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单元四学科历史年级七学习目标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2.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复习检测(1)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南朝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导入新课:《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出示学生目标: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倾听并思考齐读学习目标,理解本节内容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初步了解教材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以下问题:材料一:强大后的前秦,疆域辽阔。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材料二: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结合教材,介绍淝水之战的背景。请介绍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教师总结: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有哪些影响?教师讲解: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南方相对稳定。(4)在淝水之战中,拥兵80多万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的呢?教师提示:前秦:①军队民族成分复杂,民族矛盾严重,军心不齐。②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③战线过长,士兵疲于应战。(5)淝水之战与学过的哪几次战役相似?教师总结: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以下问题:材料一:北魏统一北方前,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民族聚落已不多见。由于鲜卑族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对国家治理困难重重。材料二: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1)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这些困难,你会怎样解决?(2)想一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讲解: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有哪些?教师提示:社会大环境: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比游牧文化更为先进,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教师总结:语言: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姓元;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官制: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教师讲解: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目标导学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三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以下问题:材料一: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了北方主要通用语言。材料二: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请说明民族融合的表现。教师总结: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并融入自己。少数民族使用汉语。汉族人民接受少数民族的歌舞、乐器等。根据本课的讲述,请你谈谈你理解“民族交融”?教师总结: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教师强调: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辩一辩:观点一: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观点二: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怎样评价孝文帝?教师提示:评价孝文帝,主要根据他的改革;评价他的改革,主要根据以下两个标准: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如:背景: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东晋学生总结东晋: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②内部团结,士气高涨。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得当……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如: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学生总结如:个人因素:早年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学生列举如:法律方面: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归纳表现如: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并融入自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看法如: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社会的进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进行评价。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便于问题的探究与讨论。通过两则材料,从整体上使学生对淝水之战有所了解从而引出系列问题:淝水之战的要点,即:时间、交点双方、背景、结果及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淝水之战有全面的了解。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通过材料,介绍北魏前期社会情况,自然的引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能够使学生对改革有深入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列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两则材料,分析介绍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的情形,从而引导学生归纳民族融合的表现,问题的引出自然顺畅,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设置辩一辩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两个观点进行辨析,在辨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刻理解: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考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检测目标1.孝文帝的改革,首先从迁都开始,北魏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A、临安B、洛阳C、殷地D、许都2.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C.使孝文帝统一了黄河流域D.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3.下列改革中,有利地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管仲改革C、商鞅变法D、李悝变法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牢牢记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谈收获和体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板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