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杭州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温馨提示: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I卷 客观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严复在1914年8月29日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道:“此次世界战端一起,进出口货物交往当有隔碍。以德奥之强,初战当能与协约国以盛势。然彼国资源远远逊英法美,如战局久持,德奥必遭败北,可断言也。”严复认为一战( )A. 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 B. 同盟国必将取得胜利C. 持续时间一定会很长 D. 胜败由各国实力决定2.1903年四月英国首相在上院宣称:“我们必须把任何国家在波斯湾建立海军基地或设防港口的行为看作对英国利益的一种十分严重的威胁,而且我们必须毫无疑问地使用我们所掌握的一切手段去抵抗它”。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英国参加一战的原因是( ) A. 维持欧洲大陆实力均衡 B. 维护世界贸易秩序C. 协助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 D. 争夺世界霸权3.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其中"革命"( )A. 首先爆发于"六朝古都"南京 B. 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C.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4.2020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先生“集毕生之精力”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下列对于孙中山的评价最恰当的是( )A.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B.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C. 新中国的缔造者 D. 中国封建制度的终结者5.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掌握北京政府,控制着安徽、浙江、福建的是( )A. 直系军阀 B. 奉系军阀 C. 桂系军阀 D. 皖系军阀6.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再由理论到现实的发展过程。下列各项中,第一次实现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史实是( )A. 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巴黎公社的成立 D. 十月革命的胜利7.美国人哈默最早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他还劝说反共的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苏俄开办企业。后来,哈默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美国其他公司也一拥而上。该现象出现是因为苏俄( )A. 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B. 让外商经营重要工矿企业C. 与帝国主义矛盾消除 D. 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兴起了反抗西方列强、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其中,扎格鲁尔和甘地分别领导了( )A.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华夫脱运动 B. 华夫脱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C. 二月革命、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华夫脱运动、十月革命9.1923年,胡适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对“《新青年》”这个新时代理解正确的是( )A.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弘扬民主科学两面大旗 D. 尊孔复古是时代的主流10.有学者评价“五四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永不回头的、光明的启蒙之路”。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的运动③反对北洋政府外交上软弱无能 ④工人阶级起到了先锋作用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11.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 社会主要矛盾改变1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最深刻教训是( )A. 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B. 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13.李大钊认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①发动南昌起义 ②创办黄埔军校 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④开展土地革命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4.罗斯福上台后,雷厉风行地开始了“新政”。在上任后短短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国会与他高度配合,一口气制定了15项重大法案,先后出台了《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国家工业复兴法》等。上述措施体现了“新政”突出的特点是( )A. 整顿银行 B. 国家干预经济 C. 发展对外贸易 D. 改变资本主义制度15.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创作的漫画《三头怪兽》,其反映了史实是( )A. 三国协约的形成 B. 法西斯同盟形成 C. 慕尼黑阴谋 D. 诺曼底登陆16.“……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要了解这段悲惨的历史,我们应该去( ) A.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B.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C. 东北沦陷史陈列馆 D.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17.周恩来总理年少时写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临别好友时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他的名字,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怀念,下列史实与周恩来有关的是( )①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国民革命人才 ②领导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③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初现二次合作 ④参加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18.2019年是二战全面爆发80周年,小华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进行了整理。以下示意图中①应为( )A. 《慕尼黑协定》 B. 日本偷袭珍珠港 C. 《大西洋宪章》 D. 德国突袭了苏联19.号外是一种临时编印的报刊,一般在当日有突发重大新闻时出版。根据下图《新华日报·号外》可以推断( )①此号外的出版时间应该在1945年 ②该宣言可能由中美苏三国共同发表③当天日本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④此时中国抗日战争已持续了十四年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20.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翻地覆”的含义是人民解放军( )A. 开始转向战略反攻 B. 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C.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 推翻国民党政权第II卷 主观题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题,共60分)21.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8分)【图说历史】斐迪南大公遇刺【论从史出】 表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史实时间 参战国与卷入人口 新式武器 伤亡人员1914—1918年 30多个国家,1.5亿 飞机、坦克、毒气弹 3900多万【问题探究】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注:指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1)图中所示历史事件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 (2分)(2)据表2的史实,推导得出“一战”相关的结论。 (3分) (3)你同意材料中德国官员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3分)22.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一:它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汪林茂《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材料二: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材料三:我在他们所反对的方面看到的是对全部文化遗产更彻底、更全面的抨击……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种种抨击不仅指向传统的儒家社会,而且指向整个传统。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材料四:“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1)材料一中“它”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据材料指出该事件产生的“最大意义” (2分)(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 (4分)(3)材料三中的“他们”指谁?据材料说明“他们”的活动在当时起到怎样的作用。(4分)(4)回顾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否符合材料四中日本学者的推理?请说明理由。(2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材料一历史时期 代表人物(群体) 重大事件① 张之洞 建立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辛亥革命 革命党人 ②北伐战争 ③ 攻占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抗日战争 中国军队 武汉会战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摘编自《新陈代谢》(1912 年 3 月 5 日的《时报》)材料三 1919 年 10 月 10 日,在纪念武昌起义 8 周年之际,面对国内军阀割据的现实,孙中山不无哀痛地说:“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摘编自张晨怡《教科书里没有的民国史》(1)材料一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武汉近代史”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请你在表格①②③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成果。(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不得摘抄原文) (3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综合材料二、三,谈谈你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4分)24.阅读摘录记录学习印记。阅读摘录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5分)(1)根据思维导图规律填写读书摘录中A、B的内容,并推测此次阅读主题。(5分)(2)简述这幅海报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海报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4分)(3)有人说:“没有广大人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请结合中国抗战史实来印证该观点。 (4分)(4)根据摘录中的数据,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我们的警示。