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三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三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5年级第2学期
第3单元
我们是公民
第6课
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三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公民的内涵,理清公民和国籍的关系。
2.熟悉和保护个人的身份信息。
3.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和声誉。
道德教育点:作为社会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同国家、社会、他人打交道。我国宪法赋予我国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人身等方面的基本权利,但我们获得这些基本权利的前提是我们首先是一个“公民”。
法治教育点:在实践中,很多学生不知道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作为一个公民应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承担哪些基本义务,而以上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单元学习活动一览
我们是公民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意味着什么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认识居民身份证
我是中国公民
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的基本义务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在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对“公民”的错误理解,比如有学生会缩小公民的范围,认为只有取得居民身份证才是一国的公民,也有学生片面地扩大公民的范围,认为只要属于人类,都是公民。在我国,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身份和国家密切相关,只有具有我国国籍的人才是我国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注重保护身份证、车票、购物小票等上面记载的身份信息,给违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也有部分国民,公民意识淡漠,在境外学习、工作和生活期间,不尊重当地的法律和风俗习惯,损害中国公民的形象和声誉。我国宪法规定了中国公民享有平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劳动权等基本权利,积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等基本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具体落实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我们所享有的最基础、最根本的权利,是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类型和范围是我们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开展社会生活的重中之重。
本单元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的国家”第13条“知道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我国颁布的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形成初步的民主与法制意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小学高年级(3-6年级)教学内容与要求”第1条“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认知主要国家机构,国家主权与领土,认知国防的意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第2条“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简要认知重要民事权利,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定保护;初步理解权利行使规则,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建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和防范意识”、第3条“了解制定规则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初步了解合同以及合同的履行,理解诚实守信和友善的价值与意义”和第7条“知道我国加入的一些重要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特点、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教材编写时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行为表现,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有一定的拓展。
本单元共两课,“公民身份”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构成逻辑主线。第6课《公民意味着什么》包括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认识居民身份证与我是中国公民三部分。通过以上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公民的内涵,促进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增强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第7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三部分,向学生讲述中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承担何种基本义务,向学生介绍我国政府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的国家”第13条“知道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我国颁布的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形成初步的民主与法制意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小学高年级(3-6年级)教学内容与要求”第1条“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认知主要国家机构,国家主权与领土,认知国防的意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第2条“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简要认知重要民事权利,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定保护;初步理解权利行使规则,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建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和第3条“了解制定规则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初步了解合同以及合同的履行,理解诚实守信和友善的价值与意义”。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不懂得公民和国籍的双向连接关系,不知道不同国籍的人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存在的差异。本课设定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公民和国籍的关系,并熟悉国籍的取得和丧失的方式,初步了解不同国籍的人在母国所享有的不同的法律地位。
在网络购物、购买车票、住宿登记等活动中,个人的身份信息很容易泄露并被不法分子利用,如何保护个人的身份信息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课题。本课设定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居住证、护照、驾驶证等证件记载的个人身份信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保护个人身份信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我国公民经常到境外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国公民在境外的行为举止不仅反映个人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形象。我国部分公民在境外不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既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也损害了国家的声誉。本课设定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增强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2.增强作为公民的自豪感。
3.树立公民意识,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增强作为公民的自豪感。
教学难点:树立公民意识,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
【教学技术与教学媒体应用】
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播放电影或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成就。
(从就业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粮食生产、居民平均收入、贫困人口数量、森林面积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
课前安排学生咨询家长,并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北京奥运会盛况,让学生说一说为何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是实现百年梦想。
小结: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国人举办奥运会的百年梦想。)
3.向学生介绍“蚊龙号”的性能以及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所取得的成就。
小结:我国是世界第五个掌握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蚊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最大载人下潜深度纪录。
活动二:
1.请学生朗读《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节选),并发表读后感。
本页诗歌是当代诗人王怀让先生的代表作《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节选),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2.播放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夺冠的精彩瞬间。视频记录了中国女排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勇夺金牌的美好瞬间。
3.请学生举例说明通过哪些事情能够体会到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活动三:
1.引导学生完成活动园的题目,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国籍”和“公民”这两个概念关联的认识。通过判断题,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公民身份取得的唯一条件,知道只要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就是中国公民。
2.向学生展示中国护照上记载的信息,列举中国护照的用途,介绍中国护照的办理机关。说明中国护照的样式和记载信息,介绍了中国公民出国活动的情况,明示全球化背景下护照作为身份证件的重要性。
活动四:
1.播放我国援外医生受到被援助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等片段,增强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2.但是,也有一些中国公民在国外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说话大声、举止粗鲁等,他们有损中国公民的形象。请学生举例说明中国公民的正面典范,以及部分国民的不良行为。
3.出示小贴士,介绍了我国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的联系方式,中国公民在国外遇到紧急情况时,可寻求祖国的帮助。
小结:以上内容提醒我们代表国家形象,要注意行为举止,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号召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公民意识,共同建立中国公民的良好形象。
【板书设计】
第6课
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三课时)
取得的成就(奥运会、蛟龙号)
“国籍”和“公民”
中国公民身份取得的唯一条件
护照作为身份证件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