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 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 2课时)

资源简介

19.苏州园林
叶圣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2.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3.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
4.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
课前,默读课文,借助字典、课文下注解,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结合“预习”部分,搜集资料,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各段的关键语句,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凡到过苏州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苏州园林,感受其“图画美”的特点。
二、出示目标
(一)屏幕出示
1.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过渡语:通过课前预习,能读准字音、理解词意的同学请举手?好,把手放下。下面,检测预习效果。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查预习,比谁能读准生字、解释词语
(一)屏幕出示
苏州园林
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查预习,比谁能读准字音、解释词语
一、指名读生字,解释难理解的字词
轩榭(谢)(xuān
xiè)
丘壑(hè)
嶙峋
(lín
xún)
镂空(lòu)
斟酌(zhēn
zhuó)
相间(jiàn)
重峦叠嶂(障)(luán)(zhàng)
二、解词
1.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2.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
3.巧妙绝伦: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没有能得上的。
(二)质疑问难:还有不认识的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的同学,请大胆举手质疑!(请其他同学帮忙正音、解词)
过渡语:生字词会读了,词语也理解了,下面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比谁能准确概括段落大意。(去掉白板上的生字词,只留课题)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一)出示:
苏州园林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自学指导
比谁能正确朗读课文,声音响亮,能准确概括段落大意。
(二)边读边讨论
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同学边听边准备概括段落大意。
1.全文的引子,介绍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2.概写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3.亭台轩榭的布局。(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理解亭台轩榭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4.假山池沼的配合。(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理解苏州园林追求自然之趣)
5.花草树木的映衬。(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理解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于画意)
6.近景远景的层次。(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理解花墙和廊子的作用)
7.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理解文意)
8.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理解文意)
9.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理解文意)
10.总结全文,引人回味。
过渡语:《中国石拱桥》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下面进行第三场比赛。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比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一)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
比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自学指导
1.全文的引子,介绍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思考:
2.概写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1.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
3.亭台轩榭的布局。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
4.假山池沼的配合。
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
5.花草树木的映衬。
明的?
6.近景远景的层次。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7.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3.你能模仿本文的说明顺序
8.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
写一篇《美丽的校园》的说明
9.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文吗?
10.总结全文,引人回味。
时间:3分钟
(二)提问
(将自学指导去掉,只留以上段意)
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
讨论:
1.提问: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指名学生上讲台,指着白板上的段落大意讲述。)
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体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3.提问: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小结:本文先概括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再从四个主要方面和三个细微方面来介绍苏州园林,最后总结全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4.指名学生上讲台,说说:如果要求写一篇《美丽的永威校园》的说明文,你模仿本课说明的顺序,说出写作提纲。(先总写校园的美丽,然后举例,具体写几处校园美景······)
过渡语:通过课前预习和刚才的讨论,大家会读课文、理解了本文抓住特征说明的顺序。很好,接下来,进行当堂训练。
六、当堂训练
(一)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轩榭
鉴赏
池沼
自出新裁
B.回廊
桥梁
玲珑
重峦叠嶂
C.鲤鱼
寂寞
藤罗
俯仰生姿
D.景致
图案
檐漏
因地治宜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北京颐和园既有皇家园林之气派,又有江南园林之灵秀,设计别具匠心。
B.卢沟桥上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俯仰生姿。
C.自媒体时代,一些人通过博眼球的标题哗众取宠,我们要抵制这种现象。
D.几代“治沙人”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一致,锲而不舍,把千年沙漠变成了绿洲。
(二)临摹生字
1.出示
当堂训练:
临摹生字
认真观察行楷生字笔画的变化、连笔、间架。临摹生字,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2.出示课本上“读读写写”。指名说出难写的生字该注意什么。
3.学生临摹生字。
4.点评:谁写的字好。
(1)出示最优秀的练习纸。对照方格里的字,是不是与方格里的字一个样,表扬。
(2)出示差的练习纸,说说哪个字与方格里的字不一样。
5.如果有时间则听写生字。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段首概括句的作用。
2.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苏州园林》。
二、出示目标
请看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1.理解段首概括句的作用。
2.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过渡语:本文的行文有什么特点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体会中心句的好处
(一)出示: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3-9段,思考下面问题,2分钟后比谁回答正确。
课文多数段落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二)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讨论:
师: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如绝大多数同学举手,老师则给以表扬:好,下面请同学回答,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举手发表)
1.指名后进生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回答不完整的尖子生补充,若还不完整,师补充。
2.明确答案:
(1)使读者直接、准确地了解所写内容,尽快认识事物特征或懂得事理,帮助读者更快更方便地理解内容;
(2)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
过渡:本文除了行文结构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的地方,在遣词造句方面也有很多方面我们值得品味、学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析、揣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品味语言特点
(一)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默读课文,认真思考并完成课后第三大题,5分钟后比谁回答得正确。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什么区别?)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4.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二)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检查自学效果,指名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能回答这几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如绝大多数同学举手,老师则给以表扬:好,下面请同学回答,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举手发表)
(如只有少数同学举手,老师则延长2分钟,请小组讨论解决,2分钟后指名回答。)
1.更正:
过渡语:请大家仔细听同学回答的对不对?如认为不对,请举手发言。(指名尖子生更正并讲明原因,若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就向尖子生提出,并让其解答。)
学生可能出错的:
(1)学生可能回答:用实物制作保持原样的动物、植物、矿物样品。
师补充:标本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或者说是模仿的对象,是样板的意思。)
说它是标本,充分地肯定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2)学生可能回答:“图案画”主要讲究对称,而“美术画”讲究自然,不刻意追求对称。
师出示图片,比较:“图案画”和“美术画”的区别,并比较“故宫”和“苏州园林”的区别。补充:同学们理解得很到位,对称美是“图案画”与“美术画”的显著区别。
(3)师出示苏州园林假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艺术”给人带来的美感。
学生可能回答:“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艺术”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技术”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
师补充:回答的不错,不过艺术成果无法被复制,但“技术”成果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师出示“花墙”和“廊子”的图片,并指图,引导学生从空间的角度认识二者如何实现“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生回答时师适时补充: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原句体味这句话的含义。
生可能回答: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是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
教师肯定并追问:为什么这样说?生答:因为墙是镂空的,廊子两边又无所依傍。
2.讨论:小组内其他同学若还有疑难,就向本小组尖子生提出疑难,让其讲解。完全搞懂后,同学们在课本上更正自己的错误。
3.教师补充、拓展:
(1)师:通过对以上句子的揣摩,大家可以总结出说明文语言具有什么特点呢?
(2)指名同学回答: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周密。
师:对,文中语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性,使表达更准确。文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就是一般情况而言等。
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进行第三次学习竞赛。
第三次“先学后教”:把握说明方法及作用
出示: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师巡视,了解学情。
讨论:
师: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如绝大多数同学举手,老师则给以表扬:好,下面请同学回答,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举手发表。)
确定答案:
1.作比较
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作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2.举例子
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例子,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几个园里的藤萝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师总结:课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的介绍清晰明白。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进行当堂训练。
五、当堂训练
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
要求:
(1)抓住其主要特点,有条理地说明。
(2)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准确。
(3)字数300字。
时间:15分钟
教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