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植物的激素调节》精品教学课件金堂县淮口中学何华玲(第一课时)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呢?植物茎的向光生长根的向重力生长根的向水生长植 物 的 向 性 运 动定义:植物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例如:植物茎的向光性生长茎的背地生长根的向重力性生长根的向水性生长含羞草进行应激性是向性运动吗 意义:向性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植物为什么会出现向性运动呢 生长素的发现1880年 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1928年 温特实验1934年 郭葛等人的实验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动画一动画二动画三动画四思考归纳:胚芽鞘弯曲条件?有尖端胚芽鞘尖端要感光有单侧光推测: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位会产生某种影响。二、温特实验把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弯向没有放琼脂块的一侧生长把没有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空白琼脂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对照实验结果:胚芽鞘不生长温特实验1、物质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2、胚芽鞘弯曲部位?(胚芽鞘尖端的下面部位)3、物质的运输方向?(从上到下)◆证实了达尔文实验的结论: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且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尖端以下的部位,促使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位的生长。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F.Kogl)等从一些植物中提取分离出这种物质,并签定其化学成分为吲哚乙酸。由于它能促进生长,故取名为生长素(IAA)。三、郭葛等人的实验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主要原理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四、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在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产生。生长素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尖、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和发育着的种子),而趋向衰老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中则分布较少。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运输五、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注意:单侧光只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影响生长素的产生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使得生长素在尖端发生了横向运输,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动,这样,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低,而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高。当生长素运输到胚芽鞘尖端下的部位的时候,使得胚芽鞘尖端下的部位背光一侧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慢,因此出现了植物的向光性。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借用科学家们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生长素在胚芽鞘中发生的纵向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课时教案)—— 淮口中学 何华玲章节名称 植物的激素调节 计划学时 1学时三维目标 根椐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这节课我制订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知道植物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的现象;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② 通过FLASH动画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研究认识生长素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理解植物向光生长的机理;尝试分析描述胚芽鞘产生向光性的原因。③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增强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表达交流、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 向性运动的概念和意义。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教学媒体 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所有的知识点用电脑动画反映达尔文向光性实验、温特实验,以及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问题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特别是实验设计的原则和分析,并在实验小组中学会合作。教学流程设计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第一课时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教师呈现预先做好的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结果,对实验的全过程向全班进行介绍。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向性运动的概念和意义。二、达尔文向光性实验通过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为什么植物的根总是向下,而芽总是向上,芽总是朝向固定的方向——光源的方向生长呢?”从而导入新课教师陈述: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实验。” (先介绍达尔文实验所用到的材料以及它们的作用,利用动画课件,对达尔文的实验过程进行模拟还原,再用小黑板呈现教材上的四种情况外以及自然光照下胚芽鞘的生长情况,进而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胚芽鞘直立生长 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去胚芽鞘尖端,不生长,不弯曲 用锡箔小帽遮住 用锡箔小帽遮住胚芽鞘尖端 胚芽鞘下面一段胚芽鞘不弯曲 胚芽鞘弯曲生长然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1、产生向光运动的部位(即弯曲部位在胚芽鞘的什么位置)??2、胚芽鞘产生向光运动的环境因素是什么??3、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哪里?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并总结出达尔文实验的结论(指导学生用两两比较找出单一变量的方法 ) 二、温特实验陈述: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胚芽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 介绍温特实验所用材料及作用,提供动画课件以及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对学生的质疑作出回答并一起完善补充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温特实验的结论——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一种物质致使胚芽尖端产生了向光运动。然后提出问题:?“根据温特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而不能向上运输?”?“要想知道在植物体内,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之外,还有哪些部位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细胞进行检测?”?“在能够从植物体中分离提取出生长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产生向光运动之外,生长素对于植物的器官还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试验?”三、简要介绍郭葛等人的实验说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能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的物质,并确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这就真正从化学物质的角度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四、引导学生对胚芽鞘向光生长进行解释根据温特实验:将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顶胚芽鞘的一侧,结果去顶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尖端的下面部位,且放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一侧要比没放一侧长的快,是因为放琼脂块一侧的生长素要比没放一侧浓度高些 从郭葛等的实验知: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根据达尔文实验已知:对单侧光敏感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同时,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也在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的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后,使得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胚芽鞘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低,而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高。顾而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长的快些,从而表现出向光生长。五、课后作业:第一题,第三题的3小题 学生看书,思考通过前面的实验,以及对达尔文实验的比较分析,讨论回答学生看书结合示意图思考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每组4人,得出结论学生看书思考理解对书上的示意图提出质疑(缺少对照)学生思考回答先个别学生叙述,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全体整理思路,叙述向光性生长的原因提出疑问:生长素是怎样调节植物生长的?植物体内还有其他激素吗?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这样逐步推进,给学生在课堂上有说话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加深入和透彻,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对学生的质疑表示肯定,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对照性通过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转入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学活动。 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顺利地转入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能理解记忆从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到生长素的最终发现共经历了50多年的时间,可见科学研究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启发学生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课后反思 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着眼于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发展多种能力。2、多媒体动画的运用效果很好,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过程反映出来,帮助学生理解。3、重点的难以理解的地方应该再把速度稍微慢一些。(指导教师:吴卫东)[板书设计]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课时)一、植物的向性运动1、概念2、实例3、意义二、生长素的发现1 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1880)材料:胚芽鞘向光条件:1)胚芽鞘尖端存在2)有单侧光的照射 ——推测3)胚芽鞘尖端接受光照2 温特实验(1928)材料:胚芽鞘现象说明:1)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2)弯曲部位:尖端的下面部位 ——证实3)运输方向:由上到下(形态学)3 郭葛等人的实验(1934)吲哚乙酸(即生长素IAA)——发现化学式:C10H9O2N从而解释植物向光生长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swf 3.swf 4.swf 5.swf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何老师).doc 《植物的激素调节》视频课堂实录(人教版·何老师).flv 《植物的激素调节》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