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背影》教案(3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背影》教案(3课时)

资源简介

背影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学习本文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用特写镜头进行细致描写的手法。
3.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情。
4.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感受深情的父爱。
5.阐发文意,交流生活体验。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预习
1.默读课文,借助字典、课文下注解,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学习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叙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歌颂父亲,一般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可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这样的文章会感动人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师出示课题)这篇文章分三课时教完,下面请看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目标
请看学习目标:(屏幕出示)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学习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叙事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查字典,会读生字,能解释词语的请举手。好!下面检测预习。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检查预习,比谁能读准生字、解释词语
(一)屏幕出示
背影
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查预习,比谁能读准字音、解释词语
一、指名读生字,解释难理解的字词
交卸(

奔丧
( 

踌躇(  )
迂腐(  )
蹒跚(  )
颓唐(  )
琐(锁)屑(  )
栅栏(  )
差使(  )
狼藉(籍)(

簌簌(籁)(

擦拭(  )
举箸(著)(

(指名读生字,如读对一个,则白板出示一个生字的拼音,如读错,其他人纠正,期间可适当地解释个别词语的意思,但不要与下面的解词重复,最后齐读两遍。)
二、解词
1.狼藉:
2.典质:
3.蹒跚:
4.
琐屑:
(生口答,师出示答案)
质疑问难:还有不认识的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的同学,请大胆举手质疑!(请其他同学帮忙正音、解词)
过渡语:生字词会读了,词语也理解了,下面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比谁能说对段落大意。(去掉白板上的生字词,只留课题)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一)出示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自学指导
比谁朗读课文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比谁能准确概括段落大意。
(二)边读边讨论
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同学边听边准备概括段落大意。
1.指名读第1段。
师:第1段写了什么?
生:写我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教师出示:写我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师:本段中出现了“背影”,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读出感情来。
学生齐读,并出示:(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指名读第2、3段,说说第2、3段写了什么。(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我跟父亲回家奔丧,交代当时的家境。
3.指名读第4-6段,说说4-6段写了什么?(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教师出示: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重点刻画父亲的背影。
师:第6段中有两处写到父亲的背影,请同学们找出来再读一读。
指名学生朗读写到“背影”的语句,白板出示:
(6)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6)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4.指名读第7段,说说7段写了什么?(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教师出示:分别后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师:此段中再次出现“背影”,请同学们找出来再次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老师出示: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过渡语:从开头到结尾,背影多次出现,那么“背影”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呢?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比回答问题
(一)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
比回答问题
自学指导
请仔细看各段大意和写“背影”的语句,认真思考,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二)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准备后教。
(三)检查自学效果。
师:时间到,停!老师请同学回答,其他学生仔细听,帮助纠正、补充。
若同学回答的对,则问:认为对的举手。
若同学回答的不完整或者有错,则问:还有补充的举手,或认为不对的举手,说出自己的答案。
具体操作:
师:(第一处背影改变字体颜色)第一段中的“背影”有什么作用呢?
指名学生生回答
生: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师:认为对的请举手!
师:对,第一处是点题的背影。白板出示:点题的背影
师:请看第二处写到“背影”的语句,此处写的是父亲在做什么的背影?
生:第二处:父亲买橘的
白板出示:买橘的背影
师:(认为对的请举手?)对,第三处写的是什么情景下的背影
生:第三处:离别的背影
白板出示:离别的背影
师:(认为对的请举手?)对,那第四处写的是“我”读完父亲的来信后,又怎样背影?
生:第四处:再现、回忆背影。
白板出示:思念中的背影
师:(小结)可见:“背影”贯穿全文、处处点题。所以,背影是全文的“线索”。明白的请举手!(生举手)我们继续思考。那从内容上呢?(屏幕出示“内容上”二字)(指生答)
师点拨:通过这个“背影”传达什么情感?(或这个“背影”象征了什么?对于中心有什么作用?)若学生答不出,从第二处背影描写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引导学生回答。
生:是父爱的象征,最能突出中心。
学生回答正确,白板出示:象征父爱,突出中心。
师:认为对的举手?对,坐。
出示答案:从内容上来看,“背影”是父爱的象征,最能突出中心;从结构来看,是文章的线索。
由此可见:本文反映的主题是父爱(生齐答),作者选取最能体现父爱的“背影”来表现中心,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这值得我们学习。
举例说说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师:我们学过的散文中,《藤野先生》也是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生:《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组织材料,展开叙事的。
师:《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以“事件”为线索的,《背影》是以“背影”这个形象为线索的。还有我们学过的散文《春》开头就赞春,结尾又颂春,中间写春风、春花、春草、迎春都是以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为线索。《背影》的开头是倒叙,以后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文章,这是写回忆性散文的一般结构。同学们要认真阅读、写作,寻找规律,一定能灵活仿写出优美的散文。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和刚才的讨论大家能够当堂达标,接下来我们进行当堂训练。
六、当堂训练:
(一)当堂检测
1.
下列选项中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A.差使
哺育
簌簌
锁屑
B.马褂
蹒跚
擦拭
投奔
C.颓唐
举箸
丧事
狼籍
D.游逛
搀扶
残淡
嘱托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毛泽东的诗词绝对没有颓唐消极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总是以磅礴的激情、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催人奋发向上。
B.真是祸不单行,他才刚失业,妻子同时也在这一波的裁员名单中,家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
C.读着好友寄来的贺卡,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D.大学生放假赋闲在家,如果能走出家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就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二)临摹生字
1.白板出示:
