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诫子书学习目标1.感悟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读书修身,静心养德;2.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文知识;3.能正确译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导入语:现在我们学习15课,课题是什么意思呢?作者是谁?知道的请举手,下面我们一起了解诸葛亮(屏幕出示)。本节课分两个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屏幕出示)学习目标1.感悟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读书修身,静心养德;2.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文知识;3.能正确背诵课文。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查字典,能认识生字词,会朗读课文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检测预习效果。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一)白板出示诫子书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自学指导比谁能给课文划分节奏,然后朗读课文,能读得准确,停顿正确,有韵律美。(二)教师出示划分节奏的课文,指名(多人)轮流朗读。如学生朗读有错,其他同学帮助更正。读完之后,学生再齐声朗读一遍。过渡语: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正确朗读课文了,很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比正确译讲课文,请看自学指导。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一)白板出示诫子书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自学指导请结合课下注释和参考书,边读课文,边识记重点字词意思,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有疑难的可小声问同桌或举手问老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准备后教。(三)检查自学效果。过渡语:时间到,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指导译讲课文。(白板出示)译讲方法一人译讲一句。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字词,最后连起来翻译。译讲时要字字落实,并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人名、地名、时间不必解释。)(四)教师指名学生译讲。学生回答正确,教师给予肯定并表扬;学生如果回答错误,由其他同学帮助纠正直至回答正确。学生答不出来的,教师补充点拨。教师点拨下列重点字词:1.词类活用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长)2.教师点拨、拓展:①第一句学生翻译后,教师问:静以修身强调了什么?如学生答:强调了内心宁静专一对个人品德修养的作用。教师问:俭以养德强调了什么?如生回答: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教师小结:这两句话提出了修身、养德的要求,以及具体途径,这是本文的主要观点,那么他是怎么阐明自己观点的,我们继续译讲。②第二句学生翻译后,教师问:这句话是什么句式?强调了什么呢?如学生答:这句话运用双重否定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教师问: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答: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受外界影响,只有淡泊宁静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教师小结:“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那么和成才有怎样的关系呢?接着往下译讲。③第三句学生翻译后,教师问:这句话,诸葛亮告诫儿子怎样做才能学有所成?如学生答: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教师小结:对,诸葛亮从正面论证,告诫儿子怎样才能成才,如果做不到,会有什么危害呢?我们接着译讲。④第四句学生翻译后,教师问:联系上句,思考这句话运用什么论证方法?强调了什么呢?如学生答:对比论证,和前文的静形成对比,突出了淫慢、险躁的危害,进一步强调了“静”的作用。⑤过渡:译讲到这,我们知道了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明确志向、静心学习,那他对儿子还有什么叮咛呢?我们来继续译讲。⑥第五句学生翻译后,教师问:这句话,诸葛亮告诫他的儿子什么呢?如学生答:要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否则必将碌碌无为,悔之晚矣。教师问:我们学习时,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谈体会。⑦过渡语:理解是记忆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背诵课文。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课文(一)白板出示诫子书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课文自学指导请同学们根据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殷切叮咛的行文思路,反复背记。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时间:5分钟(二)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背,准备抽查。5分钟后,问:会背的同学请举手?(三)同桌相互背。(互背时把对方的书拿过来,把他背错和背得不熟的地方做上记号。)(四)指名背。过渡语:本节课大家通过自学,可以当堂达标,接下来,进行本节课的当堂训练。当堂训练当堂训练一、默写夫君子之行,。,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多不接世,,将复何及!要求:字体端正,卷面整洁。时间:8分钟教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