验均为黄色,D正确;故答案选D。8.B【详解】A.钠易与空气中氧气、水等反应,但与煤油不反应,密度比煤油大,可保存在煤油中,A正确;B.氯水中含有次氯酸,不稳定,应避光保存,放在棕色瓶中,B错误;C.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可与空气中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易分解的次氯酸而变质,Ca(ClO)2+H2O+CO2=CaCO3↓+2HClO、2HClO2HCl+O2↑,因此需要密封保存,C正确;D.浓盐酸易挥发,应密闭保存,D正确;故选B。9.C【详解】A.吸收产生,所以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A正确;B.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则可用作透雾能力强的高压钠灯,B正确;C.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于中和胃酸,一般用氢氧化铝、碳酸镁、碳酸氢钠等,C错误;D.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潮解,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晶体,碳酸钠晶体风化得到碳酸钠,D正确。故选C。10.C【详解】①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钠着火不能用水灭火,①正确;②氢氧化钠固体洒落到地板上,应先收集固体,然后用大量水冲洗,②错误;③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以最大程度减小对眼睛的危害,③正确;④不慎将浓碱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硼酸溶液,④正确。故选C。11.B【详解】A.乙烯会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为CO2,又引入新的杂质,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A错误;B.SO2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可溶性的Na2SO3、H2O,使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烧杯中的NaOH溶液进入烧瓶,继续反应,引发喷泉实验,B正确;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的HCl也能与苯酚钠溶液反应产生难溶性的苯酚,因此不能证明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C错误;D.给试管中的固体物质加热时,为防止物质分解产生的水蒸气冷凝回流导致试管炸裂,应该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B。12.A【详解】A.2.3克Na物质的量为n(Na)==0.1mol,与O2完全反应生成0.1mol钠离子,转移的电子数目等于0.1NA,故A错误;B.单烯烃C10H20分子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10+20=30,则0.1mol单烯烃C10H20分子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3NA,故B正确;C.甲醛和乙酸的最简式均为CH2O,30g混合物含有1molCH2O,含有的碳原子数为NA,故C正确;D.重铬酸钾中会发生水解,其离子方程式为H2O+2+2H+,则阴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加,1LpH=4的0.1mol/LK2Cr2O7溶液中阴离子数大于0.1NA,故D正确;答案为A。13.B【详解】①Al2O3是两性氧化物,既能与NaOH反应又能与硝酸反应,Al2O3不能水解;②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NaOH反应又能与硝酸反应,Al(OH)3不能水解;③氨基酸含有氨基、羧基,既能与NaOH反应又能与硝酸反应,氨基酸不能水解;④二肽含有氨基、羧基、肽键,所以既能与NaOH反应,又能与硝酸反应,还能水解;⑤含有酚羟基,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是羧酸盐,能与硝酸反应,是弱酸盐,能水解;⑥(NH4)2CO3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放出氨气、能与硝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NH4)2CO3是弱酸弱碱盐,能水解;⑦NaHCO3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能与硝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NaHCO3是强碱弱酸盐,能水解;⑧纤维素与硝酸反应生成纤维素硝酸酯,纤维素能最终水解为葡萄糖,纤维素与碱不反应;⑨蛋白质含有氨基、羧基,既能与NaOH反应又能与硝酸反应,蛋白质最终水解为氨基酸;⑩NH4I与氢氧化钠反应放出氨气,NH4I中碘离子能被硝酸氧化,NH4I是强酸弱碱盐,能水解;选B。14.C【详解】A.NaHCO3与Na2CO3溶液均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则不能鉴别,A错误;B.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强弱跟无氧酸的酸性强弱无关。测定等浓度Na2S、NaCl溶液的pH,只能证明无氧酸H2S和HCl的酸性强弱,故无法比较S与C1元素非金属性强弱,B错误;C.亚铁离子与铁氰化钾能产生蓝色沉淀,这是一个特征反应,C正确;D.检验溶液中是否含,应先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若无沉淀、可排除银离子等的干扰,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该白色沉淀为硫酸钡、说明含有,D错误;答案选C。15.D【详解】A.碳酸氢钠灼烧分解为碳酸钠,碳酸钠稳定受热不分解,故可行,A正确;B.HCl可以和饱和的NaHSO3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可用洗气除去,B正确;C.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可用于除去氯气中的HCl,C正确;D.混合气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NO+NO2+2NaOH=2NaNO2+H2O,D错误;答案选D。16.D【详解】A.氯化银、硫酸钡等均为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检验SO:先加足量稀HCl,不产生沉淀、再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A错误;B.