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测试魏源的《海国图志》突破了传统经世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引来了尔后新式思想的浪湖。这反映出《海国图志》( )A.是维新派的指导思想B.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C.具有思想启蒙的价值D.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技”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之后,他将其扩充至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A.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B.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C.开始反思中英战争的结果D.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有学者指出,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南京条约》对中国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 )A.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B.导致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C.引发了中国内部的革命运动D.刺激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意识19世纪三四十年代,龚自珍、魏源等“经世”派士人认识到空疏的理学和琐屑的考据都是于世无补之学,于是转而研求农政、刑名、典章制度、河工、漕运、盐法、币制、战守、边防、舆地等“实学”,以求“经世致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士人A.主张研究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谋求为现实的危机寻找出路C.试图冲破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D.为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晚清诗人赵函在《哀金陵》中写道:“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爆发B.《南京条约》签订C.联军攻占北京D.太平天国发生内讧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陋习,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这主要反映了洋务派( )A.意识到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重视经营管理的市场运作C.摒除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D.重视民间资本的大量引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A.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B.清政府对近代化态度保守C.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不力D.工业发展受到民众的抵制据统计,1840—1894年西方列强在华企业共计88个,资本总额近2800万元;而在1895—1913年间,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的企业计136家,资本总额1033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英国开平煤矿,1911年资本已达1154万元,1913年更增至2063万元。这表明()A.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C.英国的资本总额超过其他列强D.列强投资方向主要在矿产领域陈旭麓说:“天津机器制造局,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越出旧轨的倾向。”这里“包含着越出旧轨的倾向”的本质含义是()A.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B.培养先进科技人才C.引进西方机器设备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开辟专栏,发表“取万国之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的言论。梁启超这些言论旨在A.推进变法维新B.唤醒民族意识C.发动群众革命D.造就新式国民郑观应强调,在与外国协定税率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在外交交涉中,“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与公法吻合”。郑观应的这一观点( )A.开启了外交观念的近代化B.接受了西方民主理论C.已突破“中体西用”的观念D.体现了近代国家观念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这样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思想:“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据此,可知费正清A.肯定了中体西用思潮的合理性B.批评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态度C.对康有为宣传变法主张的方式有一定认识D.意在肯定传统文化对当代改革开放事业的现实意义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关于晚清“体用之争”理解正确的是A.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割裂开来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C.两者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封建制度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B.严复的译笔古雅耐读C.维新思想家的宣传推介D.书中的思想足以警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间重大事件1840—1842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88—1889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1900—1901年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据《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材料:以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来说,前者注重革命,固然遮蔽了历史的其他一些层面及主题,在评价上也存在偏颇,但它所叙述的历史无疑是真实的,是不容否认的,革命确乎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现代化范式固然可补革命范式之不足,但它实质上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是挑战一回应范式的具体化。以之取代或否定革命范式,同样也是不可取的,无法反映和揭示近代中国真实的历史。事实上,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 ——摘编自崔志海《晚清史研究百年回眸与反思》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突破了传统经世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引来了尔后新式思想的浪湖”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维新派的主要主张涉及的是政治领域,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故排除A。“林则徐”被认为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排除B。D项“动摇”说法不合史实,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魏源的思想。关键信息有:主张向西方学习,引来了尔后新式思想的浪湖。本题考查《海国图志》体现的思想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说明,魏源已经意识到中西制度的差异,故B正确;魏源的主要思想是利用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A说法错误,排除;C错在“开始”,魏源早在增补《海国图志》之前已经开始反思了,排除;D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魏源思想,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新思潮的萌发。考查魏源思想,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魏源“将其(《海国图志》)扩充至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又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它系统介绍世界各国人文情况,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著作,书中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3.【答案】B【解析】A.破坏主权和领土完整,与改变社会性质相比较就是次要的。B.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由主权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对中国最大的影响。C.《南京条约》并没有引发中国内部的革命运动。D.《南京条约》在中国民间影响不大,没有激起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意识。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还要搞清楚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4.【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要求具备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B.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中国贩卖鸦片,以及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战败,清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现实的危难促使一些开明的文入学土举起“经世致用”的旗帜,谋求为现实的危机寻找出路,故B项正确。A.题干并未涉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A项错误。C.“经世致用”思想来源于传统思想文化,故C项错误。D.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论,D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 故选B。 5.【答案】B【解析】略6.【答案】B【解析】从材料“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可以看出李鸿章此时主张建设民用工业的开平煤矿运用市场手段,进行市场运作,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直接体现,应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洋务派重视经营管理的市场运作.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1、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洋务运动中,湘军、淮军逐渐取代了八旗绿营等旧式军队,兴建北洋、南洋和福建艺支海军,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湖北枪炮厂等.