(2分)25.20 世纪上半叶,不同国家、不同阶级都曾尝试解决土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土地政策材料一:《民报》发刊词提出“平均地权”,即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使国民摆脱贫困,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材料二:党在农村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从而建立起稳固的革命根据地。材料三:1947 年 10 月,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将乡村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材料四:1917 年 11 月,苏维埃政府颁布《土地法令》,按劳动份额或消费份额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政策解读(1)材料一反映“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说明提出“三民主义”的这一组织的性质。(3分)(2)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上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材料二反映了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提出的什么思想? (4分)(3)材料三中《中国土地大纲》的实施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何联系?(3分)(4)综合材料一至材料四,归纳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和俄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共同因素。(2分)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 D解析:从“此次世界战端一起,进出口货物交往当有隔碍。以德奥之强,初战当能与协约国以盛势。然彼国资源远远逊英法美,如战局久持,德奥必遭败北,可断言也。”中可以看出,严复认为一战初期,德奥强大,可以保持优势,但德奥资源远逊于英法美,如战局持久,德奥必败,因此严复认为一战的胜败由各国实力决定。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胜败由各国实力决定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 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经过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建立了世界霸权,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相对衰落,德国实力上升,对英国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英国维护自己世界霸权利益,打压德国的崛起,最终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故D符合题意; 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是英国的传统政策,最终还是为了维护英国的世界霸权,故A不符合题意;维护世界贸易秩序是为了维护英国经济霸权地位,也是为维护英国世界霸权服务的,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说的是在波斯湾,没提到巴尔干,故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3.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ABC三项和题干中的"革命"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4. B解析: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ACD三项评价都不恰当,不符合题意;B项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评价最恰当,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 D解析: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分化为皖、奉、直三个派系时期。皖系军阀,主要首领是段祺瑞,掌握北洋军阀政府实权,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靠日本支持和扶植。直系军阀,主要首领是冯国璋,其后为曹锟、吴佩孚。主要势力在直隶(今河北)、湖北、江苏、江西等省,由英、美两国扶植。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控制东北三省,依靠日本支持和扶植。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皖系军阀掌握北京政府,控制着安徽、浙江、福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6. 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因此由空想到科学是指《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由理论到实践是指巴黎公社革命,由理论到现实的标志则是指十月革命的胜利。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次实现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7. A解析: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所以哈默等能在苏俄开设工厂。A项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8. 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扎格鲁尔领导埃及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华夫脱运动”,甘地领导了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B项华夫脱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分别是扎格鲁尔和甘地领导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9. C解析:题干给出的《新青年》这个重要刊物,考查它所代表的“新时代”。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的空前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ABD三项理解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弘扬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0. 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买过贼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这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反对北洋政府外交上软弱无能,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故①②③正确。④学生发挥先锋作用,故④错误。A项①②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1. B解析: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据“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2. 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在于片面学习苏俄的革命经验,即先进攻城市再由城市领导农村,没有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革命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ABD三项都不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最深刻教训,不符合题意;C项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最深刻教训,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3. D解析:李大钊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受此启发,后来中共领导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认真分析中国的形势,当机立断,向农村进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努力发展生产,③④符合题意。D项③④把题干认识付诸实践,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4. B解析:20世纪30年代,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罗斯福实施了新政。新政最主要的特点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ACD三项都不是题干措施体现的“新政”的突出特点,不符合题意;B项国家干预经济是题干措施体现的“新政”的突出特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5. B解析:据题干漫画中“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三头怪兽”及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信息反映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起来,形成了轴心国集团,对世界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成为后来二战的主要发起国。ACD三项在漫画信息中无体现,不符合题意;B项法西斯同盟形成是题干漫画《三头怪兽》反映的史实,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6. A解析:依据题干“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本攻陷南京。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为了纪念逝去的人民,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A正确; BCD与南京大屠杀无关,排除;故答案为: A。17. C解析: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故②与周恩来有关;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③与周恩来有关;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故④与周恩来有关。C项②③④与周恩来有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8. B解析: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不宣而战,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最大规模。ACD三项都不是示意图中①对应的内容,不符合题意;B项日本偷袭珍珠港应为示意图中①对应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9. C解析:题干给出的图片中有“接受波茨坦宣言,日本无条件投降”字样,据此可知此号外的出版时间应该在1945年;此时中国抗日战争已经持续14年。故①④正确。该宣言可能由中美苏三国共同发表和、当天日本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这两个表述,依据图示信息不能得出,故②③错误。C项①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0. D解析:毛泽东在《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翻地覆”的含义是指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政权。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推翻国民党政权是”天翻地覆”的含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二、材料分析题21. (1)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线。(2)结论:一战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3)不同意,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但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解析:(1)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导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2)据表格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3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口卷入战争,造成伤亡3900多万人,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给交战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重大物质损伤和人员伤亡。