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评周树余老师主讲的《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2011年3月16日,周树余老师老师主讲了《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这一课跨度较大,枯燥难懂,周老师利用巧妙的构思、完美的导入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整个教学过程结构紧凑、重难点突出。现将评课意见整理如下:优点: 1.教学目标的制定全面、具体、适宜。周老师通过“了解其发展更新过程、分析归纳其发展特征、分析归纳其发展的原因、交通通讯工具进步带来的影响、以及能力训练和课堂小结”这六个板块高屋建瓴,将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等目标很好的落实到实处,并使其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得到充分体现,完全符合高中历史新课改的要求。2.教材处理妥当,内容简明扼要。周老师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利用,将“交通工具的更新”分为海、陆、空三个领域,使本节知识的衔接循序渐进恰到好处,然后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中国近代同古代和现代交通的差异,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了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3.课件制作精美,选材非常恰当,“图说历史”的创意很是成功:每一张充满历史意义的照片都饱含着一段值得纪念的岁月,而周老师激情的讲解更让这些冷静的图片充满了色彩和活力。从清末民初的人力车、三轮车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解放车、红旗车,再到改革开放后今天中国汽车产销量的世界第一;从西方列强在中国蛮横的修筑铁路到詹天佑凭借自己的技术艰难修筑京张铁路,再到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商业化运营、2006青藏铁路这条“天路”的全线贯通,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同时也将先进的中国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取得辉煌成果的艰辛道路细腻而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到。4. 讲解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如:突出了交通、通信工具发生变革的时代背景,使学生明白西方资本主义的东来,使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中国的交通与通讯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并通过图片、材料等辅助手段,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使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另外,历史教学依靠的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周老师在讲述交通工具的变革时,由“剑门关”图片的展示、“蜀道难”诗句的引用,联系到青白江即将召开的桃花节、樱花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交通工具变革所带来的影响,给了学生很多启发。5、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能力培养:周老师在精炼讲解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来了解交通和通讯工具更新的过程,找出相关的知识点,或加以讨论,或加以提问,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同时,周老师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小组辩论,“是否赞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修筑铁路”时,学生分成“主修派”和“反修派”进行了热烈的争论,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如情境扮演“暴露的地下工作者可借用何种工具来逃脱敌人的围追”时,学生反映积极,课堂参与性很高。这样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整个课堂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不足:1.在讲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时,如果能阐明这也是一个由引入外国技术到完全自主创新并取得傲人成果的过程,然后适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2.在进行相关习题的处理时,如果能挖掘的较深就更完美。总的来说周树余老师这堂课非常成功,体现在教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教材处理恰到好处,深浅适度;学生参与性高,课堂活跃;教学目标达成,效果显著。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第四章第二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历史必修Ⅰ 人民版)大弯中学 周树余一、课前系统1、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本课对于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原因及影响掌握就尤为重要。(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2节课。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启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3)本课与初中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初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交通和通信工具变迁的概况,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背景知识。而高中教材则偏重对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从出行方式、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同世界联系等方面归纳交通通讯工具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2、学生分析(1)学习对象分析①高一学生学习自觉性强,能进行一定的自主学习。②所带班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2)知识背景分析①初中教材已经对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具体史实有了介绍,学生有了初步了解。同时高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有利的一面。②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建立结构化的知识系统是教学的重点。③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所以,教师需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设计活动,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交通和通信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通过掌握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历史,思考分析交通、通信工具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和通信发展历史的直观认识。阅读《老照片》等书籍,加深对交通和通信工具进一步的了解。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生通过数据的比较,清楚认识今天中西部地区在交通和通信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具有历史责任感,努力学习,长大后为西部的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难点:交通、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及影响。5、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谈话法。6、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二、课堂系统——教学过程1、课前探究学生通过对课外书籍、互联网、教科书等媒介,了解历史上和当今现实社会中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并且,学生预读教材,试制“知识网络结构图”。2、导入新课(1)投影显示:【投影:蜀道】 蜀道指的是从剑门关(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入川的陆路,这条路大都是一些木头做的栈道嵌在石壁上。李白曾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可见,古时出川入川很困难,交通极为不便,今天我们从海、陆、空入川都十分的便捷。这就是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结果。(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主题,拉近学生与本课内容的距离。