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筹办了民用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较重要的有福州般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些企业采用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一大批的机器设备与技术,使中国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工人.3、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等一批“西文”“西艺”学堂;兴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务等方面人才的学堂,如邓世昌、刘步蟾毕业的福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如著名工程师詹天佑曾留学美国.这一切措施,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4、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师夷长技以自强”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且在19世纪80-90年代,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维新派,如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提倡设议院,从更深层的政治制度方面改革.7.【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A.洋务运动并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故A不符合史实。B.的说法本身存在错误,故排除B。C.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此期间兴建了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故C正确。D.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对日本的侵华采取了纵容或默许的政策,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反映出近代洋务运动的发展,要求具备结合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洋务运动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区域特征来分析材料。【解答】A.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洋务运动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所以南方了解的人较多,北方了解的人较少,广州地区了解的人较多,长江流域人相对较少,体现了洋务运动时期创办工业发展不均衡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B.材料看不出清政府对洋务运动的态度,主要反映的是民间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故排除B。C.材料强调的是人们对机器认识的不均衡,而不是强调洋务企业创办工业利用机器生产,故排除C。D.材料看不出工业发展受到民众的抵制,洋务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受到列强的制约,故排除D。故选A。 9.【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明确立意,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解答】A.材料提及从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在中国投资企业逐年上升,可见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故A正确。B这一项主要是针对国内民族企业,但材料强调的是外企投资的增加,故不选B。C.英国资本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无法显示英国的资本总额超过其他列强,故不选C。D.材料提及对开平煤矿的投资,但并不是投资方向就在矿产领域,故不选D。故选A。 10.【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作用,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BC.这三项均与题中“本质含义”不符合,故排除ABC。D.据“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使历史包含着越出旧轨的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越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促进了自然经济瓦解,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本意是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客观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是洋务派始料未及的。故D正确。故选D。 11.【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根据题干“取万国之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主张变法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些言论的发表有利于解放思想推进变法,故A正确。B.题干中的言论并不涉及民族意识方面,故排除B。C.梁启超主张变法改革不主张革命,故排除C。D.梁启超的这些言论目的是推进变法目的不是造就新式国民,故排除D。 故选A。 12.【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郑观应的外交思想,要求具备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A.郑观应个人的思想主张,并没有开启外交观念的近代化(1860年代起,中国的外交观念开始逐步近代化),故A错误。B.题干没有涉及西方民主理论,故B错误。C.中体西用思想强调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坚守中国传统的思想学说和信仰,这与本题明显无关,故排除C。D.依据题干可知,郑观应主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协定国际贸易的税率,并且要维护和尊重各国主权,可知郑观应的外交思想具有近代国家观念,故D正确。故选D。 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戊戌变法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可知该主张的实质是要用西方(外国)理论改造中国,“孔孟之道”是为这一做法提供根据,联系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结合以宣传变法,可知C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题干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故排除B;D是无关项,故排除。故选C。14.【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晚清的“体用之争”,要求具备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B.依据题干可知,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而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二者的争论有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故B项正确。A.“体用之争”没有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割裂开来 ,故A项错误。C.严复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是维护封建制度,故C项错误。D.民主自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晚清时期还未达到,故排除D。故选B。 15.【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天演论》出版以后,给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所以会产生影响,主要因为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天演论》揭示的这一思想,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学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故D正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材料未体现,故A错误;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维新思想,严复译著《天演论》在1898年维新运动高涨之际正式出版销行,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代表资产阶级的译著,以崭新的理论启迪了中国长期为封建主义所笼罩的思想界,“物竞天技、适者生存“,进化论成为当时及此后的主流思潮。16.【答案】【小题1】 特点:①战争;②签订不平等条约;③侵略国家日益增多;④侵占分割边疆领土;⑤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小题2】影响:①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②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③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④推动中国现代化。【解析】1.本题考查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主要特点,要求具有分析表格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主要特点有, 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占分割边疆领土;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2.本题考查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要求具有分析表格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动中国现代化。17.【答案】观点:材料认为“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此观点正确。评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掀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但是,近代史上,除了革命这条主线以外,为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也进行了不懈奋斗,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各阶层对国家现代化进行了不懈追求,革命史观无法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全部。 结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革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路径、一个前提。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实现之可能。【解析】略第10页,共1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