临摹生字
认真观察行楷生字笔画的变化、连笔、间架。临摹生字,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2.出示课本上“读读写写”。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变化、连笔、间架。
3.临摹生字。
4.出示学生书法,点评。(①标准:和课后方格里的字一样,写好行书。②写得好的提出表扬,并指出还有哪一笔写得不像。③写得不好的,要指出哪一笔写得好。④鼓励大家多观察、多练习,写好行书。)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思考本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用特写镜头进行细致描写的手法。
2.感知父亲形象,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背影》一课。(板题:背影)
二、出示目标
(一)请看学习目标:(大屏幕显示)
1.思考本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用特写镜头进行细致描写的手法。
2.感知父亲形象,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父子之情。
(二)过渡语:同学们,为了实现这个学习目标,我们认真阅读课文,讨论课后的三大问题,努力理解文章的中心及写法,下面先请看自学指导: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感悟“背影”的作用及写法
(一)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问题。
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二)讨论:
先引导学生准确找到原文。若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引导:本段文字通过哪几种描写手法来写父亲的背影?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为什么把这个背影写得这么详细?
明确答案: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外貌描写,写衣帽;再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背影》反映的主题是父爱,作者选取最能体现父爱的“背影”来表现中心,以小见大。这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那我们在写人记事时也要写最动情的事件,更要用特写镜头突出最动情的那个瞬间。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从这正面描写父亲的背影感受到父爱的伟大,接下来从作者的感受这一侧面来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体会父子深情
(一)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二)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第1题第一问:若学生回答不上来,则教师应引导:变化就是不同。也就是说,“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前后完全不一样。应该这样回答:起初怎样?后来怎样?
起初:不理解、不耐烦、不能感受到父爱。
后来:是感动的,理解了父亲,感受到了父爱。
2.第1题第二问:学生若回答出“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师则说:对!并问:“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是因为“背影”让我感动。教师可进一步说明:父亲身体肥胖、年老体衰、步履蹒跚,却仍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样的父爱,我深受感动,所以情感态度发生了变化。
3.第2题:若学生回答不上来,则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回答:“说定”是什么意思?(决定了,不会改了)。教师点拨答题思路:“本已说定不送我”是为什么?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又是为什么?
学生可能答不全,教师要继续点拨:父亲事忙、困难重重,不可送,却非送我不可!通过这些事和“我”对比,父亲的这一举动突出了什么?
生答:突出“我”在父亲心中高于一切!以“我”为重!突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和深沉的爱。
师:可见《背影》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父子之情,还在于父子之情的动态转化。
4.小结: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慈父的形象,他的父爱的表达方式不是强烈而直露的,而是含蓄而深沉的。
过渡语:同学们,叶圣陶先生曾称赞《背影》的语言:“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下节课我们再来品味语言,接下来进行当堂训练。
五、当堂训练
快速默读课文,3分钟后将你觉得文中写得最好的,最动人的语句、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出来,与大家交流。
教后记: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感受深情的父爱。
2.阐发文意,交流生活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继续学习《背影》这篇散文。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目标(大屏幕显示)
1.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感受深情的父爱。
2.阐发文意,交流生活体验。
过渡语:同学们,叶圣陶先生曾称赞《背影》的语言:“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独具特色的语言。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品味文章语言
(一)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二)回答问题之前先引导学生审题,弄清楚“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的含义。
(三)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答案并点拨。
1.第1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语的文言色彩,分析典雅的语言特点。(“典质”、“亏空”说明当时家境惨淡,办丧事的钱还是借来的,这些都说明家庭的困顿,比用夸张、用极端的词语形容困顿效果好。)
2.第2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动词“拣定”、“嘱”、“嘱托”,这些都是父亲为我做的琐碎的事,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为了突出父亲的叮嘱,作者也可以写一大段文字,可是作者只用了两句话。由此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简净的特点。
3.第3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致描写人物动作时,我们完全可以极尽笔墨,使用大量的修辞和形容词,使用花哨和华丽的语言刻画形象,但是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由此分析该句语言朴素简净的特点。
4.第4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触目伤怀”、“情不自已”、“发之于外”、“触他之怒”,分析这几句话的明显特点,体会语言典雅的特点。
(四)小结:
《背影》凭借真实和诚挚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见,文章的遣词造句不在于辞藻华丽,只要饱含深情就好。有真感情,就是好文章!
(五)拓展:同时写文章用词还要准确,不能华而不实,乱用形容词、动词等,这也是负责任的表现。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从课文迁移到自身,来谈谈你的生活体验。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交流生活体验
(一)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
(二)回答问题之前先引导学生审题,弄清楚“聪明过分”的含义。
(三)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答案并点拨。
1.“过分”表达了作者的自悔心理,说明不是一般的自悔,是发自内心的强烈自悔。这种自悔的心理是从反思中来的,与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动伤怀不同。它没有后者强烈,因此不适宜作为文章情感的“爆破点”;但它比后者深刻而绵长,所以反而成为文章的某种底色。所谓自悔,实际上是一种理解,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琐屑迁腐,觉得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
2.示例:有过。如在我出门时,妈妈总是问这个带了没,那个带了没,这时我会感觉特不耐烦。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不对的。妈妈的唠叨,正是她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我今后一定要注意与妈妈交流的方式,不能让地伤心。
(四)小结: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之爱多是含蓄深沉、一以贯之的;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则因其不够成熟并不断变得成熟而常有变化。那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接下来当堂训练。
五、当堂训练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要求:1.语句通顺,观点明确,事例真实,意义深刻。
2.字数至少200字
3.时间:10分钟
教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