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备课无忧咏汉高祖【唐】王珪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虮虱生介胄,将卒多苦辛。爪牙驱信越,腹心谋张陈。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诗与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识记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2.理解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课标要求学习目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①繁重的徭役、赋税②严酷的刑罚③秦二世的残暴统治①秦朝灭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②楚汉之争(刘邦获胜)秦末农民大起义前期:后期: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温故知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秦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我之所以得天下者何?”秦的暴政;得民心者得天下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新知讲解楚汉之争双方是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胜出,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政治报道1、西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视频: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同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1.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牛车2.当时的社会为什么会处于这样的境况?秦的暴政秦末长期战乱造成的3.汉初的统治者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形势很严峻啊!怎么办好呢?休养生息小组讨论:同学们,如果你是汉高祖,面对如此社会状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治理天下?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视频:无为而治汉高祖:今朕已得天下,然天下竟有如此多的困难,该当如何是好啊?大臣甲:臣认为陛下的天下是在战场上厮杀,在战马上得来的,可以武力对百姓严加管理,使天下太平。大臣乙:马上得来,还能在马上治理吗?如此天下更乱!秦朝的灭亡就是最好的历史教训!现在应当要减轻百姓的负担,让他们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恢复元气,方能使我大业持久不败。大臣的对话代表了哪两种观点?如果你是汉高祖,应该采取哪种政策治理国家?休养生息情景再现——高祖的烦恼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名词解释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1).客观上: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加之连年的战争,社会生产遭到破坏。西汉初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的残破景象。2).主观上:汉朝统治者出身于社会底层,能够切身感受百姓疾苦,注意吸取秦亡教训。【陆贾,写《新语》一书,提出了行仁义、重教化,力求给百姓一个安静环境的主张】背景1、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汉初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2、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形势目的新知讲解社会问题 应对措施 效果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人口锐减 土地荒芜汉高祖如何让当时的农业生产尽快恢复起来呢?作用:汉初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兵皆罢归家”增加劳动力稳定民心,鼓励生产。将奴婢释放为平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及作用措施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休息”之策之汉高祖罢兵归田释奴为民轻徭薄赋想一想,汉高祖的休息之策最有利于哪个行业的恢复发展?社会生产恢复发展社会局势稳定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休息”之策之文帝、景帝汉文帝(前202年—前157年)西汉第五位皇帝汉景帝(前188年—前141年)西汉第六位皇帝识图学史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人物扫描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前180年,吕后死,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人物扫描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16年,葬于阳陵。汉景帝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汉书·文帝纪第四》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汉书·景帝纪第五》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新知讲解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汉文帝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为发展农业生产,汉景帝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田租,坚持三十税一。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汉文帝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墨(脸上刻墨)改为髡钳城旦舂(头发剃光、脖子上套铁圈服劳役),把劓(割鼻子)改为笞三百(打三百板子),把斩左趾(斩去左脚)改为笞五百(打五百板子),把斩右趾(斩去右脚)改为弃市(死刑)。汉景帝有感于文帝规定的笞刑过重,受笞者即使幸免不死,也往往落下终生残疾,因而改革主要针对笞刑进行,措施有二:一是减少笞数。二是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刑具笞杖用竹板做成,长五尺,宽一寸,末梢厚半寸,须削平竹节;笞打的部分是臀部;笞打过程中不得换人。这样就减轻了笞刑的强度,降低了笞刑对犯罪者身体的伤害程度,也减少了受笞刑而死的数量。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汉书·文帝纪第四》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汉文帝措施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轻徭薄赋;(文帝时令田租减半,税率由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徭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景之治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阶段小结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文帝废除连坐法和肉刑,景帝减轻笞刑);④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汉阳陵陶俑面带笑意再现繁荣文景之治陕西汉阳陵——汉景帝的陵墓秦兵马俑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识图学史“休息”之果“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lǐn yǔ) (粮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阅读上述材料,你看到了怎样的社会境况?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视频:文景之治“休息”之果:文景之治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文景时期,国家出现的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统治局面,史称“文景之治”。地位: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慈惠爱民曰文由义而济曰景司马迁:德至盛也班固: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博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 农业收入是国家的主要财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国库亏空,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农业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存,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巩固统治,必须实行以农为本政策。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课堂延伸1.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何不同?2.二者的做法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以史为鉴明得失秦朝的统治者奢侈腐化,汉文帝注意节俭。成由俭,败由奢,今天的我们也应该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汉文帝的霸陵秦始皇陵兵马俑课堂活动1原因:启示:以史为鉴明得失探究: “秦亡汉兴”的原因、启示。“秦亡汉兴”的根源在于秦朝实行暴政,苦役百姓。而汉朝实行仁政,与民休息。实行暴政,不恤民情,则国家衰亡;实行仁政,关注民生,则国家强盛。课堂活动2合作探究课堂活动3西汉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残破荒凉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吸取秦亡教训休养生息措施:影响:文景之治思维导图理关系诗与史盛世怀古高祖仗剑破楚归,汉民似鸟无处飞。休养生息垂拱治,文景盛世来者追。情感升华史实说明,要实现国家的富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只有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才能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通过学习“修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使我们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生力军。总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1.以下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汉高祖 ②汉景帝 ③汉文帝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③①C2.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C3.“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稳定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C4.以下促进经济恢复的政策中,不是汉高祖所采取的是( )A 、把田租税率定为十五税一B 、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C 、凡退役归农的军官士兵,免除若干年徭役D 、连续十五年全免田租D5.(2020年四川眉山)在建立汉政权前后,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如韩信为齐王,英布为淮南王。但后来,他以各种理由诛杀了其中6个异姓王。刘邦剪除异姓王A.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 B.深受分封制观念影响C.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 D.导致王国问题的形成A6.(2020年山西)《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A.郡县制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C.推恩令 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B2.