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背影朱自清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2.学习本文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用特写镜头进行细致描写的手法。3.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情。4.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感受深情的父爱。5.阐发文意,交流生活体验。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1.默读课文,借助字典、课文下注解,读准字音、理解词义。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2.学习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叙事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们歌颂父亲,一般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可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这样的文章会感动人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师出示课题)这篇文章分三课时教完,下面请看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二、出示目标请看学习目标:(屏幕出示)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2.学习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叙事方法。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查字典,会读生字,能解释词语的请举手。好!下面检测预习。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查预习,比谁能读准生字、解释词语(一)屏幕出示背影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查预习,比谁能读准字音、解释词语一、指名读生字,解释难理解的字词交卸()奔丧( )踌躇( )迂腐( )蹒跚( )颓唐( )琐(锁)屑( )栅栏( )差使( )狼藉(籍)()簌簌(籁)()擦拭( )举箸(著)()(指名读生字,如读对一个,则白板出示一个生字的拼音,如读错,其他人纠正,期间可适当地解释个别词语的意思,但不要与下面的解词重复,最后齐读两遍。)二、解词1.狼藉:2.典质:3.蹒跚:4.琐屑:(生口答,师出示答案)质疑问难:还有不认识的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的同学,请大胆举手质疑!(请其他同学帮忙正音、解词)过渡语:生字词会读了,词语也理解了,下面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比谁能说对段落大意。(去掉白板上的生字词,只留课题)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一)出示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指导比谁朗读课文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比谁能准确概括段落大意。(二)边读边讨论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同学边听边准备概括段落大意。1.指名读第1段。师:第1段写了什么?生:写我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教师出示:写我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师:本段中出现了“背影”,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读出感情来。学生齐读,并出示:(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2.指名读第2、3段,说说第2、3段写了什么。(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我跟父亲回家奔丧,交代当时的家境。3.指名读第4-6段,说说4-6段写了什么?(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教师出示: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重点刻画父亲的背影。师:第6段中有两处写到父亲的背影,请同学们找出来再读一读。指名学生朗读写到“背影”的语句,白板出示:(6)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6)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4.指名读第7段,说说7段写了什么?(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教师出示:分别后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师:此段中再次出现“背影”,请同学们找出来再次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出示: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过渡语:从开头到结尾,背影多次出现,那么“背影”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呢?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一)出示第三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自学指导请仔细看各段大意和写“背影”的语句,认真思考,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二)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准备后教。(三)检查自学效果。师:时间到,停!老师请同学回答,其他学生仔细听,帮助纠正、补充。若同学回答的对,则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同学回答的不完整或者有错,则问:还有补充的举手,或认为不对的举手,说出自己的答案。具体操作:师:(第一处背影改变字体颜色)第一段中的“背影”有什么作用呢?指名学生生回答生: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认为对的请举手!师:对,第一处是点题的背影。白板出示:点题的背影师:请看第二处写到“背影”的语句,此处写的是父亲在做什么的背影?生:第二处:父亲买橘的白板出示:买橘的背影师:(认为对的请举手?)对,第三处写的是什么情景下的背影 生:第三处:离别的背影白板出示:离别的背影师:(认为对的请举手?)对,那第四处写的是“我”读完父亲的来信后,又怎样背影?生:第四处:再现、回忆背影。白板出示:思念中的背影师:(小结)可见:“背影”贯穿全文、处处点题。所以,背影是全文的“线索”。明白的请举手!(生举手)我们继续思考。那从内容上呢?(屏幕出示“内容上”二字)(指生答)师点拨:通过这个“背影”传达什么情感?(或这个“背影”象征了什么?对于中心有什么作用?)若学生答不出,从第二处背影描写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引导学生回答。生:是父爱的象征,最能突出中心。学生回答正确,白板出示:象征父爱,突出中心。师:认为对的举手?对,坐。出示答案:从内容上来看,“背影”是父爱的象征,最能突出中心;从结构来看,是文章的线索。由此可见:本文反映的主题是父爱(生齐答),作者选取最能体现父爱的“背影”来表现中心,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这值得我们学习。举例说说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师:我们学过的散文中,《藤野先生》也是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两篇文章有何异同?生:《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组织材料,展开叙事的。师:《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以“事件”为线索的,《背影》是以“背影”这个形象为线索的。还有我们学过的散文《春》开头就赞春,结尾又颂春,中间写春风、春花、春草、迎春都是以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为线索。《背影》的开头是倒叙,以后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文章,这是写回忆性散文的一般结构。同学们要认真阅读、写作,寻找规律,一定能灵活仿写出优美的散文。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和刚才的讨论大家能够当堂达标,接下来我们进行当堂训练。六、当堂训练:(一)当堂检测1.下列选项中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B)A.差使哺育簌簌锁屑B.马褂蹒跚擦拭投奔C.颓唐举箸丧事狼籍D.游逛搀扶残淡嘱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A.毛泽东的诗词绝对没有颓唐消极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总是以磅礴的激情、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催人奋发向上。B.真是祸不单行,他才刚失业,妻子同时也在这一波的裁员名单中,家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C.读着好友寄来的贺卡,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D.大学生放假赋闲在家,如果能走出家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就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二)临摹生字1.白板出示:临摹生字认真观察行楷生字笔画的变化、连笔、间架。临摹生字,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2.