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知道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掌握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教学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教学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安静的美男子:刘秀》。教师导入:这位看似知名度还不及三国时期的刘备的东汉帝王,是历史上唯一一位集“中兴之主”与“开国皇帝”于一身的帝王,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刘秀,走进东汉,领略东汉的兴衰。二、探究新知(一)光武中兴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3页正文内容,总结东汉的建立背景。提示:朝政腐败,王莽改制,新朝被推翻。教师补充:王莽在历史上占据了15的时间,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篡权夺位登上皇位的先河。王莽建政后不顾社会实际情况,复古改制,倒行逆施,恢复周礼制度,这些政策脱离实际,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遭到了上下一致的抵触。并且他在位时施行暴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所以很快被农民起义推翻了。2.展示材料:“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以之身灭。”——《宋书·礼志序》教师提问:从王莽改制的失败中,同学们认为在改革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提示:改革要符合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民生。教师过渡:这个时候的社会早已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所以人们急切地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来安邦建国,重振朝纲。而这个人他很适时宜的出现了,这个人是谁呢?3.多媒体出示汉光武帝图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3页正文内容,找出东汉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提示:公元25年;洛阳;刘秀。4.展示材料: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是!”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材料一 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材料二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材料三 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材料四 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材料五 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鲜卑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教师提问:汉光武帝推行“柔道之术”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呢?提示: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教师总结: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5.教师提问: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提示:(1)相同点:①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②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刑罚;提倡节俭;都善于用人、勇于纳谏等。③从结果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2)不同点:①统治思想不同。文帝和景帝奉行“无为而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②内容不同。光武帝刘秀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文帝和景帝没有采取这一措施。启示: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发展生产,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教师过渡:汉光武帝其后的明帝、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但是在汉章帝后期,东汉王朝走向衰落。因何原因东汉历经三代便由盛转衰?(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展示材料: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 教师提问:材料中的数据反映了东汉中后期怎样的状况?这一状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寿命不长。这一状况容易导致大权旁落。2.展示图片: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教师提问:说一说年幼的皇帝和长大的皇帝分别依靠谁。这一变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年幼的皇帝依靠外戚;长大后的皇帝,依靠宦官从外戚手中夺取权力。局面: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教师过渡: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三)黄巾起义多媒体出示《黄巾起义》视频,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65页“黄巾起义”子目内容与第66页“知识拓展”,回答以下问题,并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①黄巾起义的背景。(政治、天灾)②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③黄巾起义被镇压,是否说明东汉王朝转危为安呢?黄巾起义对东汉政局有什么影响?提示: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导致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无法忍受黑暗统治,出现反抗情绪。②时间:184年;领导人:张角;特点:创立太平道,有组织、有准备;结果:失败。③否。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教师补充: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但起义军缺乏战斗经验,各自分散作战,最后被东汉王朝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汉王朝的兴衰,领略了汉光武帝的“光武中兴”,也为三代而衰的东汉王朝扼腕叹息。由此见得,国家政权的安定是社会繁荣兴盛的重要条件,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以史为鉴,关注现实,为祖国的安定繁荣作出不懈的努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以视频导入,拉近了历史与学生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情境。图文材料较为丰富,与教学内容相互配合,使教学内容得到一定程度的延伸,增加了知识的深度。但是,七年级学生对史料解读还不够深刻,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史料的选择与数量应适当、适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