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政治:皇权与相权——专制强化壹对外:荣耀与危机——趋向保守贰边疆:稳定与动荡——巩固统一叁学习目录一.政治:皇权与相权——专制强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南京),朱棣时迁往北京图一图二历史解释:图一朱元璋画像在民间普遍流传,图二为官方形象,请对朱元璋的两种相貌做出合理解释。图一:朱元璋圣明的正面形象是官方、正史的语言,突出帝王的威严;表现了雄才大略的旷代圣主和明君的形象。图二:那些掺杂了各种离奇、惊骇内容的故事形象,主要出自民间的演义与加工。帝王画像经过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需要寻找更多的历史史料来考证帝王的真实形象。探究新知一.政治:皇权与相权——专制强化2、君主专制的强化材料1:(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①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材料2: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相,不旋睡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相。—— 《明皇祖训》①朱元璋认为设立丞相,使秦很快灭亡。②使汉唐宋等,多有小人专权乱政。③罢除丞相分理政务彼此牵制,于事稳当。史料探究:据材料分析朱元璋废丞相的原因。2、君主专制的强化材料1:(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 《明史》②朱棣设内阁制度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2)职权:(1)实质: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成为“票拟”材料2: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己。—— 《明史》★内阁制度内 阁一.政治:皇权与相权——专制强化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OX(时期)殿阁大学士设内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票拟权“部权尽归内阁”(张居正大权独揽)③明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材料:自仁宣之后,由于得到皇帝的信任与青睐,内阁权力日益增长。嘉隆万历时期,内阁的发展达到顶峰,内阁得以以部院之职兼任大学士,品秩日渐加尊,班列也位于六部尚书之上。——摘编自武萍《明代的内阁制度》2、君主专制的强化一.政治:皇权与相权——专制强化2、君主专制的强化材料:正如时人陈孜所云:“我朝祖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 ,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的《中国古代史》④宦官比内阁更多获得皇帝信任,出现宦官专权局面。《大明王朝1566》一.政治:皇权与相权——专制强化材料1: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 摘编自邰相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⑤设特务机构,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2、君主专制的强化材料2: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 摘编自邰相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政治:皇权与相权——专制强化材料3: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2: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新唐书》内 阁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内阁大学士的身份绝非真宰相”的理解材料1: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决非真宰相。……有人若以大学士身份而真正执行宰相职权,那在明代的政治法理上讲是越权的,张居正便吃了这个亏。—— 钱穆《国史新论》内阁职在“佐天子出令”,即以票拟之权,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这是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但内阁知识辅佐皇帝的秘书机构,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领监督百官、指挥诸司,又是大不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内阁设立的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其权限大小直接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因此内阁不同与以往的宰相制度。一.政治:皇权与相权——专制强化1、郑和下西洋观看视频,概述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体会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二.对外:荣耀与危机——趋向保守(1)过程探究新知①促进中外和平交流,开拓海外贸易。②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1、郑和下西洋二.对外:荣耀与危机——趋向保守(2)影响材料1:仁宗即位初便禁止生产宝船。宣德年间,连郑和下西洋航海档案,都被付之一炬。后来朝贡贸易也逐渐衰落。——摘自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等小组探究:选取任一角度对郑和下西洋进行评述。材料2: 1405年,朱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又六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昌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观点一:郑和下西洋耗费国力,最后不得不然而止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其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还有满足统治者的虚荣心和对异域珍宝的需求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这与西方在开辟新航路之后,走上殖民扩张与掠夺,殖民者在海外取大量海外财富形成鲜明对比。总之,郑和下西洋违背了经济规律,朝贡贸易难以为继。二.对外:荣耀与危机——趋向保守材料1:仁宗即位初便禁止生产宝船。宣德年间,连郑和下西洋航海档案,都被付之一炬。后来朝贡贸易也逐渐衰落。——摘自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等小组探究:选取任一角度对郑和下西洋进行评述。材料2: 1405年,朱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又六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昌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观点二: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交往,扩大了影响郑和下西洋表明当时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大大领先于半个世纪之后的欧洲, 郑和下西洋远达印度洋和丰洲东海岸,是名副其实的远洋航行。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二.对外:荣耀与危机——趋向保守1、沿海危机(1)东南沿海“倭患”①元朝末年倭寇骚扰我国东部沿海;②明朝前期,朝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严禁海外贸易,走私活动猖獗,民族英雄戚继光东南沿海形势逐步稳定,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望阙台戚继光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二.对外:荣耀与危机——趋向保守2、欧洲殖民入侵(1)背景: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2)殖民活动: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在澳门的租住权。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末,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3)认识:西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在封建统治下,日趋保守落后,为日后挨打埋下隐患。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二.对外:荣耀与危机——趋向保守三.边疆:稳定与动荡——巩固统一戚继光平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重修长城,加强防御。订立和议,进行册封,恢复朝贡贸易,推动了汉蒙关系的友好发展封授藏族的僧俗首领法王等称号,成立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加强管理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1、巩固统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探究新知三.边疆:稳定与动荡——巩固统一2、明清易代16、17世纪努尔哈赤统一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材料1:内城陷。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然皆臣误联。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明史》材料2:“万历以后,赋做繁而民心涣散,闯贼以乌合之众唾于燕京,宗社不守……”——康熙《过金陵论》材料3:对白银的依赖意味着明朝政府放弃了自秦以来就拥有的货币控制权……明末白银输入的减少造成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萧条,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殷剑峰《三千年东西方兴衰金融史(下)》史料实证:对于明朝灭亡原因有多种结论,你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如何选取材料。研究者所处的立场、时代不同,结论往往不同,今人研究历史应在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实事求是,从一手史料出发,重视对史料的辨析;重视新史料的挖掘,从多种角度发掘历史真相。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司礼监、特务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郑和下西洋抗倭殖民入侵对外日益趋于保守和议、通商册封、设立机构巩固内陆边疆逐步落后于时代潮流危机课堂小结1.《中国古代简史》指出,明朝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内阁制度的建立B.宰相制度的废除C.八股取士的实施D.三司制度的推行课堂练习2.明朝曾经出现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的情况。也曾出现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内阁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的情况。以上材料说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明代内阁属于决策机构C.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未必相符D.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3.郑和下西洋,中国以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等珍宝,长颈鹿、狮子等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A.无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B.对外交往不计经济利益C.促进中外经济交流互补D.以宣扬国威为主要目的4.明初,政府在今青海、川西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马匹;在东北边界设互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明末,女真族兴起,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这表明明朝( )A.北方贸易比南方还发达B.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还发达C.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发展D.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110102209.mp4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共24张PPT).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