(板书)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⒈过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一找: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的交通工具?投影显示:(设计说明):这是对本课第一子目知识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基本掌握从古到今交通工具的革新,初步掌握本目的结构。过渡:近代交通工具的革新是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传入中国的,我们现在分海、陆、空三方面来逐一探讨。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明有郑和下西洋,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 进入近代以来,伴随但是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是不会甘于落后的。【投影:“黄鹄”号】过渡:学习了海上的交通工具,现在我们来学习陆上的。【投影:人力车,又称作黄包车,是一种人力的交通工具,黄包车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日本,被称作人力车,传入中国以后因为1913年在上海租界规定公共人力车必须漆成黄色,所以后来黄包车一词反而较为常用。】【投影:】1905年前后,中国有人仿造了木制自行车。上海第一个拥有脚踏车的华人,据埃米莉·哈恩《宋美龄传》说,是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过渡:人力车、自行车轻便,但是不便于长途运输。而铁路因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情境营造:(展示投影:三则材料:材料一:吴淞铁路在江湾附近压死一人,迷信风水的人说这条铁路会破坏上海的风水,要求清政府干涉。结果清政府把铁路给拆除了,机车和车辆沉入江底。材料二:当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将要在我国开辟运输新纪元的时候,朝廷的大臣们却害怕这惊天动地的火车头会震坏了“皇陵”的风水,竟指令用马匹来拖拉,结是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材料三:宫廷铁路落成后,慈禧迷信风水,害怕火车汽笛声会破坏京城“气脉”不用蒸汽做牵引动力。每车以内监四人拖拉。)教师设问:从以上三则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四组,教师也应参与讨论,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整个讨论时间不超过3分钟。在学生讨论之后,师生共同进行归纳。历史信息: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受顽固派的阻挠发展迟滞。其原因如下:(1)清政府的落后,观念保守。(2)封建迷信对人的毒化。教师设问:结合材料请同学们模拟当时中国主修派和反对派对是否在中国修筑铁路问题上的争论。分组讨论:得出修铁路的利与弊。(设计说明):,通过情景营造,再现当年情景。对知识的升华,做到论从史出,同时培养学生辨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师:中国早期铁路都是外国人设计、施工的,同学们知道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什么吗? 生:京张铁路。【投影:詹天佑像;京张铁路】【投影:2007年1月上海南开往杭州的动车组】师:去年,我们国家在铁路建设方面又有了一项新的成就,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动车组过渡:火车受到铁轨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更便捷的交通工具,随着第2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内燃机的发明给新的交通工具以新的动力,汽车出现了。【投影: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投影:慈禧生前坐过的汽车,溥仪的别克车】 【投影:1956年7月14日8时,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投影: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800万辆,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设计说明):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再次认识交通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理解汽车传入中国,从受排斥到接受。过渡: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翱翔蓝天的梦想,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那么中国呢?【投影:冯如和他的飞机】【投影:空客A380】(设计说明):直观感受中国空中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师:大家已经感受到了交通工具的更新进程,现在大家分小组讨论:归纳交通工具的发展特征。[投影⒉发展特征】 动力:人力、畜力→机械动力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先慢后快种类:由少到多(设计说明);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渡:今天你与朋友联系时,使用的邮电通信方式都有哪些? 生: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通信件、电子邮件、QQ等。(板书)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一)表现(二)传入中国 ⒈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以下表格。【投影:】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时间 成就1866年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 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 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1949年11月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投影:】 电报的发展时间 成就1877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1906年 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1932年 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投影:】 电话的发展时间段 成就1882年 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 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20C80S后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截止2003年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设计说明):本处设计,主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表格的完成,帮助学生对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的具体史实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学生活动讨论: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的原因。(设计说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运用:参加20世纪20年代,1949年和21世纪的三场婚礼。(设计说明):对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感受交通和通信更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合作探究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对人民、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那些影响?(设计说明):对知识的升华,做到论从史出,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4、课堂小节(1)教师运用图示法动态展示本课线索,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5、课后作业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⑴. (2010·淄博模拟)徐志摩在一首诗“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A.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⑵. 1902年,袁世凯为慈禧太后贺寿进贡了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了一次就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悲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前面。慈禧弃之不用说明( )A.慈禧太后生活简朴B.当时中国社会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严重依赖进口D.中国的近代化受到封建观念的阻碍⑶. 影响近现代交通工具在中国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因素是( )A. 自然因素 B.