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朝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刑罚极为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剖腹等10多种。——《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西汉初年实行什么政策?秦朝的暴政;休养生息的政策。材料二: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人民非常贫困,经济萧条。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材料三:汉初至武帝继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汉书 食货志》译文(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期间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至少举出3点)西汉初年至汉武帝初年,社会经济非常繁荣。汉高祖: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田赋定为三十税一;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中考真题测试(学生版)一、选择题1.历史年代计算方法是历史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全国,于公元前3世纪末建立汉朝。这一时间在图中的位置是ABCD.D2.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因此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①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②巩固新的王朝 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④废除严刑峻法①②①③②④D.③④3.(2021年四川绵阳中考真题)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4.《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上(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同十)五而税一。”汉高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减轻负担B.增加劳力C.稳定民心D.储备军食5.(2021年山东临沂中考真题)2020年12月17日,经历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是-趟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次智慧与勇气兼备的无畏探险。这位“天外来客”名字中的“嫦娥”,据说本称妲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这位西汉皇帝A.增加赋税徭役B.倡导勤俭治国C.实施“推恩令”D.设置西域都护6.(2020年山西)《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A.郡县制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C.推恩令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7.历史遗迹、遗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下列历史遗迹、遗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②③④④②①③②③④①D.①③②④8.(2021年宁夏中考真题)中国古代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判断是否成为“盛世”的最根本标准在于A.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B.有开明君主出现C.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D.老百姓安居乐业9.(2020年广西贺州)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当时A.廉政风气形成B.控制豪强地主势力C.监视地方官吏D.彻底废除严刑苛法10.(2020年山东聊城)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汉文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收入B.加强中央集权C.缓和阶级矛盾D.反击匈奴袭扰11.(2020年四川眉山)在建立汉政权前后,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如韩信为齐王,英布为淮南王。但后来,他以各种理由诛杀了其中6个异姓王。刘邦剪除异姓王A.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B.深受分封制观念影响C.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D.导致王国问题的形成12.(2020年山东东营)汉文帝采纳大臣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建议,提倡A.以农为本B.勤俭治国C.以德化民D.轻徭薄赋13.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为“文景之治”。下列属于文景时期采取的措施有①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③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②③④①③④①②④D.①②③14.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汉文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收入B.加强中央集权C.缓和阶级矛盾D.反击匈奴袭扰15.“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它给后世最大的启示在于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D.兴衰纷乱,循环往复材料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材料二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陈胜起义在历史上有何地位?(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材料三 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废除酷刑,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3)材料三反映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4)根据材料和问题,指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中考真题测试(教师版)一、选择题1.历史年代计算方法是历史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全国,于公元前3世纪末建立汉朝。这一时间在图中的位置是ABCD.D【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包括公元、世纪和年代;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年作为公元元年。以元年为界,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多少年;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多少年。公元纪年中的一个世纪为 100 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应该为公元前200年,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2.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因此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①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②巩固新的王朝 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④废除严刑峻法①②①③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依据“民失作业,而大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汉初受战乱和秦末暴政等影响,社会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因此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巩固新的王朝和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①②正确,A项符合题意;而③和④不是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排除。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3.(2021年四川绵阳中考真题)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采取的治国思想是“黄老的无为而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因此根据材料“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可知B项正确;汉朝对秦朝的政治制度是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汉武帝统治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4.《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上(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同十)五而税一。”汉高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减轻负担B.增加劳力C.稳定民心D.储备军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可以提取的信息有:汉继续了秦的弊端,各地的诸侯纷纷反叛中央,导致民生凋敝,结果收到的米石总共才五千,致使汉不得不减少赋税。根据材料的“约法省禁,轻田租,什(同十)五而税一”。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有:法令简约,刑网宽疏;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民心,巩固统治。故C符合题意;减轻负担的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A;增加劳力、储备军食不是汉高祖的目的,排除BD。故选C。5.(2021年山东临沂中考真题)2020年12月17日,经历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是-趟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次智慧与勇气兼备的无畏探险。这位“天外来客”名字中的“嫦娥”,据说本称妲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这位西汉皇帝A.增加赋税徭役B.倡导勤俭治国C.实施“推恩令”D.设置西域都护【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以身作则。所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故选项B符合题意;汉文帝减轻赋税和徭役,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实施“推恩令”,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6.(2020年山西)《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A.郡县制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C.推恩令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汉初”,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故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王暴政,采取了休养生息来恢复经济。B正确;秦国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推行郡县制,A排除;汉武帝时期,是西汉鼎盛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C排除;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币;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盐铁官营。D排除;故选B。7.历史遗迹、遗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下列历史遗迹、遗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②③④④②①③②③④①D.