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法不可违课件33张PPT+教案+知识清单+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法不可违课件33张PPT+教案+知识清单+素材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道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
道德规范和品质
传统美德
民法原则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法律
诚信的内涵
温故知新
用国旗做微信头像违法?
随着国庆节的到来,不少人在头像上加上中国国旗。可是,网上却流传着一条疑似陕西公安发出的短信,内容显示:“由于你在微信头像中使用国旗背景,导致国旗变形,您已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八条,请你尽快到咸阳市秦都区派出所进行思想教育,否则我们将采取强制措施,对你进行十五日以下的拘留。”
  落款是“咸阳市秦都区派出所,2021年9月29日”。
5.1法不可违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1.法律的作用
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3.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4.怎样做到遵章守法?
导学预习
【微普法】用国旗做微信头像违法?警方回应!
那么,微信头像使用国旗到底犯法吗?
当然不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二十条规定:“国旗及其图案不得用作商标、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和商业广告,不得用于私人丧事活动等不适宜的情形。”并没有规定不能用作微信头像。
早在2015年9月3日,陕西省西安市司法局官方微博“法治西安”就曾科普过:“只要不是带有恶意,用国旗做头像并不违法。”
行为规范
法律
纪律
道德
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底线。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
法律为什么要对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进行规范?
规范作用
可以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
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
违法
行为
必须做什么而没有做
不应当做什么却做了
评价作用
1.为什么法不可违?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②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思考:学生小明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谎称书包被人扔了,这是不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思考一:南京毛老太为什么会被刑拘?
提示:因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警方刑事拘留。
央视主播评64岁南京毛老太被刑拘:对社会不负责,法律就让你负责。
思考二: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提示:刑事违法行为
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苏某限期归还手表。
民事违法行为
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探究与分享P47
镜头一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二






民事违法
行为
行政违法
行为
刑事违法
行为
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如:欠债不还
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根据课本内容,完成下表:
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如:故意杀人
损害他人民事权利
破坏社会管理秩序
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行政处分、处罚
刑罚
③违法行为的类别
三类违法行为的相同点
都有社会危害性。
1
都是违法行为。
2
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违法就是犯罪,这种说法对吗?
违法
犯罪
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
1、酒驾。
2、抢劫他人财物。
3、欠钱不还。
4、吸毒。
5、拾得别人的钱物不还。
6、醉驾
7、贩毒
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1、一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民事法、刑法)
2、二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
3、三看违法者的被处罚结果
(1)民事违法行为:赔偿、赔礼道歉
(2)行政违法行为:拘留、罚款、开除、记过
(3)刑事违法行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
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
三类违法行为相同点:
①都属于违法行为;
②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③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9月27日上午,有网友爆料称,江苏一辆私家车贴着“必胜
日本总军区731部队”的标语招摇过市。
新闻中的行为都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有何特点?
警方通报:
社会影响恶劣,行政拘留15日
9月27日,@南通市公安局崇川分局发布警方通报,称该黑色轿车上贴不当字样贴纸,社会影响恶劣。当日上午11时许,该车辆和车主被依法控制。
据警方通报,车主尹某出于猎奇心理,网购不当字样的车贴,张贴于其私家车上进行炫耀。尹某对上述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相关车贴已被责令清除。 目前,警方依法给予尹某行政拘留十五日的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谎报险情
破坏铁路封闭网
殴打他人
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放一半货物。
合同违约行为
侵犯肖像权
侵犯著作权
镜头二:未经他人允许,将其照片放到网站使用。
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探究与分享
思考: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通常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赔偿损失、赔礼道歉、返还财产
指平等的社会成员在民事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侵权行为
违约行为
人身权
财产权
民事违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
发表其作品
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
发表其作品
欠钱不还
身边常见违法行为
视频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4.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针对民事违法行为
③依法从事民法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5.1法不可违
一、违法无小事
1、法不可违的原因
3、违法行为的类别
2、违法行为的含义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2、如何遵纪守法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1、身边的违法行为
课堂总结
1
、【2021 桂林】小明的爸爸开车去银行办理业务,没有注意到“禁止停车”的标志,将车停在路边,被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200元的罚款。小明爸爸的行为(  )
A.属于民事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
B.属于行政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C.属于刑事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D.属于犯罪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
B
课堂练习
2、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它谁触电;法律是个保护神,惩处违法护好人。”这句话体现了我国法律(  )
①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②制裁违法犯罪行为
③保护人民的一切权益
④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D
3、去年6月,在中印边境冲突事件中,祈发宝等戍边英雄官兵用生命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宁。全国人民纷纷向英雄致敬!仇某明(网名“辣笔小球”)却在网上发布恶意歪曲事实真相、诋毁贬损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言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5月31日,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以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依法判处仇某明有期徒刑八个月,并责令其公开赔礼道歉。可见,仇某明的行为(

A.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B.