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C.环境因素 D. 技术因素⑷. 民国三年,在外地工作的市民王先生要给远在家乡的妻子寄一封信,他应该通过哪个机构( )A.驿站 B.民信局C.大清邮政局 D.中华邮政局⑸. “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需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脚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是( )A.有线电报的开通 B.无线电报的开通C.无线电台 D.手机的普及⑹. 进入近现代社会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人们生活变得多姿多彩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⑺. (2010·天津)“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发展B.伴随着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由城市周遍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⑻. (2009·上海)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答案:C、D、B、D、A、D、B、A研究性课题:伴随交通事业的发展,城市中出现了交通阻塞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解决这一问题?解题关键:快速疏导城市交通流量三、课后系统——教学后记1、实施评价本课的教学理念是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情景,让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我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本节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力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分组讨论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分析归纳能力。最后,通过布置作业落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总之,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实施,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实现教学目标。2、教学反思和建议(1)本课内容较多,如果让学生一一归纳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未免过于枯燥,况且单纯记忆什么时间出现什么新式交通工具,意义不大。备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将各种图片、资料并且紧密的与学生的生活情况运用到课堂中,收效甚好。另外,还利用 “材料阅读与思考”,既让学生体会到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又锻炼了学生解题的能力。(2)本课教学中,虽然学生活动较多,但自主性仍然不够,教师可适当并引导学生通过收集材料,社会调查等形式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古代海:木船陆:轿子、马车表现近代以来海:轮船陆: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汽车、电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表现古代:烽火台、飞鸽传书、邮驿制度近代以来邮政通信电报电话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 步交通工具的更新表现古代近代以来特征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步完善古代邮政事业电信事业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 话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说课稿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大家好,我是成都市大弯中学教师周树余,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下面我分四个部分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2节课。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启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交通和通信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通过掌握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历史,思考分析交通、通信工具发展所带来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和通信发展历史的直观认识。阅读《老照片》等书籍,加深对交通和通信工具进一步的了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生通过数据的比较,清楚认识今天中西部地区在交通和通信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具有历史责任感,努力学习,长大后为西部的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难点:交通、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及影响。确定依据:针对高一学生对交通和通信的进步的感受,运用浅化机制与问题——发现教学法原理,采取“提出问题——阅读课本与材料——分析理解——得出结论”的方法,由浅入深,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材料,“论从史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进一步进入历史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二、说教法:(一)教法选择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学习和启发讲授相结合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读图分析、列表归纳、合作讨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二)具体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教学法这是主要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围绕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若干问题来贯穿教学。如在分析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后,国人对之的态度等。2、采用情景模拟法教师提前提供背景材料,设置情景,引导学生编演历史剧,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近代中国对于修铁路的态度问上。3、谈话法4、图片资料展示法;等等。三、说学法(一)学生学情分析: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跟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能力方面,经过高一上学期学法指导,已经基本掌握阅读课文、查找资料、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参与讨论等基本的学习方法。(二)具体学法指导:1、提高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性。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与课后及时复习方式,逐渐积累准确丰富的历史知识。比如:用列表的形式展现近代前后中国社会在交通、通信方面的变化情况等等。2、深化现有知识结构。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投影:蜀道】 蜀道指的是从剑门关(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入川的陆路,这条路大都是一些木头做的栈道嵌在石壁上。李白曾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可见,古时出川入川很困难,交通极为不便,今天我们从海、陆、空入川都十分的便捷。这就是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结果。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主题,拉近学生与本课内容的距离。(板书)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⒈交通工具更新的表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一找: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的交通工具?投影显示:从古至今交通工具的更新情况目的:这是对本课第一子目知识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基本掌握从古到今交通工具的革新,初步掌握本目的结构。过渡:近代交通工具的革新是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传入中国的,我们现在分海、陆、空三方面来逐一探讨。2.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明有郑和下西洋,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 进入近代以来,伴随但是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是不会甘于落后的。