①③②④【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①半坡人面网文盆出现在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遗址中,②汉并天下瓦当出现在汉初,③李冰石像出现在战国时期,④汉代耧车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所以历史遗迹、遗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8.(2021年宁夏中考真题)中国古代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判断是否成为“盛世”的最根本标准在于A.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B.有开明君主出现C.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D.老百姓安居乐业【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盛世”的最根本标准在于老百姓是否安居乐业,经济是否发展,因此D项正确;ABC项均属于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但是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D项。9.(2020年广西贺州)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当时A.廉政风气形成B.控制豪强地主势力C.监视地方官吏D.彻底废除严刑苛法【答案】A【解析】根据“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可以看出,皇帝作了一个表率的作用,有利于廉政风气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与豪强地主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监察,排除C;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D。10.(2020年山东聊城)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汉文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收入B.加强中央集权C.缓和阶级矛盾D.反击匈奴袭扰【答案】B【解析】古代分封制下,诸侯有在封国内继续分封的权力。材料中汉文帝废除了诸侯自己分封的权力,把诸侯封国内分封的权力收归至中央。这显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属于政治举措,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众建诸侯”会导致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不是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材料与反击匈奴没有联系,排除D。故选B。11.(2020年四川眉山)在建立汉政权前后,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如韩信为齐王,英布为淮南王。但后来,他以各种理由诛杀了其中6个异姓王。刘邦剪除异姓王A.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B.深受分封制观念影响C.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D.导致王国问题的形成【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占有汉朝大片疆域,且手握重兵,对汉朝中央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刘邦为了强化专制皇权剪除异姓王。A符合题意;刘邦剪除异姓王,体现出的是废除分封制。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刘邦剪除异姓王并不能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C不符合题意;刘邦剪除异姓王解决了王国问题。D不符合题意;故选A。12.(2020年山东东营)汉文帝采纳大臣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建议,提倡A.以农为本B.勤俭治国C.以德化民D.轻徭薄赋【答案】A【解析】由材料“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知,贾谊建议汉文帝重视发展农业,以农为本。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A符合题意;材料无关勤俭的信息,没有体现道德教化的信息,也没有减轻赋税的信息,排除BCD。故选A。13.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为“文景之治”。下列属于文景时期采取的措施有①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③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②③④①③④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采取的措施有①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选项C符合题意;③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的是汉高祖时期采取的措施,错误,选项ABD都包含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14.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汉文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收入B.加强中央集权C.缓和阶级矛盾D.反击匈奴袭扰【答案】B【解析】古代分封制下,诸侯有在封国内继续分封的权力。材料中汉文帝废除了诸侯自己分封的权力,把诸侯封国内分封的权力收归至中央。这显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属于政治举措,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众建诸侯”会导致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不是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材料与反击匈奴没有联系,排除D。故选B。15.“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它给后世最大的启示在于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D.兴衰纷乱,循环往复【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它给后世最大的启示在于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属于盛世,选项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不符合题意;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符合文景之治,之所以出现盛世是因为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选项D兴衰纷乱,循环往复不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后没有出现循环往复。故选C。材料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材料二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陈胜起义在历史上有何地位?(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答案】(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2)变化: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政策:休养生息。(3)统治者要关注民生(或:要以人为本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主要体现在: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与赵高狼狈为奸,政治更加黑暗。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思想,“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2)依据材料二信息“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体现了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残破荒凉的景象。据材料三信息,“……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体现了经过汉高祖和文景两位皇帝的治理,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所以从材料二到材料三的变化是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发展生产等。(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可知,从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经济的发展可以得知,统治者要关注民生或要以人为本等等。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材料三 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废除酷刑,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3)材料三反映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4)根据材料和问题,指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答案】(1)人口锐减、社会动荡(2)与民休息或休养生息(3)文景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4)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解析】(1)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当时西汉处于人口锐减、社会动荡的时期。(2)根据材料“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可知,西汉初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3)根据材料“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具体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必背考点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1)汉初的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2)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3)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知识点二、休养生息政策1.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轻徭薄赋)十五税一: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3、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知识点三、文景之治1.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1)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首先,十五税一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2)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3)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2.表现(治国效果):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秦亡汉兴的启示: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mp4 文景之治.mp4 无为之治.wmv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中考真题测试)学生版.doc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中考真题测试)教师版.doc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必背考点.doc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精品课件与视频).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