出示课本上“读读写写”。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变化、连笔、间架。3.临摹生字。4.出示学生书法,点评。(①标准:和课后方格里的字一样,写好行书。②写得好的提出表扬,并指出还有哪一笔写得不像。③写得不好的,要指出哪一笔写得好。④鼓励大家多观察、多练习,写好行书。)教后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思考本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用特写镜头进行细致描写的手法。2.感知父亲形象,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父子之情。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背影》一课。(板题:背影)二、出示目标(一)请看学习目标:(大屏幕显示)1.思考本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用特写镜头进行细致描写的手法。2.感知父亲形象,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父子之情。(二)过渡语:同学们,为了实现这个学习目标,我们认真阅读课文,讨论课后的三大问题,努力理解文章的中心及写法,下面先请看自学指导: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感悟“背影”的作用及写法(一)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问题。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二)讨论:先引导学生准确找到原文。若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引导:本段文字通过哪几种描写手法来写父亲的背影?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为什么把这个背影写得这么详细?明确答案: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外貌描写,写衣帽;再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所以写得这样详细。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背影》反映的主题是父爱,作者选取最能体现父爱的“背影”来表现中心,以小见大。这值得我们学习。(三)拓展:那我们在写人记事时也要写最动情的事件,更要用特写镜头突出最动情的那个瞬间。过渡语:同学们,我们从这正面描写父亲的背影感受到父爱的伟大,接下来从作者的感受这一侧面来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体会父子深情(一)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1.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二)学生讨论,教师点拨。1.第1题第一问:若学生回答不上来,则教师应引导:变化就是不同。也就是说,“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前后完全不一样。应该这样回答:起初怎样?后来怎样?起初:不理解、不耐烦、不能感受到父爱。后来:是感动的,理解了父亲,感受到了父爱。2.第1题第二问:学生若回答出“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师则说:对!并问:“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是因为“背影”让我感动。教师可进一步说明:父亲身体肥胖、年老体衰、步履蹒跚,却仍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样的父爱,我深受感动,所以情感态度发生了变化。3.第2题:若学生回答不上来,则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回答:“说定”是什么意思?(决定了,不会改了)。教师点拨答题思路:“本已说定不送我”是为什么?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又是为什么?学生可能答不全,教师要继续点拨:父亲事忙、困难重重,不可送,却非送我不可!通过这些事和“我”对比,父亲的这一举动突出了什么?生答:突出“我”在父亲心中高于一切!以“我”为重!突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和深沉的爱。师:可见《背影》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父子之情,还在于父子之情的动态转化。4.小结: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慈父的形象,他的父爱的表达方式不是强烈而直露的,而是含蓄而深沉的。过渡语:同学们,叶圣陶先生曾称赞《背影》的语言:“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下节课我们再来品味语言,接下来进行当堂训练。五、当堂训练快速默读课文,3分钟后将你觉得文中写得最好的,最动人的语句、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出来,与大家交流。教后记: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感受深情的父爱。2.阐发文意,交流生活体验。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继续学习《背影》这篇散文。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出示目标(大屏幕显示)1.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感受深情的父爱。2.阐发文意,交流生活体验。过渡语:同学们,叶圣陶先生曾称赞《背影》的语言:“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独具特色的语言。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品味文章语言(一)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二)回答问题之前先引导学生审题,弄清楚“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的含义。(三)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答案并点拨。1.第1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语的文言色彩,分析典雅的语言特点。(“典质”、“亏空”说明当时家境惨淡,办丧事的钱还是借来的,这些都说明家庭的困顿,比用夸张、用极端的词语形容困顿效果好。)2.第2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动词“拣定”、“嘱”、“嘱托”,这些都是父亲为我做的琐碎的事,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为了突出父亲的叮嘱,作者也可以写一大段文字,可是作者只用了两句话。由此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简净的特点。3.第3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致描写人物动作时,我们完全可以极尽笔墨,使用大量的修辞和形容词,使用花哨和华丽的语言刻画形象,但是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由此分析该句语言朴素简净的特点。4.第4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触目伤怀”、“情不自已”、“发之于外”、“触他之怒”,分析这几句话的明显特点,体会语言典雅的特点。(四)小结:《背影》凭借真实和诚挚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见,文章的遣词造句不在于辞藻华丽,只要饱含深情就好。有真感情,就是好文章!(五)拓展:同时写文章用词还要准确,不能华而不实,乱用形容词、动词等,这也是负责任的表现。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从课文迁移到自身,来谈谈你的生活体验。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交流生活体验(一)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二)回答问题之前先引导学生审题,弄清楚“聪明过分”的含义。(三)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答案并点拨。1.“过分”表达了作者的自悔心理,说明不是一般的自悔,是发自内心的强烈自悔。这种自悔的心理是从反思中来的,与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动伤怀不同。它没有后者强烈,因此不适宜作为文章情感的“爆破点”;但它比后者深刻而绵长,所以反而成为文章的某种底色。所谓自悔,实际上是一种理解,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琐屑迁腐,觉得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2.示例:有过。如在我出门时,妈妈总是问这个带了没,那个带了没,这时我会感觉特不耐烦。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不对的。妈妈的唠叨,正是她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我今后一定要注意与妈妈交流的方式,不能让地伤心。(四)小结: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之爱多是含蓄深沉、一以贯之的;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则因其不够成熟并不断变得成熟而常有变化。那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接下来当堂训练。五、当堂训练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交流。要求:1.语句通顺,观点明确,事例真实,意义深刻。2.字数至少200字3.时间:10分钟教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