硫酸银为不溶于稀硝酸的微溶物,检验Cl-,要先确定没有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再加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B错误;C.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能是CO、碳酸氢根、亚硫酸根、亚硫酸氢根,C错误;D.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火焰呈黄色,则说明还有钠元素、溶液含有Na+,D正确;答案选D。17.必须要知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2.06L<V(CO2)<2.46L【详解】(1)发生反应HCO3-+H+═CO2↑+H2O,固体不一定完全反应,欲计算生成的CO2的量,必须要知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答案为:必须要知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2)若KHCO3为9.20g时,生成生成CO2气体的体积最小,由反应HCO3-+H+═CO2↑+H2O可知:V(CO2)=×22.4L/mol=2.06L;若NaHCO3为9.2g时,生成CO2气体的体积最大,由反应HCO3-+H+=CO2↑+H2O可知:V(CO2)=×22.4L/mol=2.46L,则生成的气体的体积范围(V)为2.06L<V(CO2)<2.46L。答案为:2.06L<V(CO2)<2.46L。18.过滤Cu过量的Fe粉稀硫酸Fe+2H+=Fe2++H2↑否Na+、Fe3+所加试剂没有除去Na+、Fe2+在空气中会被氧化为Fe3+0.4mol/L6.72L2Na2O2+2CO2=2Na2CO3+O22NA【分析】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较多的Fe3+,Cu2+和少量Na+,加入铁粉,可除去溶液中的Cu2+,过滤进行固液分离,固体B为铁粉和铜粉;溶液A为FeSO4和少量Na+,固体B中加入硫酸,铁粉溶解,过滤得到硫酸亚铁溶液,固体D为铜粉;硫酸亚铁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得到FeSO4 7H2O。【详解】I.(1)分析可知,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固体D是铜粉;(2)加入试剂①为过量的铁粉,可除去Cu2+;(3)加入的试剂②为稀硫酸,可溶解铁粉,而铜不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4)得到的物质中含有结晶水,则c操作不是蒸发结晶;流程中所加试剂没有除去Na+,而溶液中的Fe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Fe3+,含有的杂质阳离子是Na+、Fe3+;Ⅱ.2Al+2NaOH+2H2O=2NaAlO2+3H2↑,5.4gAl即0.2mol,消耗0.2molNaOH,生成0.3mol氢气,则c(NaOH)=0.2mol÷500mL=0.4mol/L;H2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3mol×22.4L/mol=6.72L;Ⅲ.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当生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时,即生成1mol氧气,过氧化钠中的O原子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则转移2mol电子,即2NA。19.、Cl-Na+焰色试验【详解】(1)由于钡离子和、均可以生成沉淀,所以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无沉淀生成,一定不存在、;(2)Cl-可以和Ag+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所以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一定存在Cl-;(3)根据(1)、(2)的分析可知不能确定是否存在Na+,可以利用焰色试验检验,若存在Na+,则焰色会呈黄色。20.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未反应的氨气过滤灼烧2NaHCO3Na2CO3+CO2↑+H2O取所得固体,继续加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碳酸钠,否则不含碳酸钠【分析】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除杂试剂;根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可以相互转化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将碳酸氢钠转化为碳酸钠;根据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的性质检验原固体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详解】(1)①利用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因盐酸挥发,所以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而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通过碳酸钠溶液可以除掉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②实验过程中氨气可能剩余,而稀硫酸能与氨气反应,所以装置丁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氨气;(2)若想利用碳酸氢钠制备碳酸钠,首先将含有碳酸氢钠固体的溶液过滤,得到滤渣,将滤渣洗净,使滤渣中没有其他杂质,随后将滤渣进行灼烧,灼烧后碳酸氢钠分解得到碳酸钠固体,最后一步灼烧碳酸氢钠固体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CO2↑+H2O;(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会生成碳酸钠,同时还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从碳酸氢钠受热的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的性质,对碳酸氢钠晶体受热分解后所得固体中是否仍然含有碳酸氢钠进行鉴定,其方法是:取所得固体,继续加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碳酸钠,否则不含碳酸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