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认识声现象一、夯实基础1、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B.次声波无法传到人耳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2、下列乐器中,由于空气柱的振动演奏出美妙音乐的是:()A.鼓B.钢琴C.吉他D.箫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不振动,仍然可能发声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C.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D.以上说法都不对4、在扬声器纸盆内放些碎泡沫,当扬声器发声时出现图1所示的现象,这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发生的。5、“隔墙有耳”的意思是说,在墙的一边说话时,墙的另一边也能听到,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呢?你的想法是:。二、能力提升6、如图所示,在一个可以抽气的玻璃瓶内放一响铃,现逐渐抽掉瓶内空气,则声音会()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C.保持不变D.都有可能7、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8、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m/s。打雷时,看到闪电后5s才听到雷声,估算一下发生雷电处离你m。三、课外拓展9、小明和小刚找2个一次性纸杯,在杯底穿一个小孔,将细线固定在火柴棒上,然后绷紧细线,这样就制成了“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2)相距同样远,讲话的人用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制成“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__(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对客船。”请针对这首诗,写出三个物理现象及对应的物理知识。例如:“乌啼”--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11、小丽等同学在《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在摆动,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四、中考链接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13、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A、振动B、静止不动C、一直向右运动D、一直向左运动14、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请回答: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_____。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_____。参考答案一、夯实基础1、【答案】D2、【答案】D3、【答案】C4、【答案】振动5、【答案】固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二、能力提升6、【答案】A【解析】当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就不传声了,也就听不到声音了。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7、【答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所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的听到从大地中传播过来的马蹄声。8、【答案】340;1700.【解析】根据公式s=vt=3405=1700m三、课外拓展9、【答案】(1)固体能传声;(2)金属传声性能比棉线强;(3)振动停止了,声音就不能传播了;(4)不能。【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用金属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如果线处于松弛状态,松弛时振动被空隙吸收,无法传递振动。(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唯一的原因肯定就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的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振动就会停止,也就听不到声音了。(4)如果线没有拉直,那么由于线是松软的,振动会被棉线上的空隙吸收,从而无法传递振动,另一方就听不到声音。10、【答案】钟声-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听到钟声-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月落-以地面为参照物,月落是运动的。11、【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解析】(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在摆动,通过实验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四、中考链接12、【答案】A【解析】A选项,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故A正确;B选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大,故B错误;C选项,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选项,振动产生的声音可能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也可能没有传播介质,所以不一定能被我们听到,故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当喇叭振动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膜处,由于声音有能量可以使肥皂泡振动,故A正确。【答案】(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2)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3)蜜蜂可能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解析】(1)采用多只蜜蜂做实验,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3)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所以猜测蜜蜂可能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因此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