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法不可违 课件(共39张PPT+2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法不可违 课件(共39张PPT+2视频)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人教版
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2.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导入新知
在生活中,公民一旦触犯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对自己的声誉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强调自尊、自爱、心存敬畏。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我们要做懂法、守法的公民。
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新知一
违法无小事
合作探究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
材料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较轻
较轻
严重
《行政法》《治安管理处罚法》
《民法典》
《刑法》
民事责任
刑罚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的不同点:
行政处罚
学会判断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小明的爸爸开车闯红灯
01
李某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
02
甲把乙打成了重伤,丧失了劳动能力
03
影楼私自将别人的照片放大并展出
04
三类违法行为的相同点:
都是违法行为。
2
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
1
都有社会危害性。
重点:
辨析:有人认为:“违法必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这个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观点错误。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都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二者之间又有明确的界限,违法行为根据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因此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违法不一定犯罪,而犯罪一定违法。
初中生张某,结识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无心上学,不做作业,经常旷课,打骂同学,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但他未接受教训,还经常在社会上偷窃少量财物,参加赌博等,后来还参与了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
张某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新知二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破坏铁路封闭网
殴打他人
谎报险情
1.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人做过这些事情吗?2.这些都是什么违法行为?
以上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01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02
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03
盗窃、损毁路面井盖、照明等公共设施的。
04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
05
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是违法行为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的规范范围: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
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尊重他人权益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自觉遵守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这直接体现了法律(

A.告知我们可以做什么
B.告诉我们必须做什么
C.告知我们不应当做什么
D.提示我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C
与题意不符
课堂练习
2.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下列违法行为中属于同一类的是(  )
①拾到别人丢失的东西拒绝归还
②殴打他人致人重伤
③在网上制造、传播谣言
④欠别人的债,到期不还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B
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3.在全国抗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张某某不戴口罩、拒绝配合防疫人员核查,还辱骂工作人员,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张某某的行为属于(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B
题干中张某某被处以行政拘留,说明是行政违法行为,因此与题意不符。
4.(2020 济南)在我们身边,有的人实施了一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了小错,全然不知已经违法。违法无小事,下列需要我们警惕的违法行为有(  )
①班里有个唱歌好的同学,大家都叫她“小百灵”
②在私家车的后视镜上,悬挂妨碍视线的玩偶
③被同学透露个人隐私,忍无可忍殴打同学
④在家无聊,拨打119谎报附近有商场着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D
这是一种“雅号”,不是违法行为
5.遵章守法要求我们做到(

①认清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抵制各种诱惑
②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③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④既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D
抵制各种不良诱惑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这直接体现了法律(

A.告知我们可以做什么
B.告诉我们必须做什么
C.告知我们不应当做什么
D.提示我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C
与题意不符
课堂练习
1.【2020 青岛】栾某为了逃避道路违章抓拍,故意遮挡汽车牌照,结果被交警当场抓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栾某被罚款200元,驾驶证被扣留并记12分。栾某的行为(  )
①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②破坏了社会规则
③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④扰乱了公共秩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D
课后练习
2.广东广州男子曹某酒后恶作剧,在地铁站的乘客意见卡上留言要炸地铁。广州白云区人民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判处其有期徒刑7个月。这启示我们(  )
A.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是严重违法行为
B.要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C.公民以任何方式行使权利都受法律保护
D.只有刑事违法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B
3.下面漫画中,该市民“晒小偷”的行为(  )
A.侵犯了他人权益,是民事违法行为
B.有利于打击小偷,防止被偷,是合法行为
C.社会危害性较大,是犯罪行为
D.合情但不合法,是行政违法行为
【点拨】小偷固然可耻,但也有合法正当的权益,晒小偷照片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是民事违法行为,A正确;B认为是合法行为,是错误的;C认为是犯罪行为,是错误的;D认为是行政违法行为,是错误的。
【答案】A
4.
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
案例
违法行为类别
①小丽的哥哥骑摩托车不戴头盔,被交警处以50元罚款
民事违法行为
②某工厂排放处理不达标的工业废水,环保部门依法对其作出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案例
违法行为类别
③王某利用POS机套现160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4个月
刑事违法行为
④孙某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被要求赔礼道歉
行政违法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违法行为类别的认识。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承担的法律责任来区分是哪类违法行为,如:民事违法行为的常见处罚方式是赔偿、赔礼道歉,行政违法行为常见处罚方式是警告、罚款,刑事违法行为常见处罚方式是判刑、罚金。根据作出处罚的单位也可以判定部分违法行为,如行政部门一般处罚行政违法行为。综上所述,①罚款是行政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②环保部门是国家行政机关,其作出的处罚属于行政处罚,
所以是行政违法行为;③判刑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④赔礼道歉属于民事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故本题选B。
【答案】B
5.【2021·汕头金平区期末】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是(  )
①初中生小王多次拦截殴打他人
②小哲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
③初中生小鹏每天早读都到校抄袭同学作业
④小展多次拨打“119”谎报火情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B
6.中学生小明和爸爸一起出去吃饭。爸爸在喝了酒之后还要坚持开车回家。小明进行了劝阻。下列选项中哪些可以成为小明劝阻的正确理由?(  )
①喝酒不开车,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社会的负责
②酒后驾车是一种违法行为
③酒后驾车危害公共安全
④稍微喝点酒可以开车,喝多了开车不安全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D
7.根据下列情境,回答问题。
情境一:放学路上,小明跟同学比赛用石子打路灯,看谁打得准、打得多。
情境二:小军在网上散布谣言,说后天要发生地震,建议市民赶快离开。
情境三:生产厂家未经某明星同意,擅自将其照片用来宣传产品。
情境四:小丽借用芳芳的手机,不小心弄丢了,但她拒绝赔偿。
(1)上述情境中,哪些是民事违法行为?哪些是行政违法行为?
情境一、情境二是行政违法行为;情境三、情境四是民事违法行为。
(2)我们应该怎样遵章守法?
①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④远离犯罪行为。
(3)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
①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②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