(3)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由此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而联盟体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所以,不同意材料中德国官员的观点。故答案为:(1)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线。(2)结论:一战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3)不同意,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但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2. (1)洋务运动;意义:开启了中国经济(工业)领域近代化的步伐。(2)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探索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3)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作用:这场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4)不符合。日本学者认为近代化应先从思想着手,再到政治制度,最后上升到物质层面;而回顾中国近代化历程,却经历了一条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道路,与日本学者的推理恰好相反。解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中的“自强”“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及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它”指的是洋务运动。根据“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化的开端。(2)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据“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分析提炼得出信息,即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第二小问,紧扣题干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合近代中国在这个时间段向西方学习民主政治的史实列举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种种抨击不仅指向传统的儒家社会,而且指向整个传统”可知,这指的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第二小问,据材料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作答即可。(4)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并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可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与日本学者的推理不符合;再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来说明理由即可。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意义:开启了中国经济(工业)领域近代化的步伐。(2)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探索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3)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作用:这场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4)不符合。日本学者认为近代化应先从思想着手,再到政治制度,最后上升到物质层面;而回顾中国近代化历程,却经历了一条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道路,与日本学者的推理恰好相反。23. (1)①洋务运动。 ②武昌起义。③叶挺(独立团)。(2)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进社会习俗的变革。(3)孙中山:辛亥革命并未完全成功。评价: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历史地。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张之洞”“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结合题干要求“武汉近代史”和所学知识即可完成此处表格填写。“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在武汉建立汉阳铁厂;“辛亥革命”是革命党人在武汉发动的武昌起义;“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在武汉攻占汀泗桥和贺胜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展开了武汉会战。(2)根据材料内容“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剪发兴,辫子.... ,通过“成”“灭”,“兴”“灭”的对比,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推翻清朝统治,结東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促进社会习俗的变革。(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内容“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可以得出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全成功。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主要从积极方面评价辛亥革命,材料三则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全成功,提示我们评价历史事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要全面辩证地分析。故答案为:(1)①洋务运动。 ②武昌起义。③叶挺(独立团)。(2)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进社会习俗的变革。(3)孙中山:辛亥革命并未完全成功。评价: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历史地。24.(1)A:细菌战、毒气战、三光政策等B:平型关大捷或百团大战。例: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2)背景: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彻底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3)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智慧,广泛开展伏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日本倾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活跃于冀中平原的抗日武装回民支队积极抗击日本侵略者。(4)不忘历史,珍惜和平,谋求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等。解析:(1)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图片信息的提取、分析与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一小问,依据图示“南京大屠杀”可知A指的是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故结合所学回忆再现回答,如细菌战、毒气战、三光政策等;依据图示“国民党:台儿庄战役”可知,B指的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故结合所学列举回答:平型关大捷或百团大战。第二小问,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推测此次阅读主题应为: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2)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胜利原因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图片信息的提取、分析与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海报上的各个国家的国旗,进行合理判断与分析,此时应是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第二小问,结合海报和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彻底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3)本题考查广大人民对抗战做出的贡献,要求具备准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结合中国抗战史实可知,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广大人民群众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智慧,广泛开展伏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日本倾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活跃于冀中平原的抗日武装回民支队积极抗击日本侵略者。(4)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我们的警示,要求具备材料分析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图示两则数据反映出二战给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分析理解,这告诉我们 不忘历史,珍惜和平,谋求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等。故答案为:(1)A:细菌战、毒气战、三光政策等B:平型关大捷或百团大战。例: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2)背景: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彻底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3)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智慧,广泛开展伏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日本倾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活跃于冀中平原的抗日武装回民支队积极抗击日本侵略者。(4)不忘历史,珍惜和平,谋求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等。25. (1)内容:民生主义。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内容:民生主义。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内容:民生主义。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重视土地问题,实行土地制度变革;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解析:(1)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1927年八七会议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并列为党的总方针,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材料二反映了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材料三中《中国土地大纲》的实施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解放区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4)综合材料一至材料四,可知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和俄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共同因素有重视土地问题,实行土地制度变革;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故答案为:(1)内容:民生主义。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内容:民生主义。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重视土地问题,实行土地制度变革;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