【投影:“黄鹄”号】过渡:学习了海上的交通工具,现在我们来学习陆上的。【投影:人力车,又称作黄包车,是一种人力的交通工具,黄包车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日本,被称作人力车,传入中国以后因为1913年在上海租界规定公共人力车必须漆成黄色,所以后来黄包车一词反而较为常用。】【投影:】1905年前后,中国有人仿造了木制自行车。上海第一个拥有脚踏车的华人,据埃米莉·哈恩《宋美龄传》说,是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过渡:人力车、自行车轻便,但是不便于长途运输。而铁路因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情境营造:(展示投影:三则材料:材料一:吴淞铁路在江湾附近压死一人,迷信风水的人说这条铁路会破坏上海的风水,要求清政府干涉。结果清政府把铁路给拆除了,机车和车辆沉入江底。材料二:当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将要在我国开辟运输新纪元的时候,朝廷的大臣们却害怕这惊天动地的火车头会震坏了“皇陵”的风水,竟指令用马匹来拖拉,结是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材料三:宫廷铁路落成后,慈禧迷信风水,害怕火车汽笛声会破坏京城“气脉”不用蒸汽做牵引动力。每车以内监四人拖拉。)教师设问:从以上三则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四组,教师也应参与讨论,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整个讨论时间不超过3分钟。在学生讨论之后,师生共同进行归纳。历史信息: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受顽固派的阻挠发展迟滞。其原因如下:(1)清政府的落后,观念保守。(2)封建迷信对人的毒化。教师设问:结合材料请同学们模拟当时中国主修派和反对派对是否在中国修筑铁路问题上的争论。分组讨论:得出修铁路的利与弊。目的:,通过情景营造,再现当年情景。对知识的升华,做到论从史出,同时培养学生辨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师:中国早期铁路都是外国人设计、施工的,同学们知道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什么吗? 生:京张铁路。【投影:詹天佑像;京张铁路】【投影:2007年1月上海南开往杭州的动车组】师:去年,我们国家在铁路建设方面又有了一项新的成就,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动车组过渡:火车受到铁轨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更便捷的交通工具,随着第2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内燃机的发明给新的交通工具以新的动力,汽车出现了。【投影: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投影:慈禧生前坐过的汽车,溥仪的别克车】 【投影:1956年7月14日8时,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投影: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800万辆,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目的: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再次认识交通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理解汽车传入中国,从受排斥到接受。过渡: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翱翔蓝天的梦想,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那么中国呢?【投影:冯如和他的飞机】【投影:空客A380】目的:直观感受中国空中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知识运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正处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下,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不慎暴露了身份。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他在上海市区与特务展开了周旋。在这过程中,他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后来他决定转移到南京,又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呢?说出你的依据。师:大家已经感受到了交通工具的更新进程,现在大家分小组讨论:归纳交通工具的发展特征。[投影3发展特征】 动力:人力、畜力→机械动力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先慢后快种类:由少到多目的;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渡:今天你与朋友联系时,使用的邮电通信方式都有哪些? 生: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通信件、电子邮件、QQ等。(板书)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一)表现1. 古代的通信工具:飞鸽传书、烽火台等2. 近代的通信工具:邮政通信、电报、电话(二)传入中国的情况 ⒈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以下表格。【投影:】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时间 成就1866年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 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 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1949年11月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投影:】 2电报的发展时间 成就1877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1906年 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1932年 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投影:】 3电话的发展时间段 成就1882年 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 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20C80S后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截止2003年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目的:本处设计,主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表格的完成,帮助学生对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的具体史实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通过以上知识的学习:分析归纳总结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的原因。(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2)政府的大力提倡。(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5)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运用:参加20世纪20年代,1949年和21世纪的三场婚礼。说出三个时期主要的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目的:对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探究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对人民、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那些影响?目的:对知识的升华,做到论从史出,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4、课堂小节:请看板书设计(多媒体呈现)5、课外拓展与参考文献6、说课后反思与总结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后反思大弯中学 周树余初中教材已经对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具体史实有了介绍,学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而且本课内容较多,如果让学生一一归纳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未免过于枯燥,况且单纯记忆什么时间出现什么新式交通工具,意义不大。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将各种图片、资料并且紧密的与学生的生活情况运用到课堂中,收效甚好。本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引入简洁,紧扣本课主旨。第二:学生活动设计恰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功能。第三:充分利用 “材料阅读与思考”,既让学生体会到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又锻炼了学生解题的能力。第四: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时同学对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传播从受抑制到接受有了认识,同时对知识的进行了升华,做到论从史出,同时培养学生辨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五:对知识的巩固,我运用的是参加三场不同时期的婚礼的形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强化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当然本堂课也有些不足值得以后注意的地方,在以后的课堂中需加以注意。第一,本课教学中,虽然学生活动较多,但自主性仍然不够,教师可适当并引导学生通过收集材料,社会调查等形式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第二,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耗时太多,后面时间比较赶,在讲通信工具时时间感觉比较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4张PPT)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精品教学课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大弯中学 周树余(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了解其发展更新过程表现古代:近代以来海:陆空:轮船(1865年)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飞机(20世纪20年代)汽车、电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海:陆:木船马车、轿子古代的交通工具-——木船、马车、轿子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材料一:吴淞铁路在江湾附近压死一人,迷信风水的人说这条铁路会破坏上海的风水,要求清政府干涉。结果清政府把铁路给拆除了,机车和车辆沉入江底。材料二:当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将要在我国开辟运输新纪元的时候,朝廷的大臣们却害怕这惊天动地的火车头会震坏了“皇陵”的风水,竟指令用马匹来拖拉,结是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材料三:宫廷铁路落成后,慈禧迷信风水,害怕火车汽笛声会破坏京城“气脉”不用蒸汽做牵引动力。每车以内监四人拖拉。问:从以上三则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受反对派的阻挠发展迟滞。原因:清政府的落后,观念保守;封建迷信对人的毒害。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1909年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京张铁路中的“人”字形轨道、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令中国人扬眉吐气。2010年,京沪高铁综合试验中,和谐号动车组最高时速486.1公里,京沪高铁通车后,北京到上海将实现4小时到达。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慈禧生前坐过的汽车 1902年,袁世凯从香港辗转买下一辆德国产的白色敞篷汽车,这也是当时整个中国的第一辆汽车。袁世凯迫不及待地到了宫里,把这个新鲜玩意献给慈禧。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上海最早引进的公共交通工具是有轨电车。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 1956年7月14日8时,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为728万辆,比上年增长27.6%,已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为1800万辆,居世界第一位。 1865年,中国第一艘木质明轮船 “黄鹄” 号建成。该船除回转轴锅炉等所需钢材系从海外购进以外,所有工具和设备均是在没有洋人指导下自己完成的。 “黄鹄” 号是我国造船史上第一艘自制的汽机轮船。冯如和他设计的飞机 1909年9月,即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问世之后不到6年的时间,冯如终于完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从而挤身于早期世界航空之林。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 2006年11月23日,世界上最大的客机空中客车A380飞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这种被称为最先进、宽敞和高效的超级巨型客机拥有555个客舱座位。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正处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下,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不慎暴露了身份。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他在上海市区与特务展开了周旋。在这过程中,他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后来他决定转移到南京,又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呢?说出你的依据。知识运用一2、分析、归纳其发展特征动力:地区发展差别:对象:进程:种类:人力、畜力机械力少数城市显著,乡村缓慢慢少多大众化快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一)表现古代:表现烽火台、飞鸽传书、邮驿制度近代以来邮政通信电报电话二(二(二)传入中国 ⒈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时间 成就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正式办理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时间 成就1866年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 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 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1949年11月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时间 成就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的发展1877年1906年1932年时间段 成就电话传入中国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2)电话的发展1882年民国成立后20C80S后截止2003年(三)归纳——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知识运用二假如你们回到20世纪20年代,应邀去参加这对新人的婚礼。回答(1)远在上海的你们能够通过几种方式收到新人结婚的讯息?(2)从上海到北京参加婚礼,你们有可能乘坐哪些交通工具?假如你们回到了1949年,有幸参加了毛岸英的婚礼。回答:远在上海的你们要去北京可以乘坐哪些交通工具?进入21世纪,看了梁朝伟结婚照后回答:你觉得婚讯最可能的传达方式是什么?(四)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对人民、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那些影响?⒈转变人们思想观念;⒉加快信息传递速度;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⒋使生活多姿多彩;……能力训练1、20世纪初中国皇帝不能做到的是( )A 骑自行车 B 乘有轨电车C 坐火车旅游 D 给美国总统发无线电报2、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在 ( )A 民国成立后 B 20世纪30年代C 20世纪20年代 D 1949年以后3、下列通信方式在我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邮政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报 d电话A abcd B acdbC adbc D adcbDDB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革新表现古代近代以来特征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步完善古代邮政事业电信事业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 话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近代伴随交通事业的发展,城市中出现了交通阻塞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解决这一问题?解题关键:快速疏导城市交通流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反思.doc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doc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视频课堂实录(人民版·周老师).flv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评课稿.doc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说课稿.doc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