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社会·法治10月独立作业注意事项:1. 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师大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如果该结论正确,那么此处的“土地”应指( )A.广州 B.香港岛 C.台湾 D.辽东半岛2. 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下列国家与中国版图变化有关的是(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俄国3. 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获取大量赔款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C.增加新的通商口岸 D.开辟新的内河航线4.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洋务运动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据此可见 (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B.洋务运动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反封建意义C.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近代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D.洋务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一千三百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 )A、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C、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6.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列强的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7.清末某官员说:“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非一般所期待的那样厉害。”这里的“战争”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革命派通过著书论作,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迅速传播的 书报杂志是( )A B C D9.爷爷把在北京东交民巷拍的照片给大家看,并介绍说是1905年的作品,而小明马上看出其中一幅不符合史实,它是 ( )A.东交民巷居住着大量北京市民 B.各国大使在东交民巷举行宴会C.东交民巷有许多西式建筑 D.外国军队在东交民巷进行操练10.有人说辛亥革命之所以被称为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是因为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并以之为指导思想。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B.民生主义是要改革土地制度做到“家给人足”,是发展C.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核心D.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列强统治的愿望,是前提11.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曾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D.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12.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其中包括①发动二次革命 ②领导辛亥革命 ③发动护国战争 ④发动护法运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在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中,中国逐渐汇入工业文明大潮。这些运动( )A.完善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制度 B.取得了反抗外国侵略的胜利C.完成了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D.反映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14. 2012年是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中华民国的创立者孙中山于1925年在北京逝世。按照民国纪年的方法计算,1925年应该是( )A.民国12年 B.民国13年 C.民国14年 D.民国15年15.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在下列哪一事件中最能体现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B.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C.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D.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16.劳动体验和研学旅行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到社会的大课堂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炼意志。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①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②我们会更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③我们就能实现人生价值④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7.意大利某洞穴专家曾一个人度过了一年多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后,变得情绪低落,不善与人交谈,丧失了交际能力。这说明了( )①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②我们需要在社会中获得精神滋养③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个人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18.某校八年级同学准备举行一场辩论赛,辩题是“网络利大于弊(正方观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观点)”。小磊作为正方的辩手,应重点阐述的观点是( )A. 网络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B. 网络交往能够满足我们全部的生活需求C. 网络交往具有风险,需要增强防护意识D. 网络为学习、工作、交往等提供了便利19.安徽省出台《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加大奖补力度提升农村电商“带货”能力,推广“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体现了( )A. 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B. 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C. 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D.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20.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处在青春期的一些中学生越来越“宅”,部分学生回家后把大量时间用在刷一些流行短视频和打游戏上,宅在家中封闭自己、拒绝交往成为“宅男宅女”们的生活常态。这种状态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①沉迷于虚拟世界,会导致性格变得孤僻②会使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变差③有利于发挥自身的潜能,有助于完善自我④会使自己陷入孤立,与现实世界相脱离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二、材料解析(共四题,21题13分,22题10分,23题10分,24题16分,24题11分,共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条约一: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条约二: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条约三: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材料二: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天,又一次见证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2007年《复兴之路》材料三: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个条约内容的名称分别是什么?(3分)条约一与条约二相比,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变化?(2分)(2) 材料二中的戊戌变法在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2分)请列举此次变法的两位代表人物。(2分)(3) 材料三中的“革命”期间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根据此材料概括这场革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2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人民斗争的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保护中原,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但这一斗争最后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1)“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指的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哪一次斗争 (2分)(2)材料所指“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 (2分)(3)“赔款白银4.5亿两”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 (2分)(4) 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哪一点(2分)(5) 这一“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料一下图为陈天华《猛回头》内容摘录(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4分)材料二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孙中山《对外宣言书》(2)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根本原因。 (6分)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二 创办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企业名称1861年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72年 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1862年 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 1878年 在上海筹建机器织布局1865年 李鸿章筹办江南制造总局 1885年 在天津设立陆军武备学堂1866年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1888年 北洋舰队建成材料三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即不尽在师夷长技),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革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材料四 ……辛亥革命更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作用。(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所认为的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并概括孙中山当时的主张。(4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原因。(3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一∶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庞大的网民构成了我国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也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在线教育、在线政务、网络支付、网络视频、网络购物、搜索引擎等应用的用户规模较 2018年底增长迅速,增幅均在10%以上。材料二∶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一些人造谣、传谣提供了空间和渠道。从"抢盐风波"到"疯抢板蓝根"……网络谣言已经成为百灶深恶痛绝的"网络毒瘤"。近期,公安机关对一些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谣言的人依法进行了处理,有关部门还依法查处了一些传播谣言的网站。材料三∶ 下图是某校对部分学生在网课期间使用网络的抽样调查∶(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网络对我们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分)(2)相关部门为什么要摘除网络谣言这个"毒瘤" ( 3分)(3)结合上述图表和材料谈谈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做一名理性的网络参与者。 (4分)1.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B A B D C D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D D D B A D A B二.21.(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3分) 由沿海地区深入内地(2分)(2)变法救国;梁启超,康有为(4分)(3)三民主义;(2分)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22.(1)义和团运动(2分)(2)《辛丑条约》(2分)(3)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列强对清政府的侵略剥削(2分)(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2分)(5)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23.(1)状况:中国遭到列强疯狂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4分)(2)不足:不敢公开反帝。(2分)原因: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分)24.(1)目的:与外商竞争,获取利润;支持军事工业发展(1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他没有让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4分)(2)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培养新式人才;建立新式海陆军(4分)(3)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学习西方的制度(2分)变法维新(2分)(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民主共喝的思想深入人心(一点一分)25.(1)网络的积极影响:网络丰富日常生活,促进了人际交往,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网络推动社会进步,为经济发展注人新的活力,促进民主政治进步,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4分)(2)网络谣言不利于传播正能量,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3分,一点一分)(3)①我们要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②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学会“信息节食”。③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④恪守网络道德、遵守法律。(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