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课题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 法不可违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难点:区分违法行为的三种类别。教学方法与手段体验式、探究式教学为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结合学生实际设置问题,案例教学等。使用教材构思第一目,违法无小事,通过介绍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得出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的结论,接着介绍违法行为的含义。举例说明,违法行为的分类最后。介绍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目则聚焦身边的一般违法行为。主要是选取身边常用的一些违法行为案例,分析其含义、和危害性。提出行为要求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教学设计首页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效果处理一、导入新课方式一:案例导入用课本上46页小勤的案例导入,引导学生们思考,要强的小勤为什么会丢面子 教师启发学生认识到学法、懂法的重要性,导入新课。方式二:情境导入设置问题情境:老师上班前捡了个钱包,大家觉得应该怎么处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出:等失主,上交派出所——拾金不昧,道德高尚;据为己有——可以吗 ——违法行为,引出做人的底线——不违法,导入新课:二、问题导学(自主学习)1.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 2.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有哪三种 3.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含哪两种违法行为 4.我们身边有哪些常见的违法行为 5.我们应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活动一:行为的底线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制意识,做到不违法,该活动具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开启下文的作用。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效果处理(二)违法行为的含义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1)三个场景分别是哪种违法行为 教师总结:三个场景分别是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较轻物权法(民法)民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二较轻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法规)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行政违法行为三严重刑法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勾画重点,整理笔记三个案例中的情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意在使学生初步认识民事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具体事例感受其危害性,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效果处理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活动四: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教师讲述: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活动五: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学生阅读课件“运用你的经验”)思考回答(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勾画笔记相关链接的设计是学生对其性质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同时补充说明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和任务,这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效果处理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活动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课堂检测(见课件)阅读51页课文信息,勾画关键信息整理笔记查漏补缺民事法律的活动基本原则,制定民事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行为准则。理解这些原则有助于学生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课时教学设计尾页板书设计法不可违教师补充设计作业布置课堂检测:见课件课下作业: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