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C.
违反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
D.
应当受到行政处罚
A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课题
法不可违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学会分辨是非,知道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诚信的内涵用国旗做微信头像违法吗?
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法不可违”
讲授新课
展示导学预习一、违法无小事【微普法】用国旗做微信头像违法?警方回应!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法律为什么要对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进行规范?1.为什么法不可违?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思考:学生小明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谎称书包被人扔了,这是不是违法行为?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播放视频:央视主播评64岁南京毛老太被刑拘:对社会不负责,法律就让你负责。展示教材P47《探究与分享》问题:以上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小结: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捡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取其归还手表。违法——民事违法行为。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罚。违法——行政违法行为。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合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违法行为的类别三类违法行为的不同点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性质民法民事责任民事违法较轻一般违法行为行政法行政制裁行政违法较轻刑法刑事处罚刑事违法严重严重违法/犯罪三类违法行为的相同点违法就是犯罪,这种说法对吗?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
9月27日上午,有网友爆料称,江苏一辆私家车贴着“必
日本总军区731部队”的标语招摇过市。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展示图片:问题:想一想,以上的违法行为是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结论:谎报险情、传播谣言、殴打他人、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展示探究与分享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放一半货物。镜头二:未经他人允许,将其照片放到网站使用。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思考: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属于哪种违法行为?结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行为主体的含义播放视频:身边常见违法行为
视频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小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主学习问题提示,看课本,标疑难点学生看书思考问题学生看材料思考问题结合材料理解人们行为的底线学生回答问题结合图片与文字,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讨论填写表格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判断各类违法行为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思考看图思考问题
初步感知本课重要知识点理解法律规范人人们的行为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理解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弄清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理解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理解分辨三类违法行为,学会区分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引入新授课内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引导学生对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的思考与归纳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的思考与归纳引导学生对民事违法行为的进一步思考引导学生学会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提升,拓展
课堂小结
学生分小组比赛,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法不可违(知识清单)
1、★法律的规范作用是什么?(重要性)
①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的原因?
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注意】
这里仅从个人角度谈违法原因,这个答案其实是不完善的。因此可以结合下一节《预防犯罪》整合出这个问题:
青少年容易违法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①个人方面: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能明辨是非、交友不慎等。
②家庭方面:家庭的缺失;父母的溺爱;父母疏于管教等。
③学校方面:学校管理不到位,对学生关爱不够等。
④社会方面:社会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如网吧经营者不能依法经营,执法部门对非法经营打击力度不够等。
4、★违法行为包括哪几类?
(1)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
(2)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拓展】5、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触犯的法律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2)联系: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
6、行政违法行为有哪些?
谎报险情、传播谣言、殴打他人、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7、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说明】
第6个第7个问题列举的是身边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帮助大家区分。P49页“探究与分享”都是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交通法规等,会受到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P50页“探究与分享”都是民事违法行为,涉及到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物权法、婚姻法等民事法律法规。
8、★如何防范一般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
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针对民事违法行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