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种类定义举例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损害他人民事权利破坏社会管理秩序法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处分、处罚刑罚违法行为的类别温故知新5.2预防犯罪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1.刑法的含义、地位2.犯罪的含义、特征3.刑罚的含义、分类4.如何预防犯罪导学预习新闻链接:疯狂叫嚣要“弄死民警”自食恶果身陷囹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使用枪支、管制刀具,或者以驾驶机动车撞击等手段,严重危及其人身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什么是刑法?含义刑法是什么?刑法是明确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的法律。地位刑法的地位是什么?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作用1.刑法的含义和地位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我国现行刑法作出修改,以便更好地适应预防和惩治犯罪的需要。刑法修正案十一将第四百三十一条第二款修改为:“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罪罚2021年9月29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陈立伟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公开宣判。上海二中院认为,被告人陈立伟肇事后为逃逸,明知其行为会造成严重后果,仍驾驶机动车在城市道路上持续高速行驶、多次变道及冲闯路口红灯,严重危害公共安全,造成多人伤亡及财产损失,其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据此,对被告人陈立伟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思考:陈立伟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他会被判处死刑?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2.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重点)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②犯罪的基本特征:最本质特征犯罪的法律标志必然法律后果思考:陈立伟被判处死刑,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说明了犯罪的法律后果是什么?犯罪的后果是刑罚①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主刑只能独立适用附加刑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②种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附加刑管制:不予以关押,但限制其一定的自由,由社区依法实施矫正,3个月以上2年以下。拘役: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有期徒刑: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强迫劳动改造,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无期徒刑:剥夺犯罪终身自由并强迫劳动改造。死刑: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罚金:强制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适用于贪利型犯罪,如走私、贩毒等。剥夺政治权利: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整治活动的权利。没收财产:将犯罪分子所拥有的财产的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的收归国有。多适用于严重的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罪、金融诈骗罪等。驱逐出境: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我国国境。2021年9月29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陈立伟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公开宣判。上海二中院认为,被告人陈立伟肇事后为逃逸,明知其行为会造成严重后果,仍驾驶机动车在城市道路上持续高速行驶、多次变道及冲闯路口红灯,严重危害公共安全,造成多人伤亡及财产损失,其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据此,对被告人陈立伟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提示:属于犯罪行为思考二:顾国明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提示:受到刑事处罚。主刑:死刑。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思考一:被告人陈立伟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刑法”与“刑罚”相同吗?刑法,刑法明确了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法律)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处罚方法)罚款罚金性质不同行政处罚刑罚中的附加刑适用对象不同一般违法者犯罪分子适用的机关不同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由人民法院行使拘留拘役性质不同行政处罚刑罚中的主刑适用对象不同一般违法者犯罪分子适用的机关不同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由人民法院行使罚金的数额通常要高于罚款罚金的范围只能是强制犯罪分子缴纳个人所有的一定数额的金钱。如果没有钱款,可以对其拥有的合法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变卖、拍卖措施,用变卖、拍卖的钱款折抵罚金。①民事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又叫犯罪一般违法行为根据所违反的法律不同根据危害程度不同分类: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关系一般违法犯罪共同点不同点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触犯的法律不同应承担法律责任不同1、都是违法行为2、都具有社会危害性3、都应承担法律责任4、他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危害不大情节轻微危害大情节严重违法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触犯了刑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行政制裁受刑罚处罚15岁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一些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处分。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思悔改,为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探究与分享P55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经常偷窃财物多次拦路抢劫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1、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2、陈某从“品学兼优”逐渐到陷入犯罪的深渊,这给了我们什么警示?监狱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偷窃、故意损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收听、观看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多次偷窃吸食注射毒品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一般违法行为④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①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4.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你知道吗:今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实施。为更好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宣传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职责,甘肃检察机关制作微动漫《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法之名,保护少年的你!请你就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出合理化建议?(1)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治安管理,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2)社会:加大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曝光力度,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3)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4)家庭:家长要以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品行教育影响未成年子女。(5)未成年人自身:要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课堂总结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主刑附加刑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刑法的内容、作用☆犯罪的特征刑罚重点难点1、【2021 桂林】小明的爸爸开车去银行办理业务,没有注意到“禁止停车”的标志,将车停在路边,被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200元的罚款。小明爸爸的行为( )A.属于民事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B.属于行政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C.属于刑事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D.属于犯罪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B课堂练习2、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它谁触电;法律是个保护神,惩处违法护好人。”这句话体现了我国法律( )①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②制裁违法犯罪行为③保护人民的一切权益④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D3、去年6月,在中印边境冲突事件中,祈发宝等戍边英雄官兵用生命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宁。全国人民纷纷向英雄致敬!仇某明(网名“辣笔小球”)却在网上发布恶意歪曲事实真相、诋毁贬损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言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21年5月31日,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以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依法判处仇某明有期徒刑八个月,并责令其公开赔礼道歉。可见,仇某明的行为()A.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B.属于民事违法行为C.违反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D.应当受到行政处罚A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课题预防犯罪单元第二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八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观念,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杜绝各种不良行为,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能力目标:对于犯罪行为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在生活中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自觉遵纪守法,坚决远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知识目标: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了解刑法与刑罚,认识犯罪的特征;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知道如何加强防范,远离违法犯罪。重点犯罪的特征。难点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温故知新违法行为的类别认真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今天的主题《预防犯罪》。讲授新课一、了解罪与罚新闻链接:疯狂叫嚣要“弄死民警”自食恶果身陷囹圄思考:什么是刑法?1、刑法的含义和地位展示: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我国现行刑法作出修改,以便更好地适应预防和惩治犯罪的需要。归纳:①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刑法修正案十一将第四百三十一条第二款修改为:“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②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2021年9月29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陈立伟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公开宣判。上海二中院认为,被告人陈立伟肇事后为逃逸,明知其行为会造成严重后果,仍驾驶机动车在城市道路上持续高速行驶、多次变道及冲闯路口红灯,严重危害公共安全,造成多人伤亡及财产损失,其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据此,对被告人陈立伟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思考:陈立伟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他会被判处死刑?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重点)小结:(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的的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而犯罪对社会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2)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而犯罪是违反了刑法。(3)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不受刑罚处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思考:陈立伟被判处死刑,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说明了犯罪的法律后果是什么?②种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出示刑罚的分类。快速抢答讨论并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判决书,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刑法”与“刑罚”相同吗?温故知新:违法行为有哪些?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二、加强自我防范合作探究1、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2、陈某从“品学兼优”逐渐到陷入犯罪的深渊,这给了我们什么警示?小结: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了不要紧。得出结论: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展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对比,让学生明白: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2.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得出结论: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总结归纳: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你知道吗:今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实施。为更好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宣传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职责,甘肃检察机关制作微动漫《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法之名,保护少年的你!播放视频请你就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主学习问题提示,看课本,标疑难点学生看书思考问题学生看材料思考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学生回答问题结合图片与文字,思考分析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思考看图思考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分析归纳得出:未成年人应加强防范,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知识,并反思自己身上的不良行为。通过引入学生喜爱的节目《一站到底》,在小组间展开法律知识PK,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同时掀起了本堂课的小高潮。通过请获胜者分享经验的方式,能产生榜样影响力量,有利于在学生中营造对违法行为知识的学习热情。通过引入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典型案例,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发现生活中的类似案例,分析归纳出犯罪的特征,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名中学生因交友不慎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不仅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很好的起到警示作用。通过分析行为轨迹和危害,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起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为后面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对观点的辨析,不仅让学生明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来自身边的四大保护也有不到位不及时的可能,最重要的是青少年要加强自我防范。通过层层设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课堂小结学生分小组比赛,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板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5.2预防犯罪(知识清单)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1)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3、★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4、★犯罪的基本特征之间有什么关系?①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③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说明】虽然出现在相关链接部分,但选择题经常把特征与对应的话颠倒来说,比如用下列错误观点:“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另外,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严重”二字也不可少。5、刑罚的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6、★刑罚的种类? 【说明】虽然在相关链接,但同样很重要【特别注意】行政拘留、罚款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拘役、罚金适用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7、★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此处可用杜绝,特别注意)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说明】P55相关链接的刑事责任年龄也应该了解【知识点拨】P56“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区分不良行为属于不道德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2预防犯罪.ppt 5.2预防犯罪教案.doc 5.2预防犯罪知识清单.doc 【六一特辑】微动漫: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mp4 六一普法必看动画:真·神仙队友来了,助你勇